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电子书免费阅读下载
【丛部】

呼兰河传电子书免费阅读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呼兰河传电子书免费阅读下载   第一章   一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希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做西二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 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 东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那火磨的院子很大,用红色的好砖砌起来的大烟筒是非常高的,听说那火磨里边进去不得,那里边的消信可多了,是碰不得的。一碰就会把人用火烧死,不然为什么叫火磨呢?就是因为有火,听说那里边不用马,或是毛驴拉磨,用的是火。一般人以为尽是用火,岂不把火磨烧着了吗?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越想也就越糊涂。偏偏那火磨又是不准参观的。听说门口站着守卫。 东二道街上还有两家学堂,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都是在庙里边,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庙里。两个都是小学: 龙王庙里的那个学的是养蚕,叫做农业学校。祖师庙里的那个,是个普通的小学,还有高级班,所以又叫做高等小学。 这两个学校,名目上虽然不同,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也不过那叫做农业学校的,到了秋天把蚕用油炒起来,教员们大吃几顿就是了。 那叫做高等小学的,没有蚕吃,那里边的学生的确比农业学校的学生长的高,农业学生开头是念“人、手、足、刀、尺”,顶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那高等小学的学生却不同了,吹着洋号,竟有二十四岁的,在乡下私学馆里已经教了四五年的书了,现在才来上高等小学。也有在粮栈里当了二年的管帐先生的现在也来上学了。 这小学的学生写起家信来,竟有写到:“小秃子闹眼睛好了没有?”小秃子就是他的八岁的长公子的小名。次公子,女公子还都没有写上,若都写上怕是把信写得太长了。因为他已经子女成群,已经是一家之主了,写起信来总是多谈一些个家政:姓王的地户的地租送来没有?大豆卖了没有?行情如何之类。 这样的学生,在课堂里边也是极有地位的,教师也得尊敬他,一不留心,他这样的学生就站起来了,手里拿着“康熙字典”,常常会把先生指问住的。万里乾坤的“乾”和乾菜的“乾”,据这学生说是不同的。乾菜的“乾”应该这样写: “乾”,而不是那样写:“乾”。 西二道街上不但没有火磨,学堂也就只有一个。是个清真学校,设在城隍庙里边。...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本 txt《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在线阅读
【集部】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本 txt《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在线阅读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本 txt《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在线阅读   郭店楚墓竹简   郭店一号墓位于荆门市南部的纪山墓群中,墓中出土竹简八百余枚,有字简七百三十枚,本书选收其中一部分。 作者:彭浩主编;雷志雄,彭浩撰文 老子(甲乙丙) 甲 ○(绝)智(知)弃卞(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恻(贼)亡又(有)。○(绝)○(伪)弃○,民复(復)季(孝)子(慈)。三言以1为○(辨)不足,或命(令)之或○(乎)豆(属)。视索(素)保仆(朴),少厶(私)须〈寡〉欲。江○(海)所以为百浴(谷)王,以其2能为百浴(谷)下,是以能为百浴(谷)王。圣人之才(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才(在)民上也,以3言下之。其才(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才(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4以其不静(争)也,古(故)天下莫能与之静(争)。○(罪)莫厚○(乎)甚欲,咎莫佥(憯)○(乎)谷(欲)得,5化(祸)莫大○(乎)不智(知)足。智(知)足之为足,此亘(恒)足矣。以○(道)差(佐)人○(主)者,不谷(欲)以兵强6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发(伐),果而弗乔(骄),果而弗○(矜),是胃(谓)果而不强。其7事好。长古之善为士者,必非(微)溺玄达,深不可志(识),是以为之颂(容):夜(豫)○(乎)奴(若)冬涉川,猷(犹)○(乎)其8奴(若)○(畏)四○(邻),敢(严)○(乎)其奴(若)客,○(涣)○(乎)其奴(若)怿(释),屯○(乎)其奴(若)朴,○○(乎)其奴(若)浊。竺(孰)能浊以束(静)9者,○(将)舍(徐)清。竺(孰)能○以○者,○(将)舍(徐)生。保此○(道)者不谷(欲)○(尚)○(盈)。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10之。是以圣人亡为古(故)亡败;亡执古(故)亡○(失)。临事之纪,誓(慎)冬(终)女(如)○(始),此亡败事矣。圣人谷(欲)11不谷(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古(故)圣人能○(辅)万勿(物)之自○(然),而弗12能为。○(道)亘(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勿(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贞(镇)之以亡名之○(朴)。夫13亦○(将)智(知)足,智(知)以束(静),万勿(物)○(将)自定。为亡为,事亡事,未(味)亡未(味)。大少(小)之多惕(易)必多○(难)。是以圣人14猷(犹)○(难)之,古(故)终亡○(难)。天下皆智(知)○(美)之为○(美)也,亚(恶)已;皆智(知)善,此其不善已。又(有)亡之相生也,15○(难)惕(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型(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圣(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堕(随)也。是16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勿(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恃)也,成而弗居。天〈夫〉唯17弗居也,是以弗去也。道亘(恒)亡名,仆(朴)唯(虽)妻(微),天○(地)弗敢臣,侯王女(如)能18○(守)之,万勿(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命(令)天〈而〉自均安。○(始)折(制)又(有)名。名19亦既又(有),夫亦○(将)智(知)止,智(知)止所以不○(殆)。卑(譬)道之才(在)天下也,猷(犹)少(小)浴(谷)之与江○(海)。20又(有)○○(○)成,先天○(地)生,○○(穆),蜀(独)立不亥(改),可以为天下母。未智(知)其名,○(字)之曰道,○(吾)21强为之名曰大。大曰○,○曰○〈远〉,○〈远〉曰反(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又(有)四大安,王○(居)一安。人22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间),其猷(犹)○(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23至虚,亘(恒)也;兽(守)中,○(笃)也。万勿(物)方(旁)○(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堇(根)。24 其安也,易○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畔(判)也。其几也,易○(散)也。为之于其25亡又(有)也。○(治)之于其未乱。合□□□□□□□,九成之台甲□□□□□□□□□26足下。智(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知)。○(闭)其○(兑),赛(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其○,解其纷,27是胃(谓)玄同。古(故)不可得天〈而〉新(亲),亦不可得而疋(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28不可得而贵,亦可不可得而○(贱)。古(故)为天下贵。以正之(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29取天下。○(吾)可(何)以智(知)其○(然)也。夫天多期(忌)韦(讳),而民尔(弥)畔(叛)。民多利器,而邦慈(滋)昏。人多30智(知)天〈而〉○(奇)勿(物)慈(滋)○(起)。法勿(物)慈(滋)章(彰),○(盗)恻(贼)多又(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31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青(静)而民自正。我谷(欲)不谷(欲)而民自朴。32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虫它(蛇)弗○(○),攫鸟○(猛)兽弗扣,骨溺(弱)○(筋)○(柔)而捉33固。未智(知)牝戊(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乎)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曰○〈○(常)〉,智(知)和曰明。34○(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勿(物)○(壮)则老,是胃(谓)不道。 名与身○(孰)新(亲)?身与货35○(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古(故)智(知)足不辱,智(知)止不怠(殆),可36以长旧(久)。 返也者,道○(动)也。溺(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勿(物)生于又(有),生于亡。 ○而○(盈)37之,不不若已。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兽(守)也。贵福(富)乔(骄),自遗咎38也。攻(功)述(遂)身退,天之道也。39 乙 绐(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是以○(早)备(服)是胃(谓)……1不=克=则莫智(知)其亘(恒)〈亟(极)〉,莫智(知)其亘〈亟(极)〉可以又(有)○(国)。又(有)○(国)之母,可以长……, 2长生○(旧=久)视之道也。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员(损)。员(损)之或员(损),以至亡为3也,亡为而亡不为。○(绝)学亡○(忧),唯与可(呵),相去几可(何)?○(美)与亚(恶),相去可(何)若?4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宠)辱若缨(惊)。贵大患若身。可(何)胃(谓)○(宠)5辱?○(宠)为下也。得之若缨(惊),○(失)之若缨(惊),是胃(谓)○(宠)辱缨(惊)。□□□□□6 若身?○(吾)所以又(有)大患者,为○(吾)又(有)身。○(及)○(吾)亡身,或可(何)□□□□□□7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何)以○天下矣。8上士昏(闻)道,○(勤)能行于其中。中士昏(闻)道,若昏(闻)若亡。下士昏(闻)道,大○(笑)之。弗大9○(笑),不足以为道矣。是以建言又(有)之:明道女(如)○(○),○(夷)道□□□10道若退。上○(德)女(如)浴(谷),大白女(如)辱,○(广)○(德)女(如)不足,建○(德)女(如)□□贞(真)女(如)愉。11大方亡禺(隅),大器曼成,大音祗圣(声),天象亡○(形),道…… 12闷(闭)其门,赛(塞)其○(兑),终身不○。启其○(兑),赛其事,终身不○。大成若13 ○(缺),其○(用)不敝。大○(盈)若中(盅),其甬(用)不○(穷)。大○(巧)若○(拙),大成若诎,大植(直)14 若屈。○(燥)○(胜)苍(沧),青(清)○(胜)然(热),清清(静)为天下定(正)。善建者不拔,善○者15不兑(脱),子孙以其祭祀不屯。攸(修)之身,其○(德)乃贞(真)。攸(修)之○(家),其○(德)又(有)舍(餘)。攸(修)16之向(乡),其○(德)乃长。攸(修)之邦,其○(德)乃奉(丰)。攸(修)之天下□□□□□□□17○(家),以向(乡)观向(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可(何)以智(知)天□□□□□18 丙 大上下智(知)又(有)之,其即(次)新(亲)誉之,其既〈即(次)〉○(畏)之,其即(次)○(侮)之。信不足,安1又(有)不信。猷(犹)○(乎)其贵言也。成事述(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古(故)大2道发(废),安有○(仁)义。六新(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安又(有)正臣。3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坪(平)大。乐与饵,○(过)客止。古(故)道□□□,4淡可(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圣(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5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古(故)曰兵者□□□□□□6得已而甬(用)之。○○为上,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7以得志于天下。古(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卞(偏)○(将8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豊(礼)居之也。古(故)杀□□,9则以○(哀)悲位(莅)之;战○(胜)则以丧豊(礼)居之。10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古(故)无败也;无执,古(故)□□□。11○(慎)终若○(始),则无败事喜(矣)。人之败也,亘(恒)于其○(且)成也败之。是以□12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是以能○(辅)○(万)勿(物)13之自○(然),而弗敢为。14 太一生水 大(太)一生水,水反○(辅)大(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太)一,是以成○(地)。天○(地)□□□1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2复相○(辅)也,是以成仓(沧)然(热)。仓(沧)然(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澡(燥)。湿澡(燥)复相○(辅)也,成○(岁)3而止。古(故)○(岁)者,湿澡(燥)之所生也。湿澡(燥)者,仓(沧)然(热)之所生也。仓(沧)然(热)者。四时4者,○(阴)○(阳)之所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5者,大(太)一之所生也。是古(故)大(太)一○(藏)於水,行於时。○而或□□□□6○(万)勿(物)母;○(一)块(缺)○(一)○(盈),以○(纪)为○(万)勿(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7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智(知)此之胃(谓)……8 天道贵溺(弱),雀(爵)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强),责於……9 下,土也,而胃(谓)之○(地)。上,○(气)也,而胃(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请)昏(问)其名。以10道从事者,必○(託)其名,古(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託)其11名,古(故)功成而身不剔(伤)。天○(地)名○(字)并立,古(故)○(过)其方。不思相□□□□12於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於东南,其上□□□□□□□13者,又(有)馀於下;不足於下者,又(有)馀於上。14 缁衣 【简】夫子曰:好美如好缁衣,恶恶如恶巷伯,则民咸力而型不顿。《诗》1云:“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记】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2) 【简】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3可类而志也,则君不疑其臣,臣不惑于君矣。《诗》云:“淑人君子,其仪4不忒。”《尹诰》曰:“惟尹允及汤,咸有一德。”◆ 子曰:有国者章善瘅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记】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10) 【简】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5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欲,慎恶以御民淫,则民不惑矣。臣事君,6不言其所不能,不辞其所能,则君不劳矣。《大雅》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疸。”《小雅》云:“匪其7止共,惟王之邛。”◆ 【记】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疸。”《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12)...
司马光《家范》原文下载,司马光《家范》译文及注释翻译及原文
【儒部】

司马光《家范》原文下载,司马光《家范》译文及注释翻译及原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司马光《家范》原文下载,司马光《家范》译文及注释翻译及原文 家范 (全译评点本)   司马光(101—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著名史学家。 司马光自幼聪明颖悟,《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宝元元年中进士,时年二十岁。 宋英宗时,司马光常苦于历代史籍浩繁,帝王不便阅览,遂撰成《通志》八卷,英宗大喜,命置之秘阁,继续撰写。等到宋神宗即位后,更重视此书,正式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为此书做序,而且令司马光为他每日进读。也正因此,司马光得以成为神宗的亲近侍从。  1084年,《资治通鉴》完稿,上呈朝廷。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完成历时十九年。这部书是司马光耗尽毕生精力所完成的一部巨著。为写此书,司马光及其助手遍阅旧史,工作非常勤奋。司马光每三天必删改编定一卷,如果有事耽误,日后必定补齐。因此,他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工作到深夜,至五更初,仍要挑灯再干。书成之日,他已是发白齿脱。 《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给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为历代帝王所看重,以致后世的君臣将相没有不读《资治通鉴》的。该书在史学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司马光和司马迁并称两司马,史籍当中,只有《资治通鉴》能与《史记》相提并论。 然而,一般人只知道司马光有一部治国的书叫《资治通鉴》,却很少有人知道司马光还有一部齐家的书叫《家范》。《家范》并不是仅仅讲如何治家的问题,司马光在《家范》卷首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来阐明他写《家范》的目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司马光自己也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古人把齐家和治国看得同等重要,甚至认为齐家是本,治国是末,“本乱而末治”是不可能的。家都管不好,子弟都教育不好,怎么能出来教育别人呢?所以,司马光是把齐家提到治国的高度,来写《家范》的。所谓“圣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  《四库全书》说:自颜之推作家训以教子弟,其议论甚正,而词旨泛滥,不能尽本诸经训。至狄仁杰著有《家范》一卷,史志虽载其目,而书已不传。司马光就用狄仁杰的旧名,另外著述,以为后世提供治家的准绳。 《家范》被历代推崇为家教的范本,全书共十九篇,系统地阐述了封建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书中引用了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对我们颇有启发。还收集了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以为后人树立楷模。 司马光本人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居处得法,举止有礼,忠信仁孝,治家有方,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做人和治家的榜样。所以,他的《家范》更有实际意义。 《家范》确实是一部中国古人修身齐家的典范作品,我们今天学习它,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精华,对于司马光的历史局限和《家范》中的糟粕应予以分析和剔除。 此次整理,是以《四库全书》所收《家范》为底本进行整理的。本着保持原汁原味的原则,我们对《四库全书》所收《家范》原本照录,没作任何改动。对明显的错字和笔误,随手改正,不另出校勘记。为了读者在阅读原文时更加醒目,我们在原文意思相同的段落前都拟了标题,在此说明。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译文采用译述的方法,旨在充分阐明其道理。由于学识水平有限,点校过程中,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赐教。 卷一 治家   【原文】《周易》:离下巽上。家人:利女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初九:闲有家,悔亡。象曰:闲有家,志未变也。 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 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六四:富家,大吉。象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 上九:有孚威如,终吉。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爱者所以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孝经》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昔四岳荐舜于尧,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诗》称文王之德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此皆圣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降及后世,爰自卿士以至匹夫,亦有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今采集以为《家范》。 【译述】《周易》!离下巽上,家人卦:卜问妇女之事吉利。 “彖词”说:家人的爻象显示,六二阴爻居于内卦的中位,像妇女在内,以正道守其位,九五阳爻居于外卦的中位,像男人在外,以正道守其位,则是天地间的大义。一个家庭有尊严的家长,即父亲和母亲。 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兄长要像个兄长,弟弟要像个弟弟,丈夫要像个丈夫,妻子要像个妻子,这样家道就端正了。如果都能正其家,天下也就安定了。 “象辞”说:家人卦外卦为巽,巽为风;内卦为离,离为火,内火外风,风助火势,火助风威,二者相辅相成,是家人的卦象。君子从这个卦象中悟到,言辞一定要有内容才不致于空洞,德行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彰显。 初九:防范家庭出现意外事故,没有悔恨。“象辞”说:防范家庭出现意外事故就是防患于未然。 六二:妇女在家里料理家务,安排膳食,没有失误,这是吉利之象。 “象辞”说:六二爻辞之所以称吉利,是因为六二阴爻居九三阳爻之下,像妇人对男人顺从而有谦恭。 九三:贫困之家,众人嗷嗷待哺,这是愁苦的事情,但是假如能够辛勤劳作,就可以脱贫致富。而那些富贵之家,骄奢淫逸,妻妾儿女只知道嘻戏作乐,家道终将败落。“象辞”说:贫困之家,而能辛勤劳作,没有失掉正派的家风。富贵人家,一味嘻戏作乐,就会有失勤俭之道。 六四:富裕而幸福的家庭,大吉大利。“象辞”说:富裕而幸福的家庭大吉大利,因为六四阴爻居于九五阳爻之下,像家人和顺而各守其职。...
幽默风趣文言文笑话《笑赞》明·赵南星
【集部】

幽默风趣文言文笑话《笑赞》明·赵南星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幽默风趣文言文笑话《笑赞》明·赵南星 赵南星(1550-1627)明高邑(今属河北)人。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明朝政治家、文学家。万历进士,任河南汝南县推官,后任文选员外郎。因直言上疏,陈述时政四大害,触犯时忌,不得已乞归乡里。后再起考郎中,主京察,旋即遭诬陷,被贬斥为民。在乡里与邹元标、顾宪成,同被称为“三君”,为东林党重要人物。光宗即位,任左都御史。天启三年,任吏部尚书。时宦官魏忠贤专政,政治腐败,他与之对抗,革除旧弊,选用贤能。为魏忠贤所嫉,魏忠贤假托君命,发布诏旨,革去官职,谪戍山西代县,不久病死。后被追谥忠毅。所作散曲淋漓酣畅,小曲也有成就。笑话集《笑赞》中多有讽世之作。有《赵忠毅集》、《味檗斋文集》、《芳茹园乐府》、《史韵》、《学庸正说》等。《笑赞》,明赵南星撰。今据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明清笑话四种》(原七十二则,附录一则)全录。 《笑赞》题词 书传之所纪,目前之所见,不乏可笑者,世所传笑谈乃其影子耳。时或忆及,为之解颐,此孤居无闷之一助也。然亦可以谈名理,可以通世故,染翰舒文者能知其解,其为机锋之助良非浅鲜。漫录七十二则,各为之赞,名《笑赞》云。 一 太行山 一儒生以“太行山”作“代形山”。一儒生曰:“乃‘泰杭’耳。”其人曰:“我亲到山下,见其碑也。”相争不决,曰:“我二人赌一东道,某学究识字多,试往问之。”及见学究问之,学究曰:“是‘代形’也。”输东道者怨之。学究曰:“你虽输一东道,却教他念一生别字。” 赞曰:学究之存心忍矣哉,使人终身不知“太行山”,又谓天下人皆不识字。虽然,与之言必不信也,盖彼已见其碑矣。二 推官 嘉靖中,一进士初仕推官,性极执拗,尝以贾岛“推敲”之字作“吹敲”。或告之曰:“此是颓字音。”进士曰:“这等说,我做的是颓官。” 赞曰:此进士现做推官,无怪乎其不更读也。郑三娘不识四字,岂容有散字音乎?大抵一字止可一音,一物止可一名,何须谐声假借,惑乱后学,此亦古人之过也。三 僧与士人  有士人入寺中,众僧皆起,一僧独坐。士人曰:“何以不起?”僧曰:“起是不起,不起是起。”士人以禅杖打其头。僧曰:“何以打我?”士人曰:“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赞曰:此僧之论,其于禅机深矣,而不能忍禅杖之痛。近日士子作文,皆拾此僧之唾,以为文章之三味,主司皆宜黜之。告以黜是不黜,不黜是黜也。 四 贼说话两贼剜墙既透,入房摸索。一贼被蝎子螫了一下,不觉失声说:“好疼。”那一贼恐怕主人听的,将这贼扭了一把,这贼就打一拳,两人一递一拳,砰叭有声,把主人聒醒,登时线住。(贼人以捆人为线。)这蝎子螫的贼埋怨那贼说道:“吃了你的亏,有话不说,缘何就扭我一把?”那贼说:“死贼,你还不省,那里有做贼的还要说话?”  赞曰:杜子美诗“无人觉来往”。大是窃盗之术。水浒寨中时迁先做窃盗极精,号为鼓上蚤,言其跳鼓上而无声也。往时里中恶少年数人,初劫人家,火把忽灭,有陈清者叫道:“焦回子点火来。”焦回子大怒说道:“这是何处?你呼人姓名,你非陈清乎?”主人默记告官,当被捉搦。由是观之,强盗亦不得乱说也。 五 欧阳修 宋欧阳修做考试官,得举子刘煇卷云:“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以朱笔横抹之。士子增作四句曰:“试官刷。”  赞曰:俗云“文章中试官”,非虚言也。刘煇之卷,如遇爱者,即古今之奇作也。近时一贵人批韩文云:“退之①不甚读书,作文亦欠用心。”以其无轧茁语也。爱瘿瘤者以细颈为丑,文章何常之有。虽然,永叔②名人,其所刷者或亦有见也。注释①退之:韩愈的字。②永叔:欧阳修的字。六 屁颂文章 一秀才数尽,去见阎王。阎王偶放一屁,秀才即献颂一篇曰:“高竦金臀,弘宣宝气,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味,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阎王大喜,增寿十年,即时放回阳间。十年限满,再见阎王,这秀才志气舒展,望森罗殿摇摆而上。阎王问是何人,小鬼说道:“是那做屁文章的秀才。”赞曰:此秀才闻屁献谄,苟延性命,亦无耻之甚矣!犹胜唐朝郭霸,以尝粪而求富贵,所谓遗臭万年者也。 七 医生 医者至人家,为病人诊脉时,天大雨。医者曰:“一家都了不得。”有问者曰:“如何诊一人脉,说一家都了不得?”医者曰:“这等大雨,淹坏田苗,一家如何了得。” 赞曰:“此医甚苦,本不知脉,而既为医,不得不诊脉,其实无心诊脉也。如不遇雨,就是一个王叔和,世人不知而欺人者,大都类此。八 仆人城  村居者命其仆曰:“使你入城。”未及说了,其仆飞往城中。  行至县门前,县官正追钱粮,里长十人,一人未到,九人就央此仆顶名查点,县官各责十板。回至村中,主人问曰:“你至城中何干?”其仆学说县官打了十板之事。主人笑曰:“呆子。”仆曰:“难道那九个都是呆子?” 赞曰:此仆与九人者受责之数同,而独以为呆,宜其不服也。世事皆有比例,俏的呆的,个个比例,那肯服人。 九 仙女 董水行孝,天使仙女嫁之。众仙女饯行,皆嘱付曰:“此去下方访有行孝者,寄个信来。”赞曰:董永之事定是妄传,老天必不如此错做。男女,人之大欲,行孝者自当保佑,若使仙女下嫁,则天人皆起邪心,访求孝子还是门面话也。 一零 和尚 一和尚犯罪,一人解之,夜宿旅店。和尚沽酒劝其人烂醉,乃削其发而逃。其人酒醒,绕屋寻和尚不得,摩其头则无发矣,乃大叫曰:“和尚倒在,我却何处去了?” 赞曰:世间人大率悠悠忽忽,忘却自己是谁,这解和尚的就是一个。其饮酒时更不必言矣,及至头上无发,刚才知是自己,却又成了和尚行尸走肉,绝无本性,当人深可怜悯。 十一 僧窃布 众僧为人诵经既毕,一僧窃其铺坛之布而去。主人追及,搜而得之。乃向众僧曰:“列位看这是我干的好事。” 赞曰:僧虽窃布,而能自以为过,若他僧则必怨搜者,又疑众人告之,结为冤仇,一事而贪嗔痴毕具矣。相形而论,此僧乃高僧也。...
《笑林广记》完整版在线阅读,《笑林广记》完整版下载
【集部】

《笑林广记》完整版在线阅读,《笑林广记》完整版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笑林广记》完整版在线阅读,《笑林广记》完整版下载 《笑林广记》 清·游戏主人  笑林广记(又名《新镌笑林广记》)版本:  清乾隆五十六(1791)年三德堂刋本。十二卷。作者:  题“游戏主人纂集”,“粲然居士参订”。内容:  据周作人《苦茶庵笑话选》(北新版)考证,本书内容是从冯梦龙《笑府》丶李卓吾《笑倒》丶石天基《笑得好》另等书中选辑出来的。 ============================================================================== 中國有笑話書的歷史由來己久,但集大成者可說非《笑林廣記》莫屬。此書是清代署名「游戲主人」收集而成。《笑林廣記》可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笑話集,語言風趣,文字簡練雋秀,表現手法也十分成熟。此書分十二部,每部皆有其獨特主題。一古艷(官職科名等)、二腐流、三術業、四形體、五殊稟(癡呆善忘等)、六閨風、七世諱(幫閒娼優等)、八僧道、九貪吝、十貧窶、十一譏刺、十二謬誤。而這種分類的方式並非絕對的,只是為了整理並將搜集到的資料加以歸類罷了。 《笑林廣記》其素材,多取自明清笑話集,或編者自行撰稿。在形式上,以短小精悍者為主。與時下普遍的數百字至千字左右的作品相較,更為少見與一般笑話書略有不同。全書對於芸芸眾生裡常見的貪淫、鄙吝、虛偽、昏昧、失言、懼內等現象,多所嘲諷。對於某些生理有缺陷者,也不忘挖苦戲弄。整體而言,雖難免有不夠厚道之譏,但其題材為各種人、事、物之現象,因此具有扣緊社會脈動,呈顯民間風俗的功能,故頗能反映世情,振龔發瞶,值得玩味。書中雖偶有涉及黃色笑話,但皆樂而不淫,聊博一粲而已。除此以外,此書對世態人情亦之譏諷,妙趣橫生,令人忍俊不禁。特別在現今這個社會裡,生活緊張、壓力煩重,若多看些有趣的笑話,令人生多一些歡笑,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卷一 古艳部 升官一官升职,谓其妻曰:“我的官职比前更大了。”妻曰:“官大,不知此物亦大不?”官曰:“自然。”及行事,妻怪其藐小如故,官曰:“大了许多,汝自不觉着。”妻曰:“如何不觉?”官曰:“难道老爷升了官职,奶奶还照旧不成?少不得我的大,你的也大了。”比职 甲乙两同年初中。甲选馆职,乙授县令。甲一日乃骄语之曰:“吾位列清华,身依宸禁,与年兄做有司者,资格悬殊。他不具论,即选拜客用大字帖儿,身份体面,何啻天渊。”乙曰:“你帖上能用几字,岂如我告示中的字,不更大许多?晓谕通衢,百姓无不凛遵恪守,年兄却无用处。”甲曰:“然则金瓜黄盖,显赫炫耀,兄可有否?”乙曰:“弟牌棍清道,列满街衢,何止多兄数倍?”甲曰:“太史图章,名标上苑,年兄能无羡慕乎?”乙曰:“弟有朝廷印信,生杀之权,惟吾操纵,视年兄身居冷曹,图章私刻,谁来怕你?”甲不觉词遁,乃曰:“总之,翰林声价值千金。”乙笑曰:“吾坐堂时,百姓口称青天爷爷,岂仅千金而已耶?” 发利市一官新到任,祭仪门毕,有未烬纸钱在地,官即取一锡锭藏好。门子禀曰:“老爷,这是纸钱,要他何用?”官曰:“我知道,且等我发个利市看。” 贪官有农夫种茄不活,求计于老圃。老圃曰:“此不难,每茄树下埋钱一文即活。”问其何故,答曰:“有钱者生,无钱者死。” 有理一官最贪。一日,拘两造对鞫,原告馈以五十金,被告闻知,加倍贿托。及审时,不问情由,抽签竟打原告。原告将手作五数势曰:“小的是有理的。”官亦以手覆曰:“奴才,你讲有理。”又以手一仰曰:“他比你更有理哩。”取金 一官出朱票,取赤金二锭,铺户送讫,当堂领价。官问:“价值几何?”铺家曰:“平价该若干,今系老爷取用,只领半价可也。”官顾左右曰:“这等,发一锭还他。”发金后,铺户仍候领价。官曰:“价已发过了。”铺家曰:“并未曾发。”官怒曰:“刁奴才,你说只领半价,故发一锭还你,抵了一半价钱。本县不曾亏了你,如何胡缠?快撵出去!” 胡涂一青盲人涉讼,自诉眼瞎。官曰:“你明明一双清白眼,如何诈瞎?”答曰:“老爷看小人是清白的,小人看老爷却是糊堡得紧。” 不明 一官断事不明,惟好酒怠政,贪财酷民。百姓怨恨,乃作诗以诮之云:“黑漆皮灯笼,半天萤火虫。粉墙画白虎,黄纸写乌龙。茄子敲泥磬,冬瓜撞木钟。唯知钱与酒,不管正和公。” 启奏 一官被妻踏破纱帽,怒奏曰:“臣启陛下,臣妻罗皂,昨日相争,踏破臣的纱帽。”上传旨云:“卿须忍耐。皇后有些惫赖,与朕一言不合,平天冠打得粉碎,你的纱帽只算得个卵袋。” 偷牛 有失牛而讼于官者,官问曰:“几时偷去的?”答曰:“老爷,明日没有的。”吏在傍不觉失笑,官怒曰:“想就是你偷了!”吏洒两袖口:“任凭老爷搜。” 避暑 官值暑月,欲觅避凉之地。同僚纷议,或曰某山幽雅,或曰某寺清闲。一老人进曰:“山寺虽好,总不如此座公厅,最是凉快。”官曰:“何以见得?”答曰:“别处多有日头,独此处有天无日。”石碑 一官素有清名,考察任满,父老与之立德政碑告成。官命打轿往观之,先于公厂坐下。少顷,左右禀曰:“请老爷看石(肏)碑(屄)。” 强盗脚 乡民初次入城﹔见有木桶悬于城上,问人曰:“此中何物?”应者曰:“强盗头。”及至县前,见无数木匣钉于谯楼之上,皆前官既去而所留遗爱之靴。乡民不知,乃点首曰:“城上挂的强盗头,此处一定是强盗脚了。”属牛 一官遇生辰,吏典闻其属鼠,乃醵黄金铸一鼠为寿。官甚喜,曰:“汝等可知奶奶生日,亦在目下乎?”众吏曰:“不知,请问其属?”’官曰:“小我一岁,丑年生的。”同僚 有妻妾各居者,一日,妾欲谒妻,谋之于夫:“当如何写帖?”夫曰:“该用‘寅弟’二字。”妾问:“其义何居?”夫曰:“同僚写帖,皆用此称呼,做官府之例耳。”妾曰:“我辈并无官职,如何亦写此帖?”夫曰:“官职虽无,同僚(屪)总是一样。” 家属 官坐堂,众役中有撒一响屁,官即叫:“拿来!”隶禀曰:“老爷,屁是一阵风,吹散没影踪,叫小的如何拿得?”官怒云:“为何徇情卖放,定要拿到。”皂无奈,只得取干屎回销:“禀老爷,正犯是走了,拿得家属在此。” 州同 一人最好古董,有持文王鼎求售者,以百金买之。又一人持一夜壶至,铜色斑驳陆离,云是武王时物,亦索重价。曰:“铜色虽好,只是肚里臭甚。”答曰:“腹中虽臭,难道不是个州同。”衙官隐语 衙官聚会,各问何职。一官曰:“随常茶饭掇将来,盖义取现成(县丞)也”一官曰:“滚汤锅里下文书,乃煮(主)簿也。”一官曰:“乡下蛮子租粪窖。”问者不解,答曰:“典屎(史)。” 详梦 一作吏典者,有媳妇最善详梦。适三考已满,将往谒选。夜得一梦,呼媳详之。媳问:“何梦?”公曰:“梦见把许多册籍,放在锅内熬煮,不知主何吉凶?”媳曰:“初选一定是个主簿。”隔数日,公曰:“我又得一梦,梦见你我二人皆裸体而立,身子却是相背的,何也?”媳曰:“恭喜一转,就是县(现)丞(成)。” 太监观风...
笑林广记全集在线阅读下载,《笑林》三国魏·邯郸淳
【集部】

笑林广记全集在线阅读下载,《笑林》三国魏·邯郸淳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笑林广记全集在线阅读下载,《笑林》三国魏·邯郸淳 笑林 《笑林》辑[三国魏]邯郸淳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广记二百六十二 齐人就赵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乃知向人之愚。广记二百六十二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皇也!”路人曰:“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值十倍矣。广记四百六十一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埽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曰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御览九百四十六 汉司徒崔烈辟上党鲍坚为掾,将谒见,自虑不过,问先到者仪,适有答曰:“随典仪口倡。”既谒,赞曰可拜,坚亦曰可拜;赞者曰就位,坚亦曰就位。因复着履上座,将离席,不知履所在,赞者曰履着脚,坚亦曰履着脚也。御览四百九十九 桓帝时有人辞公府掾者,倩人作奏记文;人不能为作,因语曰:“梁国葛龚先善为记文,自可写用,不烦更作。”遂从人言写记文,不去葛龚名姓。府君大惊,不答而罢。故时人语曰:“作奏虽工,宜去葛龚。”御览四百九十六 案后汉书葛龚传注云龚善为文奏或有请龚奏以干人者龚为作之其人写之忘自载其名因并写龚名以进之故时人为之语曰作奏虽工宜去葛龚见笑林与御览引异 某甲广记引作魏人夜暴疾,命门人钻火。其夜阴暝,不得火,催之急,广记引作督迫颇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之亦大无道理!今闇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类聚八十御览八百六十九然后易得耳。”孔文举闻之曰:“责人当以其方也。”广记二百五十八 赵伯公类林作翁为人肥大,夏曰醉卧,有数岁孙儿缘其肚上戏,因以李子八九枚内○脐中。既醒,了不觉;数曰后,乃知痛。李大烂,汁出,以为脐穴,雕玉集引作脓惧死乃命妻子,处分家事,泣谓家人曰:“我肠烂将死。”明曰,李核出,寻问,乃知是孙儿所内李子也。御览三百七十一又九百六十六雕玉集十四 类林杂说十 伯翁妹肥于兄,嫁于王氏,嫌其太肥,遂诬云无女身,乃遣之。后更嫁李氏,乃得女身。方验前诬也。类聚杂说十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广记一百六十五 姚彪与张温俱至武昌,遇吴兴沈珩于江渚守风,粮用尽,遣人从彪贷盐一百斛。彪性峻直,得书不答,方与温谈论。良久,敕左右:倒盐百斛着江水中。谓温曰:“明吾不惜,惜所与耳!”广记一百六十五御览八百六十五 沈珩弟峻,字叔山,有名誉,而性俭吝。张温使蜀,与峻别,峻入内良久,出语温曰:“向择一端布,欲以送卿,而无粗者。”温嘉其能显非。已上亦见类聚八十五御览八百二十续谈助四又尝经太湖岸上,使从者取盐水;已而恨多,敕令还减之。寻亦自愧曰:“此吾天性也!”广记一百十五六 吴国胡邕,为人好色,娶妻张氏,怜之不舍。后卒,邕亦亡,家人便殡于后园中。三年取葬,见冢土化作二人;常见抱如卧时。人竞笑之。广记三百八十九 平原陶丘氏,取勃海墨台氏女,女色甚美,才甚令,复相敬。已生一男而归母丁氏,年老,进见女。女既归而遣妇。妇临去请罪!夫曰:“曩见夫人,年德以衰,非昔曰比。亦恐新妇老后,必复如此!是以遣,实无他故。”御览四百九十九 汉人有适吴,吴人设笋,问是何物?语曰竹也!归煮其床箦而不熟,乃谓其妻曰:“吴人轣辘,欺我如此!”笋谱下绀珠集十一 吴人至京师,为设食者有酪苏,未知是何物也,强而食之,归吐遂至困顿。谓其子曰:“与伧人同死,亦无所恨;然汝故宜慎之。”类聚七十二御览八百五十八 南方人至京师者,人戒之曰:“汝得物唯食,慎勿问其名也!”往诣主人,入门内,见马矢,便食之;觉恶臭,乃止步。进见败屩弃于路,因复嚼,殊不可咽。顾伴曰:“且止!人言不可皆信。”后诣贵官,为设?,一引作馔因见视曰:“汝是首物,一引作戒故昔物且当勿食。”御览六百九十八又八百五十一 太原人夜失火,出物,欲出铜枪,误出熨,便大惊怪。语其儿三字类聚引有曰:“异事!二字类聚引有火未至,枪已被烧失脚。”书钞一百三十五类聚七十二御览七百五十七 平原人有善治伛者,自云:“不善,人百一人耳。”有人曲度八尺,直度六尺,乃厚货求治。曰:“君且○。”欲上背踏之。伛者曰:“将杀我!”曰:“趣令君直焉知死事。”续谈助四 某甲为霸府佐,为人都不解。每至集会,有声乐之事,己辄豫焉;而耻不解,妓人奏曲,赞之,己亦学人仰赞和。同时人士令己作主人,并使唤妓客。妓客未集,召妓具问曲吹,一一疏着手巾箱下。先有药方,客既集,因问命曲,先取所疏者,误得药方,便言是疏方,有附子三分当归四分。己云:“且作附子当归以送客。”合座绝倒。御览五百六十八 有人吊丧,并欲赍物助之,问人:“可与何等物?”人答曰:“钱布榖帛,任卿所有尔!”因赍一斛豆置孝子前,谓曰:“无可有,以一斛大豆已上十四字据广记引补相助。”孝子哭唤奈何,己以为问豆,答曰:“可作饭!”孝子复哭唤穷己曰:广记引作孝子哭孤穷奈何曰造豉孝子更哭孤穷曰“适有便穷,自当更送一斛。”类聚八十五广记二百六十二 人有所羹者,以杓尝之,少盐,便益之。后复尝之向杓中者,故云盐不足。如此数益升许。盐故不碱,因以为怪。御览八百六十一 甲买肉过都,入厕,挂肉着外。乙偷之,未得去,甲出觅肉,因诈便口衔肉云:“挂着门外,何得不失?若如我衔肉着口,岂有失理。”御览八百六十二书钞一百四十五 有甲欲谒见邑宰,问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语曰:“好公羊传。”后入见,令问:“君读何书?”答曰:“惟业公羊传。”试问:“谁杀陈他者?”甲良久对曰:“平生实不杀陈他。”令察谬误,因复戏之曰:“君不杀陈他,请是谁杀?”于是大怖,徒跣走出。人问其故,乃大语曰:“见明府,便以死事见访,后直不敢复来,遇赦当出耳。”广记二百六十 甲父母在,出学三年而归,舅氏问其学何得,并序别父久。乃答曰:“渭阳之思,过于秦康。”既而父数之:“尔学奚益?”答曰:“少失过庭之训,故学无益。”广记二百六十二 甲与乙斗争,甲啮下乙鼻。官吏欲断之,甲称乙自啮落。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岂能就啮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啮之。”广记二百六十二 伧人欲相共吊丧,各不知仪。一人言粗习,谓同伴曰:“汝随我举止。”既至丧所,旧习者在前,伏席上,余者一一相髡于背;而为首者以足触詈曰:“痴物!”诸人亦为仪当尔,各以足相踏曰:“痴物!”最后者近孝子。亦踏孝子而曰“痴物!”广记二百六十二 有痴婿,妇翁死,妇教以行吊礼。于路值水,乃脱袜而渡,惟遗一袜。又睹林中鸠鸣云:“○鸪○鸪!”而私诵之,都忘吊礼。及至,乃以有一袜一足立,而缩其跣者,但云:“○鸪○鸪!”孝子皆笑。又曰:“莫笑莫笑!如拾得袜,即还我。”广记二百六十二 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梦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园!”绀珠集十三
《文史通义》原文下载,《文史通义》清·章学诚 
【集部】

《文史通义》原文下载,《文史通义》清·章学诚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文史通义》原文下载,《文史通义》清·章学诚   文史通义 本书据商务印书馆旧版本影印。作者:(清)章学诚 撰 章学诚是清乾嘉间的学者,他一生穷困交迫,靠教学和帮地方官编方志等过生活。而能力学不倦,终于有成,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他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便是《文史通义》,实际上应该包括《校雠通义》和《方志略例》。主要的内容在讨论史学、辞章、整理图书文献的方法及怎样撰写成功的地方史。因为本书所讨论的多是学术方面的原理和方法,很难把他用通俗的文字,做浅近的介绍。 写的方式,既不是选几篇代表性的作品,加以注释,语译,也不是综合性的叙述,而是采折衷的方式。就是某一章节,以一两篇的原著为主,叙述其大意,而参照有关的篇章,加以补充。章氏去今已两百年,这两百年间,受西方文化冲击,学术研究的方法、取材、观念,都有了相当变化,笔者也略加补充和批评。希望能透过这本书,进而读章氏的原著。. 卷一内篇一   易教上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或曰:《诗》、《书》、《礼》、《乐》、《春秋》,则既闻命矣。《易》以道阴阳,愿闻所以为政典而与史同科之义焉。曰:闻诸夫子之言矣。“夫《易》开物成务,自天下之道,”“知来藏往,吉凶与民同患,”其道盖包政教典章之所不及矣;象天法地,“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其教盖出政教典章之先矣。 《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各有其象与数,各殊其变与占,不相袭也。然三《易》各有所本,《大传》所谓庖羲、神农与黄帝、尧、舜是也;《归藏》本庖羲,《连山》本神农,《周易》本黄帝。由所本而观之,不特三王不相袭,三皇、五帝亦不相沿矣。盖圣人首出御世,作新视听,神道设教,以弥纶乎礼、乐、刑、政之所不及者,一本天理之自然,非如后世托之诡异妖祥,谶纬术数,以愚天下也。 夫子曰:“我观夏道,杞不足征,吾得夏时焉;我观殷道,宋不足征,吾得坤乾焉。”夫夏时,夏正书也;坤乾,《易》类也。夫子憾夏、商之文献无所征矣,而坤乾乃与夏正之书同为观于夏、商之所得;则其所以厚民生与利民用者,盖与治历明时,同为一代之法宪,而非圣人一己之心思,离事物而特著一书,以谓明道也。夫悬象设教与治历授时,天道也;《礼》、《乐》、《诗》、《书》与刑、政、教、令,人事也。天与人参,王者治世之大权也。  韩宣子之聘鲁也,观书于太史氏,得见《易》象、《春秋》,以为周礼在鲁。 夫《春秋》乃周公之旧典,谓周礼之在鲁可也。《易》象亦称周礼,其为政教典章,切于民用而非一已空言,自垂昭代而非相沿旧制,则又明矣。夫子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顾氏炎武尝谓《连山》、《归藏》,不名为《易》。太卜所谓三《易》,因《周易》而牵连得名。 今观八卦起于伏羲,《连山》作于夏后,而夫子乃谓《易》兴于中古,作《易》之人独指文王,则《连山》、《归藏》不名为“易”,又其征矣。 或曰:文王拘幽,未尝得位行道,岂得谓之作《易》以垂政典欤?曰:八卦为三《易》所同,文王自就八卦而系之辞,商道之衰,文王与民同其忧患,故反覆于处忧患之道而要于无咎,非创制也。周武既定天下,遂名《周易》,而立一代之典教,非文王初意所计及也。夫子生不得位,不能创制立法,以前民用,因见《周易》之于道法,美善无可复加,惧其久而失传,故作《彖》、《象》、《文言》诸传,以申其义蕴,所谓述而不作,非力有所不能,理势固有所不可也。  后儒拟《易》,则亦妄而不思之甚矣。彼其所谓理与数者,有以出《周易》之外邪?无以出之,而惟变其象数法式,以示与古不相袭焉;此王者宰制天下,作新耳目,殆如汉制所谓色黄数五,事与改正朔而易服色者为一例也。扬雄不知而作,则以九九八十一者,变其八八六十四矣。后代大儒,多称许之,则以其数通于治历,而蓍揲合其吉凶也。夫数乃古今所共,凡明于历学者,皆可推寻,岂必《太玄》而始合哉?蓍揲合其吉凶,则又阴阳自然之至理。诚之所至,探筹钻瓦,皆可以知吉凶,何必支离其文,艰深其字,然后可以知吉凶乎?《元包》妄托《归藏》,不足言也。司马《潜虚》,又以五五更其九九,不免贤者之多事矣。 故六经不可拟也。先儒所论,仅调畏先圣而当知严惮耳。此指扬氏《法言》,王氏《中说》,诚为中其弊矣。若夫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故以夫子之圣,犹且述而不作。如其不知妄作,不特有拟圣之嫌,抑且蹈于僭窃王章之罪也,可不慎欤! 易教中孔仲达曰:“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先儒之释《易》义,未有明通若孔氏者也。得其说而进推之,《易》为王者改制之巨典,事与治历明时相表里,其义昭然若揭矣。许叔重释“易”文曰:“蜥易,守宫,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郑氏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朱子以谓:“《易》有交易变易之义。”是皆因文生解,各就一端而言,非当日所以命《易》之旨也。 三《易》之名,虽始于《周官》,而《连山》、《归藏》,可并名《易》,《易)不可附《连山》、《归藏》而称为三连三归者,诚以《易》之为义,实该羲、农以来不相沿袭之法数也。易之初见于文字,则帝典之“平在朔易”也。孔《传》谓岁改易,而周人即取以名揲卦之书,则王者改制更新之大义,显而可知矣。《大传》曰:“生生之谓易。”韩康伯谓“阴阳转易,以成化生”。 此即朱子交易、变易之义所由出也。三《易》之文虽不传,今观《周官》太卜有其法,《左氏》记占有其辞,则《连山》、《归藏》。皆有交易、变易之义。是羲、农以来,《易》之名虽未立,而《易》之意已行乎其中矣。 上古淳质,文字无多,固有具其实而未著其名者。后人因以定其名,则彻前后,而皆以是为主义焉,一着其名之向著者,此亦其一端也。 钦明之为敬也,允塞之为诚也,历象之为历也,历彖之历,作推步解,非历书之名。皆先具其实而后著之名也。《易。革。象》曰:“泽中有火,君子以治历明时。”其《彖》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历自黄帝以来,代为更变,而夫子乃为取象于泽火,且以天地改时、汤武革命为革之卦义,则《易》之随时废兴,道岂有异乎?《易》始羲、农而备于成周,历始黄帝而递变于后世;上古详天道,而中古以下详人事之大端也。然卦气之说,虽创于汉儒,而卦序卦位,则已具函其终始,则疑大挠未造甲子以前,羲、农即以卦画为历象,所谓天人合于一也。《大传》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黄帝未作干支之前所创造也。观于羲和分命,则象法文宜,其道无所不备,皆用以为授人时也。是知上古圣人,开天创制,立法以治天下,作《易》之与造历,同出一源,未可强分孰先孰后。 故《易》曰:“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书》曰:“平秩敬授,作讹成易。”皆一理也。 夫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学《易》者,所以学周礼也,韩宣子见《易。象》、《春秋》,以为周礼在鲁。夫子学《易》而志《春秋》,所谓学周礼也。夫子语颜渊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眼周之冕,乐则《韶》舞。”是斟酌百王,损益四代,为万世之圭臬也。历象递变,而夫子独取于夏时;筮占不同,而夫子独取于《周易》。此三代以后,至今循行而不废者也。然三代以后,历显而《易》微;历存于官守,而《易》流于师传;故儒者敢于拟《易》,而不敢造历也。历之薄蚀盈亏,有象可验,而《易》之吉凶悔吝,无迹可拘;是以历官不能穿凿于私智,而《易》师各自为说,不胜纷纷也。故学《易》者,不可以不知天。 易教下《易》之象也,《诗》之兴也,变化而不可方物矣;《礼》之官也,《春秋》之例也,谨严而不可假借矣。夫子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君子之于六艺,一以贯之,斯可矣。物相杂而为之文,事得比而有其类。知事物名义之杂出而比处也,非文不足以达之,非类不足以通之,六艺之文,可以一言尽也。夫象欤,兴欤,例欤,官欤,风马牛之不相及也,其辞可谓文矣,其理则不过曰通于类也。故学者之要,贵乎知类。 象之所包广矣,非徒《易》而已,六艺莫不兼之。盖道体之将形而未显者也。雎鸠之于好逑,樛木之于贞淑,甚而熊蛇之于男女,象之通于《诗》也。五行之征五事,箕毕之验雨风,甚而傅岩之人梦赉,象之通于书也。古官之纪云鸟,《周官》之法天地四时,以至龙翟章衣,熊虎志射,象之通于《礼》也;歌阶阴阳,舞分文武,以至磬念封疆,鼓思将帅,象之通于《乐》也;笔削不废灾异,《左氏》遂广妖祥,象之通于《春秋》也。《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万事万物,当其自静而动,形迹未彰而象见矣。 故道不可见,人求道而恍若有见者,皆其象也。 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天地自然之象,《说卦》为天为圜诸条,约略足以尽之。人心营构之象,睽车之载鬼,翰音之登天,意之所至,元不可也。然而心虚用灵,人累于天地之间,不能不受阴阳之消息。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情之变易,感于人世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是则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  《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夫《诗》之流别,盛于战国人文,所谓长于讽喻,不学《诗》,则无以言也。然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他若纵横驰说之士,飞钳捭阖之流,徒蛇引虎之营谋,桃梗土偶之问答,愈出愈奇,不可恩议。然而指迷从道,固有其功;饰奸售欺,亦受其毒。故人心营构之象,有吉有凶,宜察天她自然之象,而衷之以理,此《易》教之所以范天下也。 诸子百家,不衷大道,其所以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则以本原所出,皆不外于《周官》之典守。其支离而不合道者,师失官守,未流之学,各以私意恣其说尔,非于先王之道,全无所得,而自树一家之学也。至于佛氏之学,来自西域,毋论彼非世官典守之遗,且亦生于中国,言语不通,没于中国,文字未达也。 然其所言与其文字,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殆较诸子百家为尤盛。反复审之,而知其本原出于《易》教也。盖其所谓心性理道,名目有殊,推其义指,初不异于圣人之言。其异于圣人者,惟舍事物而别见有所谓道尔。至于丈六金身,庄严色相,以至天堂清明,地狱阴惨,天女散花,夜又披发,种种诡幻,非人所见,儒者斥之为妄,不知彼以象教,不啻《易》之龙血玄黄,张弧载鬼。是以阎摩变相,皆即人心营构之象而言,非彼造作诳诬以惑世也。至于末流失传,凿而实之,夫妇之愚,偶见形于形凭于声者,而附会出之,遂谓光天之下,别有境焉。儒者又不察其本末,攘臂以争,愤若不共戴天、而不知非其实也。令彼所学,与夫文字之所指拟,但切入于人伦之所日用,即圣人之道也。以象为教,非无本也。 《易》象通于《诗》之比兴,《易》辞通于《春秋》之例。严天泽之分,则二多誉,四多惧焉;谨治乱之际,则阳君子,阴小人也。杜微渐之端,垢一阴,而已惕女壮,临二阳,而即虑八月焉。慎名器之假,五戒阴柔,三多危惕焉。至于四德尊,元而无异称,亨有小亨,利贞有小利贞,贞有贞吉、贞凶,吉有元吉,悔有悔亡,咎有无咎,一字出入,谨严甚于《春秋》。盖圣人于天人之际,以谓甚可畏也。《易》以天道而切人事,《春秋》以人事而协天道,其义例之见于文辞,圣人有戒心焉。  书教上《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今存虞、夏、商、周之策而已,五帝仅有二,而三皇无闻焉。左氏所谓《三坟》、《五典》,今不可知,未知即是其书否也?以三王之誓、诰、贡、范诸篇,推测三皇诸帝之义例,则上古简质,结绳未远:文字肇兴,书取足以达微隐、通形名而已矣。因事命篇,本无成法,不得如后史之方圆求备,拘于一定之名义者也。夫子叙而述之,取其疏通知运,足以垂教矣。世儒不达,以谓史家之初祖,实在《尚书》,因取后代一成之史法,纷纷拟《书》者,皆妄也。 三代以上之为史,与三代以下之为史,其同异之故可知也。三代以上,记注有成法而撰述无定名,三代以下,撰述有定名而记注无成法。夫记注无成法,则取材也难;撰述有定名,则成书也易。成书易,则文胜质矣;取材难,则伪乱真矣。伪乱真而文胜质,史学不亡而亡矣。良史之才,间世一出,补偏救弊,惫且不支。非后人学识不如前人,《周官》之法亡,而《尚书》之教绝,其势不得不然也。 《周官》三百六十,具天下之纤析矣。然法具于官,而官守其书。观于六卿联事之义,而知古人之于典籍,不惮繁复周悉,以为记注之备也。即如六典之文,繁委如是,太宰掌之,小宰副之,司会、司书、太史又为各掌其贰,则六曲之文,盖五倍其副贰,而存之于掌故焉。其他篇籍,亦当称是。 是则一官失其守,一典出于水火之不虞,他司皆得藉征于副策,斯非记注之成法详于后世欤?汉至元、成之间,典籍可谓备矣。然刘氏七略,虽溯六典之流别,亦已不能具其官;而律令藏于法曹,章程存于故府,朝仪守于太常者,不闻石渠天禄别储副贰,以备校司之讨论,可谓无成法矣。汉治最为近古,而荒略如此,又何怪乎后世之文章典故,杂乱而无序也哉? 孟子曰:“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盖言王化之不行也,推原《春秋》之用也。不知《周官》之法废而《书》亡,《书》亡而后《春秋》作。则言王章之不立也,可识《春秋》之体也。何谓《周官》之法废而《书》亡哉?盖官礼制密,而后记注有成法;记注有成法,而后撰述可以无定名。以谓纤悉委备,有司具有成书,而吾特举其重且大者,笔而著之,以示帝王经世之大略;而典、谟、训、诰、贡、范、官、刑之属,详略去取,惟意所命,不必著为一定之例焉,斯《尚书》之所以经世也。至官礼废,而记注不足备其全;《春秋》比事以属辞,而左氏不能不取百司之掌故。与夫百国之宝书,以备其事之始末,其势有然也。马、班以下,演左氏而益畅其支焉。所谓记注无成法,而撰述不能不有定名也。故曰:王者迹息而《诗》亡,见《春秋》之用;《周官》法废而《书》亡,见《春秋》之体也。 《记》曰:“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其职不见于《周官》,其书不传于后世,殆礼家之愆文欤?后儒不察,而以《尚书》分属记言,《春秋》分属记事,则失之甚也。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其事目,则左氏所记之言,不啻千万矣。《尚书》典、谟之篇,记事而言亦具焉;训、诰之篇,记言而事亦见焉。古人事见于言,言以为事,未尝分事言为二物也。刘知几以二典、贡、范诸篇之错出,转讥《尚书》义例之不纯,毋乃因后世之空言,而疑古人之实事乎!《记》曰:“疏通知远,《书》教也。”岂曰记言之谓哉?...
《梦溪笔谈》全文在线阅读下载电子书TXT《梦溪笔谈》沈括
【集部】

《梦溪笔谈》全文在线阅读下载电子书TXT《梦溪笔谈》沈括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梦溪笔谈》全文在线阅读下载电子书TXT《梦溪笔谈》沈括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著作。沈括在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共分十七门,分类记事,一事一条,共六百多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各个方面,包括农林、天文、历法、气象、物理、数学、化学、动物、地理、文学、史学、考古、医药、水利工程和建筑等。 序   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所录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亦有得于传闻者,其间不能无缺谬。以之为言,则甚卑,以予为无意于言可也。 卷一 故事一   上亲郊郊庙,册文皆曰“恭荐歳事”。先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飨”;末乃有事于南郊。予集《郊式》时,曾预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效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求共所从来,盖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地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 正衙法座,香木为之,加金饰,四足,堕角,其前小偃,织藤冒之。每车驾出幸,则使老内臣马上抱之,曰“驾头”。辇后曲盖谓之“筤”。两扇夹心,通谓之“扇筤”。皆绣,亦有销金者,即古之华盖也。 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是也。唯翰林茶酒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阙文。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无宣召之礼,惟学士宣召。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故院门别设復门,亦以其通禁庭也。又学士院北扉者,为其在浴堂之南,便于应召。今学士初拜,自东华门入,至左承天门下马;待诏、院吏自左承天门双引至?门。此亦用唐故事也。唐宣召学士,自东门入者,彼时学士院在西掖,故自翰林院东门赴召,非若今之东华门也。至如挽铃故事,亦缘其在禁中,虽学士院吏,亦止于玉堂门外,则其严密可知。如今学士院在外,与诸司无异,亦设铃索,悉皆文具故事而已。 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復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子窗格上有火然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窗格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东西头供奉官,本唐从官之名。自永微以后,人主多居大明宫,别置从官,谓之“东头供奉官”。西内具员不废,则谓之“西头供奉官”。 唐制,两省供奉官东西对立,谓之“蛾眉班”。国初,供奉班于百官前横列。王溥罢相为东宫,一品班在供奉班之后,遂令供奉班依旧分立。庆历贾安公为中丞,以东西班对拜为非礼,復令横行。至今初叙班分立;百官班定,乃转班横行;参罢,復分立;百官班退,乃出。参用旧制也。 衣冠故事,多无著令,但相承为例;如学士舍人蹑履见丞相,往还用平状,扣阶乘马之类,皆用故事也。近歳多用靴简。章子厚为学士日,因事论列,今则遂为著令矣。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鞢?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裤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鞧根,即今之带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又庶人所戴头巾,唐人亦谓之“四脚”,盖两脚系脑后,两脚系颔下,取其服劳不脱也。无事则反系于顶上。今人不復系颔下,两带遂为虚设。  唐中书指挥事谓之“堂帖子”,曾见唐人堂帖,宰相签押,格如今之堂劄子也。 予及史馆检讨时,议枢密院劄子问宣头所起。余按唐故事,中书舍人职堂语诏,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晚唐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即谓之“宣”。中书承受,录之于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故《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梁朝初置崇仁院,专行密命。至后唐庄宗復枢密使,使郭崇韬、安重诲为之,始分领政事,不关由中书直行下者谓之“宣”,如中书之“敕”。小事则发头子,拟堂贴也。至今枢密院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亦用劄子。但中书劄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政以次向下;枢密院劄子,枢长押字在下,副贰以次向上:以此为别。头子唯给驿马之类用之。 百官于中书见宰相,九卿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则趋而入。宰相揖及进茶,皆抗声赞喝,谓之“屈揖”。待制以上见,则言“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仍进汤,皆于席南横设百官之位,升朝则坐,京官已下皆立。后殿引臣寮,则待制已上宣名拜舞;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中书略贵者,示与之抗也。上前则略微者,杀礼也。 唐制,丞郎拜官,即笼门谢。今三司副使已上拜官,则拜舞于子阶上;百官拜于阶下,而不舞蹈。此亦笼门故事也。 学士院第三厅学士?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余为学士时,目观此事。 谏议班在知制诰上;若带待制,则在知制诰下,从职也,戏语谓之“带坠”。 《集贤院记》:“开元故事,校书官许称学士”。今三馆职事,皆称“学士”,用开元故事也。 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 余为鄜延经略使日,新一厅,谓之五司厅。延州正厅乃都督厅,治延州事;五司厅治鄜延路军事,如唐之使院也。五司者,经略、安抚、总管、节度、观察也。唐制、方镇绵带节度、观察、处置三使。今节度之职,多归总管司;观察归安抚司;处置归经略司。其节度、观察两案,并支掌推官、判官,今皆治州事而已。经略、安抚司不置佐官,以帅权不可更不专也。都总管、副总管、钤辖、都监同签书,而皆受经略使节制。 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乃给事中之职,当隶门下省,故事乃隶枢密院。下寺监皆行劄子;寺监具申状,虽三司,亦言“上银台”。主判不以官品,初冬独赐翠毛锦袍。学士以上,自从本品。行案用枢密院杂司人吏,主判食枢密厨,盖枢密院子司也。 大驾卤簿中有勘箭,如古之勘契也。其牡谓之“雄牡箭”,牝谓之“辟仗箭”。本胡法也。熙宁中罢之。 前世藏书,分隶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祐中,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馆书。给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校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 旧翰林学士地势清切,皆不兼他务。文馆职任,自校理以上,皆有职钱,唯内外制不给。杨大年久为学士,家贫,请外,表词千余言,其间两联曰:“虚忝甘泉之从臣,终作莫敖之馁鬼。”“从者之病莫兴,方朔之饥欲死。”京师百官上日,唯翰林学士敕设用乐,他虽宰相,亦无此礼。优伶并开封府点集。陈和叔除学士时,和叔知开封府,遂不用女优。学士院敕设不用女优,自和叔始。  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彻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盖尝有败者,故事为之防。欧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实自有谓也。 嘉祐中,进士奏名讫,未御试,京师妄传“王俊民为状元”,不知言之所起,人亦莫知俊民为何人。及御试,王荆公时为知制诰,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二人为详定官。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第;復弥之以送覆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详定官,发初考官所定等,以对覆考之等:如同即已;不同,则详其程文,当从初考或从覆考为定,即不得别立等。是时,王荆公以初、覆考所定第一人皆未允当,于行间别取一人为状首。杨乐道守法,以为不可。议论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封弥官,闻之,谓同舍曰:“二公何用力争,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为状元,事必前定。二公恨自苦耳。”既而二人各以已意进禀,而诏从荆公之请。及发封,乃王俊民也。详定官得别立等,自此始,遂为定制。 选人不得乘马入宫门。天圣中,选人为馆职,始欧阳永叔、黄鉴辈,皆自左掖门下马入馆,当时谓之“步行学士”。嘉祐中,于崇文院置编校局,校官皆许乘马至院门。其后中书五房置习学公事官,亦缘例乘马赴局。 车驾行境,前驱谓之队,则古之清道也。其次卫仗,卫仗者,视阑入宫门法,则古之外仗也。其中谓之禁围,如殿中仗。《天官》:“掌舍,无宫,则供人门。”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上御前殿,则执钺立于紫宸门下;行幸则为禁围门,行于仗马之前。又有衡门十人,队长一人,选诸武力绝伦者为之。上御后殿,则执檛东西对立于殿前,亦古之虎贲、人门之类也。 余尝购得后唐闵帝应顺元年案检一通,乃除宰相刘昫兼判三丝堂检。前有拟状云:“具官刘昫。右,伏以刘昫经国才高,正君志切,方属体元之运,实资谋始之规。宜注宸衷,委司判计,渐期富庶,永赞圣明。臣等商量,望授依前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兼判三司,散官勋封如故,未审可否?如蒙允许,望付翰林降制处分,谨录奏闻。”其后有制书曰:“宰臣刘昫,右,可兼判三司公事,宜令中书门下依此施行。付中书门下,準此。四月十日。”用御前新铸之印。与今政府行遣稍异。 本朝要事对禀,常事拟进入,画可然后施行,谓之“熟状”。事速不及待报,则先行下,具制草奏知,谓之“进草”。熟状白纸书,宰相押字,他执政具姓名。进草即黄纸书,宰臣、执政皆于状背押字。堂检,宰、执皆不押,唯宰属于检背书日,堂吏书名用印。此拟状有词,宰相押检不印,此其为异也。大率唐人风俗,自朝廷下至郡县,决事皆有词,谓之判,则书判科是也。押检二人,乃冯道、李愚也。状检瀛王亲笔,甚有改窜勾抹处。按《旧五代史》:“应顺元年四月九日已卯,鄂王薨。庚辰,以宰相刘昫判三司。”正是十日,与此检无差。宋次道记《开元宰相奏请》、郑畋《凤池稿草》、《拟状注制集》悉多用四六,皆宰相自草。今此拟状,冯道亲笔,盖故事也。 旧制,中书、枢密院、三司使印并涂金。近制,三省、枢密院印用银为之,涂金;余皆铸铜而已。 卷二 故事二   三司使班在翰林学士之上。旧制,权使即与正同,故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庆历中,叶道卿为权三司使,执政有欲抑道卿者,降敕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后尝有人论列,结衔虽依旧,而权三司使初除,?门取旨,间有叙学士者,然不为定制。 宗子授南班官,世传王文正太尉为宰相日,始开此议,不然也。故事,宗子无迁官法,唯遇稀旷大庆,则普迁一官。景祐中,初定祖宗并配南郊,宗室欲缘大礼乞推恩,使诸王宫教授刁约草表上闻。后约见丞相王沂公,公问:“前日宗室乞迁官表,何人所为?”约未测其意,答以不知。归而思之,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沂公问之如前,约愈恐,不復敢隐,遂以实对。公曰:“无他,但爱其文词耳。”再三嘉奖。徐曰:“已得旨,别有措置。更数日,当有指挥。”自此遂有南班之授,近属自初除小将军,凡七迁则为节度使,遂为定制。诸宗子以千缣谢约,约辞不敢受。余与刁亲旧,刁尝出表稿以示余。 大理法官,皆亲节案,不得使吏人。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给楷书一人录净而已。盖欲士人躬亲职事,格吏奸,兼历试人才也。  太宗命创方团球带,赐二府文臣。其后枢密使兼侍中张耆、王贻永皆特赐;李用和、曹郡王皆以元舅赐;近歳宣微使王君贶以耆旧特赐。皆出异数,非例也。近歳京师士人朝服乘马,以黪衣蒙之,谓之“凉衫”,亦古之遗法也。《仪礼》“朝服加景”是也。但不知古人制度章色如何耳。 内外制凡草制除官,自给谏、待制以上,皆有润笔物。太宗时,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每除官,则移文督之。在院官下至吏人院驺,皆分沾。元丰中,改立官制,内外制皆有添给,罢润笔之物。 唐制,官序未至而以他官权摄者,为直官,如许敬宗为直记室是也。国朝学士、舍人皆置直院。熙宁中,復置直舍人、学士院,但以资浅者为之,其实正官也。熙宁六年,舍人皆迁罢,阁下无人,乃以章子平权知制诰,而不除直院者,以其暂摄也。古之兼官,多是暂时摄领;有长兼者,即同正官。余家藏《海陵王墓志》谢朓文,称“兼中书侍郎。”  三司、开封府、外州长官升厅事,则有衙吏前导告喝。国朝之制,在禁中唯三官得告:宰相告于中书,翰林学士告于本院,御史告于朝堂。皆用朱衣吏,谓之“三告官”。所经过处,阍吏以梃扣地警众,谓之“打仗子”。两府、亲王,自殿门打至本司及上马处;宣微使打于本院;三司使、知开封府打于本司。近歳寺监长官亦打,非故事。前宰相赴朝,亦有特旨,许张盖、打仗子者,系临时指挥。执丝梢鞭入内,自三司副使以上;副使唯乘紫丝暖座从入。队长持破木梃,自待制以上。近歳寺监长官持藤杖,非故事也。百官仪范,著令之外,诸家所记,尚有遗者。虽至猥细,亦一时仪物也。 国朝未改官制以前,异姓未有兼中书令者,唯赠官方有之。元丰中,曹郡王以元舅特除兼中书令,下度支给俸。有司言:“自来未有活中书令请受则例。”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多出临时。唐以前故事,皆不可考,唯颜真卿与左仆射定襄郡子王郭英又书云:“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以来,未尝参错。”此亦略见当时故事,今录于此,以备阙文。 赐“功臣”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自后藩镇,下至从军资深者,例赐“功臣”。本朝唯以赐将相。熙宁中,因上皇帝尊号,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是时吴正宪为首相,乃请止“功臣”号,从之。自是群臣相继请罢,遂不復赐。...
《九章算术》全文免费阅读下载《九章算术》电子书下载TXT
【集部】

《九章算术》全文免费阅读下载《九章算术》电子书下载TXT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九章算术》全文免费阅读下载《九章算术》电子书下载TXT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承先秦数学发展的源流,进入汉朝后又经许多学者的删补才最后成书,这大约是公元一世纪的下半叶。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 《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章。分别是:方田、栗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  《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项令人惊奇的创造;“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正式确立,当中有以下的一些特点:1.是一个应用数学体系,全书表述为应用问题集的形式;2.以算法为主要内容,全书以问、答、术构成,“术”是主要需阐述的内容;3.以算筹为工具。 《九章算术》取得了多方面的数学成就,包括:分数运算、比例问题、双设法、一些面积、体积计算、一次方程组解法、负数概念的引入及负数加减法则、开平方、开立方、一般二次方程解法等。《九章算术》的思想方法对我国古代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隋唐之际,《九章算术》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更被译成多种文字。作者:(汉)张苍、耿寿昌、(魏)刘徽注 九章算術提要   九章算術九卷,不詳作者名氏。九章算術是一部現在有傳本的、最古老的中國數學書,它的編纂年代大約是在東漢初期。書中?集了二百四十六個應用問題的解法,分別隸屬於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句股九章。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逐漸提高,促進了數學知識和計算技能的發展。當時各國的統治階級要按畝收稅,必須有測量土地、計算面積的方法;要儲備糧食,必須有計算倉庫容積的方法;要修建灌溉渠道、治河堤防和其他土木工事,必須能計算工程人功;要修訂一個適合農業生產的曆法,必須能運用有關的天文數據。那時的百姓掌握了相當豐富的、由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技能。雖然沒有一本先秦的數學書流傳到後世,但無可懷疑的是九章算術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等章中的題解方法,絕大部分是產生於秦以前的。漢書藝文志術數類著錄有許商算術二十六卷,杜忠算術十六卷,這兩部算術雖早已失傳,應該是東漢初編纂的九章算術的前身,它們的主要教材應當被保存於九章算術各章之內。 周禮大司徒篇說:「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這是說,主持貴族子弟教育的保氏以禮、樂、射、馭、書、數為「小學」的六門課程,每一門課程又各有若干細目,例如「數」學中有九個細目。但在周禮裏沒有把「九數」列舉出來,我們就無法考證它的內容。漢武帝時這部周禮開始受到經學家的注意。到東漢時期,鄭眾、馬融等都為「九數」作了注解。東漢末鄭玄周禮注引鄭眾說:「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句股。」事實上,鄭眾所說「九數」中的「均輸」已是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後的賦稅制度,決不是周禮九數原有的一個細目。「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大概是西漢末傳統算術的主要綱目,「今有重差、句股」說明數學有了新的發展。傳本九章算術將句股代替旁要,它的編纂年代當在鄭眾注周禮「九數」(約公元五0年)之後。後漢書馬援傳說,馬續「善九章算術」。馬續是馬援的侄孫,馬融(公元七九——一六六年)之兄,他的生年約在公元七0年前後。馬續研究九章算術大概在公元九0年前後。根據上述史料,我們認為九章算術的編定年代是在公元第一世紀的後半個世紀,而各章的主要內容在第一世紀初期已具備了一定的成就。 九章算術不但對後世的數學著作奠定了優良的傳統,對世界數學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貢獻。現在小學算術課程中的分數四則,各種比例,面積和體積,以及各類應用問題的解法,在九章算術方田、粟米、衰分、商功、均輸、盈不足等章裏已有了相當詳備的內容。現在中學課程中的代數部分,如開平方、開立方、正負數、聯立一次方程組、二次方程等項目,在少廣、方程、句股章裏亦已有了卓越的成就。 傳本九章算術有劉徽注和唐李淳風等的注釋。劉徽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他為九章算術作注解,又自撰重差一卷附於九章算術九卷之後,故隋書經籍志著錄「九章算術十卷,劉徽撰」。經籍志又錄有「九章重差圖一卷,劉徽撰」,當是十卷本的附圖,可惜早已亡佚。九章算術方田章圓田術注和商功章圓困術注中都論及「晉武庫中有漢時王莽所作銅斛」。隋書律曆志論歷代量制引商功章注,說「魏陳留王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三年)劉徽注九章」。我們根據這些資料,認為劉徽是魏、晉時人。他的生平履歷無可詳考。 劉徽九章算術注自序說:「又所析理以辭,解體用圖。庶亦約而能周,通而不黷,覽之者思過半矣。」這是說,問題解法的理論分析,要用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空間形體的具體分解,要用幾何圖形顯示出來。這樣纔能做到又簡又明,啟發讀者的思考。他在注中一方面整理九章算術各個問題的解法,理論上屬於一類的使它們歸於一類,提綱挈領地闡明所以能解的道理。在另一方面,對於原來所有不夠準確的近似計算,他提出了更精確的計算方法。例如九章算術原術取用三為圓周率,他通過了圓內接正三百八十四邊形和正三千零七十二邊形面積的嚴密計算,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五十分之一百五十七,或一千二百五十分之三千九百二十七。又如開平方或開立方不盡時(平方根或立方根為無理數),原有以分數表示奇零部分的方法不甚準確,他主張繼續開方,得出以十進分數表示平方根或立方根的近似值。此外,他創立許多新的解題方法,例如盈不足章第十九題的等差級數求和法,方程章第七題的互乘相消法,第九題的消去常數項法,句股章第十六題的內切圓徑公式等等,都比原術簡便。 唐李淳風等對劉徽注本九章算術作了一些解釋,原有劉注意義十分明確的不再補注,盈不足、方程二章就沒有他們的注釋。九章算術所有與圓面積有關的問題,都取圓周率三計算,劉徽注以為應取五十分之一百五十七,李淳風等補注認為可以用七分之二十二計算,這是對的。但七分之二十二是祖沖之的所謂「約率」,而李淳風等引用此率,稱它為「密率」。後世人誤認七分之二十二為「密率」的很多,這是李注的謬種流傳。少廣章開立圓術,李淳風等注釋引祖?之說,介紹球體積公式的理論基礎。綴術書失傳後,祖沖之父子對於球體積的研究,幸有李淳風等的徵引而得流傳到現在。 劉、李注本九章算術到北宋仁宗時有賈憲所撰的細草,原書早已失傳,但永樂大典中保存楊輝所引的賈憲開方法是非常寶貴的數學史料。南宋末有楊輝詳解九章算法十二卷(一二六一),現在僅存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句股五章和「九章算法纂類」。楊輝鈔錄的九章算術本文和劉、李二家注文有很多脫誤,但也有可據以對校永樂大典本的文字。清嘉慶初年李潢撰九章算術細草圖說九卷,有校勘、有補圖、有詳草、有說明,發揮九章算術劉徽注的原意,對於讀者是大有裨益的。 版本與校勘   劉、李注本九章算術在宋代有北宋元豐七年(公元一0八四年)秘書省刻本和南宋嘉定年鮑澣之刻本。明代永樂大典依據九章名義分類抄錄,到清朝初年並未散佚。明代留心古典數學的人很少,九章算術非但沒有新的刻本,連宋代遺留下來的舊書也漸次散佚。清初南京黃虞稷家中有南宋刻本九章算術,僅存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五章。一六七八年梅文鼎到南京應鄉試時曾到黃家翻閱過。這個殘本九章算術於乾隆中為曲阜孔繼涵所得,嘉慶中為陽城張敦仁所得,今存上海圖書館。常熟毛扆於一六八四年向黃家借鈔得一影宋鈔本。這個影宋的殘本九章算術於乾隆中轉入清宮,作為天祿琳琅閣藏書,今存故宮博物院。一九三二年故宮博物院把它影印為天祿琳琅叢書的一種。  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開四庫全書館,婺源戴震充四庫全書纂修及分校官。次年,戴震從永樂大典中抄集九章算術九卷,並且做了一番校勘工作。四庫全書本和武英殿聚珍版本九章算術都有戴震的校訂文字和補圖。商務印書館刊行的叢書集成本是依據武英殿本排印的。 戴震的兒女親家孔繼涵刻微波榭本算經十書,其中九章算術九卷採用戴震的校定本。戴震校正的文字,顛撲不破的果然不少,但也有些地方,他師心自用,把原本不錯的文字改掉,後來的讀者很容易被他蒙蔽而引起誤會。所以作為一個善本書看,微波榭本的參考價值是遠不如武英殿本的。微波榭本九章算術卷九的最後一頁上題稱「大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秋闕里孔氏依汲古閣影宋刻本重雕」,書的底本和刻書年代都有問題,顯然是不足徵信的。此後依據微波榭本翻刻的九章算術有常熟屈曾發的重刻本、南昌梅啟照的算經十書本和商務印書館的萬有文庫本、四部叢刊本等等。 嘉慶年鍾祥李潢撰九章算術細草圖說,用微波榭本作底本,校正了很多錯誤文字。戴震所謂「舛誤不可通」而無法校訂的文句,經過李潢校訂後,一般都能文從字順容易理解了。但碰到戴震誤改原文的地方,他就沒有能夠糾正過來。方程章最後一題的劉徽注中,敘述了兩個「新術」的演算程序,文字冗長,數字繁瑣,舊刻本的訛文奪字很多,不容易整理。李潢的友人戴敦元和李銳各代為校正一術。李潢就照錄他們的校定稿作為細草圖說的一部分。又,均輸章第八題答數、術文和李淳風等的注文俱有訛字,李潢未能訂正,沈欽裴於李潢死後算校編輯付刻時代為校正。  為了要恢復唐代立於學官的劉、李注本九章算術,我根據天祿琳琅叢書本和宜稼堂本楊輝詳解九章算法所引,重加校訂,寫出了校勘記四百六十餘條。戴震、李潢二家所校定的文字認為是正確的,於校勘記中聲明他們的開辟草萊的功績。也有各本俱誤而各家漏校或誤校的文字,只能憑個人意見,擅自校改,但在校勘記中保留各本原有的異文衍字。商功章陽馬術和句股章容圓術的劉徽注中各有意義難於理解而不能句讀的文字,無法校訂,只能付之缺疑。 劉徽九章算術注原序   昔在包犧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九九之術以合六爻之變。暨於黃帝神而化之,引而伸之,於是建曆紀,協律呂,用稽道原,然後兩儀四象精微之氣可得而效焉。記稱隸首作數,其詳未之聞也。按周公制禮而有九數,九數之流,則九章是矣。 往者暴秦焚書,經術散壞。自時厥後,漢北平侯張蒼、大司農中丞耿壽昌皆以善算命世。蒼等因舊文之遺殘,各稱刪補。故校其目則與古或異,而所論者多近語也。 徽幼習九章,長再詳覽。觀陰陽之割裂,總算術之根源,探賾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頑魯,采其所見,為之作注。事類相推,各有攸歸,故枝條雖分而同本榦者,知發其一端而已。又所析理以辭,解體用圖,庶亦約而能周,通而不黷,覽之者思過半矣。且算在六藝,古者以賓興賢能,教習國子。雖曰九數,其能窮纖入微,探測無方。至於以法相傳,亦猶規矩度量可得而共,非特難為也。當今好之者寡,故世雖多通才達學,而未必能綜於此耳。 周官大司徒職,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其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說云,南戴日下萬五千里。夫云爾者,以術推之。按九章立四表望遠及因木望山之術,皆端旁互見,無有超邈若斯之類。然則蒼等為術猶未足以博盡群數也。徽尋九數有重差之名,原其指趣乃所以施於此也。凡望極高、測絕深而兼知其遠者必用重差,句股則必以重差為率,故曰重差也。立兩表於洛陽之城,令高八尺。南北各盡平地,同日度其正中之景。以景差為法,表高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所得加表高,即日去地也。以南表之景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即為從南表至南戴日下也。以南戴日下及日去地為句、股,為之求弦,即日去人也。以徑寸之筩南望日,日滿筩空,則定筩之長短以為股率,以筩徑為句率,日去人之數為大股,大股之句即日徑也。雖天圓穹之象猶曰可度,又況泰山之高與江海之廣哉。徽以為今之史籍且略舉天地之物,考論厥數,載之於志,以闡世術之美。輒造重差,并為注解,以究古人之意,綴於句股之下。度高者重表,測深者累矩,孤離者三望,離而又旁求者四望。觸類而長之,則雖幽遐詭伏,靡所不入。博物君子,詳而覽焉。 九章算術卷第一 方田   〔一〕今有田廣十五步,從十六步。問為田幾何? 荅曰:一畝。 〔二〕又有田廣十二步,從十四步。問為田幾何? 荅曰:一百六十八步。 方田術曰:廣從步數相乘得積步。 以畝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畝數。百畝為一頃。 〔三〕今有田廣一里,從一里。問為田幾何? 荅曰:三頃七十五畝。 〔四〕又有田廣二里,從三里。問為田幾何? 荅曰:二十二頃五十畝。 里田術曰:廣從里數相乘得積里。以三百七十五乘之,即畝數。 〔五〕今有十八分之十二。問約之得幾何?  荅曰:三分之二。 〔六〕又有九十一分之四十九。問約之得幾何? 荅曰:十三分之七。...
《新论》pdf 中华书局,桓谭《新论》原文主要内容txt下载
【子部】

《新论》pdf 中华书局,桓谭《新论》原文主要内容txt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新论》pdf 中华书局,桓谭《新论》原文主要内容 新论 汉·桓谭   桓谭(?—56)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宿县)人。东汉立国之初,他一再上书请禁谶纬,几遭杀身之祸。桓谭著有《新论》一书,其主旨就是反对迷信思想。其书已失传,存有不少片断。王充对《新论》评价很高,说:“挟桓君山之书,富于积猗顿之财。”(《论衡。佚文篇》)又说《新论》“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篇》)。可以说,桓谭正是王充的先导。 ———————————————————————- 目錄新論卷上本造第一王霸第二求輔第三言體第四見徵第五新論卷中譴非第六啟寤第七祛蔽第八正經第九識通第十新論卷下離事第十一道賦第十二辨惑第十三述策第十四閔友第十五琴道第十六補遺  新論卷上 本造第一 秦呂不韋請迎高妙,作《呂氏春秋》。漢之淮南王聘天下辯通,以著篇章。書成,皆布之都市,懸置千金,以延示眾士,而莫能有變易者,乃其事約艷,體具而言微也。董仲舒專精於述古,年至六十餘,不窺園井菜。餘為《新論》,術辨古今,亦欲興治也,何異《春秋》褒貶邪!今有疑者,所謂蚌異蛤、二五為非十也。譚見劉向《新序》、陸賈《新語》,乃為《新論》。莊周寓言,乃云「堯問孔子」;《淮南子》云「共工爭帝,地維絕」,亦皆為妄作。故世人多云短書不可用。然論天間,莫明於聖人,莊周等雖虛誕,故當采其善,何云盡棄邪!(P。1)  王霸第二 夫上古稱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霸,此皆天下君之冠首也。故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其說之曰:無制令刑罰,謂之皇;有制令而無刑罰,謂之帝;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興兵眾,約盟誓,以信義矯世,謂之霸。王者,往也,言其惠澤優游,天下歸往也。五帝以上久遠,經傳無事,唯王霸二盛之美,以定古今之理焉。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後教以禮儀,而威以刑誅,使知好惡去就,是故大化四湊,天下安樂,此王者之術。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權統由一,政不二門,賞罰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術。王道純粹,其德如彼;霸道駁雜,其功如此;俱有天下,而君萬民,垂統子孫,其實一也。(P。2)湯、武則久居諸侯方伯之位,德惠加於百姓。夫王道之主,其德能載,包含以統乾元也。儒者或曰:「圖王不成,其弊亦可以霸」。此言未是也。傳曰:「孔氏門人,五尺童子,不言五霸事者,惡其違仁義而尚權詐也」。(P。3) 求輔第三 治國者,輔作之本,其任用咸得大才。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王公大人則嘉得良師明輔,品庶凡民則樂畜仁賢哲士,皆國之柱棟而人之羽翼。王者易輔,霸者難佐。昔殷之伊尹,周之太公,秦之百里奚,雖咸有大才,然皆年七十餘,乃升為王霸師。昔秦王見周室之失統,喪權於諸侯,自以當保有九州,見萬民碌碌,猶群羊聚豬,皆可以竿而驅之,故遂自恃,不任人、封立諸侯。及陳勝、楚、漢,咸由布衣,非封君有土,而并共滅秦,遂以敗也。高帝既定天下,念項王從函穀入,而己由武關到,推卻關,修強守御,內充實三軍,外多發屯戍,設窮治黨與之法,重懸告反之賞。及王翁之奪取,乃不犯關梁厄塞,(P。4)而坐得其處。王翁自見以專國秉政得之,即抑重臣,收下權,使事無大小深淺,皆斷決於己身。及其失之,人不從大臣生焉。更始帝見王翁以失百姓心亡天下,既西到京師,恃民悅喜,則自安樂,不聽納諫臣謀士,赤眉圍其外,而近臣反城,遂以破敗。由是觀之,夫患害奇邪不一,何可勝為設防量備哉?防備之善者,則唯量賢智大材,然後先見豫圖,遏將救之耳。明鏡,龜策也。章程,斛斗也。銓衡,丈尺也。維針艾方藥者,已病之具也,非良醫不能以愈人。材能德行者,治國之器也,非明君不能以立功。醫無針藥,可作為求買,以行術伎,不須必自有也。君無材德,可選任明輔,不待必躬能也。由是察焉,則材能德行,國之針藥也,其得立功效,乃在君輔。傳曰:「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得十利劍,不如得一歐冶」。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知物者之致善珍,診益廣,非特止於十也。朝九州之俊。昔堯試舜於大麓者,乃領錄天下之事,如今之尚書官矣。宜得大賢智,乃可使處議持平焉。(P。5)昔周公光崇周道,澤被四表。治獄如水。夫聖人乃千載一出,賢人君子所想思而不可得見者也。切直忠正,則汲黯之敢諫諍也。前世俊士,立功垂名,圖畫於殿閣宮省,此乃國之大寶,亦無價矣。雖積和璧,累夏璜,囊隋侯,篋夜光,未足喻也。伊、呂、良、平,何世無之?但人君不知,群臣勿用也。捕猛獸者,不使美人舉手;釣巨魚者,不使稚子輕預。非不親也,力不堪也。奈何萬乘之主而不擇人哉?傳記言:魏牟北見趙王,王方使冠工制冠於前,問治國於牟。對曰:「大王誠能重國若此二尺縱,則國治且安」。王曰:「國所受於先人,宗廟社稷至重,而比之二尺縱,何也?」牟曰:「大王制冠,不使親近,而必求良工者,非為其敗縱而冠不成與?今治國不善,則社稷不安,宗廟不血食。大王不求良士,而任使其私愛,此非輕國於二尺縱之制耶?」(P。6)王無以應。凡人性難極也,難知也;故其絕異者,常為世俗所遺失焉。薛翁者,長安善相馬者也。於邊郡求得駿馬,惡貌而正走,名驥子。騎以入市,去來人不見也。後勞問之,因請觀馬。翁曰:「諸卿無目,不足示也。」夫畜生賤也,然有尤善者,皆見記識。故馬稱驊騮、驥、,牛譽郭椒、丁櫟。賢有五品:謹敕於家事,順悌於倫黨,鄉里之士也;作健曉惠,文史無害,縣廷之士也;信誡篤行,廉平公,理下務上者,州郡之士也;通經術,名行高,能達於從政,寬和有固守者,公輔之士也;才高卓絕,疏殊於眾,多籌大略,能圖世建功者,天下之士也。居家循理,鄉里和順,出入恭敬,言語謹遜,謂之善士。言求取輔佐之術,既得之,又有大難三,而止善二。為世之事,中庸多,大材少,(P。7)少不勝眾,一口不能與一國訟,持孤特之論,干雷同之計,以疏賤之處,逆貴近之心,則萬不合,此一難也。夫建踔殊。為非常,乃世俗所不能見也,又使明智圖事,而與眾平之,亦必不足,此二難也。既聽納,有所施行,而事未及成,讒人隨而惡之,即中道狐疑,或使言者還受其尤,此三難也。智者盡心竭言,以為國造事,眾間之,則反見疑,壹不當合,遂被譖想,雖有十善,隔以一惡去,此一止善也。材能之士,世所嫉妒,遭遇明君,乃壹興起,既幸得之,又復隨眾,弗與知者,雖有若仲尼,猶且出走,此二止善也。是故非君臣致密堅固,割心相信,動無間疑,若伊、呂之見用,傳說通夢,管、鮑之信任,則難以遂功竟意矣。又說之言,亦甚多端,其欲觀使者,則以古之賢輔厲主,欲間疏別離,則以專權危國者論之。蓋父子至親,而人主有高宗、孝己之設,及景、武時栗、衛太子之事;忠臣高節,時有龍逢、比干、伍員、晁錯之變;比類眾多,不可盡記,則事曷可為邪?庸易知邪?雖然,察前世已然之效,可以觀覽,亦可以為戒。維諸高妙大材之人,重時遇咎,皆欲上與賢侔,而垂榮歷載,安肯毀明廢義,而為不軌惡行乎?若夫魯連解齊、趙之金封,虞卿捐萬戶與國相,乃樂以成名肆志,豈復干求便辟趨利耶?覽諸邪背叛之臣,皆小辨貪饕之人也,(P。8)大材者莫有焉。由是觀之,世間高士材能絕異者,其行親任亦明矣,不主乃意疑之也!如不能聽納,施行其策,雖廣知得,亦終無益也。賈誼不左遷失志,則文彩不發。淮南不貴盛富饒,則不能廣聘駿士,使著文作書。太史公不典掌書記,則不能條悉古今。揚雄不貧,則不能作玄、言。殷之三仁,皆暗於前而章於後,何益於事?何補於君?謂揚子云曰:「如後世復有聖人,徒知其材能之勝己,多不能知其聖與非聖人也。」子云曰:「誠然。」(P。9) 言體第四 凡人耳目所聞見,心意所知識,性情所好惡,利害所去就,亦皆同務焉。若材能有大小,智略有深淺,聽明有暗照,質行有薄厚,亦則異度焉。非有大材深智,則不能見其大體。大體者,皆是當之事也。夫言是而計當,遭變而用權,常守正,見事不惑,內有度量,不可傾移而誑以譎異,為知大體矣。如無大材,則雖威權如王翁,察慧如公孫龍,敏給如東方朔,言災異如京君明,及博見多聞,書至萬篇,為儒教授數百千人,只益不知大體焉。維王翁之過絕世人有三焉:其智足以飾非奪是,辨能窮詰說士,威則震懼群下,又數陰中不快己者。故群臣莫能抗答其論,莫敢干犯匡諫,卒以致亡敗,其不知大體之禍也。帝王之大體者,則高帝是矣。高帝曰:「張良、蕭何、韓信,此三子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故得天下。」此其知大體之效也。王翁始秉國政,自以通明賢聖,而謂群下才智莫能出其上。是故舉措興事,輒欲自信任,不肯與諸明習者通共,茍直意而發,得之而用,是以稀獲其功效焉。(P。11)故卒遇破亡。此不知大體者也。高帝懷大智略,能自揆度,群臣制事定法,常謂曰:「庳而勿高也,度吾所能行為之。」憲度內疏,政合於時,故民臣樂悅,為世所思,此知大體者也。王翁嘉慕前聖之治,而簡薄漢家法令,故多所變更,欲事事效古。美先聖制度,而不知己之不能行其事。釋近趨遠,所尚非務,故以高義,退致廢亂,此不知大體者也。高祖欲攻魏,乃使人窺視其國相及諸將率左右用事者,知其主名,乃曰:「此皆不如吾蕭何、曹參、韓信、樊噲等,亦易與耳。」遂往擊,破之。此知大體者也。王翁前欲北伐匈奴,及後東擊青、徐眾郡赤眉之徒,皆不擇良將,而但以世姓及信謹文吏,或遣親屬子孫,素所愛好,咸無權智將帥之用,猥使據軍持眾,當赴強敵。是以軍合則損,士眾散走;咎在不擇將。將與主俱不知大體者也。動如雷震,住如岳立,攻如奔電,取如疾風,前輕後重,內實外虛。周亞夫嚴猛哮吼之用,可謂國之大將軍。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也。及為之,上者遠棋疏張置,以會圍,因而伐之,成多得道之勝。中者,則務相絕遮要,以爭便求利,故勝負狐疑,須計數而定。(P。12)下者,則守邊隅,趨作目,以自生於小地,然亦必不如。察薛公之言黥布反也,上計云取吳、楚,并齊、魯、及燕、趙者,此廣地道之謂也;中計云取吳、楚,并韓、魏,塞成皋,據敖倉,此趨遮要爭利者也;下計云取吳、下蔡,據長沙,以臨越,此守邊隅、趨作目者也。更始帝將相能防衛,而令中死棋皆生也。更始帝到長安,其大臣辟除東宮之事,為下所非笑,但為小衛樓,半城而居之,以是知其將相非蕭、曹之儔也。夫言行在於美善,不在於眾多。出一美言善行,而天下從之,或見一惡意醜事而萬民違,可不慎乎!故易曰:「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所以動天地者也。」王翁刑殺人,又復加毒害焉。至生燒人,以五毒灌死者肌肉。及埋之,復薦覆以荊棘。人既死,與木土等,雖重加創毒,亦何損益?成湯不省納,無補於士民,士民向之者,嘉其有德惠也。齊宣之活牛,無益於賢人,賢人善之者,貴其有仁心也。文王葬枯骨,無益於眾庶,眾庶悅之者,其恩義動人也。(P。13)王翁之殘死人,觀人五藏,無損於生人。生人惡之者,以殘酷示之也。維此四事,忽微而顯著,纖細而猶大,故二聖以興,一君用稱,王翁以亡。知大體與不知者遠矣。聖王治國,崇禮讓,顯仁義,以尊賢愛民為務。是為卜筮維寡,祭祀用稀。昔楚靈王驕逸輕下,簡賢務鬼,信巫祝之道,齋戒潔鮮,以祀上帝、禮群神,躬執羽紱,起舞壇前。吳人來攻,其國人告急,而靈王鼓舞自若,顧應之曰:「寡人方祭上帝,樂明神,當蒙福佑焉,不敢赴救。」而吳兵遂至,俘獲其太子及後姬以下,甚可傷。王翁好卜筮,信時日,而篤於事鬼神,多作廟兆,潔齋祀祭。犧牲淆膳之費,吏卒辦治之苦,不可稱道。為政不善,見叛天下。及難作兵起,無權策以自救解,乃馳之南郊告禱,搏心言冤,號興流涕,叩頭請命,幸天哀助之也。當兵入宮日,矢射交集,燔火大起,逃漸臺下,尚抱其符命書及所作威鬭,可謂蔽惑至甚矣!(P。14) 見徵第五 東方朔短辭薄語,以謂信驗。人皆謂朔大智,後賢莫之及。譚曰:「鄙人有以狐為貍,以琴為箜篌,此非徒不知狐與瑟,又不知貍與箜篌,乃非但言朔,亦不知後賢也。」(P。15)餘前為典樂大夫,有梟鳴於庭樹上,而府中門下皆為憂懼。後餘與典樂謝俟爭鬭,俱坐免去。餘從長安歸沛,道疾,蒙絮被,絳,乘馬,宿於下邑東亭中,亭長疑是賊,發卒夜來攻。餘令吏勿鬭,乃相問解而去。此安靜自存也。夫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王翁使都尉孟孫往泰山告祠,道過徐州,徐州牧宋仲翁道餘才智陳平、留侯之比也。孟孫還,喜謂余曰:「仲翁盛稱子德,子乃此邪!」餘應曰:「與仆游四五歲,不吾見稱。今聞仲翁一言而奇怪之;若有人毀餘,子亦信之!吾畏子也。」周易曰:「肥遁,無不利。」宋康王為無頭之冠,以示勇。傳記言:淳于髡至鄰家,見其灶突之直,而積薪在旁,曰:「此且有火災。」即教使更為曲突,而遠徙其薪。灶家不聽。後災,火果及積薪,而燔其屋。鄰里并救擊,乃滅止。(P。16)而亨羊具酒,以勞謝救火者;曲突遠薪;固不肯呼淳于髡飲飯。智者譏之云:「教人曲突遠薪,固無恩澤;焦頭爛額,反為上客。」蓋傷其賤本而貴末也。豈夫獨突薪可以除害哉?而人病國亂,亦皆如斯。是故良醫醫其未發,而明君絕其本謀。後世多損於杜塞未萌,而勤於攻擊已成,謀臣稀賞,而鬭士常榮,猶彼人,殆失事之重輕。察淳于髡之預言,可以無不通,此見微(徵?)之類也。博士弟子韓生居東寺,連三夜有惡夢,以問人。人教使晨起,廁中祝之。三旦,而人告以為咒詛,捕治,數日死。待詔景子春素善占,坐事系。其婦朱君至獄門,通言遺襦褲。子春驚曰:「朱君來言與?「朱」為誅;褲而襦,中絕者也。我當誅斷也。」後遂腰斬。陽城子張明衡,蜀郡人,王翁與吾俱為講樂祭酒。及寢疾,預買棺槨,多下錦繡,立被髪冢。(P。17) 新論卷中 譴非第六 王者初興,皆先建根本,廣立藩屏,以自樹黨,而強固國基焉。是以周武王克殷,未下輿而封黃帝、堯、舜、夏、殷之後,及同姓親屬、功臣、德行,以為羽翼,佐助鴻業,永垂流於後嗣。乃者強秦罷去諸侯,而獨自恃,任一身,子弟無所封,孤弱無與,是以為帝十四歲而亡。漢高祖始定天下,背亡秦之短計,導殷、周之長道,裒顯功德,多封子弟,後雖多以驕佚敗亡,然漢之基本,得以定成,而異姓強臣,不能復傾。至景、武之世,見諸王數作亂,因抑奪其權勢,而王但得虛尊,坐食租稅,故漢朝遂弱,孤單特立,是以王翁不興兵領士,而徑取天下。又懷貪功獨專之利,不肯封建子孫及同姓戚屬,為藩輔之固,故兵起莫之救助也。傳曰:「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為醫;與亡國同政者,不可為謀。」王翁行甚類暴秦,故亦十五歲而亡失。(P。19)獵射禽獸者,始欲中之,恐其創不大也;既已得之,又惡其傷肉多也。鄙人有得醬而美之,及飯,惡與人共食,即小唾其中,共者怒,因涕其醬,遂棄而俱不得食焉。彼亡秦、王翁,欲取天下時,乃樂與人分之;及已得而重愛不肯與,是惜肉唾之類也。昔齊桓公出,見一故墟而問之。或對曰:「郭氏之墟也。」復問:「郭氏曷為墟?」曰:「善善而惡惡焉。」桓公曰:「善善惡惡乃所以為存,而反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貴己而不用,則怨之;惡人見其賤己而不好,則仇之。夫與善人為怨,惡人為仇,欲毋亡得乎?」乃者王翁善天下賢智材能之士,皆徵聚,而不肯用,使人懷誹謗而怨之。更始帝惡諸王假號無義之人,而不能去,令各心狠而仇之。是以王翁見攻而身死,宮室燒盡;更始帝為諸王假號而出走,令城郭殘。二主皆有善善惡惡之費,故不免於禍難大災,卒使長安大都,壞敗為墟,此大非之行也。北蠻之先,與中國并,歷年茲多,不可記也。仁者不能以德來,強者不能以力并也。(P。20)其性忿鷙,獸聚而鳥散,其強難屈,而和難得,是以聖王羈縻而不專制也。昔周室衰微,夷狄交侵,中國不絕如線,於是宣王中興,僅得復其侵地。夫以秦始皇之強,帶甲四十萬,不敢窺河西,乃筑長城以分之。漢興,高祖見圍於平城。呂后時為不軌之言。文帝時匈奴大入,烽火堠騎,至雍甘泉。景、武之間,兵出數困,卒不能禽制。即與之結和親,然後邊甬得安,中國以寧。其後匈奴內亂,分為五單于,甘延壽得承其弊,以深德呼韓邪單于,故肯委質稱臣,來入朝見漢家。漢家得以宣德廣之隆,而威示四海,莫不率服,歷世無寇。安危尚未可知,而猥復侵刻匈奴,往攻奪其璽綬,而貶損其大臣號位,變易舊常,分單于為十五,是以恨恚大怒,事相攻拒。王翁不自非悔;及遂持屈強無理,多拜將率,調發兵馬,運徙糧食財物,以彈索天下。天下愁恨怨苦,因大擾亂,竟不能挫傷一胡虜,徒自窮極竭盡而已。書曰:「天孽可避,自作孽不可活。」其斯之謂矣。夫高帝之見圍,十日不食,及得免脫,遂無慍色,誠知其往攻非務,而怨之無益也。今匈奴負於王翁,王翁就往侵削擾之,故使事至於斯,豈所謂「肉自生蟲,而人自生禍」者邪!其為不急,乃劇如此,自作之甚者也。(P。21)王莽時置西海郡,令其吏皆百石親事(一曰:為四百石),二歲而遷補。漢宣以來,百姓賦錢一歲為四十餘萬萬,吏俸用其半,餘二十萬萬藏於都內,為禁錢。少府所領園地作務之八十三萬萬,以給宮室供養諸賞賜。王莽起九廟,以銅為柱甍,大金銀錯鏤其上。舉火夜作,然炭干墻。夫異變怪者,天下所常有,無世而不然。逢明主賢臣智士仁人,則修德善政、省職慎行以應之,故咎映消亡而禍轉為福焉。昔大戊遭桑穀生朝之怪,獲中宗之號。武丁有雉升鼎之異,身享百年之壽。周成王遇雷風折木之變,而獲反風歲熟之報。宋景公有熒惑守心之憂,星為徙三舍。由是觀之,則莫善於以德義精誠報塞之矣。故周書曰:「天子見怪則修德,諸侯見怪則修政,大夫見怪則修職,士庶見怪則修身,神不能傷道,妖亦不能害德。」及衰世薄俗,君臣多淫驕失政,士庶多邪心惡行,是以數有災異變怪;又不能內自省視,畏天戒而反,外考謗議,求問厥故,惑於佞愚,(P。22)而以自詿誤,而令患禍得就,皆違天逆道者也。武帝出璽印石,財有兆朕,子侯則沒印,帝畏惡,故殺之。餘前作王翁掌教大夫時,有男子畢康殺其母。有詔:「燔燒其子尸,暴其罪於天下。」余謂此事不宜宣布,上封是云:「昔宣帝時,公卿大夫朝會廷中,丞相語次言:「聞梟生子,子長,且食其母,乃能飛,寧然邪?」時有賢者應曰:「但聞烏子反哺其母耳。」丞相大慚,自悔其言之非也。群士皆少丞相,而多彼賢人。賢人之言,有益於德化也。是故君子掩惡揚善,鳥獸尚與之諱,而況於人乎?不宜發揚也。」呈衣冠於裸川。董賢女弟為詔儀,居舍號曰椒風。楚之郢都,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新而暮衣蔽。道路皆蒿草,寥廓狼藉。(P。23)或言:「往者公卿重臣缺,而眾人咸豫部署云:「甲乙當為之。」後果然。彼何以處知,而又能與上同意乎?孔子謂子貢「億則屢中」,今眾人能與子貢等乎?」餘應曰:「世之在位人率同輩,相去不甚膠著,其修善少愈者,固上下所昔聞知也。夫明殊者視異,智均者慮侔,故群下之隱,常與上同度也。如昔湯、武之用伊、呂,高宗之取傳說,桓、穆之授管、甯、由、奚,豈眾人所識哉?彼群下雖好意措,亦焉能貞斯以可居大臣輔相者乎?國家設理官,制刑辟,所以定奸邪,又內量中丞、御吏,以正齊轂下。故常用明習者,始於欲分正法,而終乎侵輕深刻,皆務酷虐過度。欲見未盡力,而求獲功賞,或著能立事,而惡劣弱之謗,是以役以棰楚,舞文成惡,及事成獄畢,雖使皋陶聽之,猶不能聞也。至以言語小故,陷致人於族滅,事誠可悼痛焉。漸至乎朝廷,時有忿,聞惡弗原,故令天下相放,俱成惑譏。有司之行深刻,云「下尚執重,而令上得施恩澤」,此言甚非也。夫賢吏正士,為上處事,持法宜如丹青矣。是故言之當必可行也,罪之當必可刑也,如何茍欲阿指乎?如遭上忽略,不宿留,而聽行其事,則當受強死也。哀帝時,待詔伍客以知皇、好方道,數召,(P。24)後坐帝事下獄,獄窮訊,得其宿與人言:「漢朝當生勇怒子如武帝者。」刻暴以為先帝為「怒子」,非所宜言,大不敬。夫言語之時,過差失誤,乃不足被以刑誅,及詆欺事,可無於不至罪。易言「大人虎變,君子豹變」,即以是論諭人主,寧可謂曰:「何為比我禽獸乎?」如稱君之聖明與堯、舜同,或可怒曰:「何故比我於死人乎?」世主既不通,而輔佐執事者復隨而聽之,順成之,不亦重為朦朦乎?九江太守龐真案縣,令高曾受社祭厘,有生牛肉二十斤,劾以主守盜,上請逮捕。詔:「厘不贓。」天下緣是,諸府縣社臘祠、祭灶,不但進熟食,皆復多肉、米、酒、脯臘諸奇珍,益盛,是故諸郡府至殺牛數十頭。(P。25) 啟寤第七 龍無尺水,無以升天。聖人無尺土,無以王天下。(P。27)讖出河圖洛書,但有兆朕,而不可知。後人妄復加增依托,稱是孔丘,誤之甚也。張子侯曰:「揚子云西道孔子也,乃貧如此。」吾應曰:「子云亦東道孔子也。昔仲尼豈獨是魯孔子?亦齊、楚聖人也。」畫水鏤冰,與時消釋。孔子以四科教士,隨其所喜,譬如市肆,多列雜物,欲置之者并至。聖人天然之姿,所以絕人遠者也。昔顏淵有高妙次聖人之才,聞一知十。子貢對齊景公曰:「臣之事仲尼,譬如渴而操杯器就江海飲,滿腹而去,又焉知看江海之深?」夫不翦之屋,不如阿房之宮,不琢之椽,不如磨礱之桷,玄酒不如倉吾之醇,不如《流鄭》之樂。諺言:「三歲學,不如三歲擇師。」孔子匹夫耳,而然名著,至其冢墓,高者牛羊雞豚而祭之,下及酒脯寒具,(P。28)致敬而去。吳之水若魚,蜀之便山若禽獸。 祛蔽第八  顏淵所以命短,慕孔子,所以殤其年也。關東鄙語曰:「人聞長安樂,則出門西向而笑。知(如聞?)肉味美,則對屠門而大嚼。」此猶時人雖不別聖,亦復欣慕。如庸馬與良馬相追銜尾,至暮共列宿所,良馬鳴食如故,庸馬垂頭不復食;何異顏淵與孔子優劣。(P。29)餘少時見揚子云之麗文高論,不自量年少新進,而猥欲逮及。嘗激一事,而作小賦,用精思太劇,而立感動發病,彌日瘳。子云亦言,成帝時,趙昭儀方大幸,每上甘泉,詔使作賦,為之卒暴,思精苦,始成,遂因倦小臥,夢其五藏出在地,以手收而內之。及覺,病喘悸,大少氣。病一歲。由此言之,盡思慮,傷精神也。莊周病劇,弟子對泣之。應曰:「我今死,則誰先?更百年生,則誰後?必不得免,何貪於須臾?餘前為王翁典樂大王,見樂家書記言:「文帝時,得魏文侯時樂人竇公,年百八十歲,兩目皆盲。文帝奇而問之曰:「何因?能服食而至此邪?」對曰:「臣年十三失明,父母哀其不及眾技事,教臣為樂,使鼓琴,日講習以為常事。臣不能導引,無所服餌也。不知壽得何力。」」餘以為竇公少盲,專一內視,精不外鑒,恒逸樂,所以益性命也。(P。30)齊桓公行,見麥丘人,問其年幾何,對曰:「八十三矣。」公曰:「以子壽,祝寡人乎?」對曰;「使主君甚壽,金玉是賤,以人為寶。」餘嘗過故陳令、同郡杜房,見其讀老子書,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今行其道,寧能延年卻老乎?」餘應之曰:「雖同形名,而質性才干乃各異度,有強弱堅脆之姿焉,愛養適用之,直差愈耳。譬猶衣履器物,愛之則完,全乃久。」餘見其旁有麻燭,而垂一尺所,則因以喻事。言:「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燭矣。如善扶持,隨火而側之,可毋滅而竟燭。燭無,火亦不能獨行於虛空,又不能後然其。猶人之耆老,齒墮發白,肌肉枯臘,而精神弗為之能潤澤內外周遍,則氣索而死,如火燭之俱盡矣。人之遭邪傷病,而不遇供養良醫者,或強死,死則肌肉筋骨,常若火之頃刺風而不獲救護,亦道滅,則膚餘干長焉。餘嘗夜坐飲內中,然麻燭,燭半壓欲火,即自曰敕視,見其皮有剝,乃扶持轉側,火遂度而復。則維人身,或有虧剝,劇能養慎善持,亦可以得度。又人莫能識其始生時,則老亦死不當自知。夫古昔平和之世,人民蒙美盛而生,皆堅強老壽,咸百年左右乃死,死時忽如臥出者,(P。31)猶果物穀實久老則自墮落矣,後世遭衰薄惡氣,娶嫁又不時,勤苦過度,是以身生子皆俱傷,而筋骨血氣不充強,故多兇短折,中年夭卒。其遇病,或疾痛惻怛,然後終絕,故咨嗟憎惡,以死為大故。昔齊景公美其國,嘉其樂,云:「使古而無死,何若?」晏子曰:「上帝以人之歿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如焉。」今不思勉廣,日學自通,以趨立身揚名,如但貪利長生,多求延壽益年,則惑之不解者也。」或難曰:「以燭火喻形神,恐似而非焉。今人之肌膚,時剝傷而自愈者,血氣通行也。彼蒸燭缺傷,雖有火居之,不能復全。是以神氣而生長,如火燭不能自補完,蓋其所以為異也,而何欲同之?應曰:「火則從一端起,而人神氣則於體,當從內稍出合於外,若由外腠達於內,固未必由端往也。譬猶炭火之赤,如水過渡之,亦小滅,然復生焉;此與人血氣生長肌肉等,顧其終極,或為灸,或為耳。曷為不可以喻哉!」餘後與劉伯師夜脂火坐語,燈中脂索,而炷焦禿,將滅息,則以示曉伯師,言人衰老亦如彼禿燈矣。又為言前麻燭事。伯師曰:「燈燭盡,當益其脂,易其燭;人老衰,亦如彼自纘。」餘應曰:「人即稟形體而立,猶彼持燈一燭,及其盡極,安能自盡易?盡易之乃在人。人之儻亦在天,天或能為。(P。32)他其肌骨血氣充強,則形神枝而久生,惡則絕傷,猶火之隨脂燭多少長短為遲速矣。欲燈燭自盡易以不能,但促斂旁脂以染漬其頭,轉側蒸干使火得安居,則皆復明焉。及本盡者,亦無以。今人之養性,或能使墮齒復生,白髪更黑,肌顏光澤,如彼促脂轉燭者,至壽極亦獨死耳。明者知其難求,故不以自勞,愚者欺或,而冀獲盡脂易燭之力,故汲汲不息。又草木五穀,以陰陽氣生於土,及其長大成實,實復入土,而後能生,猶人與禽獸昆蟲,皆以雄雌交接相生。生之有長,長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時之代謝矣。而欲變易其性,求為異道,惑之不解者也。」衛後園有送葬時乘輿馬十匹,吏卒養視,善飲,不能乘,而馬皆六十歲乃死。餘與劉子駿言養性無益,其兄子伯玉曰:「天生殺人藥,必有生人藥也。」余曰:「鉤吻不與人相宜,故食則死,非為殺人生也。譬若巴豆毒魚,石賊鼠,桂害獺,杏核殺狗,天非故為作也。」(P。33) 正經第九 學者既多蔽暗,而師道又復缺然,此所以滋昏也。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說,至十餘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子貢問蘧伯玉曰:「子何以治國?」答曰:「弗治治之。」《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古文尚書》舊有四十五卷,為十八篇。《古帙禮記》有五十六卷。《古論語》二十一卷,與齊魯文異六百四十餘字。《古孝經》一卷二十章,千八百七十二字,今異者四百餘字。蓋嘉論之林藪,文義之淵海也。(P。35)維四月,太子發上祭於畢,下至孟津之上。此武王已畢三年之喪,欲卒父業。升舟而得魚,則地應也,祭降烏,天應也。二年,聞紂殺比干,囚箕子,太師、少師抱樂器奔周。甲子,日月若連璧,五星若連珠,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從天以討紂,故兵不血刃而定天下。人抱天地之體,懷純粹之精,有生之最靈者也。是以貌動於木,言信於金,視明於火,聽聰於水,思睿於土。五行之用,動靜還與神通。貌恭則肅,肅時雨若;言從則,使若;視明則哲,哲時燠若;聽聰則謀,謀時寒若;心嚴則聖,聖時風若。金木水火皆載於土,雨燠寒皆發於風,貌言視聽皆生於心。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風,四達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風。為四面堂,各從其色,以仿四方。王者作圓池如璧形,實水其中,以環壅之,故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轉王道,周而復始。《左氏傳》遭戰國寢廢。後百餘年,魯人穀梁赤為《春秋》,殘略,多有遺失;(P。36)又有齊人公羊高,緣經文作傳,彌離其本事矣。《左氏傳》於經,猶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諸儒睹《春秋》之記,錄政治之得失,以立正義,以為聖人復起,當復作《春秋》也。自通士若太史公亦以為然。余謂之否。何則?前聖後聖,未必相襲。夫聖賢所陳,皆同取道德仁義,以為奇論異文,而俱善可觀者,猶人食皆用魚肉菜茄,以為生熟異和,而復居美者也。吳之篡弒滅亡,釁由季札,札不思上放周公之攝位,而下慕曹臧之謙讓,名已細矣。《春秋》之趣,豈謂爾乎?堯能則天者,貴其能臣舜、禹二聖。(P。37) 識通第十  劉子政、子駿、子駿兄弟子伯玉三人,俱是通人,尤珍重《左氏》,教授子孫,下至婦女,無不讀誦者,此亦蔽也。漢高祖建立鴻基,侔功湯、武,及身病,得良醫弗用,專委婦人,歸之天命,亦以誤矣。(P。38)此必通人而蔽者也。漢太宗文帝有仁智通明之德,承漢初定,躬儉省約,以惠休百姓,救贍困乏,除肉刑,減律法,薄葬埋,損輿服,所謂達於養生送終之實者也。及始從代徵時,謀議狐疑,能從宋昌之策,應聲馳來。即位而偃武修文,施布大恩,欲息兵革,與匈奴和親。總撮綱紀,故遂褒增隆為太宗也。而溺於俗議,斥遂材臣,又不勝私恩,使嬖妾慎夫人與皇后同席,以亂尊卑之倫,所通而蔽也。漢武帝材質高妙,有崇先廣統之規,故即位而開發大志,考合古今,模獲前聖故事,建正朔,定制度;招選俊杰,奮揚威怒,武義四加,所征者服;興起六藝,廣進儒術,自開辟以來,惟漢家最為盛焉,故顯為世宗,可謂卓爾絕世之主矣。然上乃多過差,既欲斥境廣土,又乃貪利,爭物之無益者:聞西夷大宛國有名馬,即大發軍兵,攻取歷年,士眾多死,但得數十匹耳。又歌兒衛子夫,因幸愛重,乃陰求陳皇后過惡而廢退之,即立子夫,更其男為太子。後聽邪臣之譖,衛後以憂死,太子出走,滅亡不知其處。信其巫蠱,多徵會邪僻,求不急之方,大起宮室。內竭府庫,外罷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勝數。此可謂通而蔽者也。(P。39)漢書陳遵傳云:「張竦為賊兵所殺。」李奇曰:「竦知有賊當去,會反支日,不去,因為賊所殺,桓譚以為通人之蔽也。」揚子云為郎,居長安,素貧。比歲亡其兩男,哀痛之,皆持歸,葬於蜀,以此困乏。子云達聖道,明於死生,不下季札,然而慕戀死子,不能以義割恩,自令多費而致困貧。(P。40)  新論卷下 離事第十一 舉網以綱,千目皆張;振裘持領,萬毛自整。治大國者亦當如此。以賢代賢謂之順,以不肖代不肖謂之亂。關并,字子陽,材智通達。大司馬張戎,字仲功,習溉灌事。曰:「河水濁,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競決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P。42)則決,以其噎不泄也。可以禁民勿復引河。韓牧,字子臺,善水事。王平仲云:「《周譜》言:「定王五年,河徙故道。」今所行處,非禹所穿。」(P。43)四瀆之源,河最高而長,從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為平地災害。通歷數家算法,推考其紀,從上古天元以來,訖十一月甲子夜半朔冬至,日月若連璧。餘前為郎,典漏刻,燥濕寒溫輒異度,故有昏明晝夜,晝日參以晷景,夜分參以星宿,則得其正。揚子云好天文,問之於黃門作渾天老工,曰:「我少能作其事,但隨尺寸法度,殊不曉達其意,然稍稍益愈。到今七十,乃甫適知己,又老且死矣。今我兒子愛學作之,亦當復年如我,乃曉知己,又且復死焉。」其言可悲可笑也。通人揚子云因眾儒之說天,以天為如蓋轉,常左旋,日月星辰隨而東西,乃圖畫形體行度,參以四時歷數、昏明晝夜,欲為世人立紀律,以垂法後嗣。餘難之曰:「春、秋分晝夜欲等,平旦,日出於卯,正東方,暮,日入於酉,正西方。今以天下人占視之,此乃人之卯酉,非天卯酉。天之卯酉,當北斗極。北斗極,天樞,樞,天軸也;猶蓋有保斗矣,蓋雖轉而保斗不移。天亦轉,周匝,斗極常在,(P。44)知為天之中也。仰視之,又在北,不正在人上。而春、秋分時,日出入乃在斗南。如蓋轉,則北道遠南道近,彼晝夜刻漏之數何從等乎?」子云無以解也。後與子云奏事待報,坐白虎殿廊廡下,以寒故,背日曝背。有頃,日光去,背不復曝焉。因以示子云曰:「天即蓋轉而日西行,其光影當照此廊下而稍東耳,無乃是,反應渾天家法焉!」子云立壞其所作。則儒家以天為左轉,非也。五藏。言太山之上有刻石,凡千八百餘處,而可識知者七十有二。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譜》。漢之三主,內置黃門工倡。昔餘在孝成帝時為樂府令,凡所典領倡優伎樂,蓋有千人之多也。聖賢之材不世,而妙善之技不傳。揚子云大材,而不曉音。餘頗離雅操,而更為新弄。子云曰:「事淺易善,(P。45)深者難識,卿不好《雅》、《頌》,而悅鄭聲,宜也。」惟人心之所獨曉,父不能以禪子,兄不能以教弟也。五聲各從其方:春角、夏徵、秋商、冬羽,宮居中央,而兼四季,以五音須宮而成。可以殿上五色錦屏風諭而示之:望視,則青、赤、白、黃、黑各各異類:就視,則皆以其色為地,四色文之。世其欲為四時五行之樂,亦當各以其聲為地,而用四聲文飾之,猶彼五色屏風矣。餘年十七為奉車郎中,衛殿中小苑西門。譚謂揚子曰:「君之為黃門郎,居殿中,數見輿輦,玉蚤、華芝及鳳皇、三蓋之屬,皆玄黃五色,飾以金玉,翠羽珠絡,錦繡茵席者也。雖不見古路車,亦數聞師之說,但素輿而蒲茵也。宓犧之制杵臼,萬民以濟,及後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復設機關,用驢、騾、牛、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劉歆致雨,具作土龍、吹律,及諸方術,無不備設。譚問:「求雨所以為土龍何也?」(P。46)曰:「龍見者,輒有風雨興起,以迎送之;故緣其象類而為之。」難以:「頓牟、磁石,不能真是,何能掇針取芥?」子駿窮,無以應。扶風漆縣之亭,部言本太王所處,其民有會日,以相與夜市,如不為期,則有重災咎。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天下有鸛鳥,郡國皆食之,而三輔俗不敢取之,取或雷霹靂起。原夫天不獨左彼而右此,其殺取時,適與雷遇耳。餘小時聞閭巷言:「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鬭,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近,日中時遠。」一兒以日初出遠,日中時近。」(P。47)長水校尉平陵關子陽以為:「日之去人,上方遠而四旁近。何以知之?星宿昏時出東方,其間甚疏,相離丈餘。及夜半,在上方,視之甚數,相離唯一二尺。以準度望之,逾益明白。故知天上之遠於旁也。日為天陽,火為地陽,地陽上升,天陽下降。今置火於地,從旁與上診其熱,遠近殊不同,乃差半焉。日中,正在上覆蓋人,人當天陽之沖,故熱於始出時。又新從太陰中來,故復涼於其西在桑榆間。大小雖同,氣猶不如清朝也。」桓君山曰:「子陽之言,豈其然乎!」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為堅白之論,假物取譬,謂白馬為非馬。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人不能屈。後乘白馬,無符傳,欲出關;關吏不聽。此虛言難以奪實也。世俗咸曰:「漢文帝躬儉約,修道德,躬先天下,天下化之,故致充實殷富,澤加黎庶,穀至石數錢,上下饒羨。」太史公造書,書成,示東方朔,朔為平定,因署其下。「太史公」者,皆朔所加之者也。(P。48)洛陽季幼賓有小玉檢,衛謁者史子伯素號玉器,見而奇之,使餘報以三萬錢,請買焉。幼賓曰:「我與好事長者傳之,已雇十萬,非三萬錢主也。」餘驚駭云:「我若於路見此,千錢亦不市也。」故知之與不知,相去甚遠。(P。49) 道賦第十二 餘少時學,好離騷,博觀他書,輒欲反學。揚子云工於賦,王君大習兵器,餘欲從二子學。子云曰:「能讀千賦,則善賦。」君大曰:「能觀千劍,則曉劍。」諺曰:「伏習象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P。51)諺曰:「侏儒見一節,而長短可知。」孔子言:「舉一隅足以三隅反。」觀吾小時二賦,亦足以揆其能否。餘少時為奉車郎,孝成帝出祠甘泉河東,見部先置畢陰集靈宮,武帝所造,門曰望仙,殿曰存仙,欲書壁為之賦,以頌美二仙之行。(P。52) 辨惑第十三 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百足之蟲,共舉一身,安得不濟?無仙道,好奇者為之。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從其學養性卻老之術。餘見侯曰:「聖人不學養性,凡人欲為之,欺罔甚矣。」君惠曰:「夫龜稱三千歲,鶴言千歲,以人之材,何乃不如蟲鳥邪?」餘應曰:「誰當久與龜鶴同居?君審知其年歲乎?設令然,蟬螵渠略,又可使延年如龜鶴耶?」聖人何不學仙而令死邪?聖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終也。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隱淪,三曰使鬼物,四曰先知,五日鑄凝。(P。53)淮南王之子娉迎道人,作為金銀,又云:「鉛字「金」與「公」,鉛則金之公,而銀者金之昆弟也。」武帝有所愛幸姬王夫人,窈窕好容,質性佞。夫人死,帝痛惜之。方士李少君言能致其神,乃夜設燭張幄,置夫人神影,令帝居他帳中遙望,見好女似夫人之狀,還帳坐。元帝被病,廣求方士,漢中送道士王仲都者,詔問:「何所能為?」對曰:「但能忍寒暑耳。」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衣,載以駟馬,於上林昆明池上環冰而弛。御者厚衣狐裘,甚寒戰,而仲都獨無變色。臥於池臺上,曛然自若。此耐寒也。因為待詔。至夏大暑日,使曝坐,又環以十爐火,不言熱而身不汗出。近哀、平間,睢陵有董仲君,好方道。嘗犯事,坐重罪,系獄,佯病、死。數日,目陷蟲出。吏捐棄之。既而復活。故知幻術靡所不有。(P。54)又能鼻吹口歌,吐舌,聳眉動目。荊州有鼻飲之蠻,南城有頭飛之夷,非為幻也。哀帝時,有老人范蘭,言年三百歲。初與人相見,則喜而相應和;再三,則罵而逐人。史子心見署為丞相史,官架屋,發吏卒及官奴婢以給之,作金,不成。丞相自以力不足,又白傅太后。太后不復利於金也,聞金成可以作延年藥,又甘心焉。乃除之為郎,舍之北宮,中使者待遇。餘嘗與郎冷喜出,見一老翁,糞上拾食,頭面垢醜,不可忍視。喜曰:「安知此非神仙?」余曰:「道必形體如此,無以道焉。」劉子駿信方士虛言,為神仙可學。嘗問言:「人誠能抑嗜欲,闔耳目,可不衰竭乎?」餘見其庭下有大榆樹,久老剝折,指謂曰:「彼樹無情欲可忍,無耳目可闔,然猶枯槁朽蠹;人雖欲愛養,何能使之不衰?」黃門郎程偉,好黃白術。娶妻得知方家女。偉常從駕出,而無時衣,(P。55)甚憂。妻曰:「請致兩端縑。」縑即無故而至前。偉按枕中《鴻寶》作金,不成;妻乃往視偉。偉方扇炭燒筒,筒中有水銀,妻曰:「吾欲試相視一事。」乃出其囊中藥,少少投之;食頃發之,已成銀。偉大驚,曰:「道近在汝處,而不早告我,何也?」妻曰:「得之須有命者。」於是偉日夜說誘之,賣田宅以供美實衣服,猶不肯告偉。偉乃與伴謀撾笞伏之,妻輒知之,告偉言:「道必當傳其人。得其人,道路相遇,輒教之;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偉逼之不止,妻乃發狂,裸而走,以泥自涂,遂卒。呂仲子婢死,有女兒年四歲,葬後數來撫循之,亦能為兒沐頭浣濯,甚令人惡之。以告方士,云其家青狗為之,殺之則止;婢遂不復來。楊仲文亦言:所知家嫗死,已斂未葬,忽起飲食,後醉而坐棺前祭床上。如是三四,家益厭苦。其後醉,形壞,但得老狗,便打殺之。推問,乃里頭沽家狗。(P。56) 述策第十四  或云:「陳平為高帝解平城之圍,則言:「其事秘,世莫得而聞也。」此以工妙踔善,故藏隱不傳焉。子能權知斯事否?」吾應之曰:「此策乃反薄陋惡,故隱而不泄。高帝見圍七日,而陳平往說閼氏,閼氏言於單于而出之,以是知其所用說之事矣。彼陳平必言漢有好麗美女,為道其容貌天下無有,今困急,已馳使歸迎取,欲進與單于,單于見此人,必大好愛之;愛之,則閼氏日以遠疏,不如及其未到,令漢得脫去,(P。59)去,亦不持女來矣。閼氏婦女,有妒之性,必憎惡而事去之。此說簡而要,及得其用,則欲使神怪,故隱匿不泄也。」劉子駿聞吾言,乃立稱善焉。 閔友第十五 諺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言內有以相知與否,不在新故也。莊尤,字伯石。高君孟頗知律令,嘗自伏寫書,著作署郎哀其老,欲代之,不肯,云:「我躬自寫,乃當十遍讀。」揚雄作《玄》書,以為玄者天也、道也,言聖賢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為本統,而因附屬萬類、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義氏謂之易,老子謂之道,孔子謂之元,而揚雄謂之玄。《玄經》三篇,以紀天、地、人之道,立三體,有上、中、下,如禹貢之陳三品,三三而九,(P。60)因以九九八十一,故為八十一卦。以四為數,數從一至四,重累變易,竟八十一而遍,不可損益。以三十五蓍揲之。《玄經》五千餘言,而傳十二篇也。王公子問:「揚子云何人邪?」答曰:「揚子云才智開通,能入聖道,卓絕於眾,漢興以來,未有此也。」國師子駿曰:「何以言之?」答曰:「通才著書以百數,惟太史公為廣大,餘皆殘小論,不能比之子云所造《法言》、《太玄》也。《玄經》,數百年外其書必傳。世咸尊古卑今,貴所聞、賤所見也,故輕易之。老子其心玄遠,而與道合。若遇上好事,必以《太玄》次《五經》也。」時農。通人如子禮。餘同時佐郎官有梁子初、揚子林,好學,所寫萬卷,至於白首。嘗有所不曉百許寄餘,(P。61)餘觀其事,皆略可見。茂陵周智、孫胡,不為賦訟酬應之文,為大司徒掾,見使兼領眾事,典定文義。(P。62) 琴道第十六 昔神農氏繼宓義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琴長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數。厚寸有八,象三六數。廣六寸,象六律。上圓而斂,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廣下狹,法尊卑之禮。琴隱長四十五分,隱以前長八分。五弦,第一弦為宮,其次商、角、徵、羽。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為少宮、少商。下徵七弦,總會樞極。足以通萬物而考治亂也。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P。63)大聲不震嘩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八音廣博,琴德最優。古者聖賢,玩琴以養心。夫遭遇異時,窮則獨善其身而不失其操,故謂之「操」。「操」以鴻雁之音。達則兼善天下,無不通暢,故謂之「暢」。《堯暢》經逸不存。《舜操》者,昔虞舜聖德玄遠,遂升天子,喟然念親,巍巍上帝之位不足保,援琴作「操」,其聲清以微。《禹操》者,昔夏之時,洪水襄陵沈山,禹乃援琴作「操」,其聲清以溢,潺潺,志在深河。《微子操》:微子傷殷之將亡,終不可奈何,見鴻鵠高飛,援琴作「操」,其聲清以淳。《文王操》者,文王之時,紂無道,爛金為格,溢酒為池,宮中相殘,骨肉成泥,璇室瑤臺,藹云翳風,鐘聲雷起,疾動天地,文王躬被法度,陰行仁義,援琴作「操」,故其聲紛以擾,駭角震商。《伯夷操》,《箕子操》,其聲淳以激。(P。64)晉師曠善知音。衛靈公將之晉,宿於濮水之上,夜聞新聲,召師涓告之,曰:「為我聽寫之。」曰:「臣得之矣。」遂之晉。晉平公饗之。酒酣,靈公曰:「有新聲,愿奏之。」乃令師涓鼓琴。未終,師曠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也。」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孟嘗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對曰:「臣之所能令悲者:先貴而後賤,昔富而今貧,擯壓窮巷,不交四鄰,不若身材高妙,懷質抱真,逢讒罹謗,怨結而不得信;不若交歡而結愛,無怨而生離,遠赴絕國,無相見期;不若幼無父母,壯無妻兒,出以野澤為鄰,入用堀穴為家,困於朝夕,無所假貸。若此人者,但聞飛烏之號,秋風鳴條,則傷心矣。臣一為之援琴而太息,未有不凄惻而涕泣者也。今若足下,居則廣廈高堂,連闥洞房,下羅帷,來清風,倡優在前,諂諛侍側,(P。65)揚《激楚》,舞鄭妾,流聲以娛耳,練色以淫目。水戲則舫龍舟,建羽旗,鼓吹乎不測之淵。野游則登平原,馳廣囿,強弩下高鳥,勇士格猛獸,置酒娛樂,沈醉忘歸。方此之時,視天地曾不若一指,雖有善鼓琴,未能動足下也。孟嘗君曰:「固然。」雍門周曰:「然臣竊為足下有所常悲。夫角帝而困秦者,君也;連五國而伐楚者,又君也。天下未嘗無事,不從即衡。從成則楚王,衡成則秦帝。夫以秦、楚之強而報弱薛,譬猶磨蕭斧而伐朝菌也。有識之士,莫不為足下寒心酸鼻。天道不常盛,寒暑更進退,千秋萬歲之後,宗廟必不血食。高臺既以傾,曲池有已平,墳墓生荊棘,狐兔穴其中,游兒牧豎,躑躅其足而歌其上,行人見之凄愴,曰:「孟嘗君之尊貴,亦猶若是乎!(P。66)於是,孟嘗君喟然太息,涕淚承睫而未下。雍門周引琴而鼓之,徐動宮徵,叩角羽,初終,而成曲。孟嘗君遂噓欷而就之,曰:「先生鼓琴,令文立若亡國之人也。」宣帝元康、神爵之間,丞相奏能鼓雅琴者渤海趙定、梁國龍德,召見溫室,拜為侍郎。黃門工鼓琴者有任真卿。虞長倩能傳其度數、妙曲、遺聲。成少伯工吹竽,見安昌侯張子夏鼓瑟,謂曰:「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為知音。」(P。67) 補遺 夏禹之時,鴻水。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治家,有可觀之辭。遏絕其端,其命在天也。予見新進麗文,美而無采;及見劉揚言辭,常輒有得。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華而不知實核,或美眾多而不見要約。(及相如之吊二世,全為賦體。桓譚以為)其言惻愴,讀者嘆息;及卒章要切,斷而能悲也。聲氏之牛夜亡而遇夔,止而問焉:「我有四足,動而不善;子一足而超踴,何以然?」夔曰:「以吾一足,王於子矣。」魏三月上祀,農官讀法,法曰:「耒無十其羽,鋤無泥其涂。春田如布平以直;(P。69)夏田如鶩;秋田惕惕,如寇來不可測;冬田吳、越視。上上之田收下下,女則有罰;下下之田收上上,女則有賞。」魏王為青沼。郢王好細腰,而宮人餓。邯鄲立王,是抱空質也。(趙)肅侯游大陵,出於鹿門,大戊午扣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肅侯下車謝,賜大戊金百鎰。瀟湘之樂,方磐為口。(楚)莊王為車,銳上斗下,號曰「楚車。」秦惠文王剖賢人之腹,刑法大壞。秦之重法,猶盛三代之重禮樂也。齊宣王行金刀之法。魏文侯師李悝著《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故其律始於《盜賊》。(P。70)「盜賊」須劾捕,故著《囚》、《捕》二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假借不廉、淫侈逾制為《雜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所著六篇而已。衛鞅受之,入相於秦。是以秦、魏二國,深文峻法相近。(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