《备急千金要方》在线阅读,《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及翻译下载
医经

《备急千金要方》在线阅读,《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及翻译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备急千金要方》在线阅读,《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及翻译下载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成书于652年。作者孙思邈。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千金名其书。 《备急千金要方》自唐代到现代,中外翻刻版本有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两类。 此书30卷本内容,卷1为医学总论,包括医学伦理、本草、制药等;卷2~4为妇科病;卷5为儿科病;卷6为七窍病;卷7~8论诸风脚气;卷9~10为伤寒;卷11~20为脏腑病论;卷21论消渴淋闭诸症;卷22为疮肿痛疽;卷23系痔漏;卷24论解毒并杂治;卷25为备急诸术;卷26~27系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含方论5300余首,创分证列方的编写体例。 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该书有述有作,验方经方兼备,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中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卷第二 (妇人方上) 178方   1七子散治丈夫風虛目暗,精氣衰少無子,補不足方o五味子、牡荊子、菟絲子、車前子、菥子、石斛、署預、乾地黃、杜仲、鹿茸、遠志(各入銖)、附子、蛇閑子、芎藭(各六銖)、山茱萸、天雄、人參、茯苓、黃耆、牛膝(各三銖)、桂心(十銖)、巴戟天(十二銖)、蓯蓉(十銖)、鍾乳粉(八銖)o右二十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不知增至二匕,以知為度,禁如藥法,不能酒者,蜜和丸服亦得,一方加覆盆子八銖,求子法,一依後房中篇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朴消盪胞湯治婦人立身己來全不產,及斷緒久不產三十年者方o朴消、牡丹、當歸、大黃、桃人(生用各三銖)、細辛、厚朴、桔梗、赤芍藥、人參、茯苓、桂心、甘草、牛膝、橘皮(各一銖)、蟲(十枚)、水蛭(十枚)、附子(六銖)o右十八味〔口父〕咀,以清酒五升,水五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每服相去三時,更服如常,覆被取少汗,汗不出,冬日著火籠之,必下積血,及冷赤膿如赤小豆汁,本為婦人子宮內有些惡物令然,或天陰臍下痛,或月水不調?為有冷血不受胎,若斟酌下盡,氣力弱大困,不堪更服,亦可二三服即止,如大悶不堪,可食酢飯冷漿一口即止,然恐去惡物不盡不大得藥力,若能忍能服盡大好,一日後仍著導藥o(千金翼不用桔梗甘草)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治全不產及斷緒,服前朴消湯後,者坐導藥方o皂莢、山茱萸(千金翼作苦瓠)、當歸(各一兩)、細辛、五味子、乾薑(各二兩)、大黃、礬石、戎鹽、蜀椒(各半兩)o右十味末之,以絹袋盛,大如指長三寸,盛藥令滿,內婦人陰中,坐臥任意,勿行走急,小便時去之,更安新者,一日一度,必下青黃冷汁,汁盡止即可幸御?自有子,若未見病出,亦可至十日安之,一本別有葶藶砒霜各半兩,此藥為服朴消湯恐去冷惡物出不盡,以導藥下之,值天陰冷不疼,不須著導藥,亦有著鹽為導藥者,然不如此藥,其服朴消湯後,即安導藥,經一日外,服紫石門冬丸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4紫石門冬丸,治全不產及斷緒方o紫石英、天門冬(各三兩)、當歸、芎藭、紫葳、卷柏、桂心、烏頭、乾地黃、牡蒙(千金翼作牡荊外臺作牡蒙)、禹餘糧、石斛、辛夷(各二兩)、人參、桑寄生、續斷、細辛、厚朴乾薑、食茱萸、牡丹、牛膝(各二十兩)、柏子人(一兩)、署預、烏賊骨、甘草(各一兩半)o右二十六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如梧桐子大十丸,日三,漸增至三十丸,以腹中熱為度,不禁房室,夫行不在,不可服禁如藥法,比來服者,不至盡劑即有娠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5白薇丸主令婦人有子方o白薇、細辛、防風、人參、秦椒、白斂(一云白芷)、桂心、牛膝、秦艽、蕪荑、沙參、芍藥、五味子、白殭蠶、牡丹、蠐螬(各一兩)、乾潻、柏子人、乾薑、卷柏、附子、芎藭(各二十銖)、紫石英、桃人(各一兩半)、鍾乳、乾地黃、白石英(各二兩)、鼠婦(半兩)、水蛭、蟲(各十五枚)、吳茱萸(十八銖)、麻布叩複頭(一尺燒)o右三十二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如梧子大十五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當有所云,小覺有異即停服o論曰,古者求子,多用慶雲散承澤丸,今代人絕不用此雖未試驗,其法可重,故述之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6慶雲散,主丈夫陽氣不足,不能施化,施化無成方o覆盆子、五味子(各一升)、天雄(一兩)、石斛、白朮(各三兩)、桑寄生(四兩)、天門冬(九兩)、兔絲子(一升)、紫石英(二兩)o右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先食,日三服,素不耐冷者,去寄生,加細辛四兩陽氣不少而無子者,去石斛,加檳榔十五枚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7承澤丸,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絕產方o梅核人、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長(七枚)澤蘭子五合、溲硫二兩、本一兩o右六味末之,蜜和丸,先食,服如大豆二丸,日三,不知稍增若腹中無堅癖積聚?去亭長,加通草一兩,惡甘著,和藥先以苦酒搜散,乃內少蜜和為丸o大黃丸,主帶下百病無子,服藥十日下血,二十日下長蟲及清黃汁,三十日病除,(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8五十日肥白方o大黃(破如米豆熬令黑)、柴胡、朴消(各一升)、芎藭(五兩)乾薑(一升)、蜀椒(二兩)、茯苓(如雞子大一枚)o右七味末之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七丸,米飲下,加至十丸,以知為度,五日微下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9治女人積年不孕吉祥丸方o天麻(一兩)、五味子(二兩)、覆盆子(一升)、桃花(二兩)柳絮(一兩)、白朮(二兩)、芎藭(二兩)、牡丹(一兩)、桃人(一百枚)、菟絲子(一升)、茯苓(一兩)、楮實子(一升)乾地黃(一兩)、桂心(一兩)o右十四味末之,蜜和丸如豆大,每服空人飲若酒下五丸,日中一服,晚一服o消石大黃丸,治十二瘕癖,及婦人帶下絕產無子,並服寒食藥而腹中有癖者,當先服大丸下之,乃服寒食藥耳,大丸不下水穀,但下病耳,不令人虛極,方在第十一卷中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0治月水不利閉塞,絕產十八年,服此藥二十八日有子,金城太守白薇丸方o白薇(三十銖)、人參、杜蘅古(今驗用牡蠣)、牡蒙(各十八銖)牛膝(半兩)、細辛(三十銖)、厚朴、半夏(各十八銖)、沙參、乾薑(各半兩)、白殭蠶(十八銖)、秦觀(半兩)、蜀椒(一兩半)、當歸(十八銖)、附子(一兩半)、防風(一兩半)、紫菀(十八銖)o右十七味末之蜜和,先食,服如梧子三大丸,不知稍增至四五丸,此藥不長將服,覺有妊娠則止,用之大驗,(崔氏有桔梗丹參十八銖)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1白薇丸主久無子或斷緒,上熟下冷,百病皆治之方o白薇(十八銖)、紫石英(三十銖)、澤蘭、太一餘糧(各二兩)當歸(一兩)、赤石脂(一兩)、白芷(一兩半)、芎藭(一兩)本、石膏、菴子、卷柏(各二十銖)、蛇閑子(一兩)、桂心(二兩半)、細辛(三兩)、覆盆子、桃人(各二兩半)、乾地黃、乾薑、蜀椒車前子(各十八銖)、蒲黃(二兩半)、人參(一兩半)、白龍骨、遠志、麥門冬、茯苓(各二兩)、橘皮(半兩)o右二十八味末之,蜜和,酒服十五丸如梧子大,日再,漸增以知為度,亦可至五十丸,慎豬雞生冷酢滑魚蒜驢馬牛肉等,覺有妊娠即停,三月正擇食時,可食牛肝及心,至四月五月不須,不可故殺,令子短壽,遇得者大良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2治婦人絕產,生來未產,盪滌腑藏,使玉門受子精,秦椒丸方o秦椒、天雄(各十八銖)、玄參、人參、白斂、鼠婦、白芷、黃耆、桔梗、露蜂房、白殭蠶、桃人、蠐螬、白薇、細辛、蕪荑(各一兩)、牡蒙、沙參、防風、甘草、牡丹皮、牛膝、卷柏、五味子、芍藥、桂心、大黃、石斛、白朮(各二十銖)、柏子人、茯苓、當歸、乾薑(各一兩半)、澤蘭、乾地黃、芎藭(各一兩十八銖)、乾潻、白石英、紫石英、附子(各二兩)、鍾乳(二兩半)、水蛭(七十枚)、蟲(百枚)、麻布叩複頭(七寸燒)o右四十四味末之,蜜丸,酒服十丸如梧子,日再,稍加至二十丸,若有所去如豆汁鼻涕,此是病,覺有異即停o婦人絕子,灸然谷五十壯,在內踝前直下一寸,婦人絕嗣不生,胞門閉塞,灸關元三十壯報之o婦人妊子不成若墮落,腹痛,漏見赤,灸胞門五十壯,在關元左邊二寸是也o右邊二寸名子戶o婦人絕嗣不生,灸氣門穴,在關元傍三寸各百壯o婦人子藏閉塞,不受精疼,胞門五十壯o婦人絕嗣不生,漏赤白,灸泉門十壯,三報之,穴在橫骨當陰上際o論曰,陰陽調和,二氣相感,陽施陰化,是以有娠,而三陰所會則多生女,但妊娠二月名曰始膏,精氣成於胞裡,至於三月名曰始胎,血不流,象形而變,(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3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是時男女未分婦人始覺有娠,養胎并轉女為男丹參丸方o丹參、續斷、芍藥、白膠、白朮柏子人(各二兩)、人參、芎藭、乾薑(各三十銖)當歸、橘皮、吳茱萸(各一兩十八銖)、白芷冠纓燒灰(各一兩)、蕪弮(十八銖)、乾地黃(一兩半)、甘草(二兩)太(一具乾)、東門上雄雞頭(一枚)o右十九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如梧子大o又方、取原蠶矢一枚,花水服,日三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4又方o取弓弩弦一枚,縫囊盛帶婦人左臂,一法以繫腰下,滿百日去之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5又方o取雄黃一兩,縫囊盛帶之,要女者帶雌黃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6又方o以斧一柄,於產婦臥閑下置之,仍繫刃向下,匆令人知,如不信,待雞抱時,(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7四肢百節疼煩沈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方o半夏(三十銖)、茯苓、乾地黃(各十八銖)、橘皮、細辛、人參、芍藥、旋復花、芎藭、桔梗、甘草(各十二銖)、生薑(三十銖)o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積月日不得治,及服藥冷熱失候,病變客熱煩渴,口生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各十二銖,若變冷下痢者,去乾地黃入桂心十二銖,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便閟塞,小便赤少者,宜加大黃十八銖,去地黃加黃芩六銖,餘依方服一劑得下,後消息者看氣力冷熱增損方調定,更服一劑湯,便急服茯苓丸令能食便強健也,忌生冷醋滑油膩菘菜海藻,茯苓丸治妊娠阻病,患心中煩悶,頭眩重,憎聞飲食氣便嘔逆吐悶顛倒,四肢垂弱,不自勝持,服之即效,要先服半夏茯苓湯兩劑,(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8後可將服此方o茯苓、人參、桂心熬、乾薑、半夏、橘皮(各一兩)、白朮、葛根、甘草枳實(各二兩)o右十味末之,蜜和為丸,如梧子,飲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三o(肘後不用乾薑半夏橘皮白朮葛根只五味又云妊娠忌桂故熬)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9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方o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苓、生薑(各一兩)半夏(三十銖)o右五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不差頻作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0治妊娠嘔吐不下食,橘皮湯方o橘皮、竹茹、人參、白朮(各十八銖)生薑(一兩)、厚朴(十二銖)o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差重作o養胎第三(論二首禁忌一首、方二十三首遂月養胎二十首)o論曰,舊說凡受胎三月,逐物變化,稟質未定,故妊娠三月,欲得觀犀象猛獸珠玉寶物,欲得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觀禮樂鍾鼓俎豆軍旅陳設,焚燒名香,口誦詩書,古今箴誠,居處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節嗜慾,庶事清淨,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惠,無疾?斯蓋文王胎教者也o論曰,兒在胎,日月未滿,陰陽未備,腑藏骨節皆未成足,故自初訖于將產,飲食居處,皆有禁忌o妊娠食羊肝令子多危o妊娠食山羊肉令子多病o妊娠食驢馬肉延月o妊娠食驢肉生產難o妊娠食兔肉犬肉令子無聲并缺脣o妊娠食雞子及乾鯉魚令子多瘡o妊娠食雞肉糯米令子多寸白蟲o妊娠食椹并鴨子令子倒出心寒o妊娠食雀肉并豆醬令子滿面多黑子o妊娠食雀肉飲酒令子心淫情亂不畏羞恥o妊娠食虌令子項短o妊娠食冰漿絕胎o妊娠勿向非常地大小便必半產殺人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1徐之才逐月養胎方o妊娠一月名始胚飲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麥,無食腥辛,是謂才正o妊娠一月,足厥陰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厥陰內屬於肝,肝主筋及血,一月之?血行否澀,不為力事,寢必安靜,無令恐畏,妊娠一月,陰陽新合為胎,寒多為(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2熱多卒驚,舉重腰痛腹滿胞急,卒有所下,當預安之,宜服烏雌雞湯方o烏雌雞一隻(治如食法)、茯苓(二兩)、吳茱萸(一升)、芍藥、白朮(各三兩)、麥門冬(五合)、人參(三兩)、阿膠(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一兩)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雞取六升,去雞下藥煎取三升,內酒三升?(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3烊盡取三升,放溫每服一升,日三,若曾傷一月胎者,當預服補胎湯方o細辛(一兩)、乾地黃、白朮(各三兩)、生薑(四兩)、大麥、吳茱萸(各五合)、烏梅(一升)、防風(二兩)o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先食服寒多者倍細辛茱萸?若熱多渴者去細辛茱萸加栝樓根二兩若有所思,去大麥加柏子人三合,一方有人參一兩妊娠二月名始膏,無食辛臊,居必靜處男子勿勞,百節皆痛是為胎始結o妊娠二月,足少陽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陽內屬於膽主精,二月之時,兒精成於胞裡,當慎護驚動也o妊娠二月,始陰陽鋸經,有寒多壞不成,有熱即萎悴,中風寒有所動搖,(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4心滿臍下懸急,腰背強痛,卒有所下,乍寒作熱,艾葉湯主之方o艾葉、丹參、當歸、麻黃(各二兩)、人參、阿膠(各三兩)、甘草(一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o右九味〔口父〕咀,以酒三升水一斗,煮減半去滓內膠煎,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用烏雌雞一隻,宿肥者,治如食法,割頭取血,內三升酒中相和,雞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取汁,去雞內藥煎,取三升,內血酒并膠煎,取三升,分溫三服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5若曾傷二月胎者,當預服黃連湯方o黃連、人參(各一兩)、吳茱萸(五合)、生薑(三兩)、生地黃(五兩一方用阿膠)o右五味〔口父〕咀,以酢漿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十日一作?加烏梅一升,加烏梅者,不用漿,直用水耳,一方用當歸半兩o妊娠三月名始胎,當此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弄珠璣,欲子美好,數視璧玉,欲子賢良,端坐清虛,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o妊娠三月,手心主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心主內屬於,心無悲哀思慮驚動o妊娠三月,為定形,有寒大便青,有熱小便難,不赤即黃,卒驚恐憂愁嗔怒喜頓?(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6動於經,腹滿繞臍苦痛,或腰背痛,卒有所下,雄雞湯方o雄雞一隻(治如食法)、甘草、人參、茯苓、阿膠(各二兩)、黃芩、白朮(各一兩)、麥門冬(五合)芍藥(四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一兩)o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雞減半,出雞內藥煮,取半肉清酒三升?取三升分三服,一日盡之當溫臥一方用,當歸芎各二兩,不用黃芩生薑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7若曾傷三月胎者,當預服茯神湯方o茯神、丹參、龍骨(各一兩)、阿膠、當歸甘草、人參(各二兩)、赤小豆(二十一粒)、大棗(二十一枚)o右九味〔口父〕咀,以酥漿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先食服,七日後服一劑,腰痛者加桑寄生二兩,深師有薤白二兩麻子一升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食宜稻粳羹宜魚鴈,是謂盛血氣,以通耳目,而行經絡o妊娠四月,手少陽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少陽內輸參焦,四月之時,兒六腑順?當靜形體和心志節飲食o妊娠四月,有寒心下慍慍欲嘔膈不欲食,有熱小便難,數數如淋狀,臍下苦急,卒風寒頸項強痛寒熱或驚動身軀腰背腹痛,往來有時,胎上迫,心煩不得安,(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8卒有所下,菊花湯方o菊花(如雞子大一枚)、麥門冬(一升)、麻黃、阿膠(各三兩)、人參(一兩半)、甘草、當歸(各二兩)、生薑(五兩)半夏(四兩)、大棗(十二枚)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清酒三升并阿膠煎,取三升,分三服當汗以粉粉之,護風寒四五日,一方用烏雌雞一隻煮水煎藥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9若曾傷四月胎者,當預服調中湯方o白芍藥(四兩)、續斷、芎藭、甘草(各一兩)、白朮、紫胡(各三兩)、當歸(一兩半)、烏梅(一升)、生薑(四兩)、厚朴、枳實、生李根、白皮(各三兩)o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八日後復服一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臥必晏,起沐浴浣衣,深其居處,厚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其食稻麥,其羹牛羊,和以茱萸,調以五味,是謂養氣,以定五藏o妊娠五月,足太陰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太陰內輸於脾,五月之時,見四肢皆?無大飢,無甚飽,無食乾燥,無自灸熱,無勞倦o妊娠五月,有熱苦頭眩,心亂嘔吐,有寒苦腹滿痛,小便數,卒有恐怖,四肢疼(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0寒熱胎動無常處,腹痛悶頓欲仆,卒有所下,阿膠湯主之方o阿膠(四兩)、旋復花(二合)、麥門冬(一升)、人參(一兩)、吳茱萸(七合)、生薑(六兩)、當歸、芍藥、甘草、黃芩(各二兩)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藥減半,內清酒三升并膠,微火煎,取三升半,日三夜一,先食服便愈,不差再服,一方用烏雌雞一隻,割取咽血內酒中,以水煮雞,以煎藥減半,內酒并膠煎,取三升半,分四服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1曾傷五月胎者,當預服安中湯方o黃芩一兩、當歸、芎藭、人參、乾地黃(各二兩)、甘草、芍藥(各三兩)、生薑(六兩)麥門冬(一升)、五味子(五合)、大棗(三十五枚)、大麻人(五合)o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七,清酒五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七日復服一劑o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身欲微勞,無得靜處,出遊於野,數觀走犬,及視走馬,食宜鷙鳥猛獸之肉,是謂變腠理紉筋,以養其力,以堅背膂o妊娠六月,足陽明養,不可針灸其經,足陽明內屬於胃,主其口目,六月之時?兒口目皆成,調五味,食甘美,無大飽o妊娠六月,卒有所動不安,寒熱往來,腹內脹滿身體腫驚怖,忽有所下,(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2腹痛如欲產,手足煩疼,宜服麥門冬湯方o麥門冬(一升)、人參、甘草、黃芩(各二兩)乾地黃(三兩)、阿膠(四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五枚)o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減半,內清酒二升并膠煎,取三升,分三服,中間進糜粥,一方用烏雌雞一隻,煮取水煎藥,若曾傷六月胎者,當預服柴胡湯方柴胡(四兩)、白朮、芍藥(一方作紫葳)、甘草(各二兩)蓯蓉(一兩)、芎藭(二兩)、麥門冬(二兩)、乾地黃(五兩)、大棗(三十枚)、生薑(六兩)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中間進糜粥?及堅硬之物,七日更服一劑o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勞身搖肢,無使定止,動作屈伸,以運血氣,居處必燥,飲食避寒,常食稻粳,以密腠理,是謂養骨而堅齒o妊娠七月,手大陰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太陰內屬於肺,主皮毛,七月之時,兒皮毛巳成,無大言,無號器,無薄衣,無洗浴,無寒飲o妊娠七月,忽驚恐搖動腹痛,卒有所下,手足厥冷,若傷寒,煩熱腹滿短氣,(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3常苦頸項及腰背強,蔥白湯主之方o蔥白(長三四寸四莖)、半夏(一升)、生薑(八兩)、甘草、當歸、黃耆冬(三兩)、麥門冬(一升)、阿膠(四兩)、人參(一兩半)、黃芩(一兩)、旋復花(一合)o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清酒三升及及膠煎,取四升,服一日三夜一,溫臥,當汗出,若不出者,加麻黃二兩煮,服如前法,若秋後勿強責一方以黃雌雞一隻,割咽取血,內酒中煮雞,取汁以煎藥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4若曾傷七月胎者當預服杏人湯方o杏人、甘草(各二兩)、麥門冬、吳茱萸(各一升)鍾乳、乾薑(各二兩)、五味子(五合)、紫菀(一兩)、粳米(五合)o右九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中間進食,七日一方用白雞一隻,煮汁煎藥o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和心靜息,無使氣極是,是謂密腠理,而光澤顏色o妊娠八月,手陽明養,不可針灸其經,手陽明內屬於大腸,主九竅,八月之時?兒九竅皆成,無食燥物,無輒失食,無忍大起,妊娠八月,中風寒,有所犯觸,身體盡痛,乍寒乍熱,胎動不安,常苦頭眩痛,繞臍下寒,時時小便白如米汗,(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5或青或黃,或使寒慄,腰背苦冷而痛,目,芍藥湯主之方o芍藥、生薑(各四兩)、厚朴(二兩)、甘草、當歸、白朮、人參(各三兩)、薤白(切一升)o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五升,清酒四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日再夜一,一方用為烏雌雞煮汁以煎藥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6若曾傷八月胎者,當預服葵子湯方o葵子(二升)、生薑(六兩)、甘草(二兩)、芍藥(四兩)、白朮、柴胡(各三兩)、大棗(二十枚)、厚朴(二兩)o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十日一劑,一方用烏雌煮水以煎藥o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節,莫不畢備,飲醴食甘,緩帶自持而待?是謂養毛髮,致才力o妊娠九月,足少陰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陰內屬於腎,腎主續縷,九月之時?兒續縷皆成,無處濕冷,無著灸衣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7妊娠九月,若卒得下痢,腹滿懸急,胎上衝心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半夏湯方o半夏、麥門冬(各五兩)、吳茱萸、當歸、阿膠(各三兩)、乾薑(一兩)、大棗(十二枚)o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白蜜八合,微火上溫,分?痢即止,一方用烏雌雞一隻煮汁以煎藥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8若曾傷九月胎者,當預服豬腎湯方o豬腎(一具)、白朮(四兩)、茯苓、桑寄生、乾薑、乾地黃、芎藭(各三兩)、麥門冬(一升)、附子(中者一枚)、大豆(三合)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腎令熟去腎內諸藥,煎取三升半,分四服,十日更一劑o妊娠十月,五藏俱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於丹田,故使關節人神皆備,但俟時而生o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筋骨立,七月毛髮生,八月藏腑具,九月穀氣入胃,十月諸神備,日滿即產矣,宜服滑胎?入月即服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9養胎臨月服,令滑易產,丹參膏方o丹參半斤、芎藭、當歸各三兩、蜀椒五合有熱者以大麻人五合代o右四味〔口父〕咀,以清酒濕停一宿以成,煎豬膏四升,微火煎膏色赤如血膏成新布絞去滓,每日取如棗許,內酒中服之,不可逆服,至臨月,可服,舊用常驗o甘草散令易生,母無疾病,未生一月,日預服,過三十日,行步動作如故,(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40兒生墮地,皆不自覺方o甘草(二兩)、大豆黃卷、黃芩(一方作茯苓)乾薑、桂心、麻子人、大麥蘗(一方用粳米)、吳茱萸(各三兩)o右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煖水服亦得o千金丸主養胎,及產難顛倒胞不出,服一丸,傷毀不下,產餘病汗不出,頰蒲不?(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丛桂草堂医案》中医世家,《丛桂草堂医案》pdf
医经

《丛桂草堂医案》中医世家,《丛桂草堂医案》pdf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丛桂草堂医案》中医世家,《丛桂草堂医案》pdf 丛桂草堂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清 袁焯 序 先大父秀山公云。老医断病如老吏断狱。善断病者必善治病。前哲陆九芝云。案者断也。方者法也。惟能断而有法。乃可称方案。旨哉言乎。夫吾国医学之发明。其源古矣。周秦时代。医师诊病之法。大率注重于气色脉候。听声写形。详见素灵难经。后汉张仲景崛兴。 于望鼻色目色外。更注意语声呼吸以参合脉候症状。六朝至唐。如褚彦道孙思邈辈。则又重在明症候。询嗜好。察致疾之由来。辨病脏之虚实。相其老壮。酌其浅深。归本于博涉多诊。屡用三端。此周秦以迄晋唐。诊断术之大略也。厥后金元四大家。暨明之韩天爵陶节庵等。名医 起。则又兼审风土时令。以决病之阴阳燥湿。且兼施腹诊之法。佐望闻问切四诊之不逮。是又视周秦汉晋之时加详矣。清初江右喻嘉言出。乃主张先议病。后议药。取古人诊病之法而融会贯通之。凡风土时令。体质肥瘦。年龄长幼。病之新久。以及情志苦乐。脉症现状。莫不辨析毫芒。以审定其阴阳虚实。外感内伤。上下表里。何脏何腑。何因何症。然后采用古人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规则谨严。有条不紊。盖至是而吾国医师诊病。乃有一定之规则。而颟顸卤莽妄投药饵之弊。赖以廓清。诚万世不祧之良法也。今日东西医家。 号称为实质的学派。解剖的智识。而窃观其诊断一方。多凭官能的诊断。及尿之外观沉渣。 与粪便咯痰。舌苔外貌。眼势体温体量。及器械上诊察之所得。其间泰半与吾国古法相通。 然后叹中医诊断术之精妙。殊未逊于西人。虽器械之用未备。而脉诊望诊问诊腹诊之法既精。则亦足以赅括之矣。况辨虚实。分气血。论攻补。昔贤发明。尤多独到之处,足补西医之缺。而惜乎解人难索也。袁君桂生。吴中之名医也。邃于医学。立论平允。学术精湛。而感慨淋漓。保存国粹之盛心。跃然纸上。可谓先得我心者矣。顷邮示其所着丛桂草堂医草。 属为之序。浏览一通。见其辨症剀切。用方工稳。每述一病。原原本本。剖析无遗。洵足开学人之智能。昔周学海氏有云。宋后医书。惟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吸取众家之所长。余按医案一门。当推喻氏寓意草一书为冠。盖其案虽仅六十二条。而反复推论。务阐明其审症用药之所以然。较之诸家医案。但泛言某病用某药而愈者。甚相悬殊。前清四库全书提要赞其极有发明。足资开悟。近代名医如张石顽叶香严顾松园徐灵胎尤在泾俞东扶吴鞠通王孟英林 琴等。皆折衷其诊病之法。默收治疗之功。各发表于医案之内。今袁君此书。即仿喻氏体例而先议病。后议药。悉遵喻氏法程。且其中有学宋人及金元诸家者。有学明人及清之张叶徐魏吴王诸家者。亦有运用经方及自出新意者。洵能萃众家之长而神明变化者矣。宜乎批却导 。而恢恢乎游刃有余也。嗟乎。今之医风 然。颓敝极矣。出版之书。除一二译本而外。几如凤毛麟角。而入主出奴。于今为烈。滔滔天下。伊芳于胡底矣。安得全国医家。皆如君者起而振此坠绪也。序君之书。盖不禁百感横集已。 乙卯六月廿八日越医何肖严廉臣书于绍城卧龙山麓之宣化坊 自序 予家自先伯父昌龄公肆力于医。而家君继之。迄于今盖四十年矣。犹忆十岁时。家君遘热病家弟济生病中暑。壮热谵语。面赤烦渴。时家君远出未归。延郡中某老医治之。手甫按脉。 即大声告曰。此儿之病。危在夜半。恐不治。翌日家君自外归。命剖西瓜汁与饮。一汗而解。未尝不叹医药之关系如是其重。而专门名家之罕观为可憾也。十六岁后。先伯父以积劳病逝。家君又屡患肺病咳嗽咯血。呻吟床蓐。家庭之忧患日多。而予习医之志。因是益坚。遂发家中藏书。朝夕玩诵。家君又时为讲解。每治难病。必撮其大要。举以训示。凡诊察之奥。用药之精微。与夫鉴别死生。暨寒热攻补先后之次序。皆了如指掌。老人谆谆如蒙师之训学童。寒暑靡间。乐此不疲。数年以后。于医学始稍窥门径。于是益搜求旧籍。广购新书。凡坊间罕见孤行之本。以及管赵诸氏所译之西医书。均罗而置诸几案间。参观互证。久之遂别有会心。乃稍稍为人医治。丁未戊申两年。前清两淮盐运使司赵都转。与两江总督端制军。先后考试医学。友人陈君瑞辰等相约观光。谬获最优等证书。嗣侨寓京口。遂以医问世。 四方人士。不以予为固陋。竞来延诊。由是益有所考镜。既自幸。复自愧也。尝观吾国医学之历史。其学术精深之士。得力于社会个人之传习者为多。而政府提倡之力较少焉。非在上者不知提倡也。人材之出。本于山川灵秀。况医属专门科学。非学问阅历兼到。未易得其神髓。故吾国医书。皆以私家之著作为优。今虽世界交通。政治学术多效法欧西。医学一科亦采用西法。顾吾以为中华乃衣冠文物旧邦。先圣先贤所遗传之医学。自有其真精神在。决非他人之说所得而摇撼之。今而后欲求吾国医学之发达。仍必赖私家之纂述以相为辅助。予不敏。窃尝有志于此。顾以兹事体大。尚须有待。去年十月。家弟济生书来。嘱将平时治验方案。勒为一书。以供研究。人事倥偬。未遑议及。今夏济生复以为言。而知交中亦有借钞者。爰择要编次。不分门类。题曰丛桂草堂医草。盖仿卢氏之芷园臆草。与喻氏之寓意草云。虽区区一得。未足方此二家。而十年经验。或可为医林之借镜欤。 岁在甲寅六冬前一日江都袁焯桂生氏识于京口寓次 卷一 镇郡陶骏声君令阃。肿胀呕吐。缠延月余。先是胎前足肿。产后肿益甚。咳嗽呕吐。经此间诸名医治之。叠进舟车丸。五皮饮。栝蒌薤白白酒汤。及八珍汤等弗效。且面目肢体悉肿。腹胀如鼓吐后亦能饮食。诊其脉弦滑而有胃气。言语亦甚清晰。初用小半夏汤加干姜、五味子。及浓朴半夏甘草人参汤。枳术汤等。无大效。且呕吐大发。其时有人荐他医治之。 亦膈闷塞。则知病将复发。必吐出痰水数碗。然后始觉宽畅。近日又觉闷塞异常。呼吸几不能通。今虽吐后。犹嫌闷塞。咳嗽不得卧。予沉思久之。恍然曰。此肺中气管为痰饮闭塞不得通也。气管之所以闭塞者。缘腹胀溺少。胃中及膈膜间均为痰饮充塞之地。 膈中痰饮充塞。则溢于肺中气管。肺中气管亦充塞则激而上出而为呕吐。以故盈盆盈碗。皆痰涎水沫。痰水既出。则膈膜肺胃等处皆松。故知饥能食。待数日后痰水聚多。又复作矣。是则此病之真谛也。治法以驱痰饮为要。而驱肺中气管之饮为尤要。苦思半晌。为立一方。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麝香五厘和服。以白芥子能横开肺中之饮。麝香香窜。能通气管及膈膜间之闭塞。 且能止吐。明日复诊。述昨药服后。觉药性走窜不已。上窜至咽。下窜至小腹。胸博尤觉窜走。随窜随呕。吐出痰涎甚多。半夜未能安枕。而胸闷觉宽。呼吸便利。呕吐亦止。盖气管之闭塞通矣。遂以原方去麝香。接服三剂。而胸次大舒。咳嗽亦减。仍以原方加冬虫、夏草、北沙参、生姜、红枣。又三剂而浮肿亦消。咳嗽大定。但腹胀如故。坚满不舒。乃停煎剂。每日单服禹余粮丸二次。每服三钱。忌盐酱等物。五日后胀渐消。十日后胀消及半。而精神疲惫。自觉心内及脏腑空虚。盖饮滞消而气血虚也。令以前丸减半服。并以参、术、归、芍、山药、茯苓等煎剂相间服之。不十日而胀全消。病竟愈。闻者莫不叹服。迄今六年。病未复发。且已经孕育矣。 庚戌四月广安祥糖栈。袁尧宽君患温病。初由章绶卿君延医。服药数剂。病未大减。嗣章君往江北放赈。转荐予治。壮热谵语。见人则笑。口渴溲赤。每日只能进薄粥汤少许。舌苔黄薄而干燥无津。体胖脉息滑数。右部尤甚。盖温病也。热邪蕴伏日久。蓄之久而发之暴。故病情危重若是。治法当以解热为主。而佐以豁痰润燥。方用三黄石膏汤。合小陷胸汤。去麻黄、豆豉、半夏。加贝母、连翘、青蒿、梨汁。接服二日。热未大退。至第三剂后。乃作战汗而解。但余热未清。复以前方去石膏、芩、连、栝蒌。加苡仁、滑石、芦根、花粉、沙参等清化余邪。数剂而瘥。凡温病之解多从战汗。刘河间吴又可发之于前。叶天士王九峰畅之于后。证以予所经历。洵精确不易之学说也。盖前人于此。皆从经验中得来。惟必俟服药多剂。始能奏功。而作汗之时。必先战栗。其状可骇。医家当此。何可无定识定力耶。 金峙生君令堂。年近五旬。发热身痛。舌苔白腻。溲热胸闷脉滑。予初以三仁汤加连翘、山栀。接服两剂。热愈甚。口渴心烦。舌苔转燥。脉亦转数。盖伏邪病热。邪蕴伏甚重。遂易方。以黄芩、栝蒌、地骨皮、青蒿各三钱。连翘、知母各四钱。木通一钱。银茈胡二钱。芦根、茅根、鲜生地各一两。梨汁一酒钟和服。一剂热少平。二剂后。病患忽战栗恶寒。震动床帐。盖欲作战汗也。病家误会。谓药之误。议延他医。幸其弟陶骏声君来告。速予往救。 予谓此战汗也。病退之机。不可妄动。及予至其家。则战栗已止。身出大汗。而脉静身凉。 神气亦甚安静。但觉疲倦而已。随用薄粥汤与饮。以扶胃气。并以沙参、麦冬、百合、苡仁、石斛、花粉、甘草、茯苓等调养两日而痊。 庚戌四月。史汉泉君患温病。昏沉不语。面垢目赤。鼻孔如烟煤。壮热烁手。汗 然。舌苔黑燥。手臂搐搦。两手脉数疾。溲赤。问不能言几日矣。曰。昨犹谵语。今始不能言。然大声唤之。犹瞠目视人。问近日大便通否。曰。始病曾泄泻。今不大便已三日矣。问服何药。 则取前医之方示予。盖皆不出银翘散。三仁汤。增液汤之范围。予谓此热病未用清药。阳明热极胃家实之病也。非下不可。乃与调胃承气汤。合三黄石膏汤。去麻黄、豆豉。加犀角、蒌仁。接服两剂。竟未得下。惟矢气极臭。溲色若血。神识较清。而身热舌黑如故。原方去元明粉、大黄。加鲜生地、并令恣饮梨汁、莱菔汁。于是热减神清。黑苔渐退。脉息亦较平。时吐粘痰。目睛转黄。遂改用小陷胸汤加芦根、茅根、青蒿、菖蒲、竹茹、贝母、冬瓜仁、木通等芳香清洌之品。以分消膈中痰热。接服四剂。胸博头项间遍出白 。如水晶珠。腹部腿畔亦发白 。于是身热全清。知饥进粥。但精神疲弱耳。复以西洋参、麦冬、石斛、苡仁、贝母、竹茹、枇杷叶等调养数日。始解黑燥屎数次。当时两进大黄。而不下者。盖其戚友中有知医者。潜将大黄减去一钱。每剂只用二钱。故但有解毒之功。而无攻下之力。而奏效亦较缓也。然究胜于粗工之滥用硝黄。而偾事者矣。 姚某子十五岁。三月间由学校归家。自觉恶寒欲睡。旋即发热头痛。身痛谵语。不能识人。 按其脉滑数。溲赤。当以栀豉汤银翘散出入为方。下午四时复诊。神昏谵语如故。身热自汗然不止。面赤口渴欲饮水。脉息滑而不数。舌苔薄腻。不黄不燥。因思伤寒论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而面赤神昏。又皆当下之症。遂改用小承气汤。 大黄三钱、浓朴五分、枳壳二钱。加黄芩、连翘、知母各二钱。服后解大便两次。神清安睡。汗止热解。自能起坐。知饥欲食。其家以为病愈。不复延诊。越三日。复发热有汗。口渴。 脉滑数。与白虎合小陷胸汤。石膏用三钱。服后热退神清。惟咳嗽痰中带血而已。复与泻白散加黄芩、知母、茅根等二剂全愈。 张兆魁君室人。年约三旬。体质瘦小。发热谵语。口渴心烦。欲食冷物。胸闷溲热。舌苔黄腻不燥。两脉俱数。与小陷胸汤加茈胡、黄芩。不效。烧热益甚。遂改用凉膈散。大黄、元明粉各用三钱。服后得下两次。并得战汗而热全退。...
李时珍本《本草纲目》整版电子书,《本草纲目》全书原文在线阅读下载
医经本草

李时珍本《本草纲目》整版电子书,《本草纲目》全书原文在线阅读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李时珍本《本草纲目》整版电子书,《本草纲目》全书原文在线阅读下载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锡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李时珍的伟大学术成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 为世界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 《本草纲目》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共收录了中药一千八百三十二种,共五十二卷。 在药物解说方面,本草纲目包括八个部分: 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 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 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 气味,介绍该药的药性; 主治,列举该药所能治的主要病症; 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 附方,介绍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 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他在书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出了梵文译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本草纲目·草部(上) 甘草 释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 草、灵通、国老。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1、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2、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3、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4、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 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两,研细。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5、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6、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7、小儿撮口风。用甘草二钱半,煎服, 令吐痰涎。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8、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灸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9、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10、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一天服尽。...
《黄帝内经》完整版电子书免费阅读全文下载,黄帝内经原文电子版下载百度网盘
医经

《黄帝内经》完整版电子书免费阅读全文下载,黄帝内经原文电子版下载百度网盘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黃帝內經·素問(一)   黃帝內經素問譯解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髮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歲,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神农本草经》原文完整版下载百度云
本草

《神农本草经》原文完整版下载百度云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神农本草经》原文完整版下载百度云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该书在记载药物的时候,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下、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主要是一些无毒药,以滋补营养为主,既能祛病又可长服强身延年;中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补养和祛疾的双重功效,但不须久服;下品125种,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多数有毒或药性峻猛,容易克伐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使用。全书共记载了365种药物,而这种分类方法也是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便于选择和使用可以轻身延年及养生保健的药品,同时提供了治疗疾病的安全有效的药物范围。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并不能明确分出药性和主治病证的特点,不太方便于从医者的学习和整理,现在已不常用了。 另外,《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 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毫。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者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上卷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良者,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治时日,生熟,上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及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利、大小便不通、贲肫、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澼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注、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瘘、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节,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中卷   玉石部上品 ??玉泉?味甘平。主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 ??丹沙?味甘微寒。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为汞。生山谷。  ??水银?味辛寒。主治疥瘙痂疡百秃,杀皮肤中虫虱,堕胎,除热。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复为丹。久服神仙不死。生平土。 ??空青?味甘寒。主治青盲、耳聋。明目,利九窍,通血脉,养精神。久服轻身延年不老。能化铜铁铅锡作金。生山谷。 ??曾青?味酸小寒。主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癥瘕积聚。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铜。生山谷。  ??白青?味甘平。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生山谷。 ??云母?味甘平。主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轻身延年。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沙,一名鳞石。生山谷。 ??朴消?味苦寒无毒。主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生山谷。?消石?味苦寒。主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畜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一名芒硝。生山谷。 ??矾石?味酸寒。主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一名羽涅。生山谷。 ??滑石?味甘寒。主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生赭阳山谷。  ??紫石?味甘平。主治心腹欬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轻身、延年。生太山山谷。 ??白石英?味甘微温。主治消渴,阴痿不足,欬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生山谷。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主治黄疸、泄利、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生山谷。 ??太一禹余粮?味甘平。主治咳逆上气、癥瘕、血闭、漏下,除邪气。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一名石脑。生山谷。 ??禹余粮?味甘寒。主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血闭癥家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生池泽。 ??雄黄?味苦平。主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一名黄食石。生山谷。 玉石部中品  ??石胆?味酸小寒。主明目目痛,金创诸痫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令人有子。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能化铁为铜、成金银。一名毕石,生山谷。 ??石钟乳?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生山谷。 ??雌黄?味辛平。主治恶疮头秃痂疥,杀毒虫*,身痒,邪气,诸毒。炼之久服,轻身、增年、不老。生山谷。 ??殷孽?味辛温。主治爛伤瘀血,泄利寒热,鼠瘘,癥瘕结气。一名姜石。生山谷。 ??孔公孽?味辛温。主治伤食不化,邪结气,恶疮疽瘘痔,利九窍,下乳汁。生山谷。?石流黄?味酸温有毒。主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能化金银铜铁奇物。生山谷中。??阳起石?味酸无毒。主治崩中漏下,破子藏中血,癥瘕结气,寒热腹痛,无子,阴痿不起,补不足。一名白石。生奇山山谷。 ??凝水石?味辛寒。主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久服不饥。一名白水石。生山谷。  ??慈石?味辛寒。主治周痹风湿,支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痛,除大热烦满及耳聋。一名玄石。生山谷。 ??理石?味辛寒。主治身热,利胃解烦,益精明目,破积聚,去三虫。一名立制石。生山谷。?长石?味辛寒。主治身热,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脉,明目去翳,眇,去三虫,杀蛊毒。久服不饥。一名方石。生山谷。??肤青?味辛。主治蛊毒,毒蛇,菜肉諸毒,恶创。一名推青。生山谷。 ??铁落?味辛平。主治风热恶创,疡疽创痂疥,气在皮肤中。?铁,主坚肌耐痛。?铁精主明目化铜。生平泽。 玉石部下品 ??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
《陆游诗全集》9362首下载百度云资源
【集部】医经

《陆游诗全集》9362首下载百度云资源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陆游诗全集》9362首下载百度云资源 《陆游诗全集》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卷一   阿姥 城南倒社下湖忙,阿姥龙锺七十强。 犹有尘埃嫁时镜,东涂西抹不成妆。  阿通自闽中归甫九岁颇有老成之风作此诗示之 通子还家已九龄,从师衿佩两青青。 长成勉作功名计,勿学衰翁老一经。  哀北 太行天下脊,黄河出昆仑。 山川形胜地,历世多名臣。  哀哉六十年,左衽沦胡尘。  抱负虽奇伟,没齿不得伸。 老夫实好义,北望常酸辛。 何当拥黄旗,径涉白马津?  穷追殄犬羊,旁招出凤麟。 努力待传檄,勿谓吴无人! 哀郢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哀郢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艾如张 锦膺绣羽名山鸡,清泉可饮林可栖;稻粱满野弃不啄,虽有奇祸无阶梯。 东村西村烟雨晚,萧艾离离林薄浅;翩然一下骇机发,汝虽知悔安能免!  汉家天子南山下,万骑合围穷日夜。 犬牙鹰爪死不辞,触机折颈吁可悲! 爱闲 爱闲惟与病相宜,壮岁怀归老可知。 睡熟素书横竹架,吟余犀管阁铜螭。 水芭蕉润心抽叶,盆石榴残子压枝。 堪笑放翁头白尽,坐消长日事儿嬉。 爱闲 今日先生病体轻,爱闲犹有旧心情。 帖看贞观行间印,琴记中郎爨下声。  衣焙温温香欲透,雪檐滴滴日初晴。 客来一笑明窗底,枉道为农事耦耕。 安流亭俟客不至独坐成咏 忆昔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  蜀江春水千帆落,禹庙空山百草香。 马影斜阳经剑阁,橹声清晓下瞿唐。 酒徒云散无消息,水榭凭栏泪数行。 安期篇...
《伤寒论》电子书全集免费下载,《伤寒论》在线阅读
医经

《伤寒论》电子书全集免费下载,《伤寒论》在线阅读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伤寒论》电子书全集免费下载,《伤寒论》在线阅读 《伤寒论》 汉·张仲景 《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伤寒病证的部分。《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该书至魏晋时已有散失,经王叔和收集整理始得存世,后在流传过程中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北宋时期,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对诸多医学古籍进行校勘整理,《伤寒论》则是其中之一。 现该书通行本有两种:一是明代赵开美据宋治平本(林亿等校正的原刊本)的影刻本,一是金代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本。此外,《脉经》、《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均载有《伤寒论》的内容,被视为该书的早期传本;北宋校正的《金匮玉函经》,也是《伤寒论》的另一古传本;近代在日本也发现了《伤寒论》的古传本,其中有康治本(唐人手抄卷子本)、康平本(丹波雅忠抄本)。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伤寒论序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伤寒卒病论集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六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八十一《难经》原文,倪海厦讲解的《难经》全文
医经

八十一《难经》原文,倪海厦讲解的《难经》全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难经》 ·杨玄操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3卷,作者及成书年代皆不祥,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尤其对脉学有祥悉而精当的论述。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径》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此书在中医理论和诊断学上颇有贡献。 第1-13难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那?将病脉耶?然:皆王脉也。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于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第14-22难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其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如有变奈何?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然:是其病,有内外证。其病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然:可尽知也。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而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脉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然:诊病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常)。而反者,何谓也?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为病何如?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渭也。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阳脉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第23-29难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何谓也?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则)目瞑也。六阳气俱绝者(则),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二十六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若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妇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第30-38难 三十难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三十二难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三十三难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三十四难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以不?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三十五难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又诸腑皆阳也,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三十七难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然:五脏者,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腑,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凑理。  三十八难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第39-47难 三十九难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医学三字经原文,医学三字经背诵版
医经

医学三字经原文,医学三字经背诵版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医学三字经》作者:(清)陈修园 作者简介:清朝著名医家陈念祖,字修园,少年家贫,半学儒,半学医,后考取举人,旅居京都为官,晚年抱病辞官,回归故里,讲学于长乐。陈氏著作宏广,内容广泛,由后人辑成《陈修园医书十六种》,对古典医籍的著述,尤其对普及医学知识,开拓中医教育方面作出较大的贡献。《医学三字经》为其晚年之作,全书分为医学源流、中风、虚痨…..妇人、小儿等二十四个部分。举凡病因病机、辩证治则、有效方药等,均予述及。并且以韵文编写,言简义赅,易读易记,是一本初学中医的良好入门书。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我以为,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卷一 醫學源流第一 醫之始 本岐黃 靈樞作 素問詳 難經出 更洋洋 越漢季 有南陽 六經辨 聖道彰 傷寒著 金匱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後 有千金 外臺繼 重醫林 後作者 漸浸淫 紅紫色 鄭衛音 迨東垣 重脾胃 溫燥行 升清氣 雖未醇 亦足貴 若河間 專主火 遵之經 斷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與儔 陰宜補 陽勿浮 雜病法...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金匮要略原文完整版
医经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金匮要略原文完整版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金匮要略》原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今同《伤寒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一起被誉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作者为东汉时代我国著名医学家张机。 [张机(约148—约211年)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据传曾任长沙太守,故后人又习惯称他为张长沙,被历代医家奉为医圣和医方之祖。]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全书共分3卷25篇,其《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是全书的总论。《金匮要略》在理论上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认为“夫人禀五常(即五行),因风气而生长。 在写作方法上,《金匮要略》的每篇篇名均标明“病脉证治”,以显示其病与证(或脉与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以论述内因为主的杂病医书。 内容极其丰富,体现了张仲景的“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医学理论,充分反映了我国传统医学特点。《金匮要略》在病理的论述上,主要侧重在提示、举例、比较,并各有其别。《伤寒论》则是论述外因病为主,注重六经分证,同时列出各证的全脉。这是两书的不同之处。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至今已近两千年,它的问世给我国传统医学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医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方书的涌现开创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