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本草经在线阅读,汤液本草pdf百度网盘电子书txt
本草

汤液本草经在线阅读,汤液本草pdf百度网盘电子书txt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汤液本草经在线阅读,汤液本草pdf百度网盘电子书txt   汤液本草 元 王好古 《汤液本草》序一 世皆知《素问》为医之祖,而不知轩岐之书实出于《神农本草》也。殷伊芳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予集是书,复以《本草》正条,各从三阴三阳十二经为例,仍以主病者为元首,臣佐使应次之,不必如编类者,先玉石、次草木、次虫鱼,以上中下三品为门也。如太阳经当用桂枝汤、麻黄汤,必以麻黄、桂枝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阳明经当用白虎汤,必以石膏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少阳经当用三禁汤,必以柴胡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太阴、少阴、厥阴之经,所用热药,皆仿诸此。至于《金匮》祖方,《汤液》外定为常制,凡可用者皆杂附之。或以伤寒之剂改治杂病,或以权宜之料更疗常疾,以汤为散,以散为丸,变易百端。增一二味,别作他名,减一二味,另为殊法。《医垒元戎》、《阴证略例》、《论萃英》、《钱氏补遗》等书,安乐之法,《汤液本草》统之,其源出于洁古老人《珍珠囊》也。 其间议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注奇辞于理趣之外,见闻一得,久弊全更,不特药品之咸精,抑亦疾病之不误。夭横不至,寿域可期,其《汤液本草》欤。 《汤液本草》序二 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芳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汉张仲景广之,又倍于伊芳尹,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确论。金域洁古老人派之,又倍于仲景,而亦得尽法之要,则不害为奇注。洁古倍于仲景,无以异仲景之倍于伊芳尹,仲景之倍于伊芳尹,无以异伊芳尹之倍于神农也。噫!宗之,广之,派之,虽多寡之不同,其所以得立法之要,则一也。观洁古之说,则知仲景之言,观仲景之言,则知伊芳尹之意,皆不出于神农矣。所以先《本草》,次《汤液》,次《伤寒论》,次《保命书》,缺一不可矣。成无己《明理方例》云:“自古诸方,历岁浸远,难可考凭,仲景方最为众方之祖。”是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农之方,医帙之中,特为缜细,参合古法,不越毫末,实大圣之所作也。文潞公《药准》云:“惟仲景为群方之祖也。”昔唐宋以来,得医之名者,如王叔和、葛洪、孙思邈、范汪、胡洽、朱奉议、王朝奉、钱仲阳、成无己、陈无择辈,其议论方,定增减变易,千状万态,无有一毫不出于仲景者。金域百有余载,有洁古老人张元素,遇至人传祖方不传之妙法,嗣是其子云岐子张璧、东垣先生李杲明之,皆祖长沙张仲景《汤液》,惜乎,世莫能有知者。予受业于东垣老人,故敢以题。 《汤液本草》后序 刘禹锡云:《神农本经》以朱书,《名医别录》以墨书,传写既久,朱墨错乱,遂令后人以为非神农书,以此故也。至于《素问》本经,议者以为战国时书,加以“补亡”数篇,则显然非《太素》中语,宜其以为非轩岐书也。陈无择云:王叔和《脉诀》即高阳生剽窃。是亦后人增益者杂之也。何以知其然?予观刘元宾注本,杂病生死歌后,比之他本即少八句。观此八句,不甚滑溜,与上文书意重叠,后人安得不疑?与《本草经》朱书杂乱,《素问》之补亡混淆,何以异哉!宜乎,识者非之,继而纷纭不已也。吾不知他时谁为是正。如元宾与洁古详究而明,称其中凡有所疑而不古者削去之,或不复注而直书本文。吾不知为意易晓不之耶?二者必居一于此。又启玄子注《素问》,恐有未尽,以朱书,待明者改删增益。传录者皆以墨书,其中不无差误。如《刺热论》注,五十九刺,首云“王注”,岂启玄子之自谓乎?此一篇又可疑也。兼与《灵枢》不同,以此经比之《素问》八十九刺,何者为的?以此观之,若是差别,劳而无益,学人安所适从哉?莫若以《金匮》考之,仲景所不言者,皆所不取,则正知真见定矣。卢君论血枯,举《太素》云:此得之年少时大脱血而成。又秽物不消。又举犯月水入房,精与积血相射,入于任脉,留于胞中,古人谓之精积。元丰中,雄州陈邦济收一方,治积精及恶血淹留,胞冷绝娠,验者甚多,其意与《内经》相近。乌贼鱼骨本治漏下与经汁不断, 茹去淹留恶血,古人用此,皆《本草》法。予观方注条云:古人用此,皆本草法一句,何其知本哉。以是知轩岐之学,实出于神农也。又知伊芳尹汤液不出于轩岐,亦出于神农也。“皆”之一字,至甚深广也,岂独乌贼断汁之一法哉。故知张伯祖之学,皆出于汤液,仲景师而广之,迄今汤液不绝矣。晋唐宋以来,号明医者皆出于此,至今大定间,洁古老人张元素及子云岐于张璧、东垣李杲明之三老者出,想千百载之下无复有之也。何以知其然?盖当时学人虽多,莫若三老之实绝也。 卷之一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芍药。虚,以生姜、陈皮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苦以补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人参、黄 、甘草。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主之。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虚,则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如无他证,钱氏益黄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心。实,则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泻黄散泻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泻之,桑白皮。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证,钱氏阿胶散补之。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补脾。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以泻白散泻之。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肾。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柏。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 以咸泻之,泽泻。虚,则熟地黄、黄柏补之。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只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以五味子补肺。 以上五脏补泻,《内经·脏气法时论》中备言之,欲究其精,详看本论。 卷之一 脏腑泻火药 黄连泻心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 黄芩泻大肠火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 柴胡泻胆火(亦以黄连佐之) 白芍药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 以上诸药,各泻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合为臣处,详其所宜而用,勿执一也。 卷之一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用药法象 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 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本草问答在线阅读txt下载
本草

本草问答在线阅读txt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本草问答在线阅读txt下载 《本草问答》 清·唐宗海 叙 余自去冬游于粤省,得遇张君伯龙。天姿英敏、文史淹通、留心世故而不习举业,真达人也。其父墨园曾膺张香帅保荐循吏,政治劳心,每生疾 。伯龙以人子须知医寝,馈方书于今七年前春,其父偶感时证病象危险,群医无策,伯龙极力救治,顿获安全国手之名,一时腾噪。乃益留心医理。与余邂逅便留讲贯,谓余所着中西各种医书于病源治法,固已详矣。 而独少本草,未免缺然。余曰:吾所论著已寓药性,且本草业经充拣,何烦再赘?伯龙曰:不然,诸家本草扬厉铺张,几于一药能治百病及遵用之,卒不能治一病者,注失之泛也。又或极意求精,失于穿凿,故托高远难获实效,且其说与黄炎、仲景诸书往往刺谬。若不加辨正,恐古圣之旨不能彰着于天下。近日西医释药每攻中医,适能中中医之弊,而中国医士不能发西人之覆,徒使西药流弊,又增甚于中国本草之祸岂浅鲜哉?甚矣!本草自晋唐以后,千歧百出,极于纲目,几令人目迷,五色三家注力求深奥,转多晦义,徐灵胎冠绝一时,颇合经旨。惜其时无西人之说未能互证,以注本经。今先生博通西医,参合黄炎仲景之书以折衷于至当,若不将本草发明,其流弊又谁救哉?虽西国异产及新出药品不能尽行论列,但使揭出大义,举一反三,则据此以求,无论中西各药,见于目而尝于口,便可推例以知其性矣,幸毋隐秘不宣。惟先生明以教我,余以伯龙此言甚挚,大清光绪十九年岁在癸巳仲春月蜀天彭唐宗海容川叙 卷上 受业登州张士让伯龙参蜀天彭唐宗海容川着 卷上 卷上一 问曰:药者,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与人异类,而能治人之病者,何也?答曰:天地只此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金木水火土为五运),对待而为六气(风寒湿燥火热是也)。 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盖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故神农以药治病。 问曰:神农尝药,以天地五运六气配人身五脏六腑,审别性味,以治百病,可谓精且详矣!乃近出西洋医法,全凭剖视,谓中国古人未见脏腑,托空配药不足为凭,然欤?否欤?答曰:不然,西人初创医法,故必剖割方知脏腑,中国古圣定出五脏六腑诸名目,皎然朗着。 何必今日再用剖割之法?当神农时,创立医药,或经剖视,或果圣人洞见脏腑,均不必论,然其定出五脏六腑之名目而实有其物,非亲见脏腑者,不能安得。谓古之圣人未曾亲见脏腑耶!灵枢经云: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据此经文则知古圣已剖视过来,且西洋剖视只知层折,而不知经脉;只知形迹,而不知气化。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若与古圣内经本经较之,则西洋远不及矣!问曰:西人谓彼用药全凭试验,中国但分气味以配脏腑,未能试验,不如西法试验之为得也,其说然欤?答曰:中国经神农尝药,定出形色、气味、主治脏腑百病,丝毫不差、所谓尝药即试验也。历数圣人之审定,盖已详矣!岂待今日始言试验哉?问曰:辨药之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是诚药理之大端矣!而物理相感又有不在形色气味上论者。譬如珀琥拾芥,磁石引针,阳起石能飞升,蛇畏蜈蚣,蜈蚣畏蟾蜍,蟾蜍畏蛇,相制相畏,均不在形色气味上论,又何故也?答曰:此以其性为治者也,夫辨药之形色气味,正以考其性也,果得其性,而形色气味之理已赅。故凡辨药,先须辨性。有如磁石,久则化成铁,是铁之母也。 其引针者,同气相求,子来就母也,以药性论之,石属金而铁属水,磁石秉金水之性,而归于肾,故其主治能从肾中吸肺金之气,以归于根。琥珀乃松脂入地所化松,为阳木,其脂乃阳汁也。性能粘合,久则化为凝吸之性。盖其汁外凝,其阳内敛。擦之使热,则阳气外发而其体粘。停擦使冷,则阳气内返而其性收吸。故遇芥则能粘吸也。人身之魂阳也,而藏于肝血阴分之中,与琥珀之阳气敛藏于阴魄之中,更无以异,是以琥珀有安魂定魄之功。西洋化学谓磁石、琥珀内有电气,其能吸引者,皆是电气发力,能收引之也。有阴电,有阳电。凡物中含阳电者,遇有阴电之物即吸;含阴电者,遇有阳电之物即吸。若阴电遇阴电之物即相推,阳电遇阳电之物亦相推,其论甚悉!琥珀能拾芥而不能吸铁,磁石能吸铁而不能拾芥,以所含之电气不同也。 然西人单以气论,犹不如中国兼以质论,则其理尤为显然。磁石之质类铁,故以类相从而吸铁。琥珀之质能粘,故以质为用而抬芥。辨药性者,所贵体用兼论也。阳起石生于泰山山谷,为云母石之根。其山冬不积雪,夏则生云,积阳上升。故或乘火气而上飞,或随日气而升腾也。凡人病阳气下陷,–不举者,用以升举阳气,亦以阳助阳之义而已矣!蛇形长,是秉水气。行则曲折,是秉太气。 在辰属已,在象居北,在星象苍龙。总观于天,知蛇只是水木二气之所生也。蜈蚣生于南方干燥土中而味大辛,是秉燥金之气所生。蛇畏蜈蚣者,金能制木也。蜈蚣畏蟾蜍者,以蟾蜍秉水月之精生于湿地,是秉湿土之气所生,湿能胜燥,故蜈蚣畏蟾蜍也。蟾蜍畏蛇,则又是风能胜湿,木能克土之义。趁此以求,则凡相畏相使相反之理皆可类推。 问曰:物各有性,而其所以成此性者,何也?答曰:原其所由生而成此性也,秉阳之气而生者,其性阳。秉阴之气而生者,其性阴。或秉阴中之阳,或秉阳中之阴。总视其生成以为区别,盖必原一物之终始与乎形色气味之差,分而后能定其性矣。有如人参,或谓其补气属阳,或谓其生津属阴。只因但论气味,而不究人参所由生之理,故不能定其性也。余曾问过关东人并友人姚次梧,游辽东归言之甚详,与纲目所载无异。本草纲目载人参歌曰:“三五加,背阳向阴,若来求我, 树相寻。”我所闻者,亦云人参生于辽东树林阴湿之地,又有人种者,亦须在阴林内植之。夫生于阴湿,秉水阴润泽之气也。故味苦甘而有汁液,发之为三 五叶,阳数也。此苗从阴湿中发出,是由阴生阳。故于甘苦阴味之中,饶有一番生阳之气,此气可尝而得之也。人身之元气,由肾水之中以上达于肺,生于阴而出于阳。与人参由阴生阳,同一理也,所以人参大能化气,气化而上,出于口鼻,即是津液。人参生津之理如此,非徒以其味而已。然即以气味论,甘苦中含有生发之气,亦只成为由阴出阳之气味耳。 问曰:人参不生于东南,而生于北方。古生上党,今生辽东、高丽,皆北方也。 此何以故?答曰:此正人参所由生之理,不究及此尚难得人参之真性也。盖北方属水,于卦为坎,坎卦外阴而内阳。人参生于北方,正是阴中之阳也。坎卦为水,天阳之气,皆发于水中。观西人以火煎水,则气出,而气着于物,又复化而为水。知水为气之母,气从水而出矣!人身肾与膀胱属水,水中含阳,化气上行,出于口鼻,则为呼吸;充于皮毛,则为卫气。只此肾与膀胱,水中之阳,化气而充,周者也。故《内经》曰:“膀胱者,洲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此与天地水中含阳,化而为气,以周万物,本属一理。水在五行属北方,人参生于北方,秉水中阳气,故与人之气化相合,所以大能补气。不独人参为然,凡一切药,皆当原其所生,而后其性可得知矣。夫生于北方,有阴中之阳药,则知生于南方,有阳中之阴药,如朱砂是。人参属水中之阳,丹砂则属火中之阴,丹砂生辰州者,名曰辰砂。世人用硫黄、水银二物锻炼变为赤色,以冒辰砂,又有灵砂,亦用二味炼成,名曰二气砂。皆谓其有补坎填离之功,法本于抱朴子。因抱朴子炼丹砂,服之而仙,后人遂有炉鼎之术。沿袭至今,尚有辰砂、灵砂两药,均用硫黄、水银二味炼成者也。水银乃石中之阴汁,硫磺乃石中之阳汁。 合而锻炼,返水银之阴而尽归于阳,变为纯赤,与丹砂之色无异,但由人力造成。阴返为阳,是阴已尽而阳独存,且有火炼之毒,以之助阳退阴则可,以补阳益阴则不可。不及丹砂,由天地自然熔铸而成,阳中含阴,外露火色,内含水阴。夫造灵砂、辰砂者、须用硫黄、水银二味合锻,乃能变成红色,则知丹砂,亦必具硫黄、水银相合之性,乃变化为纯赤之色也。 但丹砂是天地阴阳之气自然锻炼,不假火力,极其神妙,非可以水银、硫黄分论丹砂也。火体之中含有水气,故丹砂能入心益阴以安神。又取水银法,将丹砂烧之即出。既烧之砂脚不足用,以其内之阴汞已走,阳中无阴也。水银有毒,积阴无阳也,要之合硫磺、水银而作灵砂、辰砂,非阳中含阴之性。分水银砂脚为二物,则尤阴阳各异,均非朱砂之本性,惟天地南方离火自然熔成之朱砂,外具火色,内含水阴,合乎离卦外阳内阴之象,离中之阴坎之水也。朱砂火色而内含水银,即离火中含坎水之象,故能补坎之水以填离宫,养血安神,此为第一。此可与人参对勘!人参秉水中之阳而补气,朱砂秉火中之阴而养血。一生北方,一生南方。就此二物,便知南北水火阴阳血气之理矣!夫南北水火,虽非截然究之各有所属。故北方属水,多生气 卷上 卷上二 问曰:黄 或生汉中,或生甘肃,或生山西,或生北口外,令统以北方立论,有理否?答曰:虽不必截然在北,然其为性,实皆秉北方水中之阳气以生,其主北方立论,则就乎得气之优者而言,故黄 以北口外产者为佳。盖天地之阳气,均由土下黄泉之水中透出于地面,上于天为云雾,着于物为雨露,交于人为呼吸,只此水中之气而已。人身之阳气,则由肾与膀胱气海之中发出,上循三焦油膜以达于肺,而为呼吸;布于皮毛,而为卫气,亦只此水中之气而已矣。水在五行,以北方为盛,故补气之药皆以北方产者为良。汉中甘肃所产黄 ,根体多实,气不盛而孔道少;山西所产,体略虚松,以气略盛,内有通气之孔道,故略虚松。犹不及北口外所产者,其体极松,以内中行水气之孔道更大,故知其气为更盛。盖黄根长数尺,深入土中,吸引土下黄泉之水,以上生其苗叶,气即水也,引水即是引气,根中虚松窍大者,所引水气极多,故气盛而补气。人身气生于肾,由气海上循油膜而达口鼻,与黄 之气由松窍而上苗叶者无异。 之松窍象人身油膜中亦有通水之松窍油膜者,三焦也,故谓黄 为三焦油膜中药。其能拓里达表,皆取黄 从油膜中,而上行外通之义也。且黄外皮紫黑水火之间色也,惟其秉水中之阳气,故成此水火之间色。三焦相火水中之阳,名曰少阳。黄 中通象三焦,引水泉之气,以上生苗叶是秉水中之阳而生者也,故有水火之间色,而为三焦之良药,其气类有如是者。 之肉理色黄味甘,土之色土最深又得土气之浓,所以黄...
《本草衍义》宋·寇宗奭
本草

《本草衍义》宋·寇宗奭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本草衍义   本草衍义 宋 寇宗奭 《本草衍义》提要 宋政和中医官通直郎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寇宗 撰。晁公武《读书志》、陈直斋《书录解题》皆有着录。政和六年,提举荆武北路常平等事刘亚夫申投尚书省太医学博士李康看详状申,有旨转一官添差充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宣和元年,其侄宣教郎知解州解县丞寇约镂本印行。宗 里贯无考,以扎付及卷六 石条、菊花水条、卷十三桑寄生条推之,知其曾官杭州、永耀、顺安军等处,由承直郎澧州司户进书转一官而已。宗 以禹锡所修慎微策所续《本草》尚有差失,因参考诸家事实,忝以目验,核以情理,拾遗纠谬,援引辨证,发明良多,凡名未用而意义已尽者,皆不编入,其所辨证,如东壁土取太阳少火之壮,冬灰取冬令烧灼之久,水味不因菊花而香,鼹鼠不能遗溺生子,玉泉为玉浆之讹,石中黄子为黄水之误,皆能实事求是,切实证明,洵《本草》之功臣,医林之津筏也。东垣、丹溪诸公,皆尊信之,故丹溪有《衍义补遗》之作,惟以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微有差误耳。宋时尝与《证类本草》别本单行。自金人张存惠采附《证类本草》之中,金元刻本仍之,单行本殆绝版矣。归安陆公心源藏有南宋麻沙本,完全无缺,爰收刊本集,以广其传。 序 《本草衍义》二十卷,宋通直郎添差充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寇宗 撰。晁公武《读书志》、陈直斋《书录解题》皆着于录。政和六年,提举荆湖北路常平等事刘亚夫申投尚书省太医学博士李康看详状申,有旨转一官添差充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宣和元年,其侄宣教郎和解州解县丞寇约镂板印行。宗 里贯无考。以扎付及卷六 石条、菊花水条、卷十三桑寄生条推之,知其曾官杭州、永耀、顺安军等处,由承直郎澧州司户进书转一官而已。《神农本草》之名,始见于梁《七录》,凡三百六十五种,陶隐居又增三百六十五种,是为《名医别录》。 唐显庆中,命苏恭等参考得失,增一百一十四种,是为《唐本草》。宋太祖命刘翰等以医家尝用有效者增一百三十三种,是为《开宝重定本草》。仁宗命掌禹锡等,再加校正增一百种,是为《嘉 补注本草》。蜀人唐慎微博采群书,增六百余种,是为《经史证类本草》。徽宗又命曹孝忠刊正之,是为《政和重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宗 以禹锡所修、慎微所续尚有差失,因考诸家,参以目验,拾遗纠谬,着为此书。凡名未用而意义已尽者,皆不编入。 其所辨证,如东壁土取太阳少火之壮,冬灰取冬令烧灼之久,水味不因菊花而香,鼹鼠不能遗溺生子,玉泉为玉浆之讹,石中黄子为黄水之讹,皆能实事求是,疏通证明,洵乎《本草》之功臣,医林之津筏也。宋时与《证类本草》别本单行,自金人张存惠采附《证类本草》之中,明人因之,而单行本遂微,余所藏为南宋麻沙本,完善无缺,因重梓以广其传。 光绪三年岁在强圉赤奋若仲冬之月归安陆心源撰 卷一 通直郎添差充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寇宗 编撰 卷一\序例上 衍义总叙 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安乐所可致者,以保养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则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横何由而至?此摄生之道无逮于此。 夫草木无知,犹假灌溉,矧人为万物之灵,岂不资以保养?然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淡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无寄,如是则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则神自宁矣。此养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归精之真气,三焦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大同斯契,则气自定矣。此惜气也。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处无犯于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强,则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谓难行而不肯行。如此难有长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谢。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顿失,圣人悯之,故假以保救之术,辅以蠲 之药,俾有识无识,咸臻寿域。所以,国家编撰《圣惠》,校正《素问》,重定《本草》,别为《图经》。至于张仲景《伤寒论》及《千金》、《金匮》、《外台》之类,粲然列于书府。今夏考拾天下医生,补以名职,分隶曹属,普救世人之疾苦。兹盖全圣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浓生,大赉天下。故野无遗逸之药,世无不识之病。然《本草》二部,其间撰着之人,或执用己私,失于商较,致使学人,检据之间,不得无惑。今则并考诸家之说,参之实事,有未尽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如东壁土、倒流水、冬灰之类。)隐避不断者,伸之以见其情。(如水自菊下过而水香,鼹鼠溺精坠地而生子。)文简误脱者,证之以明其义。(如玉泉、石蜜之类。)讳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如山药避本朝讳及唐避代宗讳。)使是非归一,治疗有源,检用之际,晓然无惑。是以搜求访缉者,十有余年。采拾众善,诊疗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尽。矧疾为圣人所谨,无常不可以为,医岂容易言哉!宗 常谓,疾病所可凭者医,医可据者方也,方可恃者药也。 苟知病之虚实,方之可否,若不能达药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伪相乱,新陈相错,则曷由去道人陈宿之蛊。(唐甄立言仕为太常丞,善医术。有道人心腹懑烦,弥二岁。诊曰:腹有蛊,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拇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生张果骈洁之齿?(唐张果诏见。元宗谓高力士曰:吾闻饮堇无苦者,奇士也。时天寒,取以饮,果三进,颓然曰:非桂酒。乃寝。顷,视齿焦缩。顾左上取铁如意,击堕之,藏带中,更出药傅其龈。良久,齿已生,粲然骈洁,帝益神之。)此书之意,于是乎作。今则编次成书,谨依二经类例,分门条析,仍衍序例为三卷。内有名未用及意义已尽者,更不编入。其《神农本经》、《名医别录》、《唐本》先附、今附、新补、新定之目,缘本经已着,目录内更不声说,依旧作二十卷,及目录一卷,目之曰《本草衍义》。若博爱卫生之士,志意或同,则更为诠修,以称圣朝好生之德,时政和六年丙申岁记。 本草之名自黄帝、岐伯始。其《补注总叙》言,旧说《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而不经。《平帝纪》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轺传,遣诣京师,此但见本草之名,终不能断自何代而作。又《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农尝百草以和药济人,然亦不着本草之名,皆未臻厥理。尝读《帝王世纪》曰: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则知本草之名自黄帝、岐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无本草之说。是知此书乃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后之贤智之士,从而和之者,又增广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补注本草》称一千八十二种,然一种有分两用者,有三用者,其种字为名字,于义方允。)可谓大备。然其间注说不尽,或舍理别趣者,往往多矣。是以衍摭余义,期于必当,非足以发明圣贤之意,冀有补于阙疑。 夫天地既判,生万物者,惟五气尔。五气定位,则五味生。五味生,则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已。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则成而偶,以偶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软。热气软,故其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冲气之所生,冲气则无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缓。气坚则壮,故苦可以养气。脉软则和,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强,故酸可以养骨。筋散则不挛,故辛可以养筋。肉缓则不壅,故甘可以养肉。坚之而后可以软,收之而后可以散。欲缓则用甘,不欲则弗用,用之不可太过,太过亦病矣。古之养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盖寡矣。 夫安乐之道,在能保养者得之。况招来和气之药少,攻决之药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须假保养,无犯和气,以资生命。才失将护,便致病生,苟或处治乖方,旋见颠越。防患须在闲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圣人之预戒也。 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写不及之害。经曰: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盖不适其性,而强去为逐,强处即病生。五脏受气,盖有常分,用之过耗,是以病生。善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药,不若善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世有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仓猝病生而归咎于神天。噫!是亦未尝思也,可不谨欤!夫未闻道者,放逸其心,逆于生药。以精神徇智巧,以忧畏徇得失,以劳苦徇礼节,以身世徇财利,四徇不置,心为之病矣。极力劳形,噪暴气逆,当风纵酒,食嗜辛咸,肝为之病矣。饮食生冷,温凉失度,久坐久卧,大饱大饥,脾为之病矣。呼叫过常,辨争陪答,冒犯寒暄,恣食咸苦,肺为之病矣。久坐湿地,强力入水,纵欲劳形,三田漏溢,肾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则重,重则必毙。呜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卫生之士,须谨此五者,可致终身无苦。经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为此矣。 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恣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实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故庄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若能常如是畏谨,疾病何缘而起?寿考焉不得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夫柔情难绾而不断,不可不以智慧决也,故帏箔不可不远。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难行。 盖人之智慧浅陋,不能胜其贪欲也。故佛书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何所依止。是知贪欲不灭,苦亦不灭,贪欲灭,苦亦灭。圣人言近而指远,不可不思,不可不惧。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
本草经解全文内容在线阅读,本草经解pdf下载电子书
本草

本草经解全文内容在线阅读,本草经解pdf下载电子书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本草经解全文内容在线阅读,本草经解pdf下载电子书 本草经解   本草经解 清 叶桂 序一 夫立言者不其难哉。或敷陈繁赜而肯綮无闻。或梗概粗呈而源流俱昧。失则维均。故职详未若职要。而明其当然。又必抉其所以然。正如经籍。汉唐注疏。亦云详矣。宋贤则略名物而穷义理。斯道始朗如星日。今医之本草而有纲目。犹经籍之有注疏也。终身学而未知注疏者众矣。而医之于纲目亦然。畏其繁重记诵维艰也。惊犹河汉。会归不易也。于是乎因陋就简。承讹袭谬。凡然刀圭漫试。自诩良工。与夫坐拥皋比。居然名宿。滔滔皆是。堪一叹也。古吴叶先生儒者也。邃于易而善医。即以易之盈虚消息。通乎剂之缓急轻重。着书等身。其一为本草经解。于本经三百六十五种而损之。而益之。凡一百七十有四。其诠释也缕析详明。其制方也斟酌尽善。盖东璧之书淹通博大。此则撮其至要。洁静精微。固义文家法。 一立言而三不朽具焉者也。其锡山王君悦田。为海文殿元之群从。学易于先生。兼得活人之术焉。间出此视予。予寻绎再四。谓是论衡也。忍终秘乎。顷者家大人于政事余暇。刊布方书数种。补子惠所难周。掖斯人于耆艾。顾物药则其权也。并锲是书。欲学人咸奉为指南。譬若经生。即未遑远稽。讨矜奥博。但力守宋贤传注。深思潜玩。融会贯通。已无愧真儒。此叶先生着书本怀也。悦田兄尊闻雅意也。亦即家大人保赤情殷。常以济人利物。当随事力行。敦勉余兄弟之素志也。工竣为识诸首简。 雍正甲辰岁午月上浣河东杨缉祖序于六署之敬德堂 序二 古称神农氏辨别百草之性。咀味穷理。列为成书。后人定之。名曰本草纲目。然品汇既多。 篇章亦富。不无烦衍错杂之病。能贯通而得其要者诚难其人。昌黎韩子有言。记事者提要。 纂言者钩玄。苟或昧于阴阳类聚群分。未能推明其所以然。而欲临症补泻。得其所当然。难矣。叶君天士儒者。喜读书。尤邃于易。尝着易经象训十二卷。因易以悟医。通乎其理。撰述颇多。本草经解其一也。集中所载。择汤液中要品而得其精。家侄悦田从学有年。得其指示。抄录此书。出入必偕。近游六安。省舍弟于奎光清署。得谒州刺史杨公。公一见之。反复赞叹。以为诠释之精。无逾此编。即命远斋公子付之梓人。以公当世。使学人识其要领。 于本草之精义。洞然豁然。纲举目张。忘乎其纂辑之劳。而具有贯通之益。其于人之疾也。 庶无谬乎。愿以此编为良医家法也。 雍正二年十一月日长至锡山王云锦书于荷经之凝斋 卷一 草部上 【人参】 气微寒。味甘。无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气微寒。禀天秋令少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浓于味。阳也。肺为五胖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主生气。 人参气寒清肺。肺清则气旺。而五脏俱补矣。精者阴气之英华。神者阳气之精灵也。微寒清肺。肺旺则气足而神安。脾属血。人身阴气之原。味甘益脾。脾血充则阴足而精安。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精神安。魂魄自定矣。气虚则易惊。血虚则易悸。人参微寒益气。味甘益血。气血平和。惊悸自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参益气。正气充足。其邪自不能留。故能除邪气。五脏藏阴者也。五脏得甘寒之助。则精气上注于目而目明矣。心者神之处也。神安所以心开。开者朗也。肾者精之舍也。精充则伎巧出而智益。久服则气足。故身轻。气足则长生。故延年也。 制方:人参同五味子、麦冬。名生脉散。补阴生津液。同辰砂。治惊。同炮姜。则补气温中。 同白术、炮姜、甘草。名理中汤。治胸中寒邪痞塞。同白茯、白术、甘草。名四君子汤。治脾湿不治食入即同苏治血虚发热。同炮姜、北味、白术、甘草、白芍。治中气虚喘。同黄、甘草、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北味、苁蓉。治肾虚水泛成痰。同乳香各一钱。丹砂五分末。鸡蛋清和姜汁调服。 治横生倒产。同归身、麦冬、五味。治闻雷即晕。同赤茯、龙齿、辰砂。治离魂。同陈皮。 治房后困倦。同柴胡、大枣、生姜。治虚劳发热。同赤茯、麦冬。治齿缝出血。同莲肉、川莲。 白芍、甘草。治血虚腹痛。同附子、肉桂、炮姜。治寒厥。同附子、北味。治气脱中寒。同白术、麦冬、五味。治中暑倦怠。同白芍、沉香。治气虚胸满。同升麻。补上焦元气。泻肺中伏火。同白茯。补下焦元气。泻肾中伏火。同沉香、茯神。治心虚邪客作痛。同黄、白芍、北味。治汗多亡阳。同知母、石膏、粳米、甘草。名人参白虎汤。治气虚伤暑。同附子、白芍、白术、白茯、甘草。治小儿慢惊。同菖蒲、莲肉。治产后不语。同附子、肉桂、麦冬、五味。治下虚寒而上大热。同黄、天冬、北味、牛膝、杞子、菖蒲。治中风不语。同大枣、白芍、甘草、枣仁、圆肉。治脾阴虚。同木瓜、藿香、橘红。治气虚反胃。同姜皮各两许。水煎露服。治气虚疟久不止。 卷一 草部上 【黄】 气微温。味甘。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补虚。小儿百病。(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 黄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也。风湿热壅于肌肉筋脉中。则筋坏肉败而成大麻风癞疾矣。脾主湿。胆主风。 三焦主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甘温。补益气血。故治癞疾也。肠为痔。肠者手阳明经也。太阴脾。为阳明行津液者也。甘温益脾。脾健运。则肠行而痔愈也。鼠者瘰也。乃少阳经风热郁毒。黄入胆与三焦。甘能解毒。温能散郁。所以主之。人身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两端。黄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不足也。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入少阳补生生之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 制方:黄同桂枝、白芍、甘草、姜、枣、饴。名黄建中汤。治脾阴虚。同桂枝、白芍、甘草、防风。治表虚自汗。同茅术、生地等分。牛膝、黄柏减半。丸。治湿毒疮久不愈。用盐水炒五钱。白茯一两。末。治气虚白浊。同甘草。治虚渴。同麻仁、陈皮、白蜜。治老人虚闭。同川莲。治肠风下血。同川芎、糯米。治胎不安。同生地、熟地、黄柏、黄连、黄芩、归身、枣仁。治阴虚盗汗。同生地、熟地、归身、人参、枣仁、北味。治表虚自汗。同人参、甘草。名保元汤。治阳虚及虚痘症。同白芷、白芨、甘草、金银花、皂刺。排脓止痛。 卷一 草部上 【术】 气温。味甘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术性温。禀天阳明之燥气。入足阳明胃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风寒湿三者合成痹。痹者拘挛而麻木也。盖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也。死肌者。湿邪侵肌肉也。痉者。湿流关节而筋劲急也。疸者。湿乘脾土肌肉发黄也。皆脾胃湿症。术性甘燥。所以主之。胃土湿。则湿热交蒸而自汗发热。术性燥湿。故止汗除热也。脾者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湿。则失其健运之性而食不消矣。术性温益阳。则脾健而食消也。煎饵久服。则胃气充足。气盛则身轻。气充则不饥。气纳则延年。所以轻身延年不饥也。 制方:术同枳实作汤。治水饮。作丸。名枳术丸。治面黄食不化。同人参。治脾肺俱虚。同白芍、白茯、甘草。治脾虚肌热。同泽泻。治心下有水。同牡蛎、浮麦、石斛。治脾虚盗汗。同姜酒煎。治产后呕逆。同陈皮。治脾虚胀满。同谷芽、猪肚丸。治脾虚少食而瘦。同白芍、肉果炮姜暑泻。同苦参、牡蛎、猪肚丸。治胃湿热而瘦。同麦冬、石斛、黄柏、白芍、木瓜、苡仁、北味。 治痿。 卷一 草部上...
《本草撮要》清·陈其瑞
本草

《本草撮要》清·陈其瑞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本草撮要 清 陈其瑞 序一 陈君蕙亭。吾浙振奇士也。居乡试文本不得志。乃去而以末秩试吏于吴中。仍落落寡所合。自少尝读黄帝书。能尽百药之性。以之疗人病辄效。意不欲私其能也。需次多暇。乃辑为本草撮要一书。将传诸世。俾人人知药之所以中于病者。第不违其性。举一世可无疾痛 痒之患。官不足以济世。而托之医。其愿宏。其术精矣。余今年秋。始以吴中长吏之招。来襄理学堂事。君稔之 过访。袖出其书 余。余懵于医。愿读其书。百药之情状洞若观火。 弥爽心目。因 然有感于吾学堂之生徒。其贤者犹壮夫之不待药也。而世俗嚣张。狂诞之习方盛。譬如时行 厉。往往感人而易病。欲亟治之。而苦未得其药。君傥别有肘后之秘。能惠我以为生徒疗者乎。今学堂生徒。将储为他日疗国之医者也。生徒之病。必先疗而后可以言疗国。君果别有术焉。盖即视此书例亦一一条举。夫药之中于病者。而更有以 我乎。 光绪辛丑腊月之望鲜民张预谨书于吴门中西学堂之东书楼下 序二 医师之用药。犹大将之用兵。兵不得力。将罔克成功。药不得力。病罕有起色。行军辨主客要害。用药分君臣佐使。医门多疾。未有药性不明而能着手奏效者也。神农本草经尚已。李时珍纲目。粲然大备。而恒用之药不过数百味。不用则失传。存其名而无其物。近有本草备要。本草从新二书。盛行于世。而繁简失当。主治之法。与前贤不相吻合。识者讥焉。吾友平邑陈君蕙亭。儒而医者也。衙官屈宋与余需次吴门。朋簪宾榻。昕夕晤对者有年。省垣设官医局。蕙亭董其事。活人无算。临症疗治之暇。手辑本草撮要一书。其自序云。以药为经。以方为纬。视备要略增。视从新稍减。见者以为善本。劝付梓以广其传。余辞官养 。日坐经卷药炉之侧。略知医理。以视蕙亭之用药如用兵。学有专精益瞠乎后矣。 光绪十有三年丁亥暮春之月系姓愚弟翰芬撰 序三 本草曰古经以下。代有增订。惟考核精详简明切要之善本。卒不可 。予友陈君蕙亭。 浙东平湖之望族。文行藉藉。庠序间少年。因不得志于帖括。值 匪不靖。游幕雍梁。以笔墨办军务。为当道所器重。中年后以巡宰需次吴门。与予在医局。朝夕从事。十有二年。以手辑本草撮要两册见示。言简而明。药约而备。洵医林之捷径。后学之津梁也。倘付之手民。 公诸同好。俾习医者置之案头。便于检阅。即不习医者亦置一编。备为触寒冒雨之需。却病摄生之助。斯功正未可量。又岂仅在医局施诊而已哉。予于陈君有浓望焉。因缀数语于简端。 光绪十九年中秋后五日山右灵石李镜涵书 自序 余质愚鲁。明知学医非有记性悟性。断不能洞悉精微随机应变以疗人疾。无如嗜医之心已历三十余年。未尝或倦。因之博采古今各大家所着方药。删繁就简。注于每药之下。某药某味某性。入某经专治某病。与某药同用治某病。并将治某病。宜生用熟用。炙用炒用。研用独用。以及某药与某药。相佐相恶。相畏相反。相须相杀。逐一注明。不加臆说。现值医局从公之暇。次第录成。置之案头。以便查阅。聊资记性悟性之不足。若云借此已能洞悉精微随机应变以疗人疾。则吾岂敢。 光绪十二年六月既望当湖陈其瑞蕙亭识 是编之辑。亦犹杨氏之钩元约。刘氏之本草述。而剃其繁芜。但初不知有钩元之刻。迨辑成后。始得而读之。不意拙辑竟如复剃钩元繁芜者。抑亦奇矣。目次因水火土部。未能与草木等部一律。故附卷尾。药品比备要略增。较从新稍减。主治悉遵经旨。体裁无异钩元。以药为经。以方为纬。撮其大要。亦可举一反三。若欲必究其全。则自有诸家书在。(蕙亭又笔) 卷一草部 【黄】 味甘微温。入手足太阴经。功专益气。得当归、活血。得白术、补气。得防风其功益大。得滑石、白糖煎服。治洞泄完谷不化神效。合人参、甘草、生姜为保元汤。治痘虚不起。 或加芎 、官桂糯米助之。生凉炙温。生用或酒炒达表。蜜炙补中。盐水炒补肾。茯苓为使。恶龟甲、白藓皮。畏防风。气旺者禁用。阴虚者宜少用。 卷一草部 【甘草】 味甘平。入足阳明。通行十二经。功专解毒。生泻熟缓。甘和温补。得桔梗清咽喉。得大豆为甘豆汤。解百药毒奇验。炙用补中。生用泻火。用梢达茎中。止茎痛及淋症。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中满者忌用。 惟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若脾胃气有余。与痢疾初起。均忌用。...
本草择要纲目医古文原文
本草

本草择要纲目医古文原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本草择要纲目医古文原文 谷精草 【气味】 辛温无毒。浮而升。上行阳明。 【主治】 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功在菊花上。 白芥子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胸膈痰冷上气。醋研敷射工毒。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凡痰在胁下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执此义也。 木香 【气味】 辛温无毒。沉而降。阴中阳也。乃三焦气分之药。(凡入理气药。只宜生用。不可见火。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 【主治】 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积年冷气。温疟蛊毒。女人血气刺心。和胃泄肺。行肝经气。但其性辛劣。最能上升。如气郁不达者宜之。若阴火冲上者。则反助火邪。 不宜用也。凡诸气 郁。皆属于肺。上焦气滞用之者。乃金郁则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中焦气滞用之者。脾胃喜其芳香也。大肠气滞而后重。膀胱气不化而癃淋。肝气郁则为痛。下焦气滞而用之者。乃塞者通之也。 半夏 【气味】 辛平有毒。沉而降。阴中阳也。入手阳明太阴少阴三经。(凡采得以白芥子为末二两。酽醋三两。搅浊投半夏于内。浸洗去涎。涎若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又造曲法云:以半夏为主。入姜汁白矾。加以干面和搅作面。入楮叶包置篮中。候生黄衣。日干。久贮听用。极为良品。) 【主治】 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嗽。脾胃湿。益脾胃之气。消肿散结。渴则忌之。但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能益脾。孰知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治水。半夏之性辛而能润。可使脾无留湿。湿去而土自燥。痰乃不生。其功之益脾何如也。又丹溪以二陈汤治一身之痰。庸医执之。概以有痰者。即以此方为对症之剂。岂知二陈汤唯风寒湿食之痰用之。乃宜至于劳痰失血用之。反能燥血。其所当禁用又何如也。又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贝母代之。岂知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唯咳嗽吐痰。虚劳吐血。或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妇人乳痈等症。此则宜以贝母为之向导。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爆。皆能生脾胃湿热。令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使人昏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自非半夏何以行湿利窍。 通大便而泄小便。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各得滑泽自安也。又俗言半夏入方药中。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岂知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 入脾为痰。入肺为涕。半夏能流湿润燥。无形之咳。有形之痰。悉能荡涤必清。其泄肾非泄痰之本乎。又俗言半夏之辛。只能入肺散气。岂知止呕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之剂。如柴胡汤中用之。虽为止呕。亦能助柴胡黄芩之清凉。主寒热之往来。是又非足少阳阳明之对剂乎。然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诸血证及口渴者则禁用。是又在驱使者之得宜也。 苍术 【气味】 苦温无毒。又甘辛。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太阴阳明太阳之经。 【主治】 风寒湿痹。消痰水。暖胃消谷嗜食。瘟疾山岚瘴气。以其有雄壮上行之气。故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传入脾。以其经疳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盖有止发之别。其余主治则同。脾精不禁。小便漏浊淋不止。腰背酸痛。宜用苍术以敛脾精。精生于谷故也。随经援引。务在驱使得宜。 山药 【气味】 甘平温无毒。入手足太阴经。 【主治】 伤中。补虚羸。益气力。长肌肉。强筋骨。补五劳七伤。心气不足。泄精健忘。仲景八味丸用之。取其凉而善补。强阴益阳也。皮肤干燥者。亦此滋润之。 阿胶 【气味】...
本草征要作者明·李中梓本草全书
本草

本草征要作者明·李中梓本草全书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本草征要作者明·李中梓本草全书 本草征要   本草征要 明 李中梓 序言 李中梓(字仕材)先生,系明末江南医学教育家。籍贯松江府南汇县。生于万历十五年丁亥(先生精于医,复精于文,临症经验甚丰。授徒众多,其中颇有杰出者,如马元仪、尤生州等皆是传其法乳者。 李氏生平,著作甚丰,均着眼于培养后进与临症切用。且文辞绮丽,使深于医者与初学之士,两皆适用。当其中年,曾草《颐生微论》,自视犹觉不足,乃改写为《删补颐生微论》,其中谈药之作,多编为韵语。崇祯十年(1637)又重着《医宗必读》十卷。鉴于学医者必先有文学水准,故卷一为〈医论、图说〉首列论文十三篇,以骨度、藏象等图附于后。卷二为《四言脉诀》,补原着之缺略,正传本之差讹,仍旧者十之二三,新改者十之七八,并以〈脉法心参〉附于后,记临症之得乎心而应乎手者与得乎心而不能喻诸口者,一一详加记载,而以色诊附焉。卷三、卷四,为《本草征要》(详见后述)。卷五为伤寒。卷六至卷十为杂病。于论述一病之后,多附有自己之医案,内容均切实用,便于学习。嘉惠后学匪浅,乃传世之杰作,故在清代,大江南北之习医者,每以之作为模板。 此册乃《征要》之删补单行本,姑就发展源流及变化情况,详加叙述,以弁其端。 药学书之用韵语或赋体,盖冀后学人之便于诵习也。自金、元以来,传本甚多,如《药性赋》为四言四句等。然作赋须对比,每拈两药,凑为一联,常有言而未透之感。四言者,限于十六字,有因内容较多,不尽其意者。有因主治单纯,尚觉字多者,后者,虽关系不大,然从整体观之,则药之突出主次与使用面之宽窄,又难一目了然。李氏有鉴于此,故略仿赋体而采用长短偶句,使其繁简适宜,修短合度,初学之士,受惠实多。着者于卷端题云:“本草太多,令人有望洋之苦,药性太少,令人有遗珠之忧,兹以纲目为主,删繁去复,独存精要,采集名论,窃附管窥,详加注释,比之珍珠囊,极其详备,且字句整严,便于诵读。”征要内容,首列药名,药名之下,以小字标出味、性、归经及为使之药。并记畏、忌、恶、反。与炮制之要求,间加必要之别名。次入正文,多以对比之句,述其主治,文辞典雅,表达透切,须长则长,可短则短,视作用之多少而着笔,能恰如其分。且词藻美妙,如阿胶、石膏等药之叙述,皆铿锵堪诵。正文之后又加必要之注解,并指出忌用之点,使患者蒙其利而不受其害,用心良苦。书成,遂风行一时。 问世不久,上洋蔡嵋、眉山氏仿其体例,续作《本草征要补遗》计五十八种。清同治年间,先六伯祖光奇公(讳廷瑾)又为重新分类,意在便于翻检,且酌删其剧毒之品,以防初学之士掌握不善,易出偏差。并依临症需要,增入便用而易得之品若干,颜曰《删补本草征要》供门徒抄读。光绪年间,先君蕉麓公,又续有增补。晚清,吴兴凌奂(字晓五),着《本草害利》内容多采李氏原文。民国初,丁甘仁先生,创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采此书作药物之课本,对李氏原文,有为删节者,有作补充者,易其名曰《本草辑要》。丁氏又于其原书之后,补撰《本草续编》增入八十余种。此外,尚见许多无名之传抄本,有节略者,有摘抄者,有易书名者,有改内容者,因无刻本,姑不详述。其足取者,亦予采入。 此次整理,以李氏明刊原本为主,更采入蔡氏、与先伯祖、先君及丁氏所补,切于实用者,凡若干种,并略插拙续于其中。仍依光奇公原意,厘为四卷,第一卷为通治部分,亦即多数为作用于全身者。第二卷为形体部分与专科,即分头、面、七窍、四肢、百骸以及外科、伤科、女科、儿科等。第三卷依脏腑区分,各从其类,便于临症时之参考。第四卷为外治、食疗等等。末附拙作《淀粉类食疗品》、《谈中药的变通使用》与《煎药用之水火》,备仓猝时之选择。 本书罗列前人一脉相承之精粹,言皆有征,虽有一定特点,但由于匆促属笔,直行改横行,繁体改简体,难免有讹误之处,幸读者加以指正,继续修订,当 诸异日。书名原依先伯祖意仍题《删补本草征要》,乃遵李氏《删补颐生微论》之例,今易为“重订”二字,似更允 癸亥初冬扬州耿鉴庭识 第一卷 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 其气芳香,其性和融,温中达表,散风解凝。发表而不优于峻,性阳而无损于阴。通鼻塞、行气滞。虚人需发汗,而弱不能投者,当以人参为伍。暑期受寒凉,用辛热而于时有侮者,可与藿香同行。梗:能下气安胎,胎元复固。子:可消痰定喘,喘息安宁。 此药温能散寒,香可和气。譬诸盛德之人,可无往而不利。若与橘皮同用,尤为适宜。 治受之藿香正气散,治香港脚之鸡鸣散,均作如此配伍。又可外治,孕妇呕吐不止,以梗、叶煮水,嗅吸其蒸气,能止逆下气,可得平复。尚能解蟹毒。 第一卷 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甘,性温,无毒。入肺、小肠、膀胱三经。畏萆 。 恶干姜、芫花。杀附子毒。色白而润者佳。 散风解表,止痛医疮。清咽喉及口齿,治风疹与搔痒。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俱可疗也。骨节之烦疼,四肢之挛急,均能解之。 能御防外风,故名防风,乃风药中润剂也。疮科多用之,为其风湿交攻耳。张元素谓其“为手足太阳经之本药。”王好古又谓其“行足阳明、太阴二经,为肝经气分药”。又谓“钱仲阳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日华诸家本草》谓其“匀气脉”,乃经验之谈。 第一卷 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辛、性温、无毒。入肝经,反驴肉、无鳞鱼、河豚、蟹、黄 鱼。 散风邪:清巅顶。利咽喉,透麻疹。化瘀血,消瘰 。理疮疡,破聚结。...
《本草便读》免费阅读,《本草便读》pdf百度网盘txt下载
本草

《本草便读》免费阅读,《本草便读》pdf百度网盘txt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本草便读》免费阅读,《本草便读》pdf百度网盘txt下载 本草便读   本草便读 清 张秉成 吴序 人有恒言曰。用药如用兵。以药之不可轻用也。然苟用得其当。又未尝不应手取效。药到病除。是操何术以致哉。则曰非读本草不为功。顾读本草之难也。神农本草经尚已。然其中词旨奥衍。义蕴宏深。往往皓首穷年。每苦未能得其要领。后世着本草者杂出。人自为说。 学人既无所适从。且累牍连篇。虽有聪颖之儒。亦苦记诵之匪易。于此欲求一善本本草。使人人得而读之。且读之无不人人称便者。盖戛戛乎其难之。今年冬月。吴君静甫以张君兆嘉先生所着本草便读见示。并嘱为弁言。余读之。见其着墨无多。而一药之中。凡性味气质。 以及经络脏腑。与一切配合炒制之法。靡不备具。言虽简而意自赅。学人读之。既省记诵之烦。又悟指归之趣。以此称便。便何如矣。有志业医者。果能守是编为楷模。将见用力少而成功多。由是玩而味之。更由是神而明之。夫如是各家之本草可以参。亦如是各家之本草可以废。岂惟便于一时已哉。千百世之后。吾知因利乘便。阴受是编之福者当不少也。是为序。 光绪十六年岁在庚寅嘉平月赐进士出身同知衔知武进县事愚弟吴炳拜撰 恽序 本草一书。名人着述甚多。而求其便于读者不数觏也。东垣药性赋。云林药性歌括。未尝不简便易读。而考其所入脏腑。所行经络。与夫一物而枝本异用。一名而种类异宜。 均未详列。则虽读犹之不读也。李士材医宗必读本草二卷。句联字偶。缕晰条分。习医家无不读之称便。然而脏腑经络。未经组织。枝本种类。未尽周备。终不足使读者快然。近时善本如陈修园之本草经读。黄元御之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几于家置一编矣。而经读意存复古。句读悉本经文。仍不便于读也。长沙药解。句斟字酌。便于读矣。而玉楸药解。不无参差之处。读之而犹多未便。于以叹本草读本之尽善者。诚不易觏也。岁壬辰张君兆嘉。出所着本草便读示余。属为弁言。余读之。见其于性味甚辨晰也。脏腑经络甚周至也。枝本之用。种类之宜甚明备也。而字句之不锤自炼。对偶之不琢自工。非数十年积学深思。寻绎乎圣经。研求乎物理。而又具救世之苦心。存提携后进之隐念者。未易臻此诣也。余欣喜过望。为世之读本草者幸焉。是为序。 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愚弟恽思赞顿首拜撰 盛序 张君兆嘉着本草便读共两卷。既自序其书。邑侯安仁吴公。同邑恽竹坡大令。皆邃于医者。 亦序之。而从子宇怀。又为张君问序于余。夫干莫之宝。非张华不能审其气。篪钟之操。非钟期不能识其曲。余不知医。余乌乎序其书。虽然。固有不能已于言者。余自束发受读。壮岁挟策都下。历官皖鄂浙三省。晚憩吴门。尝见通人学士。著作如林。往往裒古今兴衰治乱是非得失之要。与夫律历方舆行陈战守之略。中国四裔强弱向背之几。纬以诸子。旁及稗野。汇为一编。系之论说。见者欢为经世才。一旦受事丛脞。立见贻笑后世。其于医也亦然。 盖医之为道。橐龠于农轩。发挥于岐跗。自是厥后。代有其贤。书亦大备。然而学人怵然于堂奥之深。津涯之广。则相与掇拾糟粕以欺世。不复寻途索径。由易入难。以几于神化。是犹经济家之矜奇好古而不适于用。良可慨也。余夙耳张君名。今岁之初。宇怀年七十。得痛痹疾甚剧。乃延张君治之。两月而复。余方以为神。及读是书。而知张君之为医。固循循然示人以易者。于 。其易也。其神也。庖丁一日解十二牛不顿芒刃。若张君者。微特善医。 亦可谓善着书矣。若夫是书之用。则前序已言之。余又奚言。 光绪二十有一年。岁次乙未季春之月。武进盛康拜撰。时年八十有二。 程序 先生余之姻娅也。少好读书。及长得足疾。渡江求诸名医治疗。不得瘳。而家道中落。 因锐志学医。早夕研究。自以己疾不治。欲思操技以治天下之疾。先生之心亦良苦矣。同治甲子。家君宦闽乞归。家君亦素邃于医。日与先生相过从。寻绎经论参酌古今。往往心为之折。 岁戊子。余以薄宦从事郑州工次。暑雨祈寒。晨昏无间。几成怯证。爰请假归就先生治之。 竟愈。先生出手钞本草便读两册示余。嘱为订误。余辗转奉读。见其每味编作长短偶言。将所属之性味。所入之脏腑。前后互辞。发明精当。考本草一书。向无善本可读。即明季李士材着本草征要一卷。习医者皆奉为圭臬。然其间性味脏腑亦列之于前。且语句多不纯。主治或不切。学人憾之。斯编简而要。详而明。不特便学人之读。且足补医林之缺。窃欲授梓以公同好。因匆促北上。即当领凭赴滇。事遂不果。然未尝一日忘也。丁酉冬。余奉讳里居。 知此书已为同里盛君我彭刊行鄂渚。足见有目共赏。十年宦海。素愿遂偿。因于读礼之余。 谨序先生所以着此书之始末。与余所以景仰向慕之意。质诸我彭以广流传云。 光绪岁次戊戌春月姻愚侄程福海顿首拜序 自序 粤自神农尝草木。着本草经。创始医道。厥后神其技者。太古有岐伯少俞。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太仓公张仲景。考方域之异宜。辨药品之真伪。按阴阳五行君臣佐使之理。着书立说。以羽翼本经。魏晋以来。校修补注者。魏有李当之。梁有陶宏景。北齐有徐之才。唐有苏恭。孙思邈。陈藏器。宋有刘翰。掌禹锡。唐慎微。寇宗 。金元之间。有张刘李朱。皆其最着者也。但名作虽多。惜无善本。逮有明李时珍出。采辑药品千九百种。综核群籍。八百余家。集诸家之大成。着本草纲目一书。诚为广大精微。尽善尽美。但初学人读之。一如望洋观海。即穷经皓首。亦无所折衷。其余之简便者。如备要。如从新。固能由博返约。但皆以所属之性味。所入之脏腑。有毒无毒列之于前。记诵之难。无有甚于此者。(成)学医二十余年。力购本草数十家。朝夕研究。以为业医者。若不先明药之性味。气之浓薄。质之寒温。虽博览群书。知方知病。而不知药之性。其不致运用乖方。而草菅人命者几希矣。故遇有一物之性味功用。确切不移。能与病相当而取效者。则每味拟一二联或五六联。置之案头。数年来积成五百余品。删繁去复。编为排偶俚言。将各物性味所入所治。参差前后。不使学人混淆难诵。书成。仿李东垣指掌。陈嘉谟蒙筌之意。颜之曰本草便读。亦非敢以管窥蠡测之见。与先哲争衡也。不过欲引进后学。譬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耳。至其中词句之不雅。对仗之不工。一则缘(成)之学业未深。短于文墨。一则限于药品之性味主治。恐失本真。谫陋之由。实有所自。定知当世高明君子。必有起而正之者。故特序其原始如此。 光绪丁亥孟夏武进张秉成兆嘉氏自序于存诚堂 凡例 一、此书原为初学而设。并非全璧。采集诸家本草。参酌鄙见。共集药品五百八十余种。 每种编成一二联或三四联。止论其性味主治确切不移者。其他一概不录。 一、此书原取简便易读。故每药一种。其联句概从简略。尚有意义未尽者。于每味下另增小注。读者玩之。...
玄隐遗密黄帝内经下载,玄隐遗密黄帝内经 百度网盘
医经

玄隐遗密黄帝内经下载,玄隐遗密黄帝内经 百度网盘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玄隐遗密黄帝内经下载,玄隐遗密黄帝内经 百度网盘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三申道长《玄隐遗密》电子版,《玄隐遗密》原文pdf百度云下载
医经

三申道长《玄隐遗密》电子版,《玄隐遗密》原文pdf百度云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三申道长玄隐遗密电子版,玄隐遗密原文pdf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