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全文在线阅读下载电子书TXT《梦溪笔谈》沈括
【集部】

《梦溪笔谈》全文在线阅读下载电子书TXT《梦溪笔谈》沈括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梦溪笔谈》全文在线阅读下载电子书TXT《梦溪笔谈》沈括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著作。沈括在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共分十七门,分类记事,一事一条,共六百多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各个方面,包括农林、天文、历法、气象、物理、数学、化学、动物、地理、文学、史学、考古、医药、水利工程和建筑等。 序   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所录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亦有得于传闻者,其间不能无缺谬。以之为言,则甚卑,以予为无意于言可也。 卷一 故事一   上亲郊郊庙,册文皆曰“恭荐歳事”。先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飨”;末乃有事于南郊。予集《郊式》时,曾预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效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求共所从来,盖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地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 正衙法座,香木为之,加金饰,四足,堕角,其前小偃,织藤冒之。每车驾出幸,则使老内臣马上抱之,曰“驾头”。辇后曲盖谓之“筤”。两扇夹心,通谓之“扇筤”。皆绣,亦有销金者,即古之华盖也。 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是也。唯翰林茶酒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阙文。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无宣召之礼,惟学士宣召。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故院门别设復门,亦以其通禁庭也。又学士院北扉者,为其在浴堂之南,便于应召。今学士初拜,自东华门入,至左承天门下马;待诏、院吏自左承天门双引至?门。此亦用唐故事也。唐宣召学士,自东门入者,彼时学士院在西掖,故自翰林院东门赴召,非若今之东华门也。至如挽铃故事,亦缘其在禁中,虽学士院吏,亦止于玉堂门外,则其严密可知。如今学士院在外,与诸司无异,亦设铃索,悉皆文具故事而已。 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復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子窗格上有火然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窗格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东西头供奉官,本唐从官之名。自永微以后,人主多居大明宫,别置从官,谓之“东头供奉官”。西内具员不废,则谓之“西头供奉官”。 唐制,两省供奉官东西对立,谓之“蛾眉班”。国初,供奉班于百官前横列。王溥罢相为东宫,一品班在供奉班之后,遂令供奉班依旧分立。庆历贾安公为中丞,以东西班对拜为非礼,復令横行。至今初叙班分立;百官班定,乃转班横行;参罢,復分立;百官班退,乃出。参用旧制也。 衣冠故事,多无著令,但相承为例;如学士舍人蹑履见丞相,往还用平状,扣阶乘马之类,皆用故事也。近歳多用靴简。章子厚为学士日,因事论列,今则遂为著令矣。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鞢?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裤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鞧根,即今之带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又庶人所戴头巾,唐人亦谓之“四脚”,盖两脚系脑后,两脚系颔下,取其服劳不脱也。无事则反系于顶上。今人不復系颔下,两带遂为虚设。  唐中书指挥事谓之“堂帖子”,曾见唐人堂帖,宰相签押,格如今之堂劄子也。 予及史馆检讨时,议枢密院劄子问宣头所起。余按唐故事,中书舍人职堂语诏,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晚唐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即谓之“宣”。中书承受,录之于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故《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梁朝初置崇仁院,专行密命。至后唐庄宗復枢密使,使郭崇韬、安重诲为之,始分领政事,不关由中书直行下者谓之“宣”,如中书之“敕”。小事则发头子,拟堂贴也。至今枢密院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亦用劄子。但中书劄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政以次向下;枢密院劄子,枢长押字在下,副贰以次向上:以此为别。头子唯给驿马之类用之。 百官于中书见宰相,九卿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则趋而入。宰相揖及进茶,皆抗声赞喝,谓之“屈揖”。待制以上见,则言“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仍进汤,皆于席南横设百官之位,升朝则坐,京官已下皆立。后殿引臣寮,则待制已上宣名拜舞;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中书略贵者,示与之抗也。上前则略微者,杀礼也。 唐制,丞郎拜官,即笼门谢。今三司副使已上拜官,则拜舞于子阶上;百官拜于阶下,而不舞蹈。此亦笼门故事也。 学士院第三厅学士?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余为学士时,目观此事。 谏议班在知制诰上;若带待制,则在知制诰下,从职也,戏语谓之“带坠”。 《集贤院记》:“开元故事,校书官许称学士”。今三馆职事,皆称“学士”,用开元故事也。 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 余为鄜延经略使日,新一厅,谓之五司厅。延州正厅乃都督厅,治延州事;五司厅治鄜延路军事,如唐之使院也。五司者,经略、安抚、总管、节度、观察也。唐制、方镇绵带节度、观察、处置三使。今节度之职,多归总管司;观察归安抚司;处置归经略司。其节度、观察两案,并支掌推官、判官,今皆治州事而已。经略、安抚司不置佐官,以帅权不可更不专也。都总管、副总管、钤辖、都监同签书,而皆受经略使节制。 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乃给事中之职,当隶门下省,故事乃隶枢密院。下寺监皆行劄子;寺监具申状,虽三司,亦言“上银台”。主判不以官品,初冬独赐翠毛锦袍。学士以上,自从本品。行案用枢密院杂司人吏,主判食枢密厨,盖枢密院子司也。 大驾卤簿中有勘箭,如古之勘契也。其牡谓之“雄牡箭”,牝谓之“辟仗箭”。本胡法也。熙宁中罢之。 前世藏书,分隶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祐中,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馆书。给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校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 旧翰林学士地势清切,皆不兼他务。文馆职任,自校理以上,皆有职钱,唯内外制不给。杨大年久为学士,家贫,请外,表词千余言,其间两联曰:“虚忝甘泉之从臣,终作莫敖之馁鬼。”“从者之病莫兴,方朔之饥欲死。”京师百官上日,唯翰林学士敕设用乐,他虽宰相,亦无此礼。优伶并开封府点集。陈和叔除学士时,和叔知开封府,遂不用女优。学士院敕设不用女优,自和叔始。  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彻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盖尝有败者,故事为之防。欧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实自有谓也。 嘉祐中,进士奏名讫,未御试,京师妄传“王俊民为状元”,不知言之所起,人亦莫知俊民为何人。及御试,王荆公时为知制诰,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二人为详定官。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第;復弥之以送覆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详定官,发初考官所定等,以对覆考之等:如同即已;不同,则详其程文,当从初考或从覆考为定,即不得别立等。是时,王荆公以初、覆考所定第一人皆未允当,于行间别取一人为状首。杨乐道守法,以为不可。议论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封弥官,闻之,谓同舍曰:“二公何用力争,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为状元,事必前定。二公恨自苦耳。”既而二人各以已意进禀,而诏从荆公之请。及发封,乃王俊民也。详定官得别立等,自此始,遂为定制。 选人不得乘马入宫门。天圣中,选人为馆职,始欧阳永叔、黄鉴辈,皆自左掖门下马入馆,当时谓之“步行学士”。嘉祐中,于崇文院置编校局,校官皆许乘马至院门。其后中书五房置习学公事官,亦缘例乘马赴局。 车驾行境,前驱谓之队,则古之清道也。其次卫仗,卫仗者,视阑入宫门法,则古之外仗也。其中谓之禁围,如殿中仗。《天官》:“掌舍,无宫,则供人门。”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上御前殿,则执钺立于紫宸门下;行幸则为禁围门,行于仗马之前。又有衡门十人,队长一人,选诸武力绝伦者为之。上御后殿,则执檛东西对立于殿前,亦古之虎贲、人门之类也。 余尝购得后唐闵帝应顺元年案检一通,乃除宰相刘昫兼判三丝堂检。前有拟状云:“具官刘昫。右,伏以刘昫经国才高,正君志切,方属体元之运,实资谋始之规。宜注宸衷,委司判计,渐期富庶,永赞圣明。臣等商量,望授依前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兼判三司,散官勋封如故,未审可否?如蒙允许,望付翰林降制处分,谨录奏闻。”其后有制书曰:“宰臣刘昫,右,可兼判三司公事,宜令中书门下依此施行。付中书门下,準此。四月十日。”用御前新铸之印。与今政府行遣稍异。 本朝要事对禀,常事拟进入,画可然后施行,谓之“熟状”。事速不及待报,则先行下,具制草奏知,谓之“进草”。熟状白纸书,宰相押字,他执政具姓名。进草即黄纸书,宰臣、执政皆于状背押字。堂检,宰、执皆不押,唯宰属于检背书日,堂吏书名用印。此拟状有词,宰相押检不印,此其为异也。大率唐人风俗,自朝廷下至郡县,决事皆有词,谓之判,则书判科是也。押检二人,乃冯道、李愚也。状检瀛王亲笔,甚有改窜勾抹处。按《旧五代史》:“应顺元年四月九日已卯,鄂王薨。庚辰,以宰相刘昫判三司。”正是十日,与此检无差。宋次道记《开元宰相奏请》、郑畋《凤池稿草》、《拟状注制集》悉多用四六,皆宰相自草。今此拟状,冯道亲笔,盖故事也。 旧制,中书、枢密院、三司使印并涂金。近制,三省、枢密院印用银为之,涂金;余皆铸铜而已。 卷二 故事二   三司使班在翰林学士之上。旧制,权使即与正同,故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庆历中,叶道卿为权三司使,执政有欲抑道卿者,降敕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后尝有人论列,结衔虽依旧,而权三司使初除,?门取旨,间有叙学士者,然不为定制。 宗子授南班官,世传王文正太尉为宰相日,始开此议,不然也。故事,宗子无迁官法,唯遇稀旷大庆,则普迁一官。景祐中,初定祖宗并配南郊,宗室欲缘大礼乞推恩,使诸王宫教授刁约草表上闻。后约见丞相王沂公,公问:“前日宗室乞迁官表,何人所为?”约未测其意,答以不知。归而思之,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沂公问之如前,约愈恐,不復敢隐,遂以实对。公曰:“无他,但爱其文词耳。”再三嘉奖。徐曰:“已得旨,别有措置。更数日,当有指挥。”自此遂有南班之授,近属自初除小将军,凡七迁则为节度使,遂为定制。诸宗子以千缣谢约,约辞不敢受。余与刁亲旧,刁尝出表稿以示余。 大理法官,皆亲节案,不得使吏人。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给楷书一人录净而已。盖欲士人躬亲职事,格吏奸,兼历试人才也。  太宗命创方团球带,赐二府文臣。其后枢密使兼侍中张耆、王贻永皆特赐;李用和、曹郡王皆以元舅赐;近歳宣微使王君贶以耆旧特赐。皆出异数,非例也。近歳京师士人朝服乘马,以黪衣蒙之,谓之“凉衫”,亦古之遗法也。《仪礼》“朝服加景”是也。但不知古人制度章色如何耳。 内外制凡草制除官,自给谏、待制以上,皆有润笔物。太宗时,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每除官,则移文督之。在院官下至吏人院驺,皆分沾。元丰中,改立官制,内外制皆有添给,罢润笔之物。 唐制,官序未至而以他官权摄者,为直官,如许敬宗为直记室是也。国朝学士、舍人皆置直院。熙宁中,復置直舍人、学士院,但以资浅者为之,其实正官也。熙宁六年,舍人皆迁罢,阁下无人,乃以章子平权知制诰,而不除直院者,以其暂摄也。古之兼官,多是暂时摄领;有长兼者,即同正官。余家藏《海陵王墓志》谢朓文,称“兼中书侍郎。”  三司、开封府、外州长官升厅事,则有衙吏前导告喝。国朝之制,在禁中唯三官得告:宰相告于中书,翰林学士告于本院,御史告于朝堂。皆用朱衣吏,谓之“三告官”。所经过处,阍吏以梃扣地警众,谓之“打仗子”。两府、亲王,自殿门打至本司及上马处;宣微使打于本院;三司使、知开封府打于本司。近歳寺监长官亦打,非故事。前宰相赴朝,亦有特旨,许张盖、打仗子者,系临时指挥。执丝梢鞭入内,自三司副使以上;副使唯乘紫丝暖座从入。队长持破木梃,自待制以上。近歳寺监长官持藤杖,非故事也。百官仪范,著令之外,诸家所记,尚有遗者。虽至猥细,亦一时仪物也。 国朝未改官制以前,异姓未有兼中书令者,唯赠官方有之。元丰中,曹郡王以元舅特除兼中书令,下度支给俸。有司言:“自来未有活中书令请受则例。”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多出临时。唐以前故事,皆不可考,唯颜真卿与左仆射定襄郡子王郭英又书云:“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以来,未尝参错。”此亦略见当时故事,今录于此,以备阙文。 赐“功臣”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自后藩镇,下至从军资深者,例赐“功臣”。本朝唯以赐将相。熙宁中,因上皇帝尊号,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是时吴正宪为首相,乃请止“功臣”号,从之。自是群臣相继请罢,遂不復赐。...
《九章算术》全文免费阅读下载《九章算术》电子书下载TXT
【集部】

《九章算术》全文免费阅读下载《九章算术》电子书下载TXT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九章算术》全文免费阅读下载《九章算术》电子书下载TXT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承先秦数学发展的源流,进入汉朝后又经许多学者的删补才最后成书,这大约是公元一世纪的下半叶。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 《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章。分别是:方田、栗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  《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项令人惊奇的创造;“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正式确立,当中有以下的一些特点:1.是一个应用数学体系,全书表述为应用问题集的形式;2.以算法为主要内容,全书以问、答、术构成,“术”是主要需阐述的内容;3.以算筹为工具。 《九章算术》取得了多方面的数学成就,包括:分数运算、比例问题、双设法、一些面积、体积计算、一次方程组解法、负数概念的引入及负数加减法则、开平方、开立方、一般二次方程解法等。《九章算术》的思想方法对我国古代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隋唐之际,《九章算术》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更被译成多种文字。作者:(汉)张苍、耿寿昌、(魏)刘徽注 九章算術提要   九章算術九卷,不詳作者名氏。九章算術是一部現在有傳本的、最古老的中國數學書,它的編纂年代大約是在東漢初期。書中?集了二百四十六個應用問題的解法,分別隸屬於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句股九章。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逐漸提高,促進了數學知識和計算技能的發展。當時各國的統治階級要按畝收稅,必須有測量土地、計算面積的方法;要儲備糧食,必須有計算倉庫容積的方法;要修建灌溉渠道、治河堤防和其他土木工事,必須能計算工程人功;要修訂一個適合農業生產的曆法,必須能運用有關的天文數據。那時的百姓掌握了相當豐富的、由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技能。雖然沒有一本先秦的數學書流傳到後世,但無可懷疑的是九章算術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等章中的題解方法,絕大部分是產生於秦以前的。漢書藝文志術數類著錄有許商算術二十六卷,杜忠算術十六卷,這兩部算術雖早已失傳,應該是東漢初編纂的九章算術的前身,它們的主要教材應當被保存於九章算術各章之內。 周禮大司徒篇說:「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這是說,主持貴族子弟教育的保氏以禮、樂、射、馭、書、數為「小學」的六門課程,每一門課程又各有若干細目,例如「數」學中有九個細目。但在周禮裏沒有把「九數」列舉出來,我們就無法考證它的內容。漢武帝時這部周禮開始受到經學家的注意。到東漢時期,鄭眾、馬融等都為「九數」作了注解。東漢末鄭玄周禮注引鄭眾說:「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句股。」事實上,鄭眾所說「九數」中的「均輸」已是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後的賦稅制度,決不是周禮九數原有的一個細目。「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大概是西漢末傳統算術的主要綱目,「今有重差、句股」說明數學有了新的發展。傳本九章算術將句股代替旁要,它的編纂年代當在鄭眾注周禮「九數」(約公元五0年)之後。後漢書馬援傳說,馬續「善九章算術」。馬續是馬援的侄孫,馬融(公元七九——一六六年)之兄,他的生年約在公元七0年前後。馬續研究九章算術大概在公元九0年前後。根據上述史料,我們認為九章算術的編定年代是在公元第一世紀的後半個世紀,而各章的主要內容在第一世紀初期已具備了一定的成就。 九章算術不但對後世的數學著作奠定了優良的傳統,對世界數學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貢獻。現在小學算術課程中的分數四則,各種比例,面積和體積,以及各類應用問題的解法,在九章算術方田、粟米、衰分、商功、均輸、盈不足等章裏已有了相當詳備的內容。現在中學課程中的代數部分,如開平方、開立方、正負數、聯立一次方程組、二次方程等項目,在少廣、方程、句股章裏亦已有了卓越的成就。 傳本九章算術有劉徽注和唐李淳風等的注釋。劉徽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他為九章算術作注解,又自撰重差一卷附於九章算術九卷之後,故隋書經籍志著錄「九章算術十卷,劉徽撰」。經籍志又錄有「九章重差圖一卷,劉徽撰」,當是十卷本的附圖,可惜早已亡佚。九章算術方田章圓田術注和商功章圓困術注中都論及「晉武庫中有漢時王莽所作銅斛」。隋書律曆志論歷代量制引商功章注,說「魏陳留王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三年)劉徽注九章」。我們根據這些資料,認為劉徽是魏、晉時人。他的生平履歷無可詳考。 劉徽九章算術注自序說:「又所析理以辭,解體用圖。庶亦約而能周,通而不黷,覽之者思過半矣。」這是說,問題解法的理論分析,要用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空間形體的具體分解,要用幾何圖形顯示出來。這樣纔能做到又簡又明,啟發讀者的思考。他在注中一方面整理九章算術各個問題的解法,理論上屬於一類的使它們歸於一類,提綱挈領地闡明所以能解的道理。在另一方面,對於原來所有不夠準確的近似計算,他提出了更精確的計算方法。例如九章算術原術取用三為圓周率,他通過了圓內接正三百八十四邊形和正三千零七十二邊形面積的嚴密計算,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五十分之一百五十七,或一千二百五十分之三千九百二十七。又如開平方或開立方不盡時(平方根或立方根為無理數),原有以分數表示奇零部分的方法不甚準確,他主張繼續開方,得出以十進分數表示平方根或立方根的近似值。此外,他創立許多新的解題方法,例如盈不足章第十九題的等差級數求和法,方程章第七題的互乘相消法,第九題的消去常數項法,句股章第十六題的內切圓徑公式等等,都比原術簡便。 唐李淳風等對劉徽注本九章算術作了一些解釋,原有劉注意義十分明確的不再補注,盈不足、方程二章就沒有他們的注釋。九章算術所有與圓面積有關的問題,都取圓周率三計算,劉徽注以為應取五十分之一百五十七,李淳風等補注認為可以用七分之二十二計算,這是對的。但七分之二十二是祖沖之的所謂「約率」,而李淳風等引用此率,稱它為「密率」。後世人誤認七分之二十二為「密率」的很多,這是李注的謬種流傳。少廣章開立圓術,李淳風等注釋引祖?之說,介紹球體積公式的理論基礎。綴術書失傳後,祖沖之父子對於球體積的研究,幸有李淳風等的徵引而得流傳到現在。 劉、李注本九章算術到北宋仁宗時有賈憲所撰的細草,原書早已失傳,但永樂大典中保存楊輝所引的賈憲開方法是非常寶貴的數學史料。南宋末有楊輝詳解九章算法十二卷(一二六一),現在僅存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句股五章和「九章算法纂類」。楊輝鈔錄的九章算術本文和劉、李二家注文有很多脫誤,但也有可據以對校永樂大典本的文字。清嘉慶初年李潢撰九章算術細草圖說九卷,有校勘、有補圖、有詳草、有說明,發揮九章算術劉徽注的原意,對於讀者是大有裨益的。 版本與校勘   劉、李注本九章算術在宋代有北宋元豐七年(公元一0八四年)秘書省刻本和南宋嘉定年鮑澣之刻本。明代永樂大典依據九章名義分類抄錄,到清朝初年並未散佚。明代留心古典數學的人很少,九章算術非但沒有新的刻本,連宋代遺留下來的舊書也漸次散佚。清初南京黃虞稷家中有南宋刻本九章算術,僅存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五章。一六七八年梅文鼎到南京應鄉試時曾到黃家翻閱過。這個殘本九章算術於乾隆中為曲阜孔繼涵所得,嘉慶中為陽城張敦仁所得,今存上海圖書館。常熟毛扆於一六八四年向黃家借鈔得一影宋鈔本。這個影宋的殘本九章算術於乾隆中轉入清宮,作為天祿琳琅閣藏書,今存故宮博物院。一九三二年故宮博物院把它影印為天祿琳琅叢書的一種。  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開四庫全書館,婺源戴震充四庫全書纂修及分校官。次年,戴震從永樂大典中抄集九章算術九卷,並且做了一番校勘工作。四庫全書本和武英殿聚珍版本九章算術都有戴震的校訂文字和補圖。商務印書館刊行的叢書集成本是依據武英殿本排印的。 戴震的兒女親家孔繼涵刻微波榭本算經十書,其中九章算術九卷採用戴震的校定本。戴震校正的文字,顛撲不破的果然不少,但也有些地方,他師心自用,把原本不錯的文字改掉,後來的讀者很容易被他蒙蔽而引起誤會。所以作為一個善本書看,微波榭本的參考價值是遠不如武英殿本的。微波榭本九章算術卷九的最後一頁上題稱「大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秋闕里孔氏依汲古閣影宋刻本重雕」,書的底本和刻書年代都有問題,顯然是不足徵信的。此後依據微波榭本翻刻的九章算術有常熟屈曾發的重刻本、南昌梅啟照的算經十書本和商務印書館的萬有文庫本、四部叢刊本等等。 嘉慶年鍾祥李潢撰九章算術細草圖說,用微波榭本作底本,校正了很多錯誤文字。戴震所謂「舛誤不可通」而無法校訂的文句,經過李潢校訂後,一般都能文從字順容易理解了。但碰到戴震誤改原文的地方,他就沒有能夠糾正過來。方程章最後一題的劉徽注中,敘述了兩個「新術」的演算程序,文字冗長,數字繁瑣,舊刻本的訛文奪字很多,不容易整理。李潢的友人戴敦元和李銳各代為校正一術。李潢就照錄他們的校定稿作為細草圖說的一部分。又,均輸章第八題答數、術文和李淳風等的注文俱有訛字,李潢未能訂正,沈欽裴於李潢死後算校編輯付刻時代為校正。  為了要恢復唐代立於學官的劉、李注本九章算術,我根據天祿琳琅叢書本和宜稼堂本楊輝詳解九章算法所引,重加校訂,寫出了校勘記四百六十餘條。戴震、李潢二家所校定的文字認為是正確的,於校勘記中聲明他們的開辟草萊的功績。也有各本俱誤而各家漏校或誤校的文字,只能憑個人意見,擅自校改,但在校勘記中保留各本原有的異文衍字。商功章陽馬術和句股章容圓術的劉徽注中各有意義難於理解而不能句讀的文字,無法校訂,只能付之缺疑。 劉徽九章算術注原序   昔在包犧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九九之術以合六爻之變。暨於黃帝神而化之,引而伸之,於是建曆紀,協律呂,用稽道原,然後兩儀四象精微之氣可得而效焉。記稱隸首作數,其詳未之聞也。按周公制禮而有九數,九數之流,則九章是矣。 往者暴秦焚書,經術散壞。自時厥後,漢北平侯張蒼、大司農中丞耿壽昌皆以善算命世。蒼等因舊文之遺殘,各稱刪補。故校其目則與古或異,而所論者多近語也。 徽幼習九章,長再詳覽。觀陰陽之割裂,總算術之根源,探賾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頑魯,采其所見,為之作注。事類相推,各有攸歸,故枝條雖分而同本榦者,知發其一端而已。又所析理以辭,解體用圖,庶亦約而能周,通而不黷,覽之者思過半矣。且算在六藝,古者以賓興賢能,教習國子。雖曰九數,其能窮纖入微,探測無方。至於以法相傳,亦猶規矩度量可得而共,非特難為也。當今好之者寡,故世雖多通才達學,而未必能綜於此耳。 周官大司徒職,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其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說云,南戴日下萬五千里。夫云爾者,以術推之。按九章立四表望遠及因木望山之術,皆端旁互見,無有超邈若斯之類。然則蒼等為術猶未足以博盡群數也。徽尋九數有重差之名,原其指趣乃所以施於此也。凡望極高、測絕深而兼知其遠者必用重差,句股則必以重差為率,故曰重差也。立兩表於洛陽之城,令高八尺。南北各盡平地,同日度其正中之景。以景差為法,表高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所得加表高,即日去地也。以南表之景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即為從南表至南戴日下也。以南戴日下及日去地為句、股,為之求弦,即日去人也。以徑寸之筩南望日,日滿筩空,則定筩之長短以為股率,以筩徑為句率,日去人之數為大股,大股之句即日徑也。雖天圓穹之象猶曰可度,又況泰山之高與江海之廣哉。徽以為今之史籍且略舉天地之物,考論厥數,載之於志,以闡世術之美。輒造重差,并為注解,以究古人之意,綴於句股之下。度高者重表,測深者累矩,孤離者三望,離而又旁求者四望。觸類而長之,則雖幽遐詭伏,靡所不入。博物君子,詳而覽焉。 九章算術卷第一 方田   〔一〕今有田廣十五步,從十六步。問為田幾何? 荅曰:一畝。 〔二〕又有田廣十二步,從十四步。問為田幾何? 荅曰:一百六十八步。 方田術曰:廣從步數相乘得積步。 以畝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畝數。百畝為一頃。 〔三〕今有田廣一里,從一里。問為田幾何? 荅曰:三頃七十五畝。 〔四〕又有田廣二里,從三里。問為田幾何? 荅曰:二十二頃五十畝。 里田術曰:廣從里數相乘得積里。以三百七十五乘之,即畝數。 〔五〕今有十八分之十二。問約之得幾何?  荅曰:三分之二。 〔六〕又有九十一分之四十九。問約之得幾何? 荅曰:十三分之七。...
《新论》pdf 中华书局,桓谭《新论》原文主要内容txt下载
【子部】

《新论》pdf 中华书局,桓谭《新论》原文主要内容txt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新论》pdf 中华书局,桓谭《新论》原文主要内容 新论 汉·桓谭   桓谭(?—56)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宿县)人。东汉立国之初,他一再上书请禁谶纬,几遭杀身之祸。桓谭著有《新论》一书,其主旨就是反对迷信思想。其书已失传,存有不少片断。王充对《新论》评价很高,说:“挟桓君山之书,富于积猗顿之财。”(《论衡。佚文篇》)又说《新论》“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篇》)。可以说,桓谭正是王充的先导。 ———————————————————————- 目錄新論卷上本造第一王霸第二求輔第三言體第四見徵第五新論卷中譴非第六啟寤第七祛蔽第八正經第九識通第十新論卷下離事第十一道賦第十二辨惑第十三述策第十四閔友第十五琴道第十六補遺  新論卷上 本造第一 秦呂不韋請迎高妙,作《呂氏春秋》。漢之淮南王聘天下辯通,以著篇章。書成,皆布之都市,懸置千金,以延示眾士,而莫能有變易者,乃其事約艷,體具而言微也。董仲舒專精於述古,年至六十餘,不窺園井菜。餘為《新論》,術辨古今,亦欲興治也,何異《春秋》褒貶邪!今有疑者,所謂蚌異蛤、二五為非十也。譚見劉向《新序》、陸賈《新語》,乃為《新論》。莊周寓言,乃云「堯問孔子」;《淮南子》云「共工爭帝,地維絕」,亦皆為妄作。故世人多云短書不可用。然論天間,莫明於聖人,莊周等雖虛誕,故當采其善,何云盡棄邪!(P。1)  王霸第二 夫上古稱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霸,此皆天下君之冠首也。故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其說之曰:無制令刑罰,謂之皇;有制令而無刑罰,謂之帝;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興兵眾,約盟誓,以信義矯世,謂之霸。王者,往也,言其惠澤優游,天下歸往也。五帝以上久遠,經傳無事,唯王霸二盛之美,以定古今之理焉。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後教以禮儀,而威以刑誅,使知好惡去就,是故大化四湊,天下安樂,此王者之術。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權統由一,政不二門,賞罰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術。王道純粹,其德如彼;霸道駁雜,其功如此;俱有天下,而君萬民,垂統子孫,其實一也。(P。2)湯、武則久居諸侯方伯之位,德惠加於百姓。夫王道之主,其德能載,包含以統乾元也。儒者或曰:「圖王不成,其弊亦可以霸」。此言未是也。傳曰:「孔氏門人,五尺童子,不言五霸事者,惡其違仁義而尚權詐也」。(P。3) 求輔第三 治國者,輔作之本,其任用咸得大才。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王公大人則嘉得良師明輔,品庶凡民則樂畜仁賢哲士,皆國之柱棟而人之羽翼。王者易輔,霸者難佐。昔殷之伊尹,周之太公,秦之百里奚,雖咸有大才,然皆年七十餘,乃升為王霸師。昔秦王見周室之失統,喪權於諸侯,自以當保有九州,見萬民碌碌,猶群羊聚豬,皆可以竿而驅之,故遂自恃,不任人、封立諸侯。及陳勝、楚、漢,咸由布衣,非封君有土,而并共滅秦,遂以敗也。高帝既定天下,念項王從函穀入,而己由武關到,推卻關,修強守御,內充實三軍,外多發屯戍,設窮治黨與之法,重懸告反之賞。及王翁之奪取,乃不犯關梁厄塞,(P。4)而坐得其處。王翁自見以專國秉政得之,即抑重臣,收下權,使事無大小深淺,皆斷決於己身。及其失之,人不從大臣生焉。更始帝見王翁以失百姓心亡天下,既西到京師,恃民悅喜,則自安樂,不聽納諫臣謀士,赤眉圍其外,而近臣反城,遂以破敗。由是觀之,夫患害奇邪不一,何可勝為設防量備哉?防備之善者,則唯量賢智大材,然後先見豫圖,遏將救之耳。明鏡,龜策也。章程,斛斗也。銓衡,丈尺也。維針艾方藥者,已病之具也,非良醫不能以愈人。材能德行者,治國之器也,非明君不能以立功。醫無針藥,可作為求買,以行術伎,不須必自有也。君無材德,可選任明輔,不待必躬能也。由是察焉,則材能德行,國之針藥也,其得立功效,乃在君輔。傳曰:「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得十利劍,不如得一歐冶」。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知物者之致善珍,診益廣,非特止於十也。朝九州之俊。昔堯試舜於大麓者,乃領錄天下之事,如今之尚書官矣。宜得大賢智,乃可使處議持平焉。(P。5)昔周公光崇周道,澤被四表。治獄如水。夫聖人乃千載一出,賢人君子所想思而不可得見者也。切直忠正,則汲黯之敢諫諍也。前世俊士,立功垂名,圖畫於殿閣宮省,此乃國之大寶,亦無價矣。雖積和璧,累夏璜,囊隋侯,篋夜光,未足喻也。伊、呂、良、平,何世無之?但人君不知,群臣勿用也。捕猛獸者,不使美人舉手;釣巨魚者,不使稚子輕預。非不親也,力不堪也。奈何萬乘之主而不擇人哉?傳記言:魏牟北見趙王,王方使冠工制冠於前,問治國於牟。對曰:「大王誠能重國若此二尺縱,則國治且安」。王曰:「國所受於先人,宗廟社稷至重,而比之二尺縱,何也?」牟曰:「大王制冠,不使親近,而必求良工者,非為其敗縱而冠不成與?今治國不善,則社稷不安,宗廟不血食。大王不求良士,而任使其私愛,此非輕國於二尺縱之制耶?」(P。6)王無以應。凡人性難極也,難知也;故其絕異者,常為世俗所遺失焉。薛翁者,長安善相馬者也。於邊郡求得駿馬,惡貌而正走,名驥子。騎以入市,去來人不見也。後勞問之,因請觀馬。翁曰:「諸卿無目,不足示也。」夫畜生賤也,然有尤善者,皆見記識。故馬稱驊騮、驥、,牛譽郭椒、丁櫟。賢有五品:謹敕於家事,順悌於倫黨,鄉里之士也;作健曉惠,文史無害,縣廷之士也;信誡篤行,廉平公,理下務上者,州郡之士也;通經術,名行高,能達於從政,寬和有固守者,公輔之士也;才高卓絕,疏殊於眾,多籌大略,能圖世建功者,天下之士也。居家循理,鄉里和順,出入恭敬,言語謹遜,謂之善士。言求取輔佐之術,既得之,又有大難三,而止善二。為世之事,中庸多,大材少,(P。7)少不勝眾,一口不能與一國訟,持孤特之論,干雷同之計,以疏賤之處,逆貴近之心,則萬不合,此一難也。夫建踔殊。為非常,乃世俗所不能見也,又使明智圖事,而與眾平之,亦必不足,此二難也。既聽納,有所施行,而事未及成,讒人隨而惡之,即中道狐疑,或使言者還受其尤,此三難也。智者盡心竭言,以為國造事,眾間之,則反見疑,壹不當合,遂被譖想,雖有十善,隔以一惡去,此一止善也。材能之士,世所嫉妒,遭遇明君,乃壹興起,既幸得之,又復隨眾,弗與知者,雖有若仲尼,猶且出走,此二止善也。是故非君臣致密堅固,割心相信,動無間疑,若伊、呂之見用,傳說通夢,管、鮑之信任,則難以遂功竟意矣。又說之言,亦甚多端,其欲觀使者,則以古之賢輔厲主,欲間疏別離,則以專權危國者論之。蓋父子至親,而人主有高宗、孝己之設,及景、武時栗、衛太子之事;忠臣高節,時有龍逢、比干、伍員、晁錯之變;比類眾多,不可盡記,則事曷可為邪?庸易知邪?雖然,察前世已然之效,可以觀覽,亦可以為戒。維諸高妙大材之人,重時遇咎,皆欲上與賢侔,而垂榮歷載,安肯毀明廢義,而為不軌惡行乎?若夫魯連解齊、趙之金封,虞卿捐萬戶與國相,乃樂以成名肆志,豈復干求便辟趨利耶?覽諸邪背叛之臣,皆小辨貪饕之人也,(P。8)大材者莫有焉。由是觀之,世間高士材能絕異者,其行親任亦明矣,不主乃意疑之也!如不能聽納,施行其策,雖廣知得,亦終無益也。賈誼不左遷失志,則文彩不發。淮南不貴盛富饒,則不能廣聘駿士,使著文作書。太史公不典掌書記,則不能條悉古今。揚雄不貧,則不能作玄、言。殷之三仁,皆暗於前而章於後,何益於事?何補於君?謂揚子云曰:「如後世復有聖人,徒知其材能之勝己,多不能知其聖與非聖人也。」子云曰:「誠然。」(P。9) 言體第四 凡人耳目所聞見,心意所知識,性情所好惡,利害所去就,亦皆同務焉。若材能有大小,智略有深淺,聽明有暗照,質行有薄厚,亦則異度焉。非有大材深智,則不能見其大體。大體者,皆是當之事也。夫言是而計當,遭變而用權,常守正,見事不惑,內有度量,不可傾移而誑以譎異,為知大體矣。如無大材,則雖威權如王翁,察慧如公孫龍,敏給如東方朔,言災異如京君明,及博見多聞,書至萬篇,為儒教授數百千人,只益不知大體焉。維王翁之過絕世人有三焉:其智足以飾非奪是,辨能窮詰說士,威則震懼群下,又數陰中不快己者。故群臣莫能抗答其論,莫敢干犯匡諫,卒以致亡敗,其不知大體之禍也。帝王之大體者,則高帝是矣。高帝曰:「張良、蕭何、韓信,此三子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故得天下。」此其知大體之效也。王翁始秉國政,自以通明賢聖,而謂群下才智莫能出其上。是故舉措興事,輒欲自信任,不肯與諸明習者通共,茍直意而發,得之而用,是以稀獲其功效焉。(P。11)故卒遇破亡。此不知大體者也。高帝懷大智略,能自揆度,群臣制事定法,常謂曰:「庳而勿高也,度吾所能行為之。」憲度內疏,政合於時,故民臣樂悅,為世所思,此知大體者也。王翁嘉慕前聖之治,而簡薄漢家法令,故多所變更,欲事事效古。美先聖制度,而不知己之不能行其事。釋近趨遠,所尚非務,故以高義,退致廢亂,此不知大體者也。高祖欲攻魏,乃使人窺視其國相及諸將率左右用事者,知其主名,乃曰:「此皆不如吾蕭何、曹參、韓信、樊噲等,亦易與耳。」遂往擊,破之。此知大體者也。王翁前欲北伐匈奴,及後東擊青、徐眾郡赤眉之徒,皆不擇良將,而但以世姓及信謹文吏,或遣親屬子孫,素所愛好,咸無權智將帥之用,猥使據軍持眾,當赴強敵。是以軍合則損,士眾散走;咎在不擇將。將與主俱不知大體者也。動如雷震,住如岳立,攻如奔電,取如疾風,前輕後重,內實外虛。周亞夫嚴猛哮吼之用,可謂國之大將軍。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也。及為之,上者遠棋疏張置,以會圍,因而伐之,成多得道之勝。中者,則務相絕遮要,以爭便求利,故勝負狐疑,須計數而定。(P。12)下者,則守邊隅,趨作目,以自生於小地,然亦必不如。察薛公之言黥布反也,上計云取吳、楚,并齊、魯、及燕、趙者,此廣地道之謂也;中計云取吳、楚,并韓、魏,塞成皋,據敖倉,此趨遮要爭利者也;下計云取吳、下蔡,據長沙,以臨越,此守邊隅、趨作目者也。更始帝將相能防衛,而令中死棋皆生也。更始帝到長安,其大臣辟除東宮之事,為下所非笑,但為小衛樓,半城而居之,以是知其將相非蕭、曹之儔也。夫言行在於美善,不在於眾多。出一美言善行,而天下從之,或見一惡意醜事而萬民違,可不慎乎!故易曰:「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所以動天地者也。」王翁刑殺人,又復加毒害焉。至生燒人,以五毒灌死者肌肉。及埋之,復薦覆以荊棘。人既死,與木土等,雖重加創毒,亦何損益?成湯不省納,無補於士民,士民向之者,嘉其有德惠也。齊宣之活牛,無益於賢人,賢人善之者,貴其有仁心也。文王葬枯骨,無益於眾庶,眾庶悅之者,其恩義動人也。(P。13)王翁之殘死人,觀人五藏,無損於生人。生人惡之者,以殘酷示之也。維此四事,忽微而顯著,纖細而猶大,故二聖以興,一君用稱,王翁以亡。知大體與不知者遠矣。聖王治國,崇禮讓,顯仁義,以尊賢愛民為務。是為卜筮維寡,祭祀用稀。昔楚靈王驕逸輕下,簡賢務鬼,信巫祝之道,齋戒潔鮮,以祀上帝、禮群神,躬執羽紱,起舞壇前。吳人來攻,其國人告急,而靈王鼓舞自若,顧應之曰:「寡人方祭上帝,樂明神,當蒙福佑焉,不敢赴救。」而吳兵遂至,俘獲其太子及後姬以下,甚可傷。王翁好卜筮,信時日,而篤於事鬼神,多作廟兆,潔齋祀祭。犧牲淆膳之費,吏卒辦治之苦,不可稱道。為政不善,見叛天下。及難作兵起,無權策以自救解,乃馳之南郊告禱,搏心言冤,號興流涕,叩頭請命,幸天哀助之也。當兵入宮日,矢射交集,燔火大起,逃漸臺下,尚抱其符命書及所作威鬭,可謂蔽惑至甚矣!(P。14) 見徵第五 東方朔短辭薄語,以謂信驗。人皆謂朔大智,後賢莫之及。譚曰:「鄙人有以狐為貍,以琴為箜篌,此非徒不知狐與瑟,又不知貍與箜篌,乃非但言朔,亦不知後賢也。」(P。15)餘前為典樂大夫,有梟鳴於庭樹上,而府中門下皆為憂懼。後餘與典樂謝俟爭鬭,俱坐免去。餘從長安歸沛,道疾,蒙絮被,絳,乘馬,宿於下邑東亭中,亭長疑是賊,發卒夜來攻。餘令吏勿鬭,乃相問解而去。此安靜自存也。夫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王翁使都尉孟孫往泰山告祠,道過徐州,徐州牧宋仲翁道餘才智陳平、留侯之比也。孟孫還,喜謂余曰:「仲翁盛稱子德,子乃此邪!」餘應曰:「與仆游四五歲,不吾見稱。今聞仲翁一言而奇怪之;若有人毀餘,子亦信之!吾畏子也。」周易曰:「肥遁,無不利。」宋康王為無頭之冠,以示勇。傳記言:淳于髡至鄰家,見其灶突之直,而積薪在旁,曰:「此且有火災。」即教使更為曲突,而遠徙其薪。灶家不聽。後災,火果及積薪,而燔其屋。鄰里并救擊,乃滅止。(P。16)而亨羊具酒,以勞謝救火者;曲突遠薪;固不肯呼淳于髡飲飯。智者譏之云:「教人曲突遠薪,固無恩澤;焦頭爛額,反為上客。」蓋傷其賤本而貴末也。豈夫獨突薪可以除害哉?而人病國亂,亦皆如斯。是故良醫醫其未發,而明君絕其本謀。後世多損於杜塞未萌,而勤於攻擊已成,謀臣稀賞,而鬭士常榮,猶彼人,殆失事之重輕。察淳于髡之預言,可以無不通,此見微(徵?)之類也。博士弟子韓生居東寺,連三夜有惡夢,以問人。人教使晨起,廁中祝之。三旦,而人告以為咒詛,捕治,數日死。待詔景子春素善占,坐事系。其婦朱君至獄門,通言遺襦褲。子春驚曰:「朱君來言與?「朱」為誅;褲而襦,中絕者也。我當誅斷也。」後遂腰斬。陽城子張明衡,蜀郡人,王翁與吾俱為講樂祭酒。及寢疾,預買棺槨,多下錦繡,立被髪冢。(P。17) 新論卷中 譴非第六 王者初興,皆先建根本,廣立藩屏,以自樹黨,而強固國基焉。是以周武王克殷,未下輿而封黃帝、堯、舜、夏、殷之後,及同姓親屬、功臣、德行,以為羽翼,佐助鴻業,永垂流於後嗣。乃者強秦罷去諸侯,而獨自恃,任一身,子弟無所封,孤弱無與,是以為帝十四歲而亡。漢高祖始定天下,背亡秦之短計,導殷、周之長道,裒顯功德,多封子弟,後雖多以驕佚敗亡,然漢之基本,得以定成,而異姓強臣,不能復傾。至景、武之世,見諸王數作亂,因抑奪其權勢,而王但得虛尊,坐食租稅,故漢朝遂弱,孤單特立,是以王翁不興兵領士,而徑取天下。又懷貪功獨專之利,不肯封建子孫及同姓戚屬,為藩輔之固,故兵起莫之救助也。傳曰:「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為醫;與亡國同政者,不可為謀。」王翁行甚類暴秦,故亦十五歲而亡失。(P。19)獵射禽獸者,始欲中之,恐其創不大也;既已得之,又惡其傷肉多也。鄙人有得醬而美之,及飯,惡與人共食,即小唾其中,共者怒,因涕其醬,遂棄而俱不得食焉。彼亡秦、王翁,欲取天下時,乃樂與人分之;及已得而重愛不肯與,是惜肉唾之類也。昔齊桓公出,見一故墟而問之。或對曰:「郭氏之墟也。」復問:「郭氏曷為墟?」曰:「善善而惡惡焉。」桓公曰:「善善惡惡乃所以為存,而反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貴己而不用,則怨之;惡人見其賤己而不好,則仇之。夫與善人為怨,惡人為仇,欲毋亡得乎?」乃者王翁善天下賢智材能之士,皆徵聚,而不肯用,使人懷誹謗而怨之。更始帝惡諸王假號無義之人,而不能去,令各心狠而仇之。是以王翁見攻而身死,宮室燒盡;更始帝為諸王假號而出走,令城郭殘。二主皆有善善惡惡之費,故不免於禍難大災,卒使長安大都,壞敗為墟,此大非之行也。北蠻之先,與中國并,歷年茲多,不可記也。仁者不能以德來,強者不能以力并也。(P。20)其性忿鷙,獸聚而鳥散,其強難屈,而和難得,是以聖王羈縻而不專制也。昔周室衰微,夷狄交侵,中國不絕如線,於是宣王中興,僅得復其侵地。夫以秦始皇之強,帶甲四十萬,不敢窺河西,乃筑長城以分之。漢興,高祖見圍於平城。呂后時為不軌之言。文帝時匈奴大入,烽火堠騎,至雍甘泉。景、武之間,兵出數困,卒不能禽制。即與之結和親,然後邊甬得安,中國以寧。其後匈奴內亂,分為五單于,甘延壽得承其弊,以深德呼韓邪單于,故肯委質稱臣,來入朝見漢家。漢家得以宣德廣之隆,而威示四海,莫不率服,歷世無寇。安危尚未可知,而猥復侵刻匈奴,往攻奪其璽綬,而貶損其大臣號位,變易舊常,分單于為十五,是以恨恚大怒,事相攻拒。王翁不自非悔;及遂持屈強無理,多拜將率,調發兵馬,運徙糧食財物,以彈索天下。天下愁恨怨苦,因大擾亂,竟不能挫傷一胡虜,徒自窮極竭盡而已。書曰:「天孽可避,自作孽不可活。」其斯之謂矣。夫高帝之見圍,十日不食,及得免脫,遂無慍色,誠知其往攻非務,而怨之無益也。今匈奴負於王翁,王翁就往侵削擾之,故使事至於斯,豈所謂「肉自生蟲,而人自生禍」者邪!其為不急,乃劇如此,自作之甚者也。(P。21)王莽時置西海郡,令其吏皆百石親事(一曰:為四百石),二歲而遷補。漢宣以來,百姓賦錢一歲為四十餘萬萬,吏俸用其半,餘二十萬萬藏於都內,為禁錢。少府所領園地作務之八十三萬萬,以給宮室供養諸賞賜。王莽起九廟,以銅為柱甍,大金銀錯鏤其上。舉火夜作,然炭干墻。夫異變怪者,天下所常有,無世而不然。逢明主賢臣智士仁人,則修德善政、省職慎行以應之,故咎映消亡而禍轉為福焉。昔大戊遭桑穀生朝之怪,獲中宗之號。武丁有雉升鼎之異,身享百年之壽。周成王遇雷風折木之變,而獲反風歲熟之報。宋景公有熒惑守心之憂,星為徙三舍。由是觀之,則莫善於以德義精誠報塞之矣。故周書曰:「天子見怪則修德,諸侯見怪則修政,大夫見怪則修職,士庶見怪則修身,神不能傷道,妖亦不能害德。」及衰世薄俗,君臣多淫驕失政,士庶多邪心惡行,是以數有災異變怪;又不能內自省視,畏天戒而反,外考謗議,求問厥故,惑於佞愚,(P。22)而以自詿誤,而令患禍得就,皆違天逆道者也。武帝出璽印石,財有兆朕,子侯則沒印,帝畏惡,故殺之。餘前作王翁掌教大夫時,有男子畢康殺其母。有詔:「燔燒其子尸,暴其罪於天下。」余謂此事不宜宣布,上封是云:「昔宣帝時,公卿大夫朝會廷中,丞相語次言:「聞梟生子,子長,且食其母,乃能飛,寧然邪?」時有賢者應曰:「但聞烏子反哺其母耳。」丞相大慚,自悔其言之非也。群士皆少丞相,而多彼賢人。賢人之言,有益於德化也。是故君子掩惡揚善,鳥獸尚與之諱,而況於人乎?不宜發揚也。」呈衣冠於裸川。董賢女弟為詔儀,居舍號曰椒風。楚之郢都,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新而暮衣蔽。道路皆蒿草,寥廓狼藉。(P。23)或言:「往者公卿重臣缺,而眾人咸豫部署云:「甲乙當為之。」後果然。彼何以處知,而又能與上同意乎?孔子謂子貢「億則屢中」,今眾人能與子貢等乎?」餘應曰:「世之在位人率同輩,相去不甚膠著,其修善少愈者,固上下所昔聞知也。夫明殊者視異,智均者慮侔,故群下之隱,常與上同度也。如昔湯、武之用伊、呂,高宗之取傳說,桓、穆之授管、甯、由、奚,豈眾人所識哉?彼群下雖好意措,亦焉能貞斯以可居大臣輔相者乎?國家設理官,制刑辟,所以定奸邪,又內量中丞、御吏,以正齊轂下。故常用明習者,始於欲分正法,而終乎侵輕深刻,皆務酷虐過度。欲見未盡力,而求獲功賞,或著能立事,而惡劣弱之謗,是以役以棰楚,舞文成惡,及事成獄畢,雖使皋陶聽之,猶不能聞也。至以言語小故,陷致人於族滅,事誠可悼痛焉。漸至乎朝廷,時有忿,聞惡弗原,故令天下相放,俱成惑譏。有司之行深刻,云「下尚執重,而令上得施恩澤」,此言甚非也。夫賢吏正士,為上處事,持法宜如丹青矣。是故言之當必可行也,罪之當必可刑也,如何茍欲阿指乎?如遭上忽略,不宿留,而聽行其事,則當受強死也。哀帝時,待詔伍客以知皇、好方道,數召,(P。24)後坐帝事下獄,獄窮訊,得其宿與人言:「漢朝當生勇怒子如武帝者。」刻暴以為先帝為「怒子」,非所宜言,大不敬。夫言語之時,過差失誤,乃不足被以刑誅,及詆欺事,可無於不至罪。易言「大人虎變,君子豹變」,即以是論諭人主,寧可謂曰:「何為比我禽獸乎?」如稱君之聖明與堯、舜同,或可怒曰:「何故比我於死人乎?」世主既不通,而輔佐執事者復隨而聽之,順成之,不亦重為朦朦乎?九江太守龐真案縣,令高曾受社祭厘,有生牛肉二十斤,劾以主守盜,上請逮捕。詔:「厘不贓。」天下緣是,諸府縣社臘祠、祭灶,不但進熟食,皆復多肉、米、酒、脯臘諸奇珍,益盛,是故諸郡府至殺牛數十頭。(P。25) 啟寤第七 龍無尺水,無以升天。聖人無尺土,無以王天下。(P。27)讖出河圖洛書,但有兆朕,而不可知。後人妄復加增依托,稱是孔丘,誤之甚也。張子侯曰:「揚子云西道孔子也,乃貧如此。」吾應曰:「子云亦東道孔子也。昔仲尼豈獨是魯孔子?亦齊、楚聖人也。」畫水鏤冰,與時消釋。孔子以四科教士,隨其所喜,譬如市肆,多列雜物,欲置之者并至。聖人天然之姿,所以絕人遠者也。昔顏淵有高妙次聖人之才,聞一知十。子貢對齊景公曰:「臣之事仲尼,譬如渴而操杯器就江海飲,滿腹而去,又焉知看江海之深?」夫不翦之屋,不如阿房之宮,不琢之椽,不如磨礱之桷,玄酒不如倉吾之醇,不如《流鄭》之樂。諺言:「三歲學,不如三歲擇師。」孔子匹夫耳,而然名著,至其冢墓,高者牛羊雞豚而祭之,下及酒脯寒具,(P。28)致敬而去。吳之水若魚,蜀之便山若禽獸。 祛蔽第八  顏淵所以命短,慕孔子,所以殤其年也。關東鄙語曰:「人聞長安樂,則出門西向而笑。知(如聞?)肉味美,則對屠門而大嚼。」此猶時人雖不別聖,亦復欣慕。如庸馬與良馬相追銜尾,至暮共列宿所,良馬鳴食如故,庸馬垂頭不復食;何異顏淵與孔子優劣。(P。29)餘少時見揚子云之麗文高論,不自量年少新進,而猥欲逮及。嘗激一事,而作小賦,用精思太劇,而立感動發病,彌日瘳。子云亦言,成帝時,趙昭儀方大幸,每上甘泉,詔使作賦,為之卒暴,思精苦,始成,遂因倦小臥,夢其五藏出在地,以手收而內之。及覺,病喘悸,大少氣。病一歲。由此言之,盡思慮,傷精神也。莊周病劇,弟子對泣之。應曰:「我今死,則誰先?更百年生,則誰後?必不得免,何貪於須臾?餘前為王翁典樂大王,見樂家書記言:「文帝時,得魏文侯時樂人竇公,年百八十歲,兩目皆盲。文帝奇而問之曰:「何因?能服食而至此邪?」對曰:「臣年十三失明,父母哀其不及眾技事,教臣為樂,使鼓琴,日講習以為常事。臣不能導引,無所服餌也。不知壽得何力。」」餘以為竇公少盲,專一內視,精不外鑒,恒逸樂,所以益性命也。(P。30)齊桓公行,見麥丘人,問其年幾何,對曰:「八十三矣。」公曰:「以子壽,祝寡人乎?」對曰;「使主君甚壽,金玉是賤,以人為寶。」餘嘗過故陳令、同郡杜房,見其讀老子書,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今行其道,寧能延年卻老乎?」餘應之曰:「雖同形名,而質性才干乃各異度,有強弱堅脆之姿焉,愛養適用之,直差愈耳。譬猶衣履器物,愛之則完,全乃久。」餘見其旁有麻燭,而垂一尺所,則因以喻事。言:「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燭矣。如善扶持,隨火而側之,可毋滅而竟燭。燭無,火亦不能獨行於虛空,又不能後然其。猶人之耆老,齒墮發白,肌肉枯臘,而精神弗為之能潤澤內外周遍,則氣索而死,如火燭之俱盡矣。人之遭邪傷病,而不遇供養良醫者,或強死,死則肌肉筋骨,常若火之頃刺風而不獲救護,亦道滅,則膚餘干長焉。餘嘗夜坐飲內中,然麻燭,燭半壓欲火,即自曰敕視,見其皮有剝,乃扶持轉側,火遂度而復。則維人身,或有虧剝,劇能養慎善持,亦可以得度。又人莫能識其始生時,則老亦死不當自知。夫古昔平和之世,人民蒙美盛而生,皆堅強老壽,咸百年左右乃死,死時忽如臥出者,(P。31)猶果物穀實久老則自墮落矣,後世遭衰薄惡氣,娶嫁又不時,勤苦過度,是以身生子皆俱傷,而筋骨血氣不充強,故多兇短折,中年夭卒。其遇病,或疾痛惻怛,然後終絕,故咨嗟憎惡,以死為大故。昔齊景公美其國,嘉其樂,云:「使古而無死,何若?」晏子曰:「上帝以人之歿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如焉。」今不思勉廣,日學自通,以趨立身揚名,如但貪利長生,多求延壽益年,則惑之不解者也。」或難曰:「以燭火喻形神,恐似而非焉。今人之肌膚,時剝傷而自愈者,血氣通行也。彼蒸燭缺傷,雖有火居之,不能復全。是以神氣而生長,如火燭不能自補完,蓋其所以為異也,而何欲同之?應曰:「火則從一端起,而人神氣則於體,當從內稍出合於外,若由外腠達於內,固未必由端往也。譬猶炭火之赤,如水過渡之,亦小滅,然復生焉;此與人血氣生長肌肉等,顧其終極,或為灸,或為耳。曷為不可以喻哉!」餘後與劉伯師夜脂火坐語,燈中脂索,而炷焦禿,將滅息,則以示曉伯師,言人衰老亦如彼禿燈矣。又為言前麻燭事。伯師曰:「燈燭盡,當益其脂,易其燭;人老衰,亦如彼自纘。」餘應曰:「人即稟形體而立,猶彼持燈一燭,及其盡極,安能自盡易?盡易之乃在人。人之儻亦在天,天或能為。(P。32)他其肌骨血氣充強,則形神枝而久生,惡則絕傷,猶火之隨脂燭多少長短為遲速矣。欲燈燭自盡易以不能,但促斂旁脂以染漬其頭,轉側蒸干使火得安居,則皆復明焉。及本盡者,亦無以。今人之養性,或能使墮齒復生,白髪更黑,肌顏光澤,如彼促脂轉燭者,至壽極亦獨死耳。明者知其難求,故不以自勞,愚者欺或,而冀獲盡脂易燭之力,故汲汲不息。又草木五穀,以陰陽氣生於土,及其長大成實,實復入土,而後能生,猶人與禽獸昆蟲,皆以雄雌交接相生。生之有長,長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時之代謝矣。而欲變易其性,求為異道,惑之不解者也。」衛後園有送葬時乘輿馬十匹,吏卒養視,善飲,不能乘,而馬皆六十歲乃死。餘與劉子駿言養性無益,其兄子伯玉曰:「天生殺人藥,必有生人藥也。」余曰:「鉤吻不與人相宜,故食則死,非為殺人生也。譬若巴豆毒魚,石賊鼠,桂害獺,杏核殺狗,天非故為作也。」(P。33) 正經第九 學者既多蔽暗,而師道又復缺然,此所以滋昏也。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說,至十餘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子貢問蘧伯玉曰:「子何以治國?」答曰:「弗治治之。」《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古文尚書》舊有四十五卷,為十八篇。《古帙禮記》有五十六卷。《古論語》二十一卷,與齊魯文異六百四十餘字。《古孝經》一卷二十章,千八百七十二字,今異者四百餘字。蓋嘉論之林藪,文義之淵海也。(P。35)維四月,太子發上祭於畢,下至孟津之上。此武王已畢三年之喪,欲卒父業。升舟而得魚,則地應也,祭降烏,天應也。二年,聞紂殺比干,囚箕子,太師、少師抱樂器奔周。甲子,日月若連璧,五星若連珠,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從天以討紂,故兵不血刃而定天下。人抱天地之體,懷純粹之精,有生之最靈者也。是以貌動於木,言信於金,視明於火,聽聰於水,思睿於土。五行之用,動靜還與神通。貌恭則肅,肅時雨若;言從則,使若;視明則哲,哲時燠若;聽聰則謀,謀時寒若;心嚴則聖,聖時風若。金木水火皆載於土,雨燠寒皆發於風,貌言視聽皆生於心。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風,四達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風。為四面堂,各從其色,以仿四方。王者作圓池如璧形,實水其中,以環壅之,故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轉王道,周而復始。《左氏傳》遭戰國寢廢。後百餘年,魯人穀梁赤為《春秋》,殘略,多有遺失;(P。36)又有齊人公羊高,緣經文作傳,彌離其本事矣。《左氏傳》於經,猶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諸儒睹《春秋》之記,錄政治之得失,以立正義,以為聖人復起,當復作《春秋》也。自通士若太史公亦以為然。余謂之否。何則?前聖後聖,未必相襲。夫聖賢所陳,皆同取道德仁義,以為奇論異文,而俱善可觀者,猶人食皆用魚肉菜茄,以為生熟異和,而復居美者也。吳之篡弒滅亡,釁由季札,札不思上放周公之攝位,而下慕曹臧之謙讓,名已細矣。《春秋》之趣,豈謂爾乎?堯能則天者,貴其能臣舜、禹二聖。(P。37) 識通第十  劉子政、子駿、子駿兄弟子伯玉三人,俱是通人,尤珍重《左氏》,教授子孫,下至婦女,無不讀誦者,此亦蔽也。漢高祖建立鴻基,侔功湯、武,及身病,得良醫弗用,專委婦人,歸之天命,亦以誤矣。(P。38)此必通人而蔽者也。漢太宗文帝有仁智通明之德,承漢初定,躬儉省約,以惠休百姓,救贍困乏,除肉刑,減律法,薄葬埋,損輿服,所謂達於養生送終之實者也。及始從代徵時,謀議狐疑,能從宋昌之策,應聲馳來。即位而偃武修文,施布大恩,欲息兵革,與匈奴和親。總撮綱紀,故遂褒增隆為太宗也。而溺於俗議,斥遂材臣,又不勝私恩,使嬖妾慎夫人與皇后同席,以亂尊卑之倫,所通而蔽也。漢武帝材質高妙,有崇先廣統之規,故即位而開發大志,考合古今,模獲前聖故事,建正朔,定制度;招選俊杰,奮揚威怒,武義四加,所征者服;興起六藝,廣進儒術,自開辟以來,惟漢家最為盛焉,故顯為世宗,可謂卓爾絕世之主矣。然上乃多過差,既欲斥境廣土,又乃貪利,爭物之無益者:聞西夷大宛國有名馬,即大發軍兵,攻取歷年,士眾多死,但得數十匹耳。又歌兒衛子夫,因幸愛重,乃陰求陳皇后過惡而廢退之,即立子夫,更其男為太子。後聽邪臣之譖,衛後以憂死,太子出走,滅亡不知其處。信其巫蠱,多徵會邪僻,求不急之方,大起宮室。內竭府庫,外罷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勝數。此可謂通而蔽者也。(P。39)漢書陳遵傳云:「張竦為賊兵所殺。」李奇曰:「竦知有賊當去,會反支日,不去,因為賊所殺,桓譚以為通人之蔽也。」揚子云為郎,居長安,素貧。比歲亡其兩男,哀痛之,皆持歸,葬於蜀,以此困乏。子云達聖道,明於死生,不下季札,然而慕戀死子,不能以義割恩,自令多費而致困貧。(P。40)  新論卷下 離事第十一 舉網以綱,千目皆張;振裘持領,萬毛自整。治大國者亦當如此。以賢代賢謂之順,以不肖代不肖謂之亂。關并,字子陽,材智通達。大司馬張戎,字仲功,習溉灌事。曰:「河水濁,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競決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P。42)則決,以其噎不泄也。可以禁民勿復引河。韓牧,字子臺,善水事。王平仲云:「《周譜》言:「定王五年,河徙故道。」今所行處,非禹所穿。」(P。43)四瀆之源,河最高而長,從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為平地災害。通歷數家算法,推考其紀,從上古天元以來,訖十一月甲子夜半朔冬至,日月若連璧。餘前為郎,典漏刻,燥濕寒溫輒異度,故有昏明晝夜,晝日參以晷景,夜分參以星宿,則得其正。揚子云好天文,問之於黃門作渾天老工,曰:「我少能作其事,但隨尺寸法度,殊不曉達其意,然稍稍益愈。到今七十,乃甫適知己,又老且死矣。今我兒子愛學作之,亦當復年如我,乃曉知己,又且復死焉。」其言可悲可笑也。通人揚子云因眾儒之說天,以天為如蓋轉,常左旋,日月星辰隨而東西,乃圖畫形體行度,參以四時歷數、昏明晝夜,欲為世人立紀律,以垂法後嗣。餘難之曰:「春、秋分晝夜欲等,平旦,日出於卯,正東方,暮,日入於酉,正西方。今以天下人占視之,此乃人之卯酉,非天卯酉。天之卯酉,當北斗極。北斗極,天樞,樞,天軸也;猶蓋有保斗矣,蓋雖轉而保斗不移。天亦轉,周匝,斗極常在,(P。44)知為天之中也。仰視之,又在北,不正在人上。而春、秋分時,日出入乃在斗南。如蓋轉,則北道遠南道近,彼晝夜刻漏之數何從等乎?」子云無以解也。後與子云奏事待報,坐白虎殿廊廡下,以寒故,背日曝背。有頃,日光去,背不復曝焉。因以示子云曰:「天即蓋轉而日西行,其光影當照此廊下而稍東耳,無乃是,反應渾天家法焉!」子云立壞其所作。則儒家以天為左轉,非也。五藏。言太山之上有刻石,凡千八百餘處,而可識知者七十有二。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譜》。漢之三主,內置黃門工倡。昔餘在孝成帝時為樂府令,凡所典領倡優伎樂,蓋有千人之多也。聖賢之材不世,而妙善之技不傳。揚子云大材,而不曉音。餘頗離雅操,而更為新弄。子云曰:「事淺易善,(P。45)深者難識,卿不好《雅》、《頌》,而悅鄭聲,宜也。」惟人心之所獨曉,父不能以禪子,兄不能以教弟也。五聲各從其方:春角、夏徵、秋商、冬羽,宮居中央,而兼四季,以五音須宮而成。可以殿上五色錦屏風諭而示之:望視,則青、赤、白、黃、黑各各異類:就視,則皆以其色為地,四色文之。世其欲為四時五行之樂,亦當各以其聲為地,而用四聲文飾之,猶彼五色屏風矣。餘年十七為奉車郎中,衛殿中小苑西門。譚謂揚子曰:「君之為黃門郎,居殿中,數見輿輦,玉蚤、華芝及鳳皇、三蓋之屬,皆玄黃五色,飾以金玉,翠羽珠絡,錦繡茵席者也。雖不見古路車,亦數聞師之說,但素輿而蒲茵也。宓犧之制杵臼,萬民以濟,及後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復設機關,用驢、騾、牛、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劉歆致雨,具作土龍、吹律,及諸方術,無不備設。譚問:「求雨所以為土龍何也?」(P。46)曰:「龍見者,輒有風雨興起,以迎送之;故緣其象類而為之。」難以:「頓牟、磁石,不能真是,何能掇針取芥?」子駿窮,無以應。扶風漆縣之亭,部言本太王所處,其民有會日,以相與夜市,如不為期,則有重災咎。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天下有鸛鳥,郡國皆食之,而三輔俗不敢取之,取或雷霹靂起。原夫天不獨左彼而右此,其殺取時,適與雷遇耳。餘小時聞閭巷言:「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鬭,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近,日中時遠。」一兒以日初出遠,日中時近。」(P。47)長水校尉平陵關子陽以為:「日之去人,上方遠而四旁近。何以知之?星宿昏時出東方,其間甚疏,相離丈餘。及夜半,在上方,視之甚數,相離唯一二尺。以準度望之,逾益明白。故知天上之遠於旁也。日為天陽,火為地陽,地陽上升,天陽下降。今置火於地,從旁與上診其熱,遠近殊不同,乃差半焉。日中,正在上覆蓋人,人當天陽之沖,故熱於始出時。又新從太陰中來,故復涼於其西在桑榆間。大小雖同,氣猶不如清朝也。」桓君山曰:「子陽之言,豈其然乎!」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為堅白之論,假物取譬,謂白馬為非馬。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人不能屈。後乘白馬,無符傳,欲出關;關吏不聽。此虛言難以奪實也。世俗咸曰:「漢文帝躬儉約,修道德,躬先天下,天下化之,故致充實殷富,澤加黎庶,穀至石數錢,上下饒羨。」太史公造書,書成,示東方朔,朔為平定,因署其下。「太史公」者,皆朔所加之者也。(P。48)洛陽季幼賓有小玉檢,衛謁者史子伯素號玉器,見而奇之,使餘報以三萬錢,請買焉。幼賓曰:「我與好事長者傳之,已雇十萬,非三萬錢主也。」餘驚駭云:「我若於路見此,千錢亦不市也。」故知之與不知,相去甚遠。(P。49) 道賦第十二 餘少時學,好離騷,博觀他書,輒欲反學。揚子云工於賦,王君大習兵器,餘欲從二子學。子云曰:「能讀千賦,則善賦。」君大曰:「能觀千劍,則曉劍。」諺曰:「伏習象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P。51)諺曰:「侏儒見一節,而長短可知。」孔子言:「舉一隅足以三隅反。」觀吾小時二賦,亦足以揆其能否。餘少時為奉車郎,孝成帝出祠甘泉河東,見部先置畢陰集靈宮,武帝所造,門曰望仙,殿曰存仙,欲書壁為之賦,以頌美二仙之行。(P。52) 辨惑第十三 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百足之蟲,共舉一身,安得不濟?無仙道,好奇者為之。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從其學養性卻老之術。餘見侯曰:「聖人不學養性,凡人欲為之,欺罔甚矣。」君惠曰:「夫龜稱三千歲,鶴言千歲,以人之材,何乃不如蟲鳥邪?」餘應曰:「誰當久與龜鶴同居?君審知其年歲乎?設令然,蟬螵渠略,又可使延年如龜鶴耶?」聖人何不學仙而令死邪?聖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終也。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隱淪,三曰使鬼物,四曰先知,五日鑄凝。(P。53)淮南王之子娉迎道人,作為金銀,又云:「鉛字「金」與「公」,鉛則金之公,而銀者金之昆弟也。」武帝有所愛幸姬王夫人,窈窕好容,質性佞。夫人死,帝痛惜之。方士李少君言能致其神,乃夜設燭張幄,置夫人神影,令帝居他帳中遙望,見好女似夫人之狀,還帳坐。元帝被病,廣求方士,漢中送道士王仲都者,詔問:「何所能為?」對曰:「但能忍寒暑耳。」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衣,載以駟馬,於上林昆明池上環冰而弛。御者厚衣狐裘,甚寒戰,而仲都獨無變色。臥於池臺上,曛然自若。此耐寒也。因為待詔。至夏大暑日,使曝坐,又環以十爐火,不言熱而身不汗出。近哀、平間,睢陵有董仲君,好方道。嘗犯事,坐重罪,系獄,佯病、死。數日,目陷蟲出。吏捐棄之。既而復活。故知幻術靡所不有。(P。54)又能鼻吹口歌,吐舌,聳眉動目。荊州有鼻飲之蠻,南城有頭飛之夷,非為幻也。哀帝時,有老人范蘭,言年三百歲。初與人相見,則喜而相應和;再三,則罵而逐人。史子心見署為丞相史,官架屋,發吏卒及官奴婢以給之,作金,不成。丞相自以力不足,又白傅太后。太后不復利於金也,聞金成可以作延年藥,又甘心焉。乃除之為郎,舍之北宮,中使者待遇。餘嘗與郎冷喜出,見一老翁,糞上拾食,頭面垢醜,不可忍視。喜曰:「安知此非神仙?」余曰:「道必形體如此,無以道焉。」劉子駿信方士虛言,為神仙可學。嘗問言:「人誠能抑嗜欲,闔耳目,可不衰竭乎?」餘見其庭下有大榆樹,久老剝折,指謂曰:「彼樹無情欲可忍,無耳目可闔,然猶枯槁朽蠹;人雖欲愛養,何能使之不衰?」黃門郎程偉,好黃白術。娶妻得知方家女。偉常從駕出,而無時衣,(P。55)甚憂。妻曰:「請致兩端縑。」縑即無故而至前。偉按枕中《鴻寶》作金,不成;妻乃往視偉。偉方扇炭燒筒,筒中有水銀,妻曰:「吾欲試相視一事。」乃出其囊中藥,少少投之;食頃發之,已成銀。偉大驚,曰:「道近在汝處,而不早告我,何也?」妻曰:「得之須有命者。」於是偉日夜說誘之,賣田宅以供美實衣服,猶不肯告偉。偉乃與伴謀撾笞伏之,妻輒知之,告偉言:「道必當傳其人。得其人,道路相遇,輒教之;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偉逼之不止,妻乃發狂,裸而走,以泥自涂,遂卒。呂仲子婢死,有女兒年四歲,葬後數來撫循之,亦能為兒沐頭浣濯,甚令人惡之。以告方士,云其家青狗為之,殺之則止;婢遂不復來。楊仲文亦言:所知家嫗死,已斂未葬,忽起飲食,後醉而坐棺前祭床上。如是三四,家益厭苦。其後醉,形壞,但得老狗,便打殺之。推問,乃里頭沽家狗。(P。56) 述策第十四  或云:「陳平為高帝解平城之圍,則言:「其事秘,世莫得而聞也。」此以工妙踔善,故藏隱不傳焉。子能權知斯事否?」吾應之曰:「此策乃反薄陋惡,故隱而不泄。高帝見圍七日,而陳平往說閼氏,閼氏言於單于而出之,以是知其所用說之事矣。彼陳平必言漢有好麗美女,為道其容貌天下無有,今困急,已馳使歸迎取,欲進與單于,單于見此人,必大好愛之;愛之,則閼氏日以遠疏,不如及其未到,令漢得脫去,(P。59)去,亦不持女來矣。閼氏婦女,有妒之性,必憎惡而事去之。此說簡而要,及得其用,則欲使神怪,故隱匿不泄也。」劉子駿聞吾言,乃立稱善焉。 閔友第十五 諺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言內有以相知與否,不在新故也。莊尤,字伯石。高君孟頗知律令,嘗自伏寫書,著作署郎哀其老,欲代之,不肯,云:「我躬自寫,乃當十遍讀。」揚雄作《玄》書,以為玄者天也、道也,言聖賢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為本統,而因附屬萬類、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義氏謂之易,老子謂之道,孔子謂之元,而揚雄謂之玄。《玄經》三篇,以紀天、地、人之道,立三體,有上、中、下,如禹貢之陳三品,三三而九,(P。60)因以九九八十一,故為八十一卦。以四為數,數從一至四,重累變易,竟八十一而遍,不可損益。以三十五蓍揲之。《玄經》五千餘言,而傳十二篇也。王公子問:「揚子云何人邪?」答曰:「揚子云才智開通,能入聖道,卓絕於眾,漢興以來,未有此也。」國師子駿曰:「何以言之?」答曰:「通才著書以百數,惟太史公為廣大,餘皆殘小論,不能比之子云所造《法言》、《太玄》也。《玄經》,數百年外其書必傳。世咸尊古卑今,貴所聞、賤所見也,故輕易之。老子其心玄遠,而與道合。若遇上好事,必以《太玄》次《五經》也。」時農。通人如子禮。餘同時佐郎官有梁子初、揚子林,好學,所寫萬卷,至於白首。嘗有所不曉百許寄餘,(P。61)餘觀其事,皆略可見。茂陵周智、孫胡,不為賦訟酬應之文,為大司徒掾,見使兼領眾事,典定文義。(P。62) 琴道第十六 昔神農氏繼宓義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琴長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數。厚寸有八,象三六數。廣六寸,象六律。上圓而斂,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廣下狹,法尊卑之禮。琴隱長四十五分,隱以前長八分。五弦,第一弦為宮,其次商、角、徵、羽。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為少宮、少商。下徵七弦,總會樞極。足以通萬物而考治亂也。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P。63)大聲不震嘩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八音廣博,琴德最優。古者聖賢,玩琴以養心。夫遭遇異時,窮則獨善其身而不失其操,故謂之「操」。「操」以鴻雁之音。達則兼善天下,無不通暢,故謂之「暢」。《堯暢》經逸不存。《舜操》者,昔虞舜聖德玄遠,遂升天子,喟然念親,巍巍上帝之位不足保,援琴作「操」,其聲清以微。《禹操》者,昔夏之時,洪水襄陵沈山,禹乃援琴作「操」,其聲清以溢,潺潺,志在深河。《微子操》:微子傷殷之將亡,終不可奈何,見鴻鵠高飛,援琴作「操」,其聲清以淳。《文王操》者,文王之時,紂無道,爛金為格,溢酒為池,宮中相殘,骨肉成泥,璇室瑤臺,藹云翳風,鐘聲雷起,疾動天地,文王躬被法度,陰行仁義,援琴作「操」,故其聲紛以擾,駭角震商。《伯夷操》,《箕子操》,其聲淳以激。(P。64)晉師曠善知音。衛靈公將之晉,宿於濮水之上,夜聞新聲,召師涓告之,曰:「為我聽寫之。」曰:「臣得之矣。」遂之晉。晉平公饗之。酒酣,靈公曰:「有新聲,愿奏之。」乃令師涓鼓琴。未終,師曠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也。」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孟嘗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對曰:「臣之所能令悲者:先貴而後賤,昔富而今貧,擯壓窮巷,不交四鄰,不若身材高妙,懷質抱真,逢讒罹謗,怨結而不得信;不若交歡而結愛,無怨而生離,遠赴絕國,無相見期;不若幼無父母,壯無妻兒,出以野澤為鄰,入用堀穴為家,困於朝夕,無所假貸。若此人者,但聞飛烏之號,秋風鳴條,則傷心矣。臣一為之援琴而太息,未有不凄惻而涕泣者也。今若足下,居則廣廈高堂,連闥洞房,下羅帷,來清風,倡優在前,諂諛侍側,(P。65)揚《激楚》,舞鄭妾,流聲以娛耳,練色以淫目。水戲則舫龍舟,建羽旗,鼓吹乎不測之淵。野游則登平原,馳廣囿,強弩下高鳥,勇士格猛獸,置酒娛樂,沈醉忘歸。方此之時,視天地曾不若一指,雖有善鼓琴,未能動足下也。孟嘗君曰:「固然。」雍門周曰:「然臣竊為足下有所常悲。夫角帝而困秦者,君也;連五國而伐楚者,又君也。天下未嘗無事,不從即衡。從成則楚王,衡成則秦帝。夫以秦、楚之強而報弱薛,譬猶磨蕭斧而伐朝菌也。有識之士,莫不為足下寒心酸鼻。天道不常盛,寒暑更進退,千秋萬歲之後,宗廟必不血食。高臺既以傾,曲池有已平,墳墓生荊棘,狐兔穴其中,游兒牧豎,躑躅其足而歌其上,行人見之凄愴,曰:「孟嘗君之尊貴,亦猶若是乎!(P。66)於是,孟嘗君喟然太息,涕淚承睫而未下。雍門周引琴而鼓之,徐動宮徵,叩角羽,初終,而成曲。孟嘗君遂噓欷而就之,曰:「先生鼓琴,令文立若亡國之人也。」宣帝元康、神爵之間,丞相奏能鼓雅琴者渤海趙定、梁國龍德,召見溫室,拜為侍郎。黃門工鼓琴者有任真卿。虞長倩能傳其度數、妙曲、遺聲。成少伯工吹竽,見安昌侯張子夏鼓瑟,謂曰:「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為知音。」(P。67) 補遺 夏禹之時,鴻水。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治家,有可觀之辭。遏絕其端,其命在天也。予見新進麗文,美而無采;及見劉揚言辭,常輒有得。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華而不知實核,或美眾多而不見要約。(及相如之吊二世,全為賦體。桓譚以為)其言惻愴,讀者嘆息;及卒章要切,斷而能悲也。聲氏之牛夜亡而遇夔,止而問焉:「我有四足,動而不善;子一足而超踴,何以然?」夔曰:「以吾一足,王於子矣。」魏三月上祀,農官讀法,法曰:「耒無十其羽,鋤無泥其涂。春田如布平以直;(P。69)夏田如鶩;秋田惕惕,如寇來不可測;冬田吳、越視。上上之田收下下,女則有罰;下下之田收上上,女則有賞。」魏王為青沼。郢王好細腰,而宮人餓。邯鄲立王,是抱空質也。(趙)肅侯游大陵,出於鹿門,大戊午扣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肅侯下車謝,賜大戊金百鎰。瀟湘之樂,方磐為口。(楚)莊王為車,銳上斗下,號曰「楚車。」秦惠文王剖賢人之腹,刑法大壞。秦之重法,猶盛三代之重禮樂也。齊宣王行金刀之法。魏文侯師李悝著《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故其律始於《盜賊》。(P。70)「盜賊」須劾捕,故著《囚》、《捕》二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假借不廉、淫侈逾制為《雜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所著六篇而已。衛鞅受之,入相於秦。是以秦、魏二國,深文峻法相近。(P。71)
王阳明《传习录》下载百度网盘资源,王阳明《传习录》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儒部】

王阳明《传习录》下载百度网盘资源,王阳明《传习录》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王阳明《传习录》下载百度网盘资源,王阳明《传习录》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传习录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捲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的七封信,卷下是部分语录和《朱子晚年定论》。全书由他的弟子徐爱、薛侃和钱德洪等编辑而成。该书表述了阳明心学的主要论点。《传习录》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比如深山中的花,「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由此强调客体存在价值在于认识主体的依赖作用。 《传习录》继承孟子的「良知」说,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良知既是先天的道德天理,也是七情的自然流行,致良知便是推致实行良知,做到知行合一,此即本体即功夫。他主张从静处体验,在事上磨练。《传习录》卷下有《朱子晚年定论》,依据部分朱熹思想资料,说明朱子晚年与阳明心学是一致的。 王守仁是明代思想泰斗,他的心学对明后期哲学与文艺影响巨大,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和扩展到东亚。阳明心学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威、依傍书本,有平民意识,所以为后世一些进步的社会改革家所赞赏和推崇。 当然,他在强调心的作用时,忽视了社会物质条件,也有偏颇的地方。但是我们不是死读书,大家都能自有主张。 本书是王阳明的重要著作,他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等主张,发展和繁荣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书中附有对引文和典故的解释,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孟、陆、程、朱等各派的思想观点,对阳明学说有更完整的认识。 徐爱引言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萶桌取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韾欬,或先怀忽易愤潡之心,而远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以下门人徐爱录。 「1」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2」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3」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埋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顶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叫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欲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4」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得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5」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而不行耆。知而不行,只是未和圣蒉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贝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矶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苫苫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七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纔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一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纔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6」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礜宋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茍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二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贀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敢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7」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埋即是明明德”。  「8」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9」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贝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亲时,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发贝于事君时,就在事看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贝于处患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10」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矢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三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生,而人心听命’,是三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11」爱问文中子韩退之。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儒也。后人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爱问何以有拟经之矢。先生曰:“拟经恐未可尽非。且说后世儒者著述之意与拟经如何”?爱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无。然期以明道。拟经纯若为名”。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劾法”?曰:“孔子删迦六经,以明道也”。先生曰:“然则拟经独非效法孔子乎”?爱曰:“著述即于道有所发明。拟经似徒拟其迹。恐于道无补”。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仆还淳,而贝诸行事之实乎?抑将美其言辞,而徒以譊譊于世也?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自伏义昼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籍籍,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惟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书诗礼乐春秋皆然。书自典谟以后,诗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荡之词,盖不知其几千百篇。礼乐之名物度数,至是亦不可胜穷。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说始废。如书诗礼乐中,孔子何尝加一语?今之礼记诸说,皆后儒附会而成。已非孔子之旧。至于春秋,虽称孔子作之,其实皆鲁史旧文。所谓笔者,笔其旧。所谓削者,削其繁。是有减无增。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后,繁文益盛,天下益乱。始皇焚书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经。若当时志在明道,其诸反经叛理之说,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自秦汉以降,文又日盛。若欲尽去之,断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录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则其诸怞悖之说,亦宜渐渐自废。不知文中子当时拟经之意如何。某切深有取于其事。以为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入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仆还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启之”。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先生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爱曰:“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如书弒某君,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先生曰:“伄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如书弒君,即弒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弒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更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曰‘予欲无言’。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一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因叹曰:“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又曰:“孔子云:‘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孔子删书,于唐虞夏四五百年间,不过数篇。岂更无一事,而所述止此?圣人之意可知矣。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郄只要添上”。爱曰:“圣人作经,只是要去人欲,存天理。如五伯以下事,圣人不欲详以示人。则诚然矣。至如尧舜以前事,如何略不少见”?先生曰:“义黄之世,其事阔疏,传之者觲矣。此亦可以想见。其时全是淳庞仆素,略无文采的气象。此便是太古之治。非后世可及”。爱曰:“如三坟之类,亦有传者。孔子何以删之”?先生曰:“纵有传者,亦于世变渐非所宜。风气益开,文采日胜。至于周末,虽欲变以夏商之俗,已不可挽。况唐虞乎?又况义黄之世乎?然其治不同,其道则二孔子于尧舜,则祖述之。于文武,则宪章之。文武之法,即是尧舜之道。但因时致治。其设施政令,已自不同。即夏商事业,施之于周,已有不合。故周公思兼三王。其有不合,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况太古之治,岂复能行?斯固圣人之所可峈也”。又曰:“专事无为,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即是佛老的学术。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心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12」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 「13」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14」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叨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时存其逃,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爱又问:“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何独于诗而不删郑卫?先儒谓‘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然否”?先生曰:“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资畅和平,涵拯偲性。移风易俗,安得有此?是长淫导奸矣。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萹之数。盖淫泆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徐爱跋)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人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絽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门人陆澄录   「15」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7是所谓遂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16」问立志。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冢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17」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8」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19」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曰,警责方已。友自陈日来工夫诗正。源从傍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胍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榖,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力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20」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昼,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21」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邞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邞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日,“然则所谓‘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日,“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22」“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籿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23」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诤亦定,动亦定”。 「24」问上达工夫。先生曰:“后儒教人,纔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25」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26」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27」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说之。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曾点言志,夫子许之。圣人之意可见矣。 「28」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日,“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富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生,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29」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竹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人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30」问:“知识不长进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31」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32」“虚灵不眛,众理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33」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34」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先生曰:“恶人之心矢其本体”。  「35」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此言如何”?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36」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陆游诗全集》9362首下载百度云资源
【集部】医经

《陆游诗全集》9362首下载百度云资源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陆游诗全集》9362首下载百度云资源 《陆游诗全集》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卷一   阿姥 城南倒社下湖忙,阿姥龙锺七十强。 犹有尘埃嫁时镜,东涂西抹不成妆。  阿通自闽中归甫九岁颇有老成之风作此诗示之 通子还家已九龄,从师衿佩两青青。 长成勉作功名计,勿学衰翁老一经。  哀北 太行天下脊,黄河出昆仑。 山川形胜地,历世多名臣。  哀哉六十年,左衽沦胡尘。  抱负虽奇伟,没齿不得伸。 老夫实好义,北望常酸辛。 何当拥黄旗,径涉白马津?  穷追殄犬羊,旁招出凤麟。 努力待传檄,勿谓吴无人! 哀郢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哀郢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艾如张 锦膺绣羽名山鸡,清泉可饮林可栖;稻粱满野弃不啄,虽有奇祸无阶梯。 东村西村烟雨晚,萧艾离离林薄浅;翩然一下骇机发,汝虽知悔安能免!  汉家天子南山下,万骑合围穷日夜。 犬牙鹰爪死不辞,触机折颈吁可悲! 爱闲 爱闲惟与病相宜,壮岁怀归老可知。 睡熟素书横竹架,吟余犀管阁铜螭。 水芭蕉润心抽叶,盆石榴残子压枝。 堪笑放翁头白尽,坐消长日事儿嬉。 爱闲 今日先生病体轻,爱闲犹有旧心情。 帖看贞观行间印,琴记中郎爨下声。  衣焙温温香欲透,雪檐滴滴日初晴。 客来一笑明窗底,枉道为农事耦耕。 安流亭俟客不至独坐成咏 忆昔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  蜀江春水千帆落,禹庙空山百草香。 马影斜阳经剑阁,橹声清晓下瞿唐。 酒徒云散无消息,水榭凭栏泪数行。 安期篇...
《禾谱》的内容
【艺部】

《禾谱》的内容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禾谱 曾安止(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泰和人。北宋农学家。熙宁进士。曾任丰城主簿、彭泽知县。潜心研究水稻栽培。所著《禾谱》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详述泰和水稻品种资源和附近地区农业生产状况。苏轼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泰和曾氏族谱中有该书部分内容。据载,北宋时泰和水稻品种多达五十个。南宋中期,其后裔曾之谨又撰《农器谱》以补《禾谱》之缺。 ============================================================================== 曾安止(1048-1074年),字移忠,号屠龙翁。熙宁(1068-1074年)进士,尝为彭泽令。绍圣初(1094年)撰《禾谱》5卷,介绍水稻的各个品种、特征、栽培方法等。它是中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志,在中国农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将该书献给苏东坡。苏东坡认为,该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不谱农器,故为之赋《秧马歌》附之。 ———————————————————————– 禾谱题序  元丰辛酉年,余初举进士于鄱阳,时泰和曾公安止为考试官。明年南省奏言,以余为第一,既赐集英第。曾公走书,自庆得士,又恨未识余面。及绍圣丙子,家君充户部出使江南,余自大学博士,自乞为发运司,干当公事,侍亲以行。丁丑春,始过螺川。是时,曾公丧明,退居泰和。虽一造其庐,承其语绪,而识面之恨,竟不果偿。曾公示余以《禾谱》,属予取予为之叙,县许以送其书。未及,而遽以不起。尔后,初心不遂,每载其事,颇伫延陵季子挂剑之想。政和甲午,予假守庐陵郡,会乡人朱元礼来为泰和宰,遂托寻访其书。一日元礼得写本以遗余,亟取读之,不觉潸然。呜呼,曾公之墓木拱矣,而其故意,廑廑草草答塞,岂事之流传有数,其不可知者如此耶?—曾公常语余以黄帝问师旷之说,“杏多实不虫者,来岁秋必善。五木为五谷之先,故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盛者,来年必益种之”。此说出《师旷占》中,老农往往以为信。然今其书中无有是事,并秧马一段,亦不收载。以此颇疑,尚非全书,不然则曾公所自笔削,固不可得而知也。余家旧有曾公所撰《车说》一篇,兼收博引,凡所以为车者,洪纤小大,无不具有。盖该博曲尽伦美,而於立言不苛。是以创一说,纪一物,必委曲详到而后止。所谓根底之学者,不幸赋命不偶,而不得自见于昭世也,悲夫。 赐进士第一集英第大学博士程祁撰。 禾谱序  江南俗厚,以农为生。吉居其右,尤殷且勤。漕台岁贡百万斛④,调之吉者十常六七,凡此致之县官者耳。春夏之间,淮甸荆湖,新陈不续,小民艰食豪商巨贾水浮陆驱,通此饶而阜彼乏者,不知其几千万亿计。朽腐之逮,实半天下,呜呼盛哉。尝观三代之隆,家有宅,夫有田,养生之具,如此其备。垂绥五雨,异服以愧其心;屋粟里布,厚征以困其财。督责之法,又如此其严,犹以为未能丁宁反复,以作其怠惰之气。田畯至喜,以劝其力,曾孙不怒,以慰其心。故方此时,民无游手,而地无遗利,亦以其法制全而道化行也。灭裂于秦汉,卤莽于五季,宅不家给,田不夫制,兼并者得以连阡陌,而贫乏者不能有立锥。游怠者无耻,不耕者无罚,而天下之民,始猖狂汗漫,若牛马麋鹿群群逐于旷野,惟所适往,曾莫之禁。独吉之民,承雕惫之余,能不谬于斯习,盻盻然,惟稼穑之为务。凡髫龀之相与嬉,厘井之相与言,无非耰、锄、钱、镈之器,作讹成易之事,故自邑以及郊,自郊以及野,巉崖重谷,昔人足迹所未尝者,今皆为膏腴之壤,而民生其间者,虽椎鲁朴钝,不觇诗书札义之文,不哦经生儒士之言,而孝弟之行,诚意之心,醇然无异于三代之盛时。岂非处中国之一偏,干戈疮痍所不及,上下日以播种为俗,无流离冻馁之迫,而有饱食逸居之计。是以历世虽久,去先王虽远,而余泽犹在也。岂惟民哉,儒而士者,干居之日,孰不介止以蒸之作,其有政,爰知小人之依,然则有天下之大者,安可旦昼不及乎此也。近时士大夫之好事者,尝集牡、荔枝与茶之品,为经及谱,以夸于市肆⑩。予以为农者,政之所先,而稻之品亦不一,惜其未有能集之者,适清河公表臣持节江右,以是属余,表臣职在将明,而耻知物之不博。野人之事,为贱且劳,周爰咨访,不自倦逸,可谓善究其本者哉。予爱其意,而为之书焉。 室德郎曾安止叙。 正文: 稻有总名,有复名,有散名。曰谷云者,举凡种以为言。《洪范》曰:“百谷用成”。《大宰》曰:“三农生九谷”。《孟子》曰:“五谷熟而民人育”。今江南呼稻之有稃者曰稻谷,黍之有稃者曰黍谷,而不及麦菽者,以禾为主也。曰粟云者,谷之未成米者也。许氏曰:“粟二十斗;为米十斗,曰毇;为米六斗太半斗,曰粲”。今西昌呼稷为粟,长通二者,尤为谷粟之总名而已。稻之所以为稻,禾之所以为禾,一类之中,又有总名焉。曰稻云者,兼早晚之名。大率西昌俗以立春芒种节种,小暑大暑节刈为早稻;清明节种,寒露霜降节刈为晚稻。自类以推之,有秔有糯,其别凡数十种。许氏曰:“二月而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曰禾”。言二月生,则立春清明在其间矣;言八月熟,则寒露霜降在其问矣。贾思勰曰:“二月三月种为稙禾,四月五月种为稚禾”。许氏曰:“稙,早种也”。稚,晚种也。以二月三月种为稙,则今江南早禾种率以正月二月种之,惟有闰月,则春气差晚,然后晚种,至三月始种,则三月者,未为早种也。以四月五月种为稚,则今江南盖无此种。《诗》曰:“彼有不获稚”,许氏以为幼禾。而今江南之再生禾;亦谓之女禾,宜为可用,未知贾氏何证而有是说,此总名之辩也。《诗》曰:“丰年多黍多稌”;《食医》曰:“牛宜稌”;康成曰:“稌,稻也”;郭璞曰:“沛国人以稌为稻”。盖一物而方言异,此复名之辩也。诗》曰:黍稷重穋”,司稼掌辩重穋之种。毛、郑、郭璞等曰:“先种后熟曰重,后种先熟曰穋。”今江南有黄穋禾者,大署节刈早种毕而种,霜降节未刈晚稻而熟。《诗》曰:“维穈维芑”;康成曰:“穈,赤苗也,芑,白苗也”;郭璞曰:“穈,赤苗粟也,芑,白苗粟也”。以江南早晚种较之,早种如六月白,晚种如白圆禾之类,其谷芒皆黄白,岂非所谓芑耶?早种如小赤禾,晚种如蜜谷乌禾,其谷芒皆赤,岂非所谓穈耶?许氏曰:“稻紫茎不粘曰(禾糞)”,今江南晚种中有所谓紫眼禾者,其叶当节处有紫色,抑亦许氏所?谓也欤?又曰:“芒粟曰穬”,今西昌早晚种中,自稻禾而外,多有芒者,抑亦许氏所谓穬也欤:今西昌晚种中,亦有所谓穬稻禾者。其谷无芒,盖名同而实非,此散名之辩也。百谷之种,其略见于经,具备见于今,其种或产于中国,或生于四夷,今西昌早种中有早占禾,晚种中有晚占禾,乃海南占城国所有,西昌传之才四五十年,推今验古,此其类也。贾思勰乃引《周书》:“神农氏世,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此小说之举,不可用之。而其叙土宜有曰,按《禹贡》,扬州厥土涂泥,厥田下下,厥赋下上错。荆州厥土涂泥,厥田下中,厥赋上下。又按《职方氏》,扬州,荆州,其谷宜稻。以汉郡国志考之。庐陵郡隶扬州刺史,与荆州长沙为切境,而吉之安福在汉长沙为安城,则吉之壤正当古荆扬之交。《职方》二州皆宜稻,而吉在其两间,兼二州之美。《禹贡》二州之土惟涂泥;《稻人》亦曰:“掌稼下地”。则下地者,涂泥之所在,为种稻之宜也。然《禹贡》扬州田第九等,赋第七等;荆州田第八,赋第三者,亦以人功修故也。惟其壤有骍、缇、坟、泽之异,潟、勃、垆、(上临下木)爨之殊⑩,故其种亦有早晚大小之不同,坚弱精粗之不一,或一物而彼此有异名,或所称虽近而俗有讹正。则宜颠倒,错而难辩。今之见于谱者,尚记西昌大略而已。 芸稻篇  记礼者曰:仲夏之月,利以杀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盖耘除之草,和泥渥漉,深埋禾苗根下,沤罨既久,地草腐烂而泥土肥美,嘉谷蕃茂矣。大抵耘治水田之法,必先审度形势,先於最上处潴水,勿令走失,然后自下旋放旋芸之。其法须用芸爪。不问草之有无,必遍以手排漉,务令稻根之傍,液液然而后已。荆扬厥士涂泥,农家皆用此法。又有足芸,为木杖如拐子,两手倚以用力,以趾塌拔泥上草秽,壅之苗根之下,则泥沃而苗兴,其功与芸爪相类,亦各从其便也。今创有一器,曰耘荡,见农器谱,以代手足,工过数倍,宜普效之。纂文曰,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今小锄也。《吕氏春秋》曰:先生者为米,后生者为粃,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粃,此失耨之道也。锄后复有薅拔之法,以继成锄之功也。夫稂莠秕稗,杂其稼出,盖锄后茎叶渐长,使可分别,非薅不可,故有薅鼓、薅马之说。事见农器谱。 祈报篇 《记》曰:有其事必有其治,故农事有折焉,有报焉,所以治其事也。天下通祀,惟社与稷;社祭土,勾龙配焉,稷祭谷,后稷配焉。此二祀者,实主农事。载芟之诗,春籍田而祈社稷也、良耜之诗,秋报社稷也。此先王祈报之明典也。匪直此也。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不时,於是乎禜之。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放是乎禜之。与夫法施於民者,以劳定国者,能御大灾者,能捍大患者,莫不秩祀。先王载之典礼,著之令式,岁时行之,凡以为民祈报也。周礼“龠章”“凡国祈年於田祖”,则「吹豳雅,击士鼓、以乐田畯」。尔雅注曰,畯音俊。乃先农也。于先农有祈焉,则神农后稷与世俗流传所为田父、田母,皆在所祈报可知矣。大田之诗言:“去其螟螣,用其蟊贼,无害我田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此祈之之辞也。甫田之诗言“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此报之之辞也。继而“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此又因所报而寓所祈之义也。若夫噫嘻之诗,言春夏祈谷於上帝,盖大雩、帝之乐歌也;丰年之诗,言秋冬报者,烝尝之乐歌也。其诗曰,“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然於上帝,则有祈而无报,於祖妣、有报而无祈,岂阙文哉?抑互言之耳。此祈报之大者也。 周礼“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弭灾兵,远罪疾。”举是而言,则祈报禬禳之事,先王所以媚於神而和於人,皆所以与民同吉凶之患者也。凡在祀典,乌可已耶?记礼者曰:伊耆氏之始为蜡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主先啬而祭司啬,飨农及邮表畷,禽兽,迎猫迎虎而祭之。祭坊与水庸,其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草木归其泽。”由此观之,飨先啬先农而及於猫虎,祭坊水庸而及於昆虫,所以示报功之礼大小不遗也。考之月令,有所谓「祈来年於天宗」者,有所谓「祈谷实」者,有所谓「为麦祈实」者,而《春秋》有一虫兽之为灾害,一雨旸之致愆忒,则必雩,圣人特书之,以见先王勤恤民隐,无所不用其至也。夫惟如此,是以物由其道,而无夭阏疪疠,民遂其性,而无札瘥灾害,神之听之,有相之道,固如此也。後世从事於农者,类不能然。借或有一焉,亦勉强苟且而已,岂能悉循用先王之典故哉?田祖之祭,民间或多行之,不过豚蹄盂酒;春秋社祭,有司仅能举之,牲酒等物,取之临时;其为礼、盖蔑如也。水旱相仍,虫螟为败,饥馑荐臻,民卒流亡,未必不由祈报之礼废,匮神乏祀,以致然也。 今取其尤关于农事者言之。社稷之神,自天子至郡县,下及庶人,莫不得祭。在国曰大社、国社、王社、侯社,在官曰官社、官稷,在民曰民社。自汉以来,历代之祭,虽粗有不同,而春秋二仲之祈报,皆不废也。又育蚕者亦有祈禳报谢之礼。皇后祭先蚕,至庶人之妇,亦皆有祭。此后妃与庶人之祭,虽贵贱之仪不同,而祈报之心则一。古有有养马一节,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此马之祈谢,岁时惟谨。至於牛,最农事之所资,反阙祭礼。至於蜡祭,迎猫迎虎,岂牛之功不如猫虎哉?盖古者未有耕牛,故祭有阙典。至春秋之间,始教牛耕,後世田野开辟,谷实滋盛,皆出其力。虽知有爱重之心,而曾无爱重之实。近年耕牛疫疠,损伤甚多,亦盍禳祷祓除,祛祸祈福,以报其功力,岂为过哉?故於此篇祭马之後,以祭牛之说继之,庶不忘乎谷之所自,农之所本也。 禾品 早禾秔品十二 稻禾赤米占禾乌早禾小赤禾归生禾黄谷早禾六月白黄菩蕾禾红桃仙禾大早禾女儿红禾住马香禾 早禾糯品十  稻白糯黄糯竹枝糯青稿糯白糯秋风糯黄栀糯赤稻糯乌糯椒皮糯 晚禾秔品八 住马香禾八月白禾土雷禾紫眼禾大黄禾蜜谷乌禾矮赤秔禾稻禾 晚禾糯品十二  黄栀糯矮稿糯龙爪糯马蹄糯白糯大椒糯大乌糯小焦糯大谷糯青稿糯骨雷糯竹枝糯 附早禾品二 早稻禾早糯禾 附晚禾品二 赤稑糯乌子糯 宋进士宣德郎移忠公墓志铭 曾君讳安止,字移忠,世为庐陵泰和人。曾祖再盈,祖德谊,父肃,皆以善行称于乡。君之为人,外和内刚,操行修洁。熙宁登第,同学究出身为耻,不离上庠,励己修业,夜以继日,至伤厥明,后三年复登戊科,诏升甲焉。君谢恩毕,即奏:“臣父年已高,久困场屋,愿回授臣父一散官”。先帝嘉其诚,以无例止。至父得疾且重。即默祷以身代之,厥疾果瘳。初调洪州丰城主簿,除江州彭泽令,检身清勤,莅事端敏,而导民以孝为本,故政誉蔼然,而荐者交彰矣。以目疾弃官,授宣德郎,号屠龙翁,伤技成而无所用。有《禾谱》五卷,《车说》一卷,《屠龙集》几卷。东坡苏公所称《禾谱》,谓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乎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作《秧马歌》以附其后,不幸元符戊寅五月十六日以无疾而卒,享年五十有一。娶杨氏生子二人,(虫宾)举进士,蜡尚幼,女三人,适仕族。三年庚辰十有二月三日葬于千秋乡武山南。前期乃弟舒州司法参军安强来请铭。遂从而铭之。铭曰:呜呼,士莫尚于志,志莫本于道,道不可闻,闻而死之矣,况荣辱得失之端乎。君可谓有志之士,而勇于见义者也。惜夫止于斯,而遽终焉,使得闻斯行诸宜何如哉。余司上庠,熟君所为,昭昭无穷,贻以铭诗。 右正议大夫守尚书左丞上柱国会稽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六百户实封五百户黄履撰  右朝议大夫直龙图阁知福州宣州事兼福建路兵马铃辖江夏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柯述书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史记》完整版电子书,史记三家注在线阅读,《史记》三家注pdf
【史部】

《史记》完整版电子书,史记三家注在线阅读,《史记》三家注pdf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史记》完整版电子书,史记三家注在线阅读,《史记》三家注pdf 史记索隐序 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 史记者,汉太史司马迁父子之所述也。迁自以承五百之运、继春秋而纂是史。其裹贬覈实,颇亚于丘明之书。于是上始轩辕,下讫天汉,作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系家、七十列传,凡一百三十篇。【考证】司马贞唐人,讳世作系,下文系本亦世本也,全文倣之。始变左氏之体。而年载悠邈,简册阙遗,勒成一家,其勤至矣。又其属橐,先据左氏《国语》、《系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而后贯穿经传,驰骋古今,错综隐括,各使成一国一家之事。故其意难究详矣。比于《班书》,微为古质,故汉晋名贤,未知见重,所以魏文侯听古乐,则唯恐卧,【考证】事见礼乐记,史记乐书。良有以也。逮至晋末,有中散大夫东莞徐广,始考异同,作《音义》十三卷。宋外兵参军裴骃,又取经传训释作集解,合为八十卷,虽麤见微意,而未穷讨论。南齐轻车录事邹诞生,亦作《音义》三卷,音则微殊,义乃更略,而后其学中废。贞观中,谏议大夫崇贤馆学士刘伯庄,达学宏才,鉤深探赜,又作《音义》二十卷,比于徐、邹,音则具矣,残文错节,异音微义,虽知独善,不见旁通。乾隆四年经史馆校刊本,音作旨。欲使后人从何准的,贞謏闻陋识,颇事鑽研。而家传是书,不敢失坠,初欲改更舛错,裨补疏遗,义有未通,兼重注述。然以此书残缺虽多,实为古史。忽加穿鑿,难允物情。今止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示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重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虽未敢藏之书府,亦欲以贻厥孙谋云。 【考证】钱大昕曰:司马贞注高祖纪母曰刘媪云,近有人云母温氏。贞时打得班固泗水亭长古碑文,其字分明作温字,云母温氏,贞与贾膺复、徐彦博、魏奉古等执对反复,沈叹古人未闻。按膺复当作膺福,先天二年,为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以预太平公主逆谋诛。今河内县有大云寺碑,即膺福书也。徐彦博卒于开元二年,见《唐书》本传。而司马贞、张守节二人,《新》、《旧唐书》无传,守节《正义序》,称开元二十四年八月,杀青斯竟,而小司马两序则不载譔述年月。以此注验之,其与贾、徐诸人谈议,当在中睿之世,计其年辈,似在张守节之前,补《史记》序自题“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唐制,弘文馆皆以他官兼领,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曰直学士,国子博士,系正五品上,故得学士之称。神龙以后,避孝敬皇帝讳,或称昭文,或称修文。开元七年,仍为弘文,小司马充学士,盖在开元七年以后也。《唐书·刘知几传》:“开元初,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朱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辨质,博士司马贞等其黜其言,请二家兼行,唯子夏《易传》请罢。诏可。”又考《唐艺文志》称“开元润州别驾,盖由弘文馆出为别驾,遂蹭蹬以死也。” 史记索隐后序 夫太史公记事,上始轩辕,下讫天汉。虽博采古文及传记诸子,其闲残阙盖多。或旁搜异闻,以成其说。然其人好奇而词省,故事覈而文微。是以后之学者多所未究。其班氏之书,成于后汉,彪即后迁而述,所以条流更明,且又兼采众贤,群理毕备。【考证】索隐单本,且又作是。故其旨富,其词文。是以近代诸儒共所鑽仰,【考证】单本,所作行。其训诂盖亦多门,蔡谟《集解》之时,已有二十四家之说。所以于文无所滞,理无所遗。而太史公之书,即上序轩、黄,中述战国,或得之于名山坏宅,或取之以旧俗风谣,【考证】单本,宅作璧。故其残文断句难究详矣。然古今为注解者绝省,音义亦希。始后汉延笃,乃有《音义》一卷。又别有《音隐》五卷,不记作者何人。【考证】单本,音隐作章隐。近代鲜有二家之本。宋中散大夫徐广作《音义》十三卷。【考证】张文虎曰:十三卷,原误一十卷。依前序及《集解》序、《正义》改,《唐志》亦云十三卷。唯记诸家本异同,于义少有解释。又中兵部裴骃,亦名家之子也,作《集解》注本,合为八十卷,见行于代。仍云亦有音义,前代久已散亡。南齐轻车录事邹诞生,亦撰《音义》三卷,音则尚奇,义则罕说。【考证】《隋经籍志》:日本现在书目,作梁轻车录事参军邹诞生。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引诞生史记音。隋秘书监柳顾言,尤善此史。刘伯庄云:“其先人从彼公授业。或音解随而记录,凡三十卷。隋季丧乱,遂失此书。”伯庄以贞观之初,奉敕于弘文馆讲授。遂采邹、徐二说,兼记忆柳公音旨,遂作音义二十卷。音乃周备,义则更略。惜哉!【考证】日本现在书目云:史记音义廿卷,唐大中大夫刘伯庄撰,二十卷,诸本作三十卷,今从金陵书局本。古史微文,遂由数贤秘宝,故其学殆绝。前朝吏部侍郎许子儒,亦作注义,不睹其书。崇文馆学士张嘉会,独善此书,而无注义。贞少从张学,晚更研寻。初以残阙处多,兼鄙褚少孙诬谬,因愤发而补史记,遂兼注之。然其功殆半,乃自惟曰:千载古史,良难紬绎。于是更撰音义,重作述赞。盖欲以剖盘根之错节,遵北辕之司南也。凡为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云。【考证】单本,惟作唯。紬绎作闇然,于是更作因退,述赞作赞述。 三皇本纪 小司马氏 撰 并注 小司马氏云:太史公作史记,古今君臣宜应上自开闢,下讫当代,以为一家之首尾。今阙三皇,而以五帝为首者,正以《大戴礼》有五帝德篇,又帝系皆叙自黄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纪为首。其实三皇已还,载籍罕备。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论古史,不合全阙。近代皇甫谧作帝王代纪,徐整作三五历,皆论三皇以来事。斯亦近古之一证,今并采而集之作三皇本纪。虽复浅近,聊补阙云。 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蛇身人首。按伏犧风姓,出《国语》。其华胥已下,出《帝王世纪》。然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成纪、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纪县。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按谯周《古史考》,伏犧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也。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按事出《汉书·历志》。宓,音伏。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考证】《索隐》单本,以下无庖厨故曰四字。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按位在东方,象日之明,故称太皞。皞,明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按皇甫谧,伏犧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其后裔,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之胤也。 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按礼明堂位及系本,皆云,女娲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亦木德王。盖宓犧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考证】各本,承作乘。今从单本。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按其事出《淮南子》也。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女娲氏没,神农氏作。按三皇说者不同,谯周以燧人为皇,宋均以祝融为皇,而郑玄依春秋纬,以女娲为皇,承伏犧,皇甫谧亦同,今依之为说也。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按《国语》,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娲氏之女。据诸子及《古史考》,炎帝之后,凢八代,五百作年,轩辕氏代之。岂炎帝、黄帝,是昆弟而同母氏乎?皇甫谧以为少典有娲氏诸侯国号,然则姜姬二帝,同出少典氏,黄帝之母,又是神农母氏之后代女,所以同是有娲氏之女也。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为六十四爻。初都陈,后居曲阜。按今淮阳有神农井。又《左传》,鲁有大庭氏之库,是也。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神农本起烈山。故左氏称,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厲山氏。礼曰。厲山氏之有天下。是也。按郑玄云,厲山,神农所起,亦曰有烈山。皇甫谧曰,厲山今随之厲乡也。 神农纳奔水氏之水曰听妃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按神农之后凡八代,事见《帝王代纪》及《古史考》。然古典亡矣,况谯皇二氏,皆前闻君子,考按古书而为此说。岂至今鑿空乎?此纪示据以为说。其《易》称,神农氏没,即榆罔,榆罔犹袭神农之号也。【考证】生帝魁以下二十字,各本脱,今依单本。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掌四岳。当周室,甫侯、申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霸于中国。盖圣人德泽广大,故其祚胤繁昌久长云。 一说,三皇谓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既是开闢之初。君臣之始。图纬所载,不可全弃。故兼序之。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盖天地初立,神人首出行化,故其年世长久也。然言十二头者,非谓一人之身有十二头,盖古质,比之鸟兽头数故也。地皇十一头。火德王。姓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岁。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天皇已下,皆出《河图》及《三五历》也。 自人皇已后有五龙氏,五龙氏,兄弟五人,并乘龙上下,故曰五龙氏也。燧人氏,按其君鑽燧出火,教人熟食,在伏犧氏前,谯周以为三皇之首也。大庭氏,栢皇氏,中央氏,卷须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盧氏,浑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斯盖三皇已来有天下者之号,按皇甫谧以为大庭以下一十五君,皆袭庖犧之号。事不经见,难可依从。然按古封太山者,首有无怀氏,乃在太昊之前,岂得如谧所说?但载籍不纪,莫知姓、王年代、所都之处。而韩诗以为自古封太山禅梁甫者,万有余家。仲尼观之,不能尽识。管子亦曰。古封太山七十二家。夷吾所识十有二焉。首有无怀氏。【考证】单本,无无字。然则无怀之前,天皇已后,年纪悠邈,皇王何升而告。但古书亡矣。不可备论。岂得谓无帝王耶。故春秋纬称自开闢至于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凡世七万六百年。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懾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序命纪。七曰脩飞纪。八曰回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流讫纪。盖流讫当黄帝时,制九纪之间。是以录于此补纪之也。 【考证】赵翼曰:《大戴礼》五帝德,及《史迁》五帝本纪,皆专言五帝,而不言三皇。然三皇之号,见于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不得言三代以前无此称也。第未有专指其名者,其见于秦博士所议,但云天皇、地皇、人皇而已。孔安国书序,乃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为五帝。司马迁以黄帝入五帝之内,而无少昊。郑康成依运斗枢注《尚书》中候,乃以伏犧、女娲、神农为三皇。帝鸿、金天、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司马贞因之作三皇本纪,亦以伏犧、女娲、神农为三皇。孔颍达注《尚书》,最尊安国,故其驳郑注,谓女娲但修伏犧之道,无所改作,不得列三皇。既不数女娲,则不可不取黄帝为三皇。又曰:安国之意,以月令春曰太昊,夏曰炎帝,中央曰黄帝,依次为三皇;秋曰少昊,冬曰颛顼,自此以下,合之高辛、尧、舜,乃为五帝耳。然颍达又云:诸儒说三皇,或数燧人,或数祝融,以配犧农,其五帝皆自轩辕,不数少昊。帝繫本纪家语,又以少昊即黄帝子青阳。是颍达虽尊安国,亦未敢竟以黄帝入三皇之内,少昊列五帝之中,而显与《史记》相戾也。宋五峰胡氏,直断以孔子繫词所述,伏犧、神农、黄帝、尧、舜为五帝。元人胡一桂又从而引伸之,谓《孔子家语》自伏犧以下皆称帝,《易》大传春秋内外传,有黄帝炎帝之称,月令有帝太昊、帝炎帝、帝黄帝之文,可见太昊伏犧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本皆称帝,秦以前未尝列之于三皇也,其三皇之号,终不可泯,则仍以秦博士所谓天皇、地皇、人皇当之,而不必附会其人,此论较为直捷。然近日王西庄又谓繫辞以羲、农为上古圣人,皇帝、尧、舜为后世圣人,则羲、农宜为皇,黄帝宜为帝。惟三皇中少一人,则司马贞据康成说,以女娲充数,亦未为无据。西庄最尊郑学,故持论如此,要之去古愈远,载籍无考,传闻异词,讫无定论。愚按三皇之名既无定说,何问其事有无?司马贞为补本纪,非也,今录之《索隐序》后,以与史文区别。 史记正义序 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张守节上 史记者,汉太史公司马迁作。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南游江、淮,讲学齐、鲁之郡,绍太史继春秋,括文鲁史,而包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而摭楚汉春秋,贯紬经传,旁搜史子,上起轩辕,下既天汉。作十二本纪,帝王兴废悉详。三十世家,君国存亡毕著。八书,赞阴阳礼乐。十表,定代系年封。七十列传,忠臣孝子之诚备矣。笔削冠于史籍,题目足以经邦。裴骃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自刘向、杨雄,皆称良史之才。况坟典湮灭,简册缺遗。比之春秋,言辞古质。方之两汉,文省理幽。守节涉学三十余年。六籍九流,地里苍雅,锐心观採评史汉,诠众训释而作正义。郡国城邑,委曲申明,古典幽微,窃控其美,索理永惬,次旧书之旨,兼音解注,引致旁通,凡成三十卷。名曰史记正义。发挥膏肓之辞,思济沧溟之海。未敢侔诸祕府,冀训诂而齐流。庶贻厥子孙,世畴兹史。于时岁次丙子开元二十四年八月,杀青斯竟。 【考证】钱大昕曰:张守节《正义》,成于开元廿四年。小司马《索隐》前后序,则不著撰述之年,而《唐书·艺文志》注:贞开元润州别驾。是两人生于同时,而其书不相称引。司马长于驳辩,张长于地理,要皆龙门功臣,难以偏废。守节官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唐志》失书。小司马序自题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而《唐志》云:润州别驾,殆终于别驾者与。《正义》、《索隐》两书,皆单行,不附于正史。今《索隐》,尚有汲古阁所刊单行之本。《正义》,旧本失传,卷帙次第,无可考矣。《四库全书提要》:是书据自序三十卷,晁公武、陈振孙二家所录则作二十卷。盖其标字列注,亦如《索隐》,后人散入句下,已非其书。至明代监本,採附《集解》、《索隐》之后,更多散节,失其本旨,地理脱十七条,故实注二十五条,音注脱二十三条,其他一两字之出入,殆千有余条,尤不可毛举。苟非震泽王氏刊本具存,无由知监本之妄删也。愚按我永正中有僧桃源者,著《史记桃源抄》,补记今本所删落正义,一千有余条,多者二三百字,少者亦十字二十字,皆震泽王氏刊本所无也。盖依僧幻云所录。幻云题《三注会刻本》云:吾邦有《索隐》本,有《正义》本,《索隐》与此注所载大同,至《正义》则此注所不载甚多,故标记诸栏外。东北大学,藏《史记》古活字本二种,一为庆长本,一为宽永本,栏外具补记正义,盖依桃源抄也。前田侯、爵书库,有博士家本《史记异字》五卷,所录《正义》,概与《桃源抄》合。今依此数本补订,以略复张氏之旧云。 史记正义论例 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张守节上 ◎ 论史例 古者帝王,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记。并採六家杂说,以成一史。备论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序,天地山川国邑名号,殊俗物类之品也。太史公作史记,起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夏、殷、周、秦,讫于汉武帝天汉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作本纪十二,象岁十二月也。作表十,匀天之刚柔十晶,以记封建世代终始也。作书八,象一岁八节,以记天地日月山川礼乐也。作世家三十,象一月三十日,三十辐共一毂,以记世禄之家,辅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也。【考证】太史公自序云: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作三十世家。张氏所本。作列传七十,象一行七十二日,言七十者举全数也。余二日象闰余也。以记王侯将相英贤,略立功名于天下可序列也。合百三十篇,象一岁十二月及闰余也。而太史公作此五品。废一不可以统理天地,劝将箴诫为后之楷模也。 ◎ 论注例 史记文与古文尚书同者,则取孔安国注。若与伏生尚书同者,则用郑玄、王肃、马融所释。与三传同者,取杜元凯、服虔、何休、贾逵、范寗等注。与三礼、论语、孝经同者,则取郑玄、马融、王肃之注。与韩诗同者,则取毛传、郑笺等释。【考证】钱泰吉曰:韩诗下疑脱薛君注云云。与周易同者,则依王氏之注。与诸子诸史杂书及先儒解释善者,而裴骃竝引为注。又徐中散作音训,佼集诸本异同,或义理可通者,称一本云又一本云。自是别记异文,裴氏亦引之为注也。 ◎ 论字例 史、汉文字,相承已久,若悦字作说,闲字作閒,智字作知,汝字作女,【考证】以上采经典释文序。早字作蚤,後字作后,既字作溉,勅字作饬,制字作剬,此之般流,缘古少字,通共有之。【考证】班马字类:此之般流,作如此之类。 史、汉本有此古字者,乃为好本。程邈变篆为隶,楷则有常。后代作文,随时改易。卫宏官书数体,吕忱或字多奇,钟、王等家,以能为法,致令楷文改变,非复一端。咸著祕书,传之历代。又字体乖日久,其黼黻之字法从黹。丁履反。【】黹,豬几切,上,旨韵。《尔雅·释言》:“黹,紩也。”疏:“郑(郑玄)注(司服)云:‘黼黻希繡,希,读为黹,谓刺繡也。’”今之史本则有从耑。音端。本纪云,天子赐孝公黼黻。【考证】钱泰吉曰,孝公当作献公。邹诞音甫弗。而邹氏之前,史本已从耑矣。如此之类,竝即依行,不可更改。若鼋鼉从龟,辞乱从舌,觉学从与,泰恭从小,匮匠从走,【考证】张文虎曰,走疑辵。《唐玄宗御书道德经》匠作近。巢薻从果,耕籍从禾,席下为带,美下为火,裒下为衣,极下为点,析旁著片,恶上字西,餐侧出头,离边作禹。此之等类,例直是讹字。【考证】各本火作大,依班马字类改,凌本之等倒。字类无之字。宠勅勇反。字为宠,锡字为锡,音阳以支章移反。代文,间分反,将混无。若兹之流,便成两失。 ◎ 论音例 史文与传诸书同者,刘氏竝依旧本为音。至如太史公改五帝本纪,便章百姓,便程东作,便程南譌,便程西成,便在伏物,咸依见字读之。太史变尚书文者,义理物美。或训意改其古涩。何烦如刘氏依尚书旧音。斯例盖多,不可具录。著在正义,随文音之。君子宜详其理。庶明太史公之达学也。然则先儒音字,比方为音。至魏祕书孙炎,始作反音。又未甚切。今竝依孙反音,以传后学。【考证】《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陆德明经典释文序》云: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翻语,魏朝以降,蔓衍寔繁。其说皆与张守节合。唐元和十年,《景审序慧琳一切经音义》云:古来音反,多以傍纽,而为双声,始自服虔。《史记·张耳陈馀传》:吾王孱王也。《索隐》,案服虔音鉏闲反。服虔先于孙炎。《梁玉绳瞥记》云:翻切起于孙叔然,而涿郡高诱在孙之前,其注《吕氏春秋》、《淮南子》,有急气、缓气、闭口、笼口之未能,已为反切萌芽矣。郑康成云。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而已。爱之者非一邦之人。其乡同言异,字同音异。于兹遂生轻重讹谬矣。然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钜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重浊。【考证】《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擧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陆方言切韵序》云: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今之取捨,冀除兹弊。夫质有精麤,谓之好恶。竝如字。以有爱憎,称为好恶。竝去声。当体则为名誉。音预。论情则曰毁誉。音馀。自坏乎怪反。坏徹。上音怪。【考证】郑康成云以下,采经典释文序。《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夫物体自有精麤,精麤谓之好恶;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此音见于葛洪、徐邈,而河北学学士读《尚书》云:好生恶杀,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愚按此《释文序》所本,又按顾炎开《音论》云,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余考恶字,如《楚辞·离骚》有曰:“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时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终古。”又曰:“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时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美恶。”汉赵幽王友歌:“我妃既妬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此皆美恶之恶,而读去声。汉刘歆《遂初赋》:“何叔子之好直兮,为群邪之所恶。赖祁子之一言兮,几不免乎徂落。”魏丁仪《厲志赋》:“嗟世俗之参差兮,将未审乎好恶。咸随情而与议兮,固真伪以纷错。”此皆爱恶之恶,而读入声。乃知去入之别,不过发言轻重之閒,而非有此疆尔界之分也。卢文弨曰:顾氏此言极是,但不可施于今耳。自断,徒缓反。自去离也。刀断,端管反。以刀割令相去也。耶,也奢反。未审之辞。也,亦且反。助句之语也。复,音伏,又扶富反。重也。过,古卧反。越度也。解核买反。自散也。閒,纪苋反。鄛也。【考证】张文虎曰:依下畜字例,复过解閒四字,当有重文异言,今失。畜许又反。畜,许六反。养也。先苏前反。仙屑然反。尤羽求反。侯,胡溝反。治持,竝音直之反。脂砥祗,竝音旨夷反。惟维遗唯,竝音以佳反。怡贻颐诒,竝音与之反。夷寅彝姨竝音以脂反。私,息脂反。绥虽睢荾,竝音息遗反。偲司伺丝,竝音巨支反。【考证】张文虎曰,上下纽皆非,盖涉下祗歧而误。卮权祇肢,竝音章移反。祇歧,竝音巨支反。其期旗棊踑,竝音渠之反。祈颀旂幾畿,竝音渠希反。僖熙嬉嘻,竝音许其反。希晞睎稀,竝音虚几反。霏妃菲騑,竝音芳非反。飞非扉,竝音匪肥反。尸屍蓍,竝音式脂反。诗,书之反。巾,居人反。斤筋,举欣反。篇偏,竝音芳连反。穿,详连反。【考证】张文虎曰:上纽非,又穿及上篇偏,竝当有声混异呼之字,今失。里李裏,竝音良止反。至贽,竝脂利反。志,之吏反。利涖,竝力至反。吏,力置反。寺嗣饲,竝辞吏反。字牸,竝疾置反。自,疾二反。致踬鸷,竝陟利反。【考证】张文虎曰:置,在志部,致踬在至部,不当同音,盖传写错乱。器,去冀反。气,去既反。亟,去吏反。冀穊几利反。既,居未反。覆,敷救反。又敷福反。副,敷富鍑,竝府副反。若斯清浊实亦难分。博学硕材,乃有甄异。此例仍广。不可具言。庶后学士幸留意焉。 ◎ 音字例 文或相似,音或有异。一字单录,乃恐致辞疑。两字连文,检寻稍易。若音上字,言上别之。所音下字,乃复书下。有长句在文中,须音则题其字。 ◎ 发音例 古书字少,假借盖多。字或数音,观义点发。皆依平上去入。【考证】钱大昕曰:自齐梁人分别四声,而读经史者,因有点发之例。观守节所言,知唐初已盛行之矣。若发平声,每从寅起。又一字三四音者,同声异唤,一处共发。恐难辨别。故略举四十二字。【考证】钱大昕曰:今止三十九字。如字初音者皆为正字,不须点发。畜许六反,养也。又许救反,六畜也。又他六反,聚也。从讼容反,随也。又纵容反,南北长也。又伹容反。又子勇反,相劝也。又从用反,侍从也。又足用反,恣也。【考证】子勇反下,当有脱字。数色具反,历数术数也。又色五反,次第也。又色角反,频也。传逐恋反,书传也。又逐全反,相付也。又张恋反,驿也。卒子律反,卒终也。又苍忽反,急也。尊忽反,兵人也。字体各别,不辩,故发之也。【考证】张文虎曰:体疑当作义,此二句当在注上观义点发名下。辟君也。徵也。又频亦反,罪也,开也。疋亦反,邪也。又疋豉反,谕也。又音避,隐也。又普觅反,辟历也。【考证】张文虎曰:君也上,脱必亦反一音。施书移反,张也。又式豉反,与也。又羊豉反,延也。閒纪闲反,鄛也。又纪苋反,閒也。又苋閒反,静也。射蛇夜反,射也。又成亦反,音石。夏胡马反,禹号也。又胡嫁反,春夏也。又格雅反,阳夏县也。复符富反,重也。又音伏也。又音福,除役也。重直拱反,尊也。直龙反,疊也。又直用反,累也。適圣石反,宽也,之也。又丁历反,大也。又张革反,责也。又音敌,当也。汜音祀,水在成皋。又音凡,邑名,在襄城。又服剑反,为水,在定陶,高帝即位处也。又音夷,楚人呼土为汜桥。【考证】钱大昕曰音祀者从巳,凡音服剑者从,形声俱别。张文虎曰:汜字从巳,音怡,不音夷。愚按末句当作楚人呼土桥为汜,此误倒。乐,音岳,谓音乐也。又音洛,欢也。又音五教反,好也,情愿也。覆,敷富反,盖也。又敷福反,再也。恐曲用反,疑也。又丘拱反,惧也。恶乌各反,麤也。又乌路反,憎也。又音乌,谓于何也。断端管反,有物割截也。又段缓反,自相分也。又端乱反,断疑事也。解佳买反,除结缚也。又核买反,散也。又佳债反,怠堕也。又核诈反,缝解。幾音机,庶几也。又音祈,近也。又音记,亦冀望字也。又音纪,录也。过光卧反,度也,罪过也。又音戈,经过也,度前也。率所律反,平例也,率伏也。又音类也。又音刷。徐广云:率即锾也。又音色类反,将帅也。屈丘勿反,曲也。又君勿反,姓也。又群勿反,尽也,强也。上时让反,位也,元在物之上。又时掌反,自下而上。王于方反,人主也。又于放反,霸王也,又盛也。长直良反,久也。又张丈反,长上也。藉才昔反,名籍也,又荐藉也。又租夜反,即借也。培勃囘反,补也。又蒲口反,冢也。胜音升,又式证反。难乃丹反,艰也。乃旦反,危也。使所里反。又所吏反。相息羊反。又息匠反。沈针甚反。又针禁反。又直今反。又沈禁反,厌没也。【考证】张文虎曰:沈字无针甚、针禁二音,上纽皆误。任入今反。又入禁反。棺音官。又古玩反。又古患反,敛之也。造曹早反。七到反,至也。妻七低反。切帝反。费查味反,用也。又音祕,邑也。扶味反,姓也。 ◎ 谥法解【考证】洪颐煊曰:“《隋书·经籍志》、《大戴礼记》十三篇,注云:梁有谥法三卷。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亡。”案《大戴礼》本有谥法篇,见《白虎通》、《北堂书钞》卷三,引《大戴礼》谥法,其时尚未亡,《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二引《大戴礼》曰:周公旦太师望相嗣王,作谥法一段,与《周书》谥法篇同。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才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已,名生于人。名,谓号谥。【考证】卢文弨曰:“古书两重排列者,皆先将上一列顺次排讫,而后始及于下一生。自后人误以一上一下读之,至改两重为一列。亦依今人所读,而大失乎本来之次第矣。《史记正义》所载谥法解,亦本是两重,改为一列,文多间难,亦当移正。”张文虎曰:“谥法解原本,盖上下两排,传刻错乱,惟游本尚丰旧式,王本两行相间,犹可考寻。”今参卢氏文弨《钟山札记》订本称正,共末三十余谥,善恶杂糅,无可订改,略依游本。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敬事代上曰恭供奉也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百家姓的原文,百家姓全文 正版
【儒部】

百家姓的原文,百家姓全文 正版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百家姓》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与《三字经》、《千字文》并列为我国古代优秀的启蒙读物之一。 《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初年,一般认为是在公元960年赵宋建立至978年吴越归宋这段时间内。《百家姓》的作者不详,南宋人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认为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是吴越境内一个普通人的作品。 明代人李诩则笼统地说“必宋人所编也”。清朝康熙年间王相根据王明清的说法,认为是“宋初钱塘老儒所作”。虽然王相的说法比前人明确,但仍未能指出《百家姓》的作者是谁,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 《百家姓》以韵文形式,将当时的常见姓氏用四字排列,十分严整。其排列的顺序是将重要的姓氏排在前面。如第一句“赵钱孙李”,“赵”是宋朝的国姓,“钱”是吴越统治者的姓,“孙”,据王明清说法,是指钱的正妃,“李”是指南唐统治者的姓氏。第二句“周吴郑王”,也都是吴越的大族,“皆武肃(钱)而下后妃”。作为一种儿童识字课本,《百家姓》的内容并没有别的含义,仅仅是姓氏的排列。它是希望儿童通过姓氏这一人们身边的事物,来达到识字开蒙的效果。 依照目前的通行本,《百家姓》共有568个字,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120字),末句“百家姓终”4个字。这个本子是经过后人增补的,但基本保持了《百家姓》的原貌。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宣丁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加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姜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江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仲孙 太叔申屠 公孙乐正 轩辕令狐 钟离闾丘 长孙慕容 鲜于宇文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妫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後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续 =====================================================================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赵〕角音。天水郡。伯益裔孙。造父事周穆王,以功封于赵城,子孙因氏 焉。其后叔带仕晋,至赵夙世为晋卿;传赵籍,始灭晋为诸侯。汉有赵广汉,为 京兆尹,宋太祖之远祖。 〔钱〕徵音。彭城郡。系山篯氏。彭祖姓篯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篯, 音尖。铿,音坑。 〔孙〕宫音。乐安郡。系出姬姓。卫武公子惠孙之孙,以祖字为氏,世为卫 卿。又楚有孙氏。蒍姓之后。孙叔敖为楚相。又齐有孙氏,陈姓之后,陈无宇子 子占有功,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武子之裔,世居富春。汉末有孙 权,为吴帝,武子之裔也。○蒍,音委。 〔李〕徵音。陇西郡。系出理氏。皋陶之后,代为理官,子孙以官为氏。有 理利贞避纣居李树下,改为李氏,老子之祖也。其后李牧仕赵,李广仕汉。唐祖 李渊,广之裔也。又晋有里克,卫有礼至,皆理氏之后,与李同源。 〔周〕角音。汝南郡。系出姬姓。周平王少子烈之后,以国为氏。周有周任, 战国有周霄。 〔吴〕羽音。延陵郡。系出姬姓,武王封太伯弟仲雍曾孙于吴,其后子孙以 国为氏。战国有吴起;汉有吴芮,世为长沙王。 〔郑〕徵音。荥阳郡。系出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支子以国为氏。孔 子弟子有郑国,秦有郑安平。汉有郑子真,裔孙郑露,避晋乱,徙闽莆,兴立学 校,化行七闽。宋郑樵、郑侠皆其后。 〔王〕商音。太原郡。系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周有王诩,齐有王蠋。...
《二十四孝》原文,二十四孝完整版
【儒部】

《二十四孝》原文,二十四孝完整版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二十四孝》原文,二十四孝完整版 《二十四孝》,元代郭居敬编,内容是辑录古代所传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是旧时宣扬封建孝道的通俗读物。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孔子家语原文,孔子家语 全本
国学书籍

孔子家语原文,孔子家语 全本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孔子家语原文,孔子家语 全本 《孔子家语》虽为资料汇编,却具有较高的价值。首先,此书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据。其次,由于王肃收集在书中的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情,也就是说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所以,此书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第三,书中的许多故事和孔子的许多充满哲理的语言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王肃(195-256)字子雍,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主要生活在三国时期的魏国。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在学术上,王肃继承家学,对《尚书》、《诗经》、《论语》、《三礼》、《春秋左氏传》、《易》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撰写了不少有关这些经典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