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集解》全文在线阅读,《医方集解》pdf网盘下载txt
医经

《医方集解》全文在线阅读,《医方集解》pdf网盘下载txt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医方集解》全文在线阅读,《医方集解》pdf网盘下载txt 医方集解 《医方集解》(公元 1682 年)清.汪昂(讱庵)著。二十一卷。 本书把方剂分为 21 门,收正方常用方 320 余,附方更多 ,注释扼要。 补养之剂 发表之剂 涌吐之剂 攻里之剂 表里之剂 和解之剂 理气之剂 理血之剂 祛风之剂 祛寒之剂 清暑之剂 利湿之剂 润燥之剂 泻火之剂 除痰之剂 消导之剂 收濇之剂 明目之剂 痈疡之剂 经产之剂 救急良方 勿药元诠 补养之剂   {补者,补其所不足也,养者,栽培之,将护之,使得生遂条达,而不受戕贼之患也,人之气禀,罕得其平,有偏於阳而阴不足者,有偏於阴而阳不足者,故必假药以滋助之,而又须优游安舒,假之岁月,使气血归於和平,乃能形神俱茂,而疾病不生也,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鬬而铸兵,不亦晚乎,故先补养,然补养非旦夕可效,故以丸剂居前,汤剂居后。} 六味地黄丸{补真阴,除百病,钱氏仲阳因仲景八味丸减去桂附,以治小儿,以小儿纯阳,故减桂附,今用通治大小证。}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盗汗,水泛为痰。〔仲景曰,气虚有痰,宜肾气丸补而逐之,丹溪曰,久病阴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发热欬嗽。〔肾虚则移热於肺而欬嗽,按之至骨,其热烙手,骨困不任为肾热。〕头晕目眩。〔直指方云,淫欲过度,肾气不能归元,此气虚头晕也,吐衄崩漏,脾不摄血,致血妄行,此血头晕。〕耳鸣耳聋,遗精便血,消渴淋沥,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虚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疮疡等证。〔诸证皆由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详註分见各门。〕 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山茱肉〔酒润〕、山药〔四两〕、茯苓〔拌乳〕、 丹皮、泽泻〔三两〕、蜜丸,空心盐汤下,冬酒下,钱氏加减法,血虚阴衰,熟地为君,精滑头昏,山茱为君,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小便淋沥,泽泻为君,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脾胃虚弱,皮肤乾濇,山药为君,言为君者,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两。此足少阴厥阴药也,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茱温肝逐风,濇精祕气,牡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李时珍曰,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世人专以黄蘗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丹者南方火色,牡而非牝,属阳故能入肾,泻阴火,退无汗之骨蒸。〕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能濇精。〕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解见后註.〕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殚述也。{或谓肾气丸为补水之剂,以熟地大补精血故也,不知精血足则真阳自生,况山药茱萸,皆能濇精固气,气者火也,水中之火,乃为真阳,此剂水火兼补,不寒不燥,至平淡,至神奇也,或曰肾气丸实补肝药也,肾为肝母,子虚则补母之义,古云,肝肾之病,同一治也,昂按肾气丸熟地温而丹皮凉,山药濇而茯苓渗,山茱收而泽泻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加减,不过一二味,极三四味而止,今人多拣本草补药,任意加入,有补无泻,且客倍於主,责成不专,而六味之功反退处於虚位,失制方之本旨矣,此后世庸师之误也,李士材曰,用此方者,有四失,地黄非怀庆则力薄,蒸晒非九次则不熟,或疑地黄之滞而减之,则君主弱,或恶泽泻之泻而减之,则使力薄,故归咎於药之无功,毋乃愚乎,按择泻本经云聪耳明目,为其能渗下焦之湿热也,湿热既除,则清气上行,故能养五脏,起阴气补虚损,止头旋,有聪耳明目之功,是以古方用之,今人多以昏目疑之,盖服之太多,则肾水过利而目昏,若古方配合,多寡适宜,未易增减也。本方煎服名六味地黄汤,治同。{赵养葵作医贯,专用此汤大剂治病,且云即以伤寒口渴言之,邪热入於胃府,消耗津液,故渴,恐胃汁乾,急下之以存津液,其次者,但云欲饮水者不可不与,不可多与,别无治法,纵有治者,徒知以芩连栀蘗麦冬五味花粉,甚则石膏知母,此皆有形之水,以沃无形之火,安能滋肾肝之真阴乎,若以六味地黄大剂服之,其渴立愈,何至传至少阴而成燥实坚之证乎,昂按以地黄汤治伤寒,亦赵氏之创见也。}本方加附子肉各一两,名桂附八味丸。〔崔氏〕治相火不足,虚羸少气,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尺脉弱者宜之。{李士材曰,肾有两枚,皆属於水,初无水火之别,仙经曰,两肾一般无二样,中间一点是阳精,两肾中间,穴名命门,相火所居也,一阳生於二阴之间,所以成乎坎而位於北也,李时珍曰,命门为藏精系胞之物,其体非脂非肉,自膜裹之,在脊骨第七节两肾中央,系着于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以相火能代心君行事,故曰小心,昂按,男女媾精,皆非禀此命火以结胎,人之穷通寿夭,皆根於此,乃先天无形之火,所以主云为而应万事,蒸糟粕而化精微者也,无此真阳之火,则神机灭息,生气消亡矣,惟附子肉桂,能入肾命之间而补之,故加入六味丸中,为补火之剂,有肾虚火不归经,大热烦渴,目赤脣裂,舌上生刺,喉如烟火,足心如烙,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者,宜十全大补汤,吞八味丸,或间燥热如此,复投桂附,不以火济火乎,曰,心包相火附於命门,男以藏精,女以系胞,因嗜欲竭之,火无所附,故厥而上炎,且火从肾出,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桂附与火同气而味辛,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道,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火必下降矣,然则桂附者,固治相火之正药欤,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谓其接引桂附,归就肾经,李时珍曰,非接引也,茯苓泽泻,皆取其泻膀胱之邪气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闢,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尊一於补,必致偏胜之害矣,汉武帝病消渴,曾服此丸,喻嘉言曰,下消之证,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故用此以折其水,使不顺趋,夫肾水下趋则消,肾水不上腾则渴,舍此安从治哉,金匮又用此方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又治妇人转胞,小便不通,更其名为肾气丸,盖取收摄肾气归元之义。}本方加黄蘗知母各二两,名知蘗八味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尺脉旺者宜之。{此以补天一所生之水也,朱丹溪曰,君火者,心火也,人火也,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也,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类而伏之,惟黄蘗之属可以降之,按知蘗八味丸与桂附八味丸,寒热相反,而服之者皆能有功,缘人之气禀不同,故补阴补阳,各有攸当,药者原为补偏救弊而设也,医贯曰左尺脉虚细数者,是肾之真阴不足,宜六味丸以补阴,右尺脉沉细数者,是命之相火不足,宜八味丸以补阳,至於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宜十补丸,此皆滋先天化源,自世之补阴者,率用知蘗反戕脾胃,多致不起,不能无憾,故特表而出之,又曰,王节斋云,凡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者,不可过服参耆,服多者死,盖恐阳旺而阴消也,自此说行而世之治阴虚欬嗽者,视参耆如砒鸩,以知蘗为灵丹,使患此证者,百无一生,良可悲也,盖病起房劳,真阴亏损,阴虚火上故欬,当先以六味丸之类补其真阴,使水升火降,随以参耆救肺之品,补肾之母,使金水相生,则病易愈矣,世之用寒凉者,固不足齿,间有知用参耆者,不知先壮水以制火,而遽投参耆以补阳,反使阳火旺而金益受伤,此不知后先之着者也。}本方加桂一两,名七味地黄丸,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元,本方加五味三两,名都气丸,治劳嗽,〔益肺之源以生肾水,再加桂亦治消渴。〕本方加五味二两,麦冬三两,名八仙长寿丸,再加紫河车一具,并治虚损劳热。〔河车名混沌皮,本人之血气所生,故能大补气血〕本方加杜仲〔薑炒〕牛膝〔酒洗〕各二两,治肾虚腰膝酸痛。本方去泽泻,加益智仁三两,〔盐酒炒〕治小便频数,〔益智辛热,濇精固气。〕本方用熟地二两,山药、山茱、丹皮归尾、五味、柴胡、各五钱,茯神、泽泻、各二钱半,蜜丸,硃砂为衣,名益阴肾气丸。〔即明目地黄丸,东垣〕治肾虚目昏。〔加柴胡者,所以升阳於上也〕桂附八味丸,加车前牛膝,名肾气丸,〔金匮〕治蛊胀,〔别见湿门〕。 七宝美髯丹〔补肝肾邵应节〕 治气血不足,羸弱,周痹,肾虚无子,消渴,淋沥,遗精崩带,痈疮,痔肿等证。{周痹,周身痿痺也,由气血不足,无子由肾冷精衰,消渴淋沥,由水不制火,遗精由心肾不交,崩带疮痔,由营血不调。 何首乌〔大者赤白各一斤去皮切片黑豆拌九蒸九晒〕白茯苓〔乳拌〕牛膝〔酒浸同首...
中医28《脉象口诀歌》,《脉象口诀歌》原文下载
医经

中医28《脉象口诀歌》,《脉象口诀歌》原文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中医28《脉象口诀歌》,《脉象口诀歌》原文下载 脉象口诀歌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类证治裁》在线阅读,《类证治裁》pdf下载百度云网盘
医经方剂论

《类证治裁》在线阅读,《类证治裁》pdf下载百度云网盘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类证治裁》在线阅读,《类证治裁》pdf下载百度云网盘 类证治裁 本书为清代医家林珮琴编者,首刊于咸丰元年,是一部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参考书。 全书8卷,设卷首一卷。除卷首为论述医理外,其他各卷主要载内科、杂病、外科、五官科及妇科的各种疾病。每一病下概要而明晰地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脉象及选用的治法和方药。同时每病大多附有医案,提供了自己的临床心得, 其中有的是与他人同治一人,同用一方,而只是药量稍加变化 ,收效却相当显著,充分揭示了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书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中医“活”的灵魂。同时证候翔备,用药精当,全书理法方药通融一体。近代医家曾誉之为“实用内科学”、“教科书”,这不难看出它的独到之处。 兹以初刻本为底本,又广搜校本,整理刊行,以飨读者。 ============================================================================== 序 林佩琴,字云和,号羲桐,清代丹阳(今属江苏)人。出生于1722年(清干隆三十七年),卒于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享年67岁。嘉庆戊辰(1808年)应恩科乡试中经魁(五名内举人),文章脍灸人口。己巳(1809年)后进而学医,后业于孙庆曾(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肿胀门),精于医术,融会贯通《灵枢》、《素问》、《难经》诸书,而不泥古。白天教授生徒,灯下披阅方书,历数十年。他虽然不以医为专业,但是诊治病人很多。晚年请病人归还药方,选择其中重要的立医案,题为《证治类裁》,凡八卷,并附外科。此书分门别类,前面是论述,药方次之,医案又次之。根据经典著作立论、用方,与《沉氏尊生书》体裁大略相同。此外,他还着有《米燕草堂四书文》五百余篇、《来燕草堂古文》二卷、《骈体文》二卷、《高卧楼古今体诗》二卷、《百鸟诗》一卷、《诗余》一卷。他的儿子林芝本,字筠石,也按医传行医。(见《羲桐府君传略》) 林佩琴博学通医,而不以医为专业,可作为儒医者代表。他的《类证治裁》一书,分门别类、前论、次方、后案,与《沉氏尊生书》体裁相仿,而言简法备,较之沉书更为明晰。 卷之一 中风(真中风类中风) 编号1〔口噤〕—-5页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足阳明之经上夹口, 风寒乘虚袭 入。则挛急口噤。(先用乌梅肉、冰片、生 南星为末擦牙, 其噤可开)宜竹沥、姜汁调 (苏合香丸灌, 再用巴豆油纸卷皂角末, 烧 烟熏入鼻中。人事自省)编号2〔痰壅〕—-5页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宜吐之。(稀涎散加橘红或姜盐汤 灌之,以鹅翎探吐.或三圣散瓜蒂散加蝎吐之) 后用(星香散、二陈汤、涤痰汤、导痰汤) 挟虚, 加(参、耆、竹沥)挟寒。加(桂、 附、姜汁)脾虚呕痰。(六君子汤、异功散) 中气虚。(理中汤、温胃饮) 编号3〔口眼喎僻〕—-5页9行 出处...
《千金翼方》原文全文阅读,《千金翼方》原文下载
方剂论

《千金翼方》原文全文阅读,《千金翼方》原文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孙思邈撰于682年,系作者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卷首为“药录”,辑录药物800余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书中对内、外各科病证的诊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均有增补,并收载了当时医家秘藏的汉张仲景《伤寒论》内容,选录《千金要方》所未载的古代方剂2000余首。中国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种刻印本。 朝奉郎守太常少节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护军鵙、臣林亿等校正建档: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研究所张恒鸿所长 千金翼方卷第一   採药时节第一 论曰夫药採取不知时节不以阴乾暴乾,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採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其法虽具大经,学者寻览造次难得,是以甄别即日可知耳。 萎蕤(立春后採阴乾)菊花  (正月採根三月採叶五月採茎九月採花十一月採实皆阴乾)白英 (春採叶夏採茎秋採花冬採根、络石(正月採)飞廉(正月採根七八月採花阴)、 峹本(正月二月採暴二十日成)、通草(正月採阴)、女菀(正月二月採阴)、  乌头乌喙(正月二月採春採为乌头冬採为附子八月上旬採根阴)蒴藋 (春夏採叶秋冬採芚根)、 柏叶(四时各依方面採阴)枸杞(春夏採叶秋採茎实冬採根阴)、茗(春採)、  桃枭(正月採)、天门冬(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暴)、  麦门冬(二月三月八月十月採阴)、 朮(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採暴)黄精(二月採阴)、 乾地黄(二月八採阴)署预(二月八月採暴)、甘草(二月八月採暴乾十日成)、  人参(二月四月八月上旬採暴乾无令见风)、 牛膝(二月八月十月採阴)细辛(二月八月採阴)独活(二月八月採暴) 升麻(二月八月採日乾)、  柴胡(二月八月採暴)龙胆(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採阴)、 巴戟天(二月八月採阴)、  白蒿(二月採)防风(二月十月採暴)黄连(二月八月採)沙参(二月八月採暴)、 王不留行(二月八月採)、黄耆(二月十月採阴)杜若(二月八月採暴)、 茜根(二月三月採暴)当归(二月八月採阴)秦艽(二月八月採暴) 芍药(二月八月採暴)、前胡(二月八月採暴)知母(一月八月採暴)  栝楼(二月八月採根三十日成)、石龙芮(五月五日採子二月八月採皮阴)、  石韦(二月採阴)、狗脊(二月八月採暴)、  萆薢(二月八月採暴)菝魰(二月八月採暴)白芷(二月八月採暴) 紫菀(二月三月採阴)、百合(二月八月採暴)牡丹(二月八月採阴) 防巳(二月八月採阴)地榆(二月八月採暴)、 莎草根(二月八月採)大黄(二月八月採火乾)桔梗(二月八月採暴)  甘遂(二月採阴)、赭魁(二月採)、天雄(二月採阴)、 贯众(一月八月採阴)虎掌(二月八月採阴)、 白歛(二月八月採暴)羊桃(一月採阴)、 狼毒(二月八月採阴)鬼臼(二月八月採)、茯苓茯神(二月八月採阴)、 桂(二月八月十月採阴)杜仲(二月五月八月九月採)、 商陆(二月八月採日乾)丁香(二月八月採)榆皮(二月採皮暴乾八月採实)、 猪苓(二月八月採阴)秦皮(二月八月採阴)石南(二月四月採叶八月採实阴)、 蓝叶(二月三月採暴本草无)、赤箭(三月四月八月採暴)防葵(三月三日採暴)、 芎藭(二月四月採暴)徐长卿(三月採)黄芩(三月三日採阴) 大青(三月四月採阴)、玄参(三月四月採暴)苦参(三月八月十月採暴)  杜蘅(三月三日採暴)紫草(三月採阴)、 白薇(三月三日採阴)紫参(三月採火乾)泽兰(三月三日採阴)王瓜(三月採阴)、 垣衣(三月三日採阴)艾叶(三月三日採暴)水萍(三月三日採阴) 芫花(三月三日採阴)、泽漆(三月三日七月七日採阴)、藜芦(三月採阴)、  羊踯躅(三月採阴)、 茵芋(三月三日採阴)射干(三月三日採阴)青葙子(三月採茎叶阴五月六月採子)、 紫葛(三月八採日乾)白附子(三月採)桑上寄生(三月三日採阴)、 厚朴(二月九月十月採阴)芜荑(三月採阴)、黄环(三月採阴)、 乌芋(三月三日採暴)、 桃花(三月三日採阴)苦采(三月三日採阴)远志(四月採阴)、 菥蓂子(四月五月採暴)、景天(四月四日七月七日採阴)、蒲黄(四月採)、 兰草(四月五月採)、...
脉经语释译注在线阅读,脉经电子书下载
医经

脉经语释译注在线阅读,脉经电子书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脉经语释译注在线阅读,脉经电子书下载 脉经 《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编著,撰年不详。是我国现存医学史上第一部与医学有关的书籍,在中国和世界的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作用。《脉经》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 《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刊行之后,自晋至唐历三百余年流传不绝。宋代校正医书局曾对此书进行校勘。 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天历三年(1330)广勤书堂刻本、明成化间据元泰定本翻刻本、明赵府居敬堂刻本、明万历三年(1577)福建刻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守山阁丛书》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周氏医学丛书》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杨守敬校勘本等。人民卫生出版、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影印本和排印本。 王叔和(约3 世纪),名熙。西晋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一说今山东济宁)人。魏晋间医学家。曾任晋太医令。王氏性度沉静,博通经方,于诊切之术有较深研究。鉴于前人撰集方书,其有关脉学部分,或混杂相涉,烦而难明,于是考核遗文,摭拾群论,采集前代医家医著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及《内经》、《四时经》等论述脉学的内容,结合临床实际,撰成《脉经》。 王叔和在总结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首次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脉学基础。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如下: 1.确立脉象指下标准 《脉经》第一次系统论述各种脉象,总结归纳脉象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如谓:”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经》后历代中医著述对脉象的描述,均未离开《脉经》的基本概念。 2.奠定脉名种类基础 《脉经》对古代医学文献散载的30余种脉名进行整理,归纳为24种脉象名称,从而奠定了脉名种类的基础,成为历代脉书中脉名及其分类的基本准则。 3.首开脉象鉴别先河 《脉经》在提出24脉象后,紧接着提出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迟与缓八组相类脉,提醒医生要注意脉象的区别对照,对后世医家对脉象的鉴别有很大的启示作用。4.确立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 《脉经》在《难经》基础上,将寸尺二部脉法发展为寸、关、尺三部脉法;把《内经》遍身诊脉法之三部加以发挥,解释为掌后脉口寸关尺三部,并以寸关尺三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这是最早的寸口三部九候提法,并提出寸关尺三部左手依次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依次候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的脏腑分配观点,从而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法的临床普遍应用。《脉经》的脏腑定位,历代除大小肠、三焦脉位略有歧议外,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医脉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5.总结脉象临床意义 《脉经》对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也作了大量论述:一是对脉象主病进行原则概括,如”迟则为寒”,”洪则为热”;二是结合脉、证、病机、治疗进行综合总结,如”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血去故也。宜服竹皮汤、黄芪汤,灸膻中”等等。这类论述对脉象临床意义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反映出当时的脉象病理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同时一直对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脉经》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该书著成后,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西藏,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13世纪~14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学,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脉经卷第一 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洪脉,极大在指下。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数脉,去来促急。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加弓弦状。 紧脉,数如切绳状。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駃于迟。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药性赋歌诀全文,《药性赋》背诵版TXT
医经

药性赋歌诀全文,《药性赋》背诵版TXT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药性赋歌诀全文,《药性赋》背诵版TXT 药性赋 《药性赋》,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约为金元时代作品。原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由于原书用歌赋韵语编写,文词过简,读之难以深悟。我们于60年代编写出版了《药性赋白话解》一书。该书一经刊行,即深受读者欢迎,已印行22次,连续多年排为畅销书之列。随着中药学的发展,一版已不能满足现代读者要求。为此,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对此书进行了二版修订,内容更为丰富实用,除“白话解”外,增加了药物的现代用量用法、配伍应用、附方、注意事项,并加入按语,据药源不同、炮制之别、药理精微、功能对比等,阐述用法之异。读者熟读本书,便可打下坚实的药性基本功,终生受益。 第一章 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闻之菊花能明目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僻;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心肝;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宣黄连治泠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茅根止血与吐衄;石苇通淋与小肠。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温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热毒杀虫于贯众。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气血妇人之用。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肝;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第二章 热性药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拨;用发散以生姜。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疗痨瘵,更壮元阳。 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麻黄表汗以疗咳逆;韭子壮阳而医白浊。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胡芦巴治虚泠之疝气;生卷柏破症葭而血通。白朮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菖蒲开心气、散泠,更治耳聋。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肉苁蓉填精益肾;石硫黄暖胃驱虫。胡椒主去痰而除泠;秦椒主攻痛而去风。吴茱萸疗心腹之泠气;灵砂定心脏之怔忡。盖夫散肾泠、助脾胃,须毕澄茄;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朮。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白豆蔻治泠泻,疗痈止痛于乳香;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干漆。岂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消肿益血于米醋;下气散寒于紫苏。扁豆助脾,则酒有行药破结之用;麝香开窍,则葱为通中发汗之需。尝观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痛;麒麟竭止血出,疗金疮之伤折。糜茸壮阳以助肾;当归补虚而养血。乌贼骨止带下,且除崩漏目翳;鹿角胶住血崩,能补虚羸劳绝。白花蛇治瘫痪,疗风痒之癣疹;乌梢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乌药有治泠气之理;禹余粮乃疗崩漏之因。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厚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是则鲫鱼有温胃之功;代赭乃镇肝之剂。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痛;橘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此六十六种药性之热者也。 第三章 温性药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 木香理乎气滞;半夏主于痰湿。苍朮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萝卜去膨胀,下气治面尤堪。况夫钟乳粉补肺气,兼疗肺虚;青盐治腹痛,且滋肾水。山药而腰湿能医;阿胶而痢嗽皆止。赤石脂治精浊而止泄,兼补崩中;阳起石暖子宫以壮阳,更疗阴痿。 诚以紫苑治嗽,防风怯风,苍耳子透脑止涕,威灵仙宣风通气。细辛去头风,止嗽而疗齿痛;艾叶治崩漏、安胎而医痢红。羌活明目驱风,除湿毒肿痛;白芷止崩治肿,疗痔瘘疮痈。若乃红蓝花通经,治产后恶血之余;刘寄奴散血,疗烫火金疮之苦。减风湿之痛则茵芋叶;疗折伤之症责骨碎补。 藿香叶辟恶气而定霍乱;草果仁温脾胃而止呕吐。巴戟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元胡索理气痛血凝,调经有助。尝闻款冬花润肺,去痰嗽以定喘;肉豆蔻温中,止霍乱而助脾。抚芎走经络之痛;何首乌志疮疥之资。姜黄能下气、破恶血之积;防己宜消肿、去风湿之施。蒿本除风,主妇人阴痛之用;仙茅益肾,扶元气虚弱之衰。乃曰破故纸温肾,补精髓与劳伤;宣木瓜入肝,疗脚气并水肿。杏仁润肺燥止嗽之剂;茴香治疝气肾疼之用。诃子生精止渴,兼疗滑泄之痾;秦艽攻风逐水,又除肢节之痛。槟榔豁痰而逐水,杀刺白虫;杜仲益肾而添精,去腰膝重。当知紫石英疗惊悸崩中之疾,橘核仁治腰痛疝气之真。金樱子兮涩精;紫苏子兮下气涎。淡豆豉发伤寒之表;大小蓟除诸血之鲜。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频数;麻仁润肺,利六腑之燥坚。抑又闻补虚弱、排疮脓,莫若黄耆;强腰脚、壮筋骨,无如狗脊。 菟丝子补肾以明目;马兰花治疝而有益。此五十四种药性之温者也。 第四章 平性药 详论药性,平和惟在。 以磠砂而去积;用龙齿以安魂。青皮快膈除膨胀,且利脾胃;芡实益精治白浊,兼补真元。原夫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花蕊石治金疮,血行则却。决明和肝气,治眼之剂;天麻主头眩,怯风之药。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气平;石斛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观乎商陆治肿,覆盆益精。琥珀安神而散血;朱砂镇心而有灵。牛膝强足补精,兼疗腰痛;龙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甘松理风气而痛止;蒺藜疗风疮而目明。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蒲黄止崩治衄,消痨调经。岂不以南星醒脾,去惊风痰吐之忧;三棱破积,除血块气滞之症。没食主泄泻而神效;皂角治风痰而响应。桑螵蛸疗遗精之泄;鸭头血医水肿之盛。蛤蚧治痨嗽,牛蒡子疏风壅之痰;全蝎主风瘫,酸枣仁去怔忡之病。尝闻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大腹子去膨下气,亦令胃和。小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木通、猪苓,尤为利水之多。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没药乃治疮散血之科。郁李仁润肠宣血,去浮肿之疾;茯神宁心益智,除惊悸之痾。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因知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 白附子去面风之游走;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椿根白皮主泻血;桑根白皮主喘息。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曲健脾胃而进饮食。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柏子仁养心神而有益。抑又闻安息香辟恶,且止心腹之痛;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僵蚕治诸风之喉闭;百合恋肺痨之嗽萎。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可医。连翘排疮脓与肿毒;石南叶利筋骨与毛皮。谷芽养脾,阿魏除邪气而破积;紫河车补血,大枣和药性以开脾。然而鳖甲治痨疟,兼破症葭;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乌梅主便血疟疾之用;竹沥治中风声音之失。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者也。
颅囟经原文翻译在线阅读,颅囟经pdf下载
医经

颅囟经原文翻译在线阅读,颅囟经pdf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颅囟经原文翻译在线阅读,颅囟经pdf下载 颅囟经   《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著撰人。《宋史·方伎传》及《艺文志》始载《师巫颅囟经》。一般认为该书系唐末宋初人托名师巫的作品。明代以后散佚。现所见《颅囟经》多以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本为祖本。现存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辑本2卷,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全书分为二卷,上卷论述小儿脉法、病证、治疗以及小儿疾病的特殊诊断和鉴别方法,并对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证详加论述;下卷载火丹(丹毒)15候,治疗多以秘方,计16证19方。书中祝由法等保留了早期医书的内容。 ==============================================================================《颅囟经》二卷,不着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今检此书,前有序文一篇,称王母金文,黄帝得之?天,秘藏金匮,名曰《内经》,百姓莫可见之。后穆王贤士师巫于崆峒山得而释之云云。其所谓师巫,与《宋志》相合,当即此本。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以王冰《素问注》第七卷内有师氏藏之一语,遂托名师巫以自神其说耳。其名颅卤者,案首骨曰颅,脑盖曰囟,殆因小儿初生,颅囟未合,证治各别,故取以名其书。首论脉候至数之法,小儿与大人不同。次论受病之本与治疗之术,皆极中肯綮,要言不烦。次论火丹证治分别十五名目。皆他书所未尝见。其论杂证,亦多秘方,非后世俗医所可及。盖必别有师承,故能精晰如此。《宋史·方技传》载,钱乙始以《颅囟经》著名,召至京师,视长公主女疾,授翰林医学。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而其源实出于此书,亦可知其术之精矣。谨据《永乐大典》所载,裒而辑之,依《宋志》旧目厘为二卷,俾不至无传于后焉。 原序   夫“颅囟”者,谓天地阴阳化感颅囟,故受名也。尝览《黄帝内传》,王母金文始演四序二仪阴阳之术、三才一元之道、采御灵机,黄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匮,名曰《内经》,百姓莫可见之。后穆王贤士“师巫”于崆峒山得而释之,叙天地大德、阴阳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质。爰自精凝血室、儿感阳兴,血入精宫、女随阴住,故以清气降而阳谷生,浊气升而阴井盛也。甚者二仪互换,五气相参,目睹元机,非贤莫达。谓真阴错杂,使精血聚而成殃;阳发异端,感荣卫合而有疾。遂使婴儿才养,惊候多生。庸愚不测始末,乱施攻疗,便致枉损婴儿。吁哉!吁哉!遂究古言,寻察端由,叙成疾目,曰“颅囟经”焉。真凭辨证,乃定死生。后学之流,审依济疾。天和太清降乘赤海,真一元气乘之,则母情先摇,荡漾炽然,是阳盛发阴,当妊男也。六脉诸经皆举其阳证,所谓妊衰不胜藏气,则触忤而便伤妊;胜而气劣,则母疾三五月而发,皆随五藏。心藏,干而口苦,舌干;肺藏,渴而多涕,发寒;肝藏,邪而胑酸,多睡;脾藏,发而呕逆,恶食;肾藏,困而软弱无力。藏、妊气平,则和而无苦。胎若劣,而强得藏飬,至生亦乃多疾。二仪纯阴之证,升杂真一者,谓“阴发阳”,则父精薄,妊当成女也。六脉诸经皆发阴证,若血盛气衰,则肥而劣气;若气盛血衰,则瘦而壮气。余藏、妊之气皆同男说。孩子处母腹之内时,受化和之正气,分阴阳之纪纲,天地降灵十月,而化万物以生成。随其时变,大理清纯化成祥瑞之基,全真道一,故生成焉。一月,为胚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分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滋灵也;七月,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生人也;十月,气足万物成也。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得诸百灵,以御邪气。陶甄万类,以静为源,是知慎于调护,即以守恬和,可以保长生耳。故小儿瘦痾,盖他人之过也。 颅囟经卷上·脉法   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若有脉候,即须于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其脉候未来,呼之脉来三至,吸之脉来三至,呼吸定息一至,此为无患矣。所言“定息”,呼气未出、吸气未入,定息之中又至,此是平和也。若以大人脉五至取之,即差矣。如此七至以上,即为有气;或脉浮如弓之张弦,此为有风,并可依后方合药治之一。或七至以下,此为冷候,亦宜依后方合药疗之。或诊候取平,或忽而不见,沉浮不定,伏益根平者,此为神鬼之病。且合求祟,续宜使药。或桃柳枝汤浴,煎饮子为使,一两颗桃心。 孩子脉呼吸十五至以上、三至以下,皆死矣。 颅囟经卷上·病证   初生小儿鹅口、撮噤,并是出胎客风着颅、脐,致有此。可以小艾灸三壮二及烙之愈。 初生小儿至夜啼者,是有瘀血腹痛,夜乘阴而痛则啼。  初生小儿一月内,乳痢如胶,是母寒气伤胃所致也。 初生小儿一月内,乳痢如血,是母胸有滞热所作也。 初生小儿一月内,两眼赤者,是在胎之时,母吃灸煿、热面壅滞,气入胎中,熏儿脑所致也。  小儿温热,皆因从气热而搏胃气。然若下之,平气即愈,气虚则生惊而变痫。 小儿惊、痫,一从虚邪、客热相搏而生。其候当用补飬安和即愈,加以性冷及太过即死。 小儿哕、逆、吐,皆胃气虚,逆气客于藏气而作。当和胃飬气至如下冷即极。 小儿霍乱、吐逆,皆胃气与阴阳气上下交争而作,当用分和补药调飬即愈,余皆死。  小儿客忤无辜,皆因客入所触及暴露星月。小儿嫩弱,所以此候多恶。  小儿一、眼青揉痒,是肝疳;二、齿焦,是骨疳;三、肉色鼻中干,是肺疳;四、皮干肉裂,是筋疳;五、发焦黄,是血疳;六、舌上生疮,是心疳;七、爱吃泥土,是脾疳。 孩子肌肤肥实、皮肤白,无故烦渴,此自小你猛冲损肺,但依后方,内用“甘草人参合饮子”;若气急、甚胸胀起、鼻连眼下脸青色、呻吟之声者,此必死之兆,不得与药。 孩子利如泔、靛者,难效;利如鹅、鸭血者,脾已烂损,不宜与药。  孩子凡有诸色疾苦,但眼睑下垂牵,必定死矣。 孩子疟,皆难效。或发无时,即口噤,咬牙作声,此必死矣,呼为“沥瘠疳疟”,亦名为“锁肠疳”。 孩子渴吃乳食,夜啼作声,此即是腹肚痛。  孩子无故摇头,此是脑顶风。 孩子吃乳食皆出,此是脾冷。  孩子无故肚大、项细、四肢消瘦,筋脉、骨节起,自是小来少乳,嚼食与吃早,成骨热疳劳。先宜与“保童丸”吃,续与“柴胡鳖甲引子”。(“保童丸”方见“一切疳门”中,“柴胡饮子”方见“行迟门”中。) 孩儿头面、胸膊肌厚,臂胫细瘦,行走迟者,是小儿抱损。 孩子鼻流清涕、或鼻下赤痒,此是脑中、鼻中疳极,宜用后方。“青黛散”吹鼻、兼傅鼻下赤烂处(方见疳疾吹鼻门中)。 以前并诊候孩子疾状。孩子气脉未调,藏府脆薄,腠理开疏,看脉以时依方用药。  孩子或夏中热时,因乳母沐浴多使冷水,你得冷气,血脉皆伏,见孩儿气未定便与你,使孩子多胃毒、及赤、白两般恶痢,此乃是你母之过。凡浴后,可令定息良久,候气定,揉与之,即全无患。  师巫烧钱,乳毋须预祝之,勿令着水喷儿,皆令惊、热入心,转成患害,切细慎之。 凡孩子自生,但任阴阳推移、即每六十日一度变蒸,此骨节长来。四肢发热、或不下食乳,遇如此之时,上唇有珠子如粟粒大,此呼为“变蒸珠子”,以后方“退热饮子”疗之,不宜别与方药。(《幼幼新书》注云:“《颅囟经》以六十日为一变,巢氏《病源》以三十二日为一变,说有不同,故兼存之。) 颅囟经卷上·惊痫癫证治   牛黄丸  治小儿胎惊及痫、或心热。 牛黄、龙齿、马牙硝、铁焰粉(各一分)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乳食前,熟水调破一丸灌三下。令母忌口。  又、牛黄丸 治孩子惊热入心,拟成痫疾。面色不定、啼哭不出、潮热无度、不吃乳食、大段眼翻露白、手足逆冷、呼唤不应。 牛黄(研)、大黄、独活(各一分),琥珀(炙、别研)、升麻、菉豆粉、大麻仁(别研,各半两)  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熟水下一丸,顿服之,食后再服一丸。至十岁,加金、银箔各五片,忌煿炙、毒物。 虎睛丸 治孩儿风痫、惊啼不吃乳。 虎睛(一只),犀角、子芩(各等分),栀子仁、大黄(各十分) 右五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惊啼不吃你,乳汁下七丸;风痫,米饮下五丸至七丸。儿小,减丸数。取利为度。忌毒物。若有虚热,加知母六分。 又、虎睛丸 治小儿、孩子二十四种惊、痫,壮热、抽掣脚手、呕吐、夜啼、眼肿。 虎睛(一只)、犀角、子芩(各等分)、栀子仁、大黄(各十分) 右五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惊啼不吃你,乳汁下七丸;风痫,米饮下五丸至七丸。儿小,减丸数。取利为度。忌毒物。若有虚热,加知母六分。 又、虎睛丸...
痧胀玉衡刮痧之法全文,痧胀玉衡全书下载
医经

痧胀玉衡刮痧之法全文,痧胀玉衡全书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痧胀玉衡刮痧之法全文,痧胀玉衡全书下载 痧胀玉衡 郭氏鉴于当时痧胀流行,采取前人有关经验。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撰写《痧胀玉衡》一书共3卷,约7.9万字。上卷,载痧症发蒙论,玉衡要语列治痧三法,放痧有十、刮痧法、用针说、用药大法等专论治痧方法,玉衡脉法列唇舌辨、痧脉十二经辨、痧脉要诀、痧脉有似阴证辨、痧脉似气血有条辨、痧脉诀生死法等专论舌、脉诊法。中卷,叙述临床各种痧证的症状,并附以治疗验案,列遍身肿胀痧、伤风咳嗽痧,胎前产后痧、例经痧、眼目痧、瘟痧等45种。下卷,载述治痧方药,共载汤、丸、丹、散剂56方,另载便用方7首、绝痧方和治痧药物70余种。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乃撰成后卷。后卷,载述了痧胀看法,痧胀兼证及变证,列麻疹兼痧胀、痧胀兼麻疹、痧类阴证、呃逆痧、盘肠痧、口舌兼痧、筋骨疼痛痧等37种。作者认为痧证之病因为天地间的戾气,为热毒之邪,可邻里相传。乡村城市之中,俱有此证,或为闷痧、或为痧痛,类型繁多;伤寒、疟疾、胎前、产后均可与痧兼发。痧毒自口鼻而入,或病于肌肤,或发于血肉,或发于胃肠经或肝脾肾三阴,均详述了各种痧证的临床症状和具体治疗方法。该书罗列冗繁,使人有无证不痧之感,此为书中不足之处,但仍可称之谓一部系统的痧证专著。 现存主要版本:清·康熙十四年刻本;日本·享保九年书肆竹田藤助刻本雷薄堂藏板;清刻本扫叶山房藏板;见《中国医学大成》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据《中国医学大成》本重印本。 序 忆昔癸末秋,余在燕都,其时疫病大作。患者胸腹稍 满,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数干,竟不知所名。有海昌明经李 君见之,日:“此痧也。”挑之以针,血出,病随手愈。于是 城中舁(1)而就医者,亦日以千计,皆得愈而去。 顷之,症变 而为嗽,嗽甚轻,不半日随毙。 时李君已出都。有知者曰:“此亦痧也。”用前法挑之,亦随愈焉。余时目击其事,归而与知医者言之,卒疑信交半,无何,则吾乡挑痴之法盛行 矣。先是乡人有粪秽感痧,利用钱物蘸油而刮,及此多用 挑。然行之大都妇人,以故为名医者不道,及考诸医书,古时未有论及,后人稍有青筋之说,仍略而不详,因而求人之信者少,疑者益多。用药之方,遂置之不论。人不幸犯是症,无得全者。噫!是可悯也。友人在陶郭君明理读书,旁 搜医学,见近之患痧者日益众,而治痧者不闻,乃精心殚思,推原于小儿痧疹之理,兼求之古方,多有不言涉而见痧之意者,且验之诸所救疗,无或爽,因以自信。遂发愿广之 天下后世,为百千万人命之救,著有《玉衡》一书。右陶之心切矣,右陶之功大矣!右陶尝言:“痧本无定脉,凡脉与所 患之症不相应者,即为痧之脉;痧亦无定症,或感风、感 食、感劳、感痰,而以本症治之不效者,皆为痧之症”。为立之方,使知遵也,为记之验,使知信也,后以药性终之,便知用之有直不宜,不与它症同也。右陶治疾之法,于是书 平全,而世人将读其书以治痧兼以治右陶之所不及治。右陶之心,于是大快。虽不欲居其功,功又安归哉!余既见痧之事,及信右陶之说,敢为之言,虽然不足为愚古道也。时康熙十四年乙卯重阳日里人王庭题。 注(l)异(yo余)举、抬之意,此处指病重,由他人抬来。 自序 尝论~元运化,升而为天,凝而为地,人生其中,道配 三才,惟其克佐天地之所不及也。所以大之兵农礼乐,小之 屠钓工商,缺一不可。而况炎帝肇创,尝药疗病,尤斯人生 死所系者乎。历代相沿,神医迭出,载籍纷纷,惟救疾苦, 孰意痧胀一症,时有悬命须臾,兆变顷刻者,竟置不论。如云林龚先生,所志诸书,历有年矣,迄今诵法不衰,时多宗之,然云青筋,所谓痧也。惜自古以来,从未论及,是以其 疾往往不治。余窃以为生死甚大,望医如望拯溺,讵可听人之有是疾而不为之生全乎。余高曾以经术起家,箕裘累叶。 余少列官墙,读古惠鲜环保,慨然有恫恤生民之志,尝愿为愁者解困,危者苏命。 因追阅仲景、东垣、丹溪诸先生论。而帖括所拘,有怀未展。鼎革以后,播迁不一,或羁留武水,或跋涉秦溪。 每忆昔年寻章摘句,不过淹骞一身,毫无 神益于世.既而旅食江淮,浪游吴越,所在时行痧胀,被祸不少。 余心恻然,思得一术以济之,窃恐世人犯而不识,多有坐视其死者。故凡遇杏林先辈未尝不造而问焉;见松隐异人,未尝不就而请焉。即册籍所载,鲜不于晤对之间,互相 参考,然于痧也,究不得一要旨。以后返掉携李,搜求高曾 所遗前贤诸秘草,有其传变难治异症,或定于嫌洛大儒,或 议论楚粤高士。虽篇页零星,各有同异,皆透参《灵》、《素》。《甲乙》诸经,以推广仲景先生之意,借专籍无传,沉理日久,而古人精秘尚未出也。余日夕究心,始悟痧胀变端,总其大纲,撮其要领,遂得历历措施,无不响验。余特虑斯疾勿辩,贻祸无穷,故为之推原其始,详究其终,深悯斯疾之为害,不忍不有斯集也。虽然医者治疾,尤百工治事,此提 一规,彼挟一矩,有一定之法,无一定之用。故余虽获获言,尤必酌量子累黍之度,而神明其治法焉。此非昔人无是疾,今人始有是疾也;抑非昔人之病可略,今人之病当独评也。余所以念兹在兹,日孜孜焉从事笔墨间,惟此数人是论。要不外夫推己之心,俾天下成慰及人之愿斯已耳。昔人有言:“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天下”。余独不敢云 治身,与为天下有二也。盖医之为道、惟视人如己者乃可施。至于风气之强弱,年岁之多寡,精力之厚薄,必须以己为断,然后原疾量药,贯微彻幽,度节气而候温凉,参脉理而合好重,始乃取应如神,捷于桴鼓。不然卤莽从事,是尤南辕而返北辙也,乌可得能。时大清康熙十四年岁次乙卯灯月携李郭志遂右陶氏自序予裕贤觉。 续序 续序(l) 尝稽古今医学,备悉万病,独不明痧,因而人鲜其传, 无奈世之患者比比也。既有此病,不可不求有以治之。余因...
傅青主女科古本原文在线阅读下载,傅青主女科方剂36篇
方剂论

傅青主女科古本原文在线阅读下载,傅青主女科方剂36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傅青主女科古本原文在线阅读下载,傅青主女科方剂36篇 帶下 白帶下 夫帶下俱是濕症。而以“帶”名者,因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蓋帶脈通於任、督,任、督病而帶脈始病。帶脈者,所以約束胞胎之系也。帶脈無力,則難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帶弱則胎易墜,帶傷則胎不牢。然而帶脈之傷,非獨跌閃挫氣已也,或行房而放縱,或飲酒而顛狂,雖無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則氣不能化經水,而反變為帶病矣。故病帶著,惟尼僧,寡婦,出嫁之女多有之,而在室女則少也。況加以脾氣之虛,肝氣之郁,濕氣之侵,熱氣之逼,安得不成帶下之病哉!故婦人有終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則臭穢者,所謂白帶也。夫白帶乃濕盛而火衰,肝鬱而氣弱,則脾土受傷,濕土之氣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榮血以為經水,反變成白滑之物,由陰門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風木不閉塞於地中,則地氣自升騰於天上,脾氣健而濕氣消,自無白帶之患矣。方用完帶湯。 白朮(一兩,土炒) 山藥(一兩,炒) 人參(二錢) 白芍(五錢,炒) 車前子(三錢,酒炒 蒼朮(三錢,製)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黑芥穗(五分) 柴胡(六分) 水煎服。二劑輕,四劑止,六劑則白帶全愈。此方脾、胃、肝三經同治之法,寓補於散之中,寄消於升之內,開提肝木之氣,則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補益脾土之元,則脾氣不濕,何難分消水氣。至於補脾而兼以補胃者,由裡以及表也。脾非胃氣之強,則脾之弱不能旺,是補胃正所以補脾耳。 ——————————————————————————–青帶下 婦人有帶下而色青者,甚則綠如綠豆汁,稠粘不斷,其氣腥臭,所謂青帶也。夫青帶乃肝經之濕熱。肝屬木,木色屬青,帶下流如綠豆汁,明明是肝木之病矣。但肝木最喜水潤,濕亦水之積,似濕非肝木之所惡,何以竟成青帶之症?不知水為肝木之所喜,而濕實肝木之所惡,以濕為土之氣故也。以所惡者合之所喜必有違者矣。肝之性既違,則肝之氣必逆。氣欲上升,而濕下帶青欲下降,兩相牽掣,以停住於中焦之間,而走于帶脈,遂從陰器而出。其色青綠者,正以其乘肝木之氣化也。逆輕者,熱必輕而色青;逆重者,熱必重而色綠。似乎治青易而治綠難,然而均無所難也。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則青綠之帶病均去矣。方用加減逍遙散。 茯苓(五錢 白芍(酒炒,五錢) 甘草(生用,五錢) 柴胡(一錢) 茵陳(三錢) 陳皮(一錢) 梔子(三錢,炒) 水煎服。二劑而色淡,四劑而青綠之帶絕,不必過劑矣。夫道遙散之立法也,乃解肝鬱之藥耳,何以治青帶若斯其神與?蓋濕熱留於肝經,因肝氣之鬱也,鬱則必逆,道遙散最能解肝之鬱與逆。鬱逆之氣既解,則濕熱難留,而又益之以茵陳之利濕, 梔子之清熱,肝氣得清,而青綠之帶又何自來!此方之所以奇而效捷也。倘僅以利濕清熱治青帶,而置肝氣於不問,安有止帶之日哉! ——————————————————————————–黃帶下 婦人有帶下而色黃者,宛如黃茶濃汁,其氣腥穢,所謂黃帶是也。夫黃帶乃任脈之濕熱也。任脈本不能容水,濕氣安得而入而化為黃帶乎?不知帶脈橫生,通於任脈,任脈直上走於唇齒,唇齒之 間,原有不斷之泉下貫於任脈以化精,使任脈無熱氣之繞,則口中 之津液盡化為精,以入於腎矣。惟有熱邪存於下焦之間,則津液不 能化精,而反化濕也。夫濕者,土之氣,實水之侵;熱者,火之氣 ,實木之生。水色本黑,火色本紅,今濕與熱合,欲化紅而不能, 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變為黃色矣。此乃不從水火之化,而 從濕化也。所以世之人有以黃帶為脾之濕熱,單去治脾而不得痊者 ,是不知真水、真火合成丹邪、元邪,繞於任脈、胞胎之間,而化 此鈴色也,單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補任脈之虛,而清腎火之炎,則 庶幾矣。方用易黃湯。 山藥(一兩,炒) 芡實(一兩,炒) 炒黃柏(二錢,鹽水炒) 車前子(一錢,酒炒)...
李时珍《濒湖脉学》全文下载,《濒湖脉学》二十七脉歌诀
医经

李时珍《濒湖脉学》全文下载,《濒湖脉学》二十七脉歌诀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李时珍《濒湖脉学》全文下载,《濒湖脉学》二十七脉歌诀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多种脉象。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读者诵记。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良好读物。  「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论。「十二经脉」是中医论述生理,病理机制的一种学说,而「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医「脉经」学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不但详叙「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还结合所主病证,提出相应的治疗。同时也是凭脉诊断疾病的一种依据,所以对学习和研究「脉学」也有参考的必要。 「脉诀考证」的主题,是以考证和评论当时流行的脉学书「王叔和脉诀」为对象,其内容是集录明以前各家对该书的不同意见,结合作者自己的见解,作为一种学术上的讨论,由于这里面接触到好些脉学上的实际问题,如「七表八里」、「男女脉位」等,所以对研究脉学来说,是能起到论证和解决部分存疑问题的作用。 重刻脉学奇经八脉序   余奉中丞夏公教,既刻本草纲目矣。临川令袁君与李君时珍,乡人也。复取其脉学与奇经八脉考,示余曰:“李君平生学力,尽在此,幸并刻之为全书。”余念古良医治疾,未有不先诊脉者。自轩歧已然,辩人鬼,别男女,特其粗尔。微茫呼吸之间,而生死轻重系焉。如济北才人颜色不变,而在死法中,其脉病也。故曰:“无数者同之,有数者异之。”苟不明乎脉之法,则所同者多矣。 脉学者,专辩脉诀之误也。今之医者,无不诵脉诀。而李君谓非叔和著,特条列而正之,然非李君之言也。宋陈无择尝斥为高阳生作矣,亦非无择之言也,朱晦翁尝讥其鄙浅伪书矣。脉诀行而脉经隐,脉诀之误既明,脉经其可复兴乎?奇经八脉者,其名出于《难经》,而其论原于《素问》,以非十二经之正,故谓之奇经也。 昔湻于意拜受公乘阳庆脉书奇欬术,即此世之医者,且不能举其数,况通其义乎。叔和曰:“瓦雨降下,沟渠溢满,圣人不能图也;脉络流溢,诸经不能复拘也。”然则八脉可以不讲乎?八脉明,而脉理尽矣。脉理尽,而病无不察,可以穷吾治之之方矣。语云:“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通乎脉学,又通乎八脉之学,道其患少也乎哉?因并刻附于本草之后。 癸卯秋七月上浣长州张鼎思书 题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闻之旧矣,而不解其奥。今读濒湖李君八脉考,原委精详,经络贯彻,顿觉蒙开塞决,胸次豁然,诚仙医二家入室指南也。然匪易牙亦未易味之,李君搏极群书,参讨古今,九流百氏,咸有撰述,此特其一脔尔。因僭述其槩而题之。隆庆壬申中秋日,道南吴哲拜题。 奇经八脉考引   奇经八脉考者,李君濒湖所撰辑以活人者也。经有正有奇,独考奇者。奇经,人所略,故致详焉。并病原治法靡不条具,若指诸掌,岂惟医学有赖,玄修之士,亦因以见身中造化真机矣。用心之勤如此,何其仁哉! 濒湖世儒,兼以医鸣,一门父子兄弟,富有著述,此特见一斑耳。问不佞,尝推其直,谅多闻之益,因僭识简端,以告后之君子。 明万历丁丑小暑日,同里日岩顾问顿首书。   《黄帝素问》王启玄注,《灵枢经》、《太苍公生死秘要》、《皇甫谧甲乙经》 《玄珠密语》、《扁鹊脉经》。 诸家注解《难经》吕广,杨玄操,庞安时,陈瑞孙,虞庶,丁德用,宋延臣,谢晋翁,王宗正,张元素,滑伯仁,熊宗立,纪天锡,周与权,张世贤。 《华陀脉经》、《仲景金匮方》、《仲景伤寒论》成无己注。《王叔和脉经》《诸氏遗书》澄,《千金方论》孙真人。《徐氏脉经》文伯,《巢氏遗书》元方,《外台秘要》王焘。《吴广脉赋》、《玉函经》杜光庭,《太平圣惠方》。  诸家注解《高阳生脉诀》通真子,张洁古,沈氏,李希范,张世贤,池氏,匆吮子。《脉经手诀》张及。《南阳活人书》脉说,《脉要新括》通真子,《诊脉须知》刘元宾,《陈言三因方》《崔紫虚脉诀》《方脉举要》刘三点,《王贶指迷方》《李希范脉髓》、《脉理玄秘》、《圣济总录》、《蔡西山脉经》、《医学发明》李东垣,《杨仁斋医脉真经》、《萧世基脉粹》、《碎金脉诀》、《张扩太素脉诀》、《魏伯祖脉说》、《张杲医说》、《杨文德太素脉诀》、《王适斋脉诀》、《王世相医开》、《詹炎举太素脉诀》、《脉诀刊误》戴同父,《决脉精要》黎氏寿,《彭用光太素脉》《脉诀图说》朱丹溪,《诊家枢要》滑寿,《医经小学》刘纯,《医学权舆》傅滋,《儒医精要》赵继宗,《储华谷却疑说》、《朱子文集》、《吴草庐集》、《祁贯传道集》 濒湖脉学·序   李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浮   浮 阳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夹《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濒湖脉学·沉   沉 阴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里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 《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耍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沉行筋间,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细无力。 【主病诗】 沉潜水畜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