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

古人留下智慧多,今人弃之为糟粕

10年精心

超50T网盘资源与大家共享

持续更新

数年如一日整合资源,从未间断

全站精品

手工整理上传,保质保量!

资料齐全

覆盖150+平台,你想要的都有

热门资源

八十一《难经》原文,倪海厦讲解的《难经》全文
医经

八十一《难经》原文,倪海厦讲解的《难经》全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难经》 ·杨玄操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3卷,作者及成书年代皆不祥,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尤其对脉学有祥悉而精当的论述。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径》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此书在中医理论和诊断学上颇有贡献。 第1-13难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那?将病脉耶?然:皆王脉也。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于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第14-22难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其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如有变奈何?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然:是其病,有内外证。其病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然:可尽知也。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而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脉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然:诊病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常)。而反者,何谓也?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为病何如?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渭也。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阳脉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第23-29难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何谓也?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则)目瞑也。六阳气俱绝者(则),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二十六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若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妇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第30-38难 三十难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三十二难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三十三难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三十四难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以不?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三十五难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又诸腑皆阳也,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三十七难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然:五脏者,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腑,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凑理。  三十八难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第39-47难 三十九难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二精丸-中药方剂-的功效与使用
国学大讲堂

二精丸-中药方剂-的功效与使用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二精丸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广泛的用途和多重功效。它主要由当归、川芎、龙骨、牡蛎、熟地黄等中药材研磨成粉末,再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它主要用于调理男性生殖系统,增强男性生育能力,改善精液质量,从而改善和治疗男性不育症、遗精早泄、性功能减退等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二精丸的功效与使用。 一、二精丸的功效 1. 增强男性生育能力:二精丸中的当归、川芎等中药成分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男性生殖系统的微循环,促进精液生成,增强精子质量,提高男性生育能力。 2. 改善精液质量:二精丸中所含的多种中药成分有助于调整男性内分泌系统,改善精子质量,提高存活率。对于精子数量偏少、精子活力差、精液浓度低等问题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3. 调整性功能:二精丸中的牡蛎、熟地黄等成分有滋阴补肾、益精填髓的功效,能够改善男性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等问题。 二、二精丸的使用方法 1. 二精丸通常建议每次口服3-5克,每日2次,宜用温开水送服。 2. 一般建议连续服用1-3个月,视个人情况和病情程度而定,需要持续服用的话,一般建议停药1周后继续服用。 3. 服药期间应避免辛辣食物和烟酒刺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提高疗效。 三、注意事项 1. 忌油腻辛辣:在使用二精丸的期间,需忌油腻辛辣的食物,避免对肠胃产生刺激。 2. 避免长期使用:长期使用二精丸不但会导致身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还会加重肝肾的负担。 3. 忌烟酒刺激:在使用二精丸期间,宜忌烟酒,以免影响药效。 四、结语 总的来说,二精丸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增加男性生育能力,改善精液质量,调整性功能的多重功效。在使用二精丸之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确认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药品说明进行使用,适量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申道长《玄隐遗密》电子版,《玄隐遗密》原文pdf百度云下载
医经

三申道长《玄隐遗密》电子版,《玄隐遗密》原文pdf百度云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三申道长玄隐遗密电子版,玄隐遗密原文pdf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玄隐遗密》正版电子书,《玄隐遗密》原文ptf下载
医经

《玄隐遗密》正版电子书,《玄隐遗密》原文ptf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玄隐遗密》正版电子书,《玄隐遗密》ptf原文下载 内篇縂目 黄帝《内經》上 99 陰陽 12 太無 10 太合 12 太乙 8 太初 9 太始 11 太易 12 太素 9 太无 8 太微 8 黄帝《内經》下 75 太樸 10 太華 11 太常 10 太昊 10 太玄 11 太沖 5 太虚 9 太黄 9 《上經、知辧》曰:“見,所見;見不見。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 謂常見。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
仙术秘库原文电子版pdf下载百度网盘
术数

仙术秘库原文电子版pdf下载百度网盘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仙术秘库》乃清朝王建章的重要道教文献作品,对道教的理论和观念,如修行、养生、炼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详尽的探讨,著作中充满了深邃的哲思。 此书分为四卷,第一卷“仙家修品术”主要阐述了道教关于信仰思想和道德修炼的理论;第二卷“仙家摄生术”详述了各种道教养生和气功的法则和手法;第三卷“仙家炼丹术”专注于修行技艺的讨论;第四卷“仙家实验谈”收录了六十段仙人对话,以此为据佐证了前述理论观点和修行方法。尽管书中存在着一些荒诞离奇的地方,但同样富含着诸多科学和理性的要素。对于系统全面地理解道教的理论观点和修行方法,它具有关键的价值和效力。 为满足广大气功爱好者的需要,我们特地进行了《仙术秘库》的校对,并配上了简洁的注解出版,供修行气功者参考使用。 仙术秘库
健脾汤-中药方剂-
国学大讲堂

健脾汤-中药方剂-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中医药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在中药的丰富宝库中,有着许多配方被传承下来,并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健脾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历经岁月的验证,展现出了杰出的功效和应用价值。 健脾汤的基本成分: 健脾汤是一种中药复方,主要由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等中药材组成。这些成分各具药性,通过相互配合,形成了具有特定药效的方剂。 健脾汤的功效: 1. 健脾益气:白术和茯苓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可帮助调理胃肠功能,增强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2. 补益气血:炙甘草具有温和的补益作用,能够调和气血,对于体虚、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的人群有着良好的滋补效果。 3. 利湿化痰:茯苓能够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有助于改善湿热体质、咳嗽多痰等症状。 健脾汤的应用: 1. 治疗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健脾汤能够根本调理脾胃,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缓解相关症状。 2. 调理体虚乏力:对于体质虚弱、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的人群,长期服用健脾汤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3. 改善湿热体质:现代生活中,湿热体质的人群逐渐增多,容易出现疲倦无力、口苦口干、舌苔厚腻等症状。健脾汤可以排除体内湿气,改善相关不适。 健脾汤的使用方法: 一般情况下,健脾汤的剂型为颗粒剂或丸剂,服用时可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节剂量,一般情况下每日2-3次,随餐服用,溶于温水中饮用。 总而言之,健脾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明显的健脾益气、补益气血、利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多种脾胃虚弱、体质虚弱、湿热体质等情况。在使用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用药,以达到最佳的疗效。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脾汤作为中医药中的经典代表之一,必将在现代医学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造福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
手阳明大肠经穴-《类经图翼》-的作用及应用
国学大讲堂

手阳明大肠经穴-《类经图翼》-的作用及应用

手阳明大肠经穴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而《类经图翼》是介绍经络的重要经典之一。在中医学中,手阳明大肠经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手阳明大肠经穴的作用及应用。 手阳明大肠经穴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一部分,它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中医学的理论,手阳明大肠经穴是一条沿着手臂和指尖的经络线路,与大肠脏腑相联系。根据《类经图翼》对手阳明大肠经穴的描述,可以清楚地了解这条经络的具体路径和穴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手阳明大肠经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穴的作用非常广泛。首先,它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排除体内的寒湿之气,消除湿热之邪。其次,手阳明大肠经穴还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吸收,促进肠道蠕动,排泄废物,从而保持肠道通畅。此外,手阳明大肠经穴还具有疏泄肠胃之热、通利大便、解毒和清热等作用。综合来看,手阳明大肠经穴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上,手阳明大肠经穴的应用也非常广泛。针灸、推拿等手法可以刺激手阳明大肠经穴,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实践表明,手阳明大肠经穴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疗效。通过刺激手阳明大肠经穴,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还可以调整气血流动,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康复。 总的来说,手阳明大肠经穴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人体的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类经图翼》对手阳明大肠经穴的描述,为我们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深入研究手阳明大肠经穴的作用及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学在促进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神农本草经》原文完整版下载百度云
本草

《神农本草经》原文完整版下载百度云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神农本草经》原文完整版下载百度云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该书在记载药物的时候,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下、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主要是一些无毒药,以滋补营养为主,既能祛病又可长服强身延年;中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补养和祛疾的双重功效,但不须久服;下品125种,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多数有毒或药性峻猛,容易克伐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使用。全书共记载了365种药物,而这种分类方法也是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便于选择和使用可以轻身延年及养生保健的药品,同时提供了治疗疾病的安全有效的药物范围。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并不能明确分出药性和主治病证的特点,不太方便于从医者的学习和整理,现在已不常用了。 另外,《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 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毫。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者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上卷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良者,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治时日,生熟,上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及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利、大小便不通、贲肫、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澼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注、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瘘、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节,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中卷   玉石部上品 ??玉泉?味甘平。主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 ??丹沙?味甘微寒。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为汞。生山谷。  ??水银?味辛寒。主治疥瘙痂疡百秃,杀皮肤中虫虱,堕胎,除热。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复为丹。久服神仙不死。生平土。 ??空青?味甘寒。主治青盲、耳聋。明目,利九窍,通血脉,养精神。久服轻身延年不老。能化铜铁铅锡作金。生山谷。 ??曾青?味酸小寒。主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癥瘕积聚。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铜。生山谷。  ??白青?味甘平。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生山谷。 ??云母?味甘平。主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轻身延年。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沙,一名鳞石。生山谷。 ??朴消?味苦寒无毒。主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生山谷。?消石?味苦寒。主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畜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一名芒硝。生山谷。 ??矾石?味酸寒。主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一名羽涅。生山谷。 ??滑石?味甘寒。主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生赭阳山谷。  ??紫石?味甘平。主治心腹欬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轻身、延年。生太山山谷。 ??白石英?味甘微温。主治消渴,阴痿不足,欬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生山谷。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主治黄疸、泄利、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生山谷。 ??太一禹余粮?味甘平。主治咳逆上气、癥瘕、血闭、漏下,除邪气。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一名石脑。生山谷。 ??禹余粮?味甘寒。主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血闭癥家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生池泽。 ??雄黄?味苦平。主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一名黄食石。生山谷。 玉石部中品  ??石胆?味酸小寒。主明目目痛,金创诸痫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令人有子。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能化铁为铜、成金银。一名毕石,生山谷。 ??石钟乳?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生山谷。 ??雌黄?味辛平。主治恶疮头秃痂疥,杀毒虫*,身痒,邪气,诸毒。炼之久服,轻身、增年、不老。生山谷。 ??殷孽?味辛温。主治爛伤瘀血,泄利寒热,鼠瘘,癥瘕结气。一名姜石。生山谷。 ??孔公孽?味辛温。主治伤食不化,邪结气,恶疮疽瘘痔,利九窍,下乳汁。生山谷。?石流黄?味酸温有毒。主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能化金银铜铁奇物。生山谷中。??阳起石?味酸无毒。主治崩中漏下,破子藏中血,癥瘕结气,寒热腹痛,无子,阴痿不起,补不足。一名白石。生奇山山谷。 ??凝水石?味辛寒。主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久服不饥。一名白水石。生山谷。  ??慈石?味辛寒。主治周痹风湿,支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痛,除大热烦满及耳聋。一名玄石。生山谷。 ??理石?味辛寒。主治身热,利胃解烦,益精明目,破积聚,去三虫。一名立制石。生山谷。?长石?味辛寒。主治身热,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脉,明目去翳,眇,去三虫,杀蛊毒。久服不饥。一名方石。生山谷。??肤青?味辛。主治蛊毒,毒蛇,菜肉諸毒,恶创。一名推青。生山谷。 ??铁落?味辛平。主治风热恶创,疡疽创痂疥,气在皮肤中。?铁,主坚肌耐痛。?铁精主明目化铜。生平泽。 玉石部下品 ??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
《陆游诗全集》9362首下载百度云资源
【集部】医经

《陆游诗全集》9362首下载百度云资源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陆游诗全集》9362首下载百度云资源 《陆游诗全集》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卷一   阿姥 城南倒社下湖忙,阿姥龙锺七十强。 犹有尘埃嫁时镜,东涂西抹不成妆。  阿通自闽中归甫九岁颇有老成之风作此诗示之 通子还家已九龄,从师衿佩两青青。 长成勉作功名计,勿学衰翁老一经。  哀北 太行天下脊,黄河出昆仑。 山川形胜地,历世多名臣。  哀哉六十年,左衽沦胡尘。  抱负虽奇伟,没齿不得伸。 老夫实好义,北望常酸辛。 何当拥黄旗,径涉白马津?  穷追殄犬羊,旁招出凤麟。 努力待传檄,勿谓吴无人! 哀郢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哀郢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艾如张 锦膺绣羽名山鸡,清泉可饮林可栖;稻粱满野弃不啄,虽有奇祸无阶梯。 东村西村烟雨晚,萧艾离离林薄浅;翩然一下骇机发,汝虽知悔安能免!  汉家天子南山下,万骑合围穷日夜。 犬牙鹰爪死不辞,触机折颈吁可悲! 爱闲 爱闲惟与病相宜,壮岁怀归老可知。 睡熟素书横竹架,吟余犀管阁铜螭。 水芭蕉润心抽叶,盆石榴残子压枝。 堪笑放翁头白尽,坐消长日事儿嬉。 爱闲 今日先生病体轻,爱闲犹有旧心情。 帖看贞观行间印,琴记中郎爨下声。  衣焙温温香欲透,雪檐滴滴日初晴。 客来一笑明窗底,枉道为农事耦耕。 安流亭俟客不至独坐成咏 忆昔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  蜀江春水千帆落,禹庙空山百草香。 马影斜阳经剑阁,橹声清晓下瞿唐。 酒徒云散无消息,水榭凭栏泪数行。 安期篇...
《古方八阵》在线观看全集
方剂论

《古方八阵》在线观看全集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古方八阵》 ·张景岳(明) 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因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13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想。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悟尤多。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军功立世的激励,他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当时北京异族兴起,辽西局势已不可为。数年戎马生涯无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而亲老家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五十七岁时,返回南方,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书立说。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78岁。 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朱丹溪处于《局方》盛行的时代,医者每多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致伤阴劫液,故朱氏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明代医学界河间、丹溪的火热论相火论占统治地位,更有时医偏执一说,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华,反而滥用寒凉,多致滋腻伤脾苦寒败胃,成为医学界的时弊。景岳在多年丰富临床实践中,逐渐摈弃朱氏学说,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1486-1558),薛己身为明太医院使,主要为皇室王公等贵族诊病,病机多见虚损,故喜用补。景岳出身贵族,交游亦多豪门大贾,故法从薛氏,力主温补。特别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张氏学说的产生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因其用药偏于温补,世称王道,其流弊使庸医借以藏拙,产生滥用温补的偏向。 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是医学至高经典,学医者必应学习。但《内经》”经文奥衍,研阅诚难”,确有注释的必要。《内经》自唐以来注述甚丰,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王氏未注《灵枢》,而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素问》《灵枢》两卷经文互有阐发之处,为求其便,”不容不类”。故景岳”遍索两经”,”尽易旧制”,从类分门,”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类经》分经文为十二类、若干节,根据相同的内容,拟定标题,题下分别纳入两经原文后详加注释,并指出王冰以来注释《内经》的各家不足之处,条理井然,便于查阅,其注颇多阐发。景岳思路开阔,对《内经》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流览甚广。《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对《类经》一书中意义较深言不尽意之处,加图详解,再附翼说。《类经图翼》十一卷:对运气、阴阳五行、经络经穴、针灸操作等作图解说,讨论系统。《类经附翼》四卷,为探讨易理、古代音律与医理的关系,也有阐述其温补的学术思想之作,如《附翼·大宝论》《附翼·真阴论》等重要论文,也有部分针灸歌赋。 张景岳晚年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各科、方药针灸之大成,辑成《景岳全书》64卷。成书于其卒年1640年。”《全书》者,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微。”《全书·传忠禄》辑有景岳主要医学理论、医评、问诊和诊断、治疗原则等论文三十余篇,多有温补学说的论述。《全书·脉神章》录有历代脉学,其中诊脉之法和脉象主病多有结合临症经验的评论。次为《全书·伤寒典》,补充”《内经》伤寒诸义并诸治法之未备”,论述伤寒病的证治。《全书·杂证谟》列诸内科杂证的病因病机、治理方药和部分医评,并辅有部分医案,论述系统、精采。《全书·妇人规》:论述九类妇科疾患,并指出妇科证多有情志病因,尤要注重四诊合参。《全书·小儿则》:更述儿科诸病并治,在总论中提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生理特点,很有见地。《全书·痘疹铨》、《全书·外科钤》各有论病及证治。《全书·本草正》介绍药物二百九十二种,每味详解气味性用,很多为自己的临症用药体会,颇有价值。《全书·新方八阵》、《全书·古方八阵》,景岳善兵法,在此借用药如用兵之义,以方药列八阵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全书·新方八阵》中所列方颇具创新。《全书·古方八阵》辑方经典。共录新方186方,古方1533方,其后的妇人、小儿、痘疹、外科古方收妇科186方,儿科199方,痘疹173方,外科374方及砭法、灸法12种。 《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景岳才学博洽,文采好,善雄辨,文章气势宏阔,议论纵横,多方引证,演绎推理,逻辑性强,故《景岳全书》得以广为流传。后世叶桂亦多承张氏的理论。清道光八年(1828)章楠《医门棒喝》初集成,论《全书》云:”或曰:尝见诵景岳者,其门如市”,则自顺治中叶至1828年的近200年间,几为医所必读,可见景岳的温补理论之影响深远,《全书》之流传广泛。 《质疑录》,共45论,为张氏晚年著作,内容系针对金元各家学说进行探讨,并对早期发表的论述有所修正和补充。 张景岳善辨八纲,探病求源,擅长温补,并在其医学著述和医疗实践中充分反映。治疗虚损颇为独到。反对苦寒滋阴,很好地纠正了寒凉时弊。他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他的重要著作《类经》是学习《内经》的较好参考书,《景岳全书》各科齐全,叙述条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书。张景岳的学术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1-10 编号 1 (仲景大承气汤一) 方剂组成 大黄, 四两. 厚朴, 半斤. 枳实, 五枚. 芒硝, 三合 主治功效 治阳明太阴伤寒, 谵语, 五六日不大便, 腹满烦渴, 并少阴舌干口燥, 潮热脉实者. 刘河间加甘草, 名三一承气汤 作者见解 右以水一斗, 先煮厚, 枳二物取五升, 去滓, 内大黄, 煮取二升, 去滓, 内芒硝,...
《伤寒论》电子书全集免费下载,《伤寒论》在线阅读
医经

《伤寒论》电子书全集免费下载,《伤寒论》在线阅读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伤寒论》电子书全集免费下载,《伤寒论》在线阅读 《伤寒论》 汉·张仲景 《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伤寒病证的部分。《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该书至魏晋时已有散失,经王叔和收集整理始得存世,后在流传过程中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北宋时期,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对诸多医学古籍进行校勘整理,《伤寒论》则是其中之一。 现该书通行本有两种:一是明代赵开美据宋治平本(林亿等校正的原刊本)的影刻本,一是金代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本。此外,《脉经》、《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均载有《伤寒论》的内容,被视为该书的早期传本;北宋校正的《金匮玉函经》,也是《伤寒论》的另一古传本;近代在日本也发现了《伤寒论》的古传本,其中有康治本(唐人手抄卷子本)、康平本(丹波雅忠抄本)。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伤寒论序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伤寒卒病论集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六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八十一《难经》原文,倪海厦讲解的《难经》全文
医经

八十一《难经》原文,倪海厦讲解的《难经》全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难经》 ·杨玄操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3卷,作者及成书年代皆不祥,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尤其对脉学有祥悉而精当的论述。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径》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此书在中医理论和诊断学上颇有贡献。 第1-13难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那?将病脉耶?然:皆王脉也。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于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第14-22难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其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如有变奈何?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然:是其病,有内外证。其病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然:可尽知也。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而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脉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然:诊病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常)。而反者,何谓也?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为病何如?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渭也。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阳脉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第23-29难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何谓也?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则)目瞑也。六阳气俱绝者(则),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二十六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若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妇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第30-38难 三十难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三十二难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三十三难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三十四难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以不?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三十五难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又诸腑皆阳也,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三十七难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然:五脏者,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腑,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凑理。  三十八难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第39-47难 三十九难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禾谱》的内容
【艺部】

《禾谱》的内容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禾谱 曾安止(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泰和人。北宋农学家。熙宁进士。曾任丰城主簿、彭泽知县。潜心研究水稻栽培。所著《禾谱》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详述泰和水稻品种资源和附近地区农业生产状况。苏轼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泰和曾氏族谱中有该书部分内容。据载,北宋时泰和水稻品种多达五十个。南宋中期,其后裔曾之谨又撰《农器谱》以补《禾谱》之缺。 ============================================================================== 曾安止(1048-1074年),字移忠,号屠龙翁。熙宁(1068-1074年)进士,尝为彭泽令。绍圣初(1094年)撰《禾谱》5卷,介绍水稻的各个品种、特征、栽培方法等。它是中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志,在中国农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将该书献给苏东坡。苏东坡认为,该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不谱农器,故为之赋《秧马歌》附之。 ———————————————————————– 禾谱题序  元丰辛酉年,余初举进士于鄱阳,时泰和曾公安止为考试官。明年南省奏言,以余为第一,既赐集英第。曾公走书,自庆得士,又恨未识余面。及绍圣丙子,家君充户部出使江南,余自大学博士,自乞为发运司,干当公事,侍亲以行。丁丑春,始过螺川。是时,曾公丧明,退居泰和。虽一造其庐,承其语绪,而识面之恨,竟不果偿。曾公示余以《禾谱》,属予取予为之叙,县许以送其书。未及,而遽以不起。尔后,初心不遂,每载其事,颇伫延陵季子挂剑之想。政和甲午,予假守庐陵郡,会乡人朱元礼来为泰和宰,遂托寻访其书。一日元礼得写本以遗余,亟取读之,不觉潸然。呜呼,曾公之墓木拱矣,而其故意,廑廑草草答塞,岂事之流传有数,其不可知者如此耶?—曾公常语余以黄帝问师旷之说,“杏多实不虫者,来岁秋必善。五木为五谷之先,故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盛者,来年必益种之”。此说出《师旷占》中,老农往往以为信。然今其书中无有是事,并秧马一段,亦不收载。以此颇疑,尚非全书,不然则曾公所自笔削,固不可得而知也。余家旧有曾公所撰《车说》一篇,兼收博引,凡所以为车者,洪纤小大,无不具有。盖该博曲尽伦美,而於立言不苛。是以创一说,纪一物,必委曲详到而后止。所谓根底之学者,不幸赋命不偶,而不得自见于昭世也,悲夫。 赐进士第一集英第大学博士程祁撰。 禾谱序  江南俗厚,以农为生。吉居其右,尤殷且勤。漕台岁贡百万斛④,调之吉者十常六七,凡此致之县官者耳。春夏之间,淮甸荆湖,新陈不续,小民艰食豪商巨贾水浮陆驱,通此饶而阜彼乏者,不知其几千万亿计。朽腐之逮,实半天下,呜呼盛哉。尝观三代之隆,家有宅,夫有田,养生之具,如此其备。垂绥五雨,异服以愧其心;屋粟里布,厚征以困其财。督责之法,又如此其严,犹以为未能丁宁反复,以作其怠惰之气。田畯至喜,以劝其力,曾孙不怒,以慰其心。故方此时,民无游手,而地无遗利,亦以其法制全而道化行也。灭裂于秦汉,卤莽于五季,宅不家给,田不夫制,兼并者得以连阡陌,而贫乏者不能有立锥。游怠者无耻,不耕者无罚,而天下之民,始猖狂汗漫,若牛马麋鹿群群逐于旷野,惟所适往,曾莫之禁。独吉之民,承雕惫之余,能不谬于斯习,盻盻然,惟稼穑之为务。凡髫龀之相与嬉,厘井之相与言,无非耰、锄、钱、镈之器,作讹成易之事,故自邑以及郊,自郊以及野,巉崖重谷,昔人足迹所未尝者,今皆为膏腴之壤,而民生其间者,虽椎鲁朴钝,不觇诗书札义之文,不哦经生儒士之言,而孝弟之行,诚意之心,醇然无异于三代之盛时。岂非处中国之一偏,干戈疮痍所不及,上下日以播种为俗,无流离冻馁之迫,而有饱食逸居之计。是以历世虽久,去先王虽远,而余泽犹在也。岂惟民哉,儒而士者,干居之日,孰不介止以蒸之作,其有政,爰知小人之依,然则有天下之大者,安可旦昼不及乎此也。近时士大夫之好事者,尝集牡、荔枝与茶之品,为经及谱,以夸于市肆⑩。予以为农者,政之所先,而稻之品亦不一,惜其未有能集之者,适清河公表臣持节江右,以是属余,表臣职在将明,而耻知物之不博。野人之事,为贱且劳,周爰咨访,不自倦逸,可谓善究其本者哉。予爱其意,而为之书焉。 室德郎曾安止叙。 正文: 稻有总名,有复名,有散名。曰谷云者,举凡种以为言。《洪范》曰:“百谷用成”。《大宰》曰:“三农生九谷”。《孟子》曰:“五谷熟而民人育”。今江南呼稻之有稃者曰稻谷,黍之有稃者曰黍谷,而不及麦菽者,以禾为主也。曰粟云者,谷之未成米者也。许氏曰:“粟二十斗;为米十斗,曰毇;为米六斗太半斗,曰粲”。今西昌呼稷为粟,长通二者,尤为谷粟之总名而已。稻之所以为稻,禾之所以为禾,一类之中,又有总名焉。曰稻云者,兼早晚之名。大率西昌俗以立春芒种节种,小暑大暑节刈为早稻;清明节种,寒露霜降节刈为晚稻。自类以推之,有秔有糯,其别凡数十种。许氏曰:“二月而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曰禾”。言二月生,则立春清明在其间矣;言八月熟,则寒露霜降在其问矣。贾思勰曰:“二月三月种为稙禾,四月五月种为稚禾”。许氏曰:“稙,早种也”。稚,晚种也。以二月三月种为稙,则今江南早禾种率以正月二月种之,惟有闰月,则春气差晚,然后晚种,至三月始种,则三月者,未为早种也。以四月五月种为稚,则今江南盖无此种。《诗》曰:“彼有不获稚”,许氏以为幼禾。而今江南之再生禾;亦谓之女禾,宜为可用,未知贾氏何证而有是说,此总名之辩也。《诗》曰:“丰年多黍多稌”;《食医》曰:“牛宜稌”;康成曰:“稌,稻也”;郭璞曰:“沛国人以稌为稻”。盖一物而方言异,此复名之辩也。诗》曰:黍稷重穋”,司稼掌辩重穋之种。毛、郑、郭璞等曰:“先种后熟曰重,后种先熟曰穋。”今江南有黄穋禾者,大署节刈早种毕而种,霜降节未刈晚稻而熟。《诗》曰:“维穈维芑”;康成曰:“穈,赤苗也,芑,白苗也”;郭璞曰:“穈,赤苗粟也,芑,白苗粟也”。以江南早晚种较之,早种如六月白,晚种如白圆禾之类,其谷芒皆黄白,岂非所谓芑耶?早种如小赤禾,晚种如蜜谷乌禾,其谷芒皆赤,岂非所谓穈耶?许氏曰:“稻紫茎不粘曰(禾糞)”,今江南晚种中有所谓紫眼禾者,其叶当节处有紫色,抑亦许氏所?谓也欤?又曰:“芒粟曰穬”,今西昌早晚种中,自稻禾而外,多有芒者,抑亦许氏所谓穬也欤:今西昌晚种中,亦有所谓穬稻禾者。其谷无芒,盖名同而实非,此散名之辩也。百谷之种,其略见于经,具备见于今,其种或产于中国,或生于四夷,今西昌早种中有早占禾,晚种中有晚占禾,乃海南占城国所有,西昌传之才四五十年,推今验古,此其类也。贾思勰乃引《周书》:“神农氏世,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此小说之举,不可用之。而其叙土宜有曰,按《禹贡》,扬州厥土涂泥,厥田下下,厥赋下上错。荆州厥土涂泥,厥田下中,厥赋上下。又按《职方氏》,扬州,荆州,其谷宜稻。以汉郡国志考之。庐陵郡隶扬州刺史,与荆州长沙为切境,而吉之安福在汉长沙为安城,则吉之壤正当古荆扬之交。《职方》二州皆宜稻,而吉在其两间,兼二州之美。《禹贡》二州之土惟涂泥;《稻人》亦曰:“掌稼下地”。则下地者,涂泥之所在,为种稻之宜也。然《禹贡》扬州田第九等,赋第七等;荆州田第八,赋第三者,亦以人功修故也。惟其壤有骍、缇、坟、泽之异,潟、勃、垆、(上临下木)爨之殊⑩,故其种亦有早晚大小之不同,坚弱精粗之不一,或一物而彼此有异名,或所称虽近而俗有讹正。则宜颠倒,错而难辩。今之见于谱者,尚记西昌大略而已。 芸稻篇  记礼者曰:仲夏之月,利以杀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盖耘除之草,和泥渥漉,深埋禾苗根下,沤罨既久,地草腐烂而泥土肥美,嘉谷蕃茂矣。大抵耘治水田之法,必先审度形势,先於最上处潴水,勿令走失,然后自下旋放旋芸之。其法须用芸爪。不问草之有无,必遍以手排漉,务令稻根之傍,液液然而后已。荆扬厥士涂泥,农家皆用此法。又有足芸,为木杖如拐子,两手倚以用力,以趾塌拔泥上草秽,壅之苗根之下,则泥沃而苗兴,其功与芸爪相类,亦各从其便也。今创有一器,曰耘荡,见农器谱,以代手足,工过数倍,宜普效之。纂文曰,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今小锄也。《吕氏春秋》曰:先生者为米,后生者为粃,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粃,此失耨之道也。锄后复有薅拔之法,以继成锄之功也。夫稂莠秕稗,杂其稼出,盖锄后茎叶渐长,使可分别,非薅不可,故有薅鼓、薅马之说。事见农器谱。 祈报篇 《记》曰:有其事必有其治,故农事有折焉,有报焉,所以治其事也。天下通祀,惟社与稷;社祭土,勾龙配焉,稷祭谷,后稷配焉。此二祀者,实主农事。载芟之诗,春籍田而祈社稷也、良耜之诗,秋报社稷也。此先王祈报之明典也。匪直此也。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不时,於是乎禜之。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放是乎禜之。与夫法施於民者,以劳定国者,能御大灾者,能捍大患者,莫不秩祀。先王载之典礼,著之令式,岁时行之,凡以为民祈报也。周礼“龠章”“凡国祈年於田祖”,则「吹豳雅,击士鼓、以乐田畯」。尔雅注曰,畯音俊。乃先农也。于先农有祈焉,则神农后稷与世俗流传所为田父、田母,皆在所祈报可知矣。大田之诗言:“去其螟螣,用其蟊贼,无害我田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此祈之之辞也。甫田之诗言“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此报之之辞也。继而“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此又因所报而寓所祈之义也。若夫噫嘻之诗,言春夏祈谷於上帝,盖大雩、帝之乐歌也;丰年之诗,言秋冬报者,烝尝之乐歌也。其诗曰,“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然於上帝,则有祈而无报,於祖妣、有报而无祈,岂阙文哉?抑互言之耳。此祈报之大者也。 周礼“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弭灾兵,远罪疾。”举是而言,则祈报禬禳之事,先王所以媚於神而和於人,皆所以与民同吉凶之患者也。凡在祀典,乌可已耶?记礼者曰:伊耆氏之始为蜡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主先啬而祭司啬,飨农及邮表畷,禽兽,迎猫迎虎而祭之。祭坊与水庸,其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草木归其泽。”由此观之,飨先啬先农而及於猫虎,祭坊水庸而及於昆虫,所以示报功之礼大小不遗也。考之月令,有所谓「祈来年於天宗」者,有所谓「祈谷实」者,有所谓「为麦祈实」者,而《春秋》有一虫兽之为灾害,一雨旸之致愆忒,则必雩,圣人特书之,以见先王勤恤民隐,无所不用其至也。夫惟如此,是以物由其道,而无夭阏疪疠,民遂其性,而无札瘥灾害,神之听之,有相之道,固如此也。後世从事於农者,类不能然。借或有一焉,亦勉强苟且而已,岂能悉循用先王之典故哉?田祖之祭,民间或多行之,不过豚蹄盂酒;春秋社祭,有司仅能举之,牲酒等物,取之临时;其为礼、盖蔑如也。水旱相仍,虫螟为败,饥馑荐臻,民卒流亡,未必不由祈报之礼废,匮神乏祀,以致然也。 今取其尤关于农事者言之。社稷之神,自天子至郡县,下及庶人,莫不得祭。在国曰大社、国社、王社、侯社,在官曰官社、官稷,在民曰民社。自汉以来,历代之祭,虽粗有不同,而春秋二仲之祈报,皆不废也。又育蚕者亦有祈禳报谢之礼。皇后祭先蚕,至庶人之妇,亦皆有祭。此后妃与庶人之祭,虽贵贱之仪不同,而祈报之心则一。古有有养马一节,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此马之祈谢,岁时惟谨。至於牛,最农事之所资,反阙祭礼。至於蜡祭,迎猫迎虎,岂牛之功不如猫虎哉?盖古者未有耕牛,故祭有阙典。至春秋之间,始教牛耕,後世田野开辟,谷实滋盛,皆出其力。虽知有爱重之心,而曾无爱重之实。近年耕牛疫疠,损伤甚多,亦盍禳祷祓除,祛祸祈福,以报其功力,岂为过哉?故於此篇祭马之後,以祭牛之说继之,庶不忘乎谷之所自,农之所本也。 禾品 早禾秔品十二 稻禾赤米占禾乌早禾小赤禾归生禾黄谷早禾六月白黄菩蕾禾红桃仙禾大早禾女儿红禾住马香禾 早禾糯品十  稻白糯黄糯竹枝糯青稿糯白糯秋风糯黄栀糯赤稻糯乌糯椒皮糯 晚禾秔品八 住马香禾八月白禾土雷禾紫眼禾大黄禾蜜谷乌禾矮赤秔禾稻禾 晚禾糯品十二  黄栀糯矮稿糯龙爪糯马蹄糯白糯大椒糯大乌糯小焦糯大谷糯青稿糯骨雷糯竹枝糯 附早禾品二 早稻禾早糯禾 附晚禾品二 赤稑糯乌子糯 宋进士宣德郎移忠公墓志铭 曾君讳安止,字移忠,世为庐陵泰和人。曾祖再盈,祖德谊,父肃,皆以善行称于乡。君之为人,外和内刚,操行修洁。熙宁登第,同学究出身为耻,不离上庠,励己修业,夜以继日,至伤厥明,后三年复登戊科,诏升甲焉。君谢恩毕,即奏:“臣父年已高,久困场屋,愿回授臣父一散官”。先帝嘉其诚,以无例止。至父得疾且重。即默祷以身代之,厥疾果瘳。初调洪州丰城主簿,除江州彭泽令,检身清勤,莅事端敏,而导民以孝为本,故政誉蔼然,而荐者交彰矣。以目疾弃官,授宣德郎,号屠龙翁,伤技成而无所用。有《禾谱》五卷,《车说》一卷,《屠龙集》几卷。东坡苏公所称《禾谱》,谓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乎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作《秧马歌》以附其后,不幸元符戊寅五月十六日以无疾而卒,享年五十有一。娶杨氏生子二人,(虫宾)举进士,蜡尚幼,女三人,适仕族。三年庚辰十有二月三日葬于千秋乡武山南。前期乃弟舒州司法参军安强来请铭。遂从而铭之。铭曰:呜呼,士莫尚于志,志莫本于道,道不可闻,闻而死之矣,况荣辱得失之端乎。君可谓有志之士,而勇于见义者也。惜夫止于斯,而遽终焉,使得闻斯行诸宜何如哉。余司上庠,熟君所为,昭昭无穷,贻以铭诗。 右正议大夫守尚书左丞上柱国会稽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六百户实封五百户黄履撰  右朝议大夫直龙图阁知福州宣州事兼福建路兵马铃辖江夏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柯述书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郭璞《葬经》原文,郭璞葬经原文pdf下载
术数

郭璞《葬经》原文,郭璞葬经原文pdf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郭璞《葬经》原文,郭璞葬经原文pdf下载 葬书 風水術(堪輿學)深入中國人的生活已有數千年,幾乎與中國文明同步發展。風水術實際結合了中國人的環境、天文等自然的認知,與人倫、風俗等文化涵養而形成。隨著時空的遷移,風水術雖然有變遷,但百變不離其宗《葬書》便是千百年來被奉為圭臬的經典之作。  本書納入了中國風水術的聖經,採原文與白話上下對譯的方式,直接將古文譯為白話,使讀者閱讀時,不必受翻找干擾。直譯的方式,更提供讀者直接與原書對話。為了讓讀者對風水術有正確的概念,譯者特別為本書作了簡要的導讀,介紹中國風水術的起源與發展,並對《葬書》的思想作了簡介。 ============================================================================== 旧本题晋郭璞撰。璞有《雅注》,已著录。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称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汉书。艺文志。形法家》始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术自汉始萌,然尚未专言葬法也。《後汉书。袁安传》,载安父没,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当世为上公,安从之,故累世贵盛。是其术盛传於东汉以後。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著。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唐志》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後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新喻刘则章亲受之吴氏,为之注释。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之旧本。至注之出於刘氏与否,则不可考矣。书中词意简质,犹术士通文义者所作。必以为出自璞手,则无可徵信。或世见璞葬母暨阳,卒远永患,故以是书归之欤。其中遗体受荫之说,使後世惑於祸福,或稽留而不葬,或迁徙而不恒,巳深为通儒所辟。然如乘生气一言,其义颇精。又所云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条,亦多明白简当。王祎《青岩丛录》曰:择地以葬,其术本於晋郭璞。所著《葬书》二十篇,多後人增以谬妄之说。蔡元定尝去其十二而存其八。後世之为其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於闽中,其源甚远。至宋王伋乃大行。其为说主於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中传之,而用之者甚鲜。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赣人杨筠松,曾文迪及赖大有、谢子逸辈,尤精其学。其为说主於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论。今大江以南无不遵之者。二宗之说虽不相同,然皆本於郭氏者也云云。是後世言地学者皆以璞为鼻祖。故书虽依托,终不得而废欤。据《宋志》本名《葬书》,後来术家尊其说者改名《葬经》。毛晋汲古阁刻本亦承其讹,殊为失考。今仍题旧名,以从其朔云。  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惠怀间避乱过江,宣城太守殷佑以为参军,后为王导参军,大兴初除著作佐郎,寻迁尚书郎,母忧去职,明帝初,王敦起为记室参军,以阻谋逆被斩,敦平,追赠弘农太守,有《尔雅注》五卷,音二卷,图十卷,图赞二卷,方言注十三卷,三苍注三卷,穆天子传注六卷,山海经注二十三卷,图赞二卷,水经注三卷,周易林五卷,洞林三卷,新林四卷,又九卷,卜韵一卷,楚辞注二卷,子虚上林赋注一卷,集十七卷。 内篇 葬者乘生气也。   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陶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固有。盖亦指此云耳。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矣。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五气即五行之气,乃生气之别也,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运于天实出于地。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父母骸骨,为子孙这本,子孙形体,父母之枝,一气相应,由本而达枝也。考试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他地之美恶也。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恶则反是。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今寻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或谓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应本绝。故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其在物则萎薮螟蛉之类是也,尚何疑焉。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樟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贫聚。形穴既就,则山川这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苟盗其精英,空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前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这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娇丑,并皆肖象山川这美恶,故篙丘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世有往往以遗骨弃诸水火而无祸福者,盖心与之离故也。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汉未央宫一日无故钟自呜,东方朔日:必生铜山崩应。未几西蜀果奏铜山崩,以日摈之,正未央鸣之日也。帝问朔何以知之,对曰:铜出于山,气相感应,犹人受体于父母也。帝叹曰:物尚乐,况于人乎!昔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口齿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离待侧,则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觉耳。故知山崩钟应,亦其理也。 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此亦言一气之感召也。野人藏栗,春至,栗木华,而家藏之栗亦芽。实之去本已久,彼华此芽,盖以本性原在,得气则相感而应,亦狱父母之骨葬乘生气而子孙福旺也。夫一气磅礴于天地间,无端倪,无终穷,万物随时运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气感合,则精化为骨,血化为肉,复藉神气资乎其间,遂生而为人。及其死也,神气飞扬,血肉消溃,惟骨独存。而上智之士,图葬于吉地之中,以内乘生气,外假子孙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气。盖神趋则气应,地灵而人杰,以无为有,借伪显真,事通阴阳,功夺造化,是为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 丘垅为阴,冈阜为阳。丘言其高,骨乃山这带石者。垅高不能自立,必藉石带土而后能耸也。冈者迹也,土山为阜,言支之有毛脊者。垅之有骨,气随而行则易见,支无石,故必观者毛脊而后能辨也。然有垅而土、支而石、垅而隐、支而隆者,又全藉乎心目之巧以区别也。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谓生气随支拢体质浒,滔滔而去,非水界则莫之能止。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密,前后左右环围,然后能藏风,而不致有荡散之患。经云:明堂惜水如惜血,堂里避风如避贼。可不慎哉!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高城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蹿隙通风,适当肩背,便能成疾。故当求其城郭密固,使气之有聚也。平支之穴,地阳自下而升,生气沉潜,不畏风吹。[缺]出在旷野,虽八面无藏,已自不觉。或遇穴晴日朗,其温和之气自若,故不以宽旷为嫌,但瑞横水之有止,使气之不行也。此言支城之取用不同有如此。 风水之法,得水为土,藏风次之。   支拢二者俱欲得水,高坡之地,或从腰落,虽无大江拦截,亦必池塘以止内气,不则运河 不稍远,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傥金鱼不界,则谓之雌雄失经,虽藏风亦不可用。平支之地,虽若无蔽,但得横水拦截,何嫌宽旷。故二者皆以得水为上也。 经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水流土外,谓之外气;气藏土中,谓之内气。故必得外气形横,则内之生气自然止也。此引经以结上文得水为上之意。 何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高垅之地,落势雌雄,或去或止,各有[缺]作自[缺]一地可尽其力量也。而好龙多从腰落,分布枝蔓于数十里之间,或为城郭朝乐官曜禽鬼捍门华表罗星之类,皆本身自带不可为。彼既流行,而余者非止也,但当耱其聚处,而使之不散耳。平支之龙,大山跌落平洋,四畔旷阔,其为城郭,亦不过高逾数尺而已,且去穴辽远,朝山一点,在乎云霭之表,人莫不以八风无蔽为嫌,又岂知支戏气隐,若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也,但得横水拦截,使之有止耳。此方支拢之气盛者如此。   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 上句方拢,下句言支。高垅之地,阴之象也,气在内,强刚而觉悟下,故言涸燥当深葬。平支之地,阳之象也,气在外,弱柔而浮上,故方坦夷当浅葬。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高拢之葬,潜而弗彰,故深,取其沉气也;平支之葬,露而弗隐,故浅取,其浮气也。得乘者,言所葬之棺,得以乘其生气也。浅深世俗多用九星白法以定尺寸,谬也。不若只依金银炉底求之为得。 夫阴阳之气,噶而为风,升而且为云,降而为雨。 凡所以位天地、育万物者,何莫非此气邪!斯盖因曰葬乘生气,故重举以申明其义。愚尝谓能生能杀,皆此气也。葬得其法,则为生气,失其道,则为杀气。如所谓加减饶借吞吐浮觉之类,并当依法而剪裁之,不致有擅杀冲刑破腮翻斗之患也。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气本无体,假土为体,因土而知有此气也。水本无母,假气为母,因气而知有此水也。五行以天一生水。且水何从生哉?生水者金也,生金者土也。土腹藏金,无质而有其气。乾藏坤内,隐而未见,及乎生水,其兆始萌。言气为水母者,即乾金之气也。世人不究本源,但以所见者水尔,故遂以水为天地之始,盖通而未精者也。 经曰:土形气形,物因以生。...
《史记》完整版电子书,史记三家注在线阅读,《史记》三家注pdf
【史部】

《史记》完整版电子书,史记三家注在线阅读,《史记》三家注pdf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史记》完整版电子书,史记三家注在线阅读,《史记》三家注pdf 史记索隐序 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 史记者,汉太史司马迁父子之所述也。迁自以承五百之运、继春秋而纂是史。其裹贬覈实,颇亚于丘明之书。于是上始轩辕,下讫天汉,作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系家、七十列传,凡一百三十篇。【考证】司马贞唐人,讳世作系,下文系本亦世本也,全文倣之。始变左氏之体。而年载悠邈,简册阙遗,勒成一家,其勤至矣。又其属橐,先据左氏《国语》、《系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而后贯穿经传,驰骋古今,错综隐括,各使成一国一家之事。故其意难究详矣。比于《班书》,微为古质,故汉晋名贤,未知见重,所以魏文侯听古乐,则唯恐卧,【考证】事见礼乐记,史记乐书。良有以也。逮至晋末,有中散大夫东莞徐广,始考异同,作《音义》十三卷。宋外兵参军裴骃,又取经传训释作集解,合为八十卷,虽麤见微意,而未穷讨论。南齐轻车录事邹诞生,亦作《音义》三卷,音则微殊,义乃更略,而后其学中废。贞观中,谏议大夫崇贤馆学士刘伯庄,达学宏才,鉤深探赜,又作《音义》二十卷,比于徐、邹,音则具矣,残文错节,异音微义,虽知独善,不见旁通。乾隆四年经史馆校刊本,音作旨。欲使后人从何准的,贞謏闻陋识,颇事鑽研。而家传是书,不敢失坠,初欲改更舛错,裨补疏遗,义有未通,兼重注述。然以此书残缺虽多,实为古史。忽加穿鑿,难允物情。今止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示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重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虽未敢藏之书府,亦欲以贻厥孙谋云。 【考证】钱大昕曰:司马贞注高祖纪母曰刘媪云,近有人云母温氏。贞时打得班固泗水亭长古碑文,其字分明作温字,云母温氏,贞与贾膺复、徐彦博、魏奉古等执对反复,沈叹古人未闻。按膺复当作膺福,先天二年,为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以预太平公主逆谋诛。今河内县有大云寺碑,即膺福书也。徐彦博卒于开元二年,见《唐书》本传。而司马贞、张守节二人,《新》、《旧唐书》无传,守节《正义序》,称开元二十四年八月,杀青斯竟,而小司马两序则不载譔述年月。以此注验之,其与贾、徐诸人谈议,当在中睿之世,计其年辈,似在张守节之前,补《史记》序自题“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唐制,弘文馆皆以他官兼领,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曰直学士,国子博士,系正五品上,故得学士之称。神龙以后,避孝敬皇帝讳,或称昭文,或称修文。开元七年,仍为弘文,小司马充学士,盖在开元七年以后也。《唐书·刘知几传》:“开元初,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朱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辨质,博士司马贞等其黜其言,请二家兼行,唯子夏《易传》请罢。诏可。”又考《唐艺文志》称“开元润州别驾,盖由弘文馆出为别驾,遂蹭蹬以死也。” 史记索隐后序 夫太史公记事,上始轩辕,下讫天汉。虽博采古文及传记诸子,其闲残阙盖多。或旁搜异闻,以成其说。然其人好奇而词省,故事覈而文微。是以后之学者多所未究。其班氏之书,成于后汉,彪即后迁而述,所以条流更明,且又兼采众贤,群理毕备。【考证】索隐单本,且又作是。故其旨富,其词文。是以近代诸儒共所鑽仰,【考证】单本,所作行。其训诂盖亦多门,蔡谟《集解》之时,已有二十四家之说。所以于文无所滞,理无所遗。而太史公之书,即上序轩、黄,中述战国,或得之于名山坏宅,或取之以旧俗风谣,【考证】单本,宅作璧。故其残文断句难究详矣。然古今为注解者绝省,音义亦希。始后汉延笃,乃有《音义》一卷。又别有《音隐》五卷,不记作者何人。【考证】单本,音隐作章隐。近代鲜有二家之本。宋中散大夫徐广作《音义》十三卷。【考证】张文虎曰:十三卷,原误一十卷。依前序及《集解》序、《正义》改,《唐志》亦云十三卷。唯记诸家本异同,于义少有解释。又中兵部裴骃,亦名家之子也,作《集解》注本,合为八十卷,见行于代。仍云亦有音义,前代久已散亡。南齐轻车录事邹诞生,亦撰《音义》三卷,音则尚奇,义则罕说。【考证】《隋经籍志》:日本现在书目,作梁轻车录事参军邹诞生。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引诞生史记音。隋秘书监柳顾言,尤善此史。刘伯庄云:“其先人从彼公授业。或音解随而记录,凡三十卷。隋季丧乱,遂失此书。”伯庄以贞观之初,奉敕于弘文馆讲授。遂采邹、徐二说,兼记忆柳公音旨,遂作音义二十卷。音乃周备,义则更略。惜哉!【考证】日本现在书目云:史记音义廿卷,唐大中大夫刘伯庄撰,二十卷,诸本作三十卷,今从金陵书局本。古史微文,遂由数贤秘宝,故其学殆绝。前朝吏部侍郎许子儒,亦作注义,不睹其书。崇文馆学士张嘉会,独善此书,而无注义。贞少从张学,晚更研寻。初以残阙处多,兼鄙褚少孙诬谬,因愤发而补史记,遂兼注之。然其功殆半,乃自惟曰:千载古史,良难紬绎。于是更撰音义,重作述赞。盖欲以剖盘根之错节,遵北辕之司南也。凡为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云。【考证】单本,惟作唯。紬绎作闇然,于是更作因退,述赞作赞述。 三皇本纪 小司马氏 撰 并注 小司马氏云:太史公作史记,古今君臣宜应上自开闢,下讫当代,以为一家之首尾。今阙三皇,而以五帝为首者,正以《大戴礼》有五帝德篇,又帝系皆叙自黄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纪为首。其实三皇已还,载籍罕备。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论古史,不合全阙。近代皇甫谧作帝王代纪,徐整作三五历,皆论三皇以来事。斯亦近古之一证,今并采而集之作三皇本纪。虽复浅近,聊补阙云。 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蛇身人首。按伏犧风姓,出《国语》。其华胥已下,出《帝王世纪》。然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成纪、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纪县。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按谯周《古史考》,伏犧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也。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按事出《汉书·历志》。宓,音伏。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考证】《索隐》单本,以下无庖厨故曰四字。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按位在东方,象日之明,故称太皞。皞,明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按皇甫谧,伏犧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其后裔,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之胤也。 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按礼明堂位及系本,皆云,女娲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亦木德王。盖宓犧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考证】各本,承作乘。今从单本。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按其事出《淮南子》也。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女娲氏没,神农氏作。按三皇说者不同,谯周以燧人为皇,宋均以祝融为皇,而郑玄依春秋纬,以女娲为皇,承伏犧,皇甫谧亦同,今依之为说也。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按《国语》,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娲氏之女。据诸子及《古史考》,炎帝之后,凢八代,五百作年,轩辕氏代之。岂炎帝、黄帝,是昆弟而同母氏乎?皇甫谧以为少典有娲氏诸侯国号,然则姜姬二帝,同出少典氏,黄帝之母,又是神农母氏之后代女,所以同是有娲氏之女也。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为六十四爻。初都陈,后居曲阜。按今淮阳有神农井。又《左传》,鲁有大庭氏之库,是也。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神农本起烈山。故左氏称,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厲山氏。礼曰。厲山氏之有天下。是也。按郑玄云,厲山,神农所起,亦曰有烈山。皇甫谧曰,厲山今随之厲乡也。 神农纳奔水氏之水曰听妃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按神农之后凡八代,事见《帝王代纪》及《古史考》。然古典亡矣,况谯皇二氏,皆前闻君子,考按古书而为此说。岂至今鑿空乎?此纪示据以为说。其《易》称,神农氏没,即榆罔,榆罔犹袭神农之号也。【考证】生帝魁以下二十字,各本脱,今依单本。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掌四岳。当周室,甫侯、申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霸于中国。盖圣人德泽广大,故其祚胤繁昌久长云。 一说,三皇谓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既是开闢之初。君臣之始。图纬所载,不可全弃。故兼序之。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盖天地初立,神人首出行化,故其年世长久也。然言十二头者,非谓一人之身有十二头,盖古质,比之鸟兽头数故也。地皇十一头。火德王。姓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岁。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天皇已下,皆出《河图》及《三五历》也。 自人皇已后有五龙氏,五龙氏,兄弟五人,并乘龙上下,故曰五龙氏也。燧人氏,按其君鑽燧出火,教人熟食,在伏犧氏前,谯周以为三皇之首也。大庭氏,栢皇氏,中央氏,卷须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盧氏,浑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斯盖三皇已来有天下者之号,按皇甫谧以为大庭以下一十五君,皆袭庖犧之号。事不经见,难可依从。然按古封太山者,首有无怀氏,乃在太昊之前,岂得如谧所说?但载籍不纪,莫知姓、王年代、所都之处。而韩诗以为自古封太山禅梁甫者,万有余家。仲尼观之,不能尽识。管子亦曰。古封太山七十二家。夷吾所识十有二焉。首有无怀氏。【考证】单本,无无字。然则无怀之前,天皇已后,年纪悠邈,皇王何升而告。但古书亡矣。不可备论。岂得谓无帝王耶。故春秋纬称自开闢至于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凡世七万六百年。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懾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序命纪。七曰脩飞纪。八曰回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流讫纪。盖流讫当黄帝时,制九纪之间。是以录于此补纪之也。 【考证】赵翼曰:《大戴礼》五帝德,及《史迁》五帝本纪,皆专言五帝,而不言三皇。然三皇之号,见于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不得言三代以前无此称也。第未有专指其名者,其见于秦博士所议,但云天皇、地皇、人皇而已。孔安国书序,乃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为五帝。司马迁以黄帝入五帝之内,而无少昊。郑康成依运斗枢注《尚书》中候,乃以伏犧、女娲、神农为三皇。帝鸿、金天、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司马贞因之作三皇本纪,亦以伏犧、女娲、神农为三皇。孔颍达注《尚书》,最尊安国,故其驳郑注,谓女娲但修伏犧之道,无所改作,不得列三皇。既不数女娲,则不可不取黄帝为三皇。又曰:安国之意,以月令春曰太昊,夏曰炎帝,中央曰黄帝,依次为三皇;秋曰少昊,冬曰颛顼,自此以下,合之高辛、尧、舜,乃为五帝耳。然颍达又云:诸儒说三皇,或数燧人,或数祝融,以配犧农,其五帝皆自轩辕,不数少昊。帝繫本纪家语,又以少昊即黄帝子青阳。是颍达虽尊安国,亦未敢竟以黄帝入三皇之内,少昊列五帝之中,而显与《史记》相戾也。宋五峰胡氏,直断以孔子繫词所述,伏犧、神农、黄帝、尧、舜为五帝。元人胡一桂又从而引伸之,谓《孔子家语》自伏犧以下皆称帝,《易》大传春秋内外传,有黄帝炎帝之称,月令有帝太昊、帝炎帝、帝黄帝之文,可见太昊伏犧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本皆称帝,秦以前未尝列之于三皇也,其三皇之号,终不可泯,则仍以秦博士所谓天皇、地皇、人皇当之,而不必附会其人,此论较为直捷。然近日王西庄又谓繫辞以羲、农为上古圣人,皇帝、尧、舜为后世圣人,则羲、农宜为皇,黄帝宜为帝。惟三皇中少一人,则司马贞据康成说,以女娲充数,亦未为无据。西庄最尊郑学,故持论如此,要之去古愈远,载籍无考,传闻异词,讫无定论。愚按三皇之名既无定说,何问其事有无?司马贞为补本纪,非也,今录之《索隐序》后,以与史文区别。 史记正义序 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张守节上 史记者,汉太史公司马迁作。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南游江、淮,讲学齐、鲁之郡,绍太史继春秋,括文鲁史,而包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而摭楚汉春秋,贯紬经传,旁搜史子,上起轩辕,下既天汉。作十二本纪,帝王兴废悉详。三十世家,君国存亡毕著。八书,赞阴阳礼乐。十表,定代系年封。七十列传,忠臣孝子之诚备矣。笔削冠于史籍,题目足以经邦。裴骃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自刘向、杨雄,皆称良史之才。况坟典湮灭,简册缺遗。比之春秋,言辞古质。方之两汉,文省理幽。守节涉学三十余年。六籍九流,地里苍雅,锐心观採评史汉,诠众训释而作正义。郡国城邑,委曲申明,古典幽微,窃控其美,索理永惬,次旧书之旨,兼音解注,引致旁通,凡成三十卷。名曰史记正义。发挥膏肓之辞,思济沧溟之海。未敢侔诸祕府,冀训诂而齐流。庶贻厥子孙,世畴兹史。于时岁次丙子开元二十四年八月,杀青斯竟。 【考证】钱大昕曰:张守节《正义》,成于开元廿四年。小司马《索隐》前后序,则不著撰述之年,而《唐书·艺文志》注:贞开元润州别驾。是两人生于同时,而其书不相称引。司马长于驳辩,张长于地理,要皆龙门功臣,难以偏废。守节官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唐志》失书。小司马序自题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而《唐志》云:润州别驾,殆终于别驾者与。《正义》、《索隐》两书,皆单行,不附于正史。今《索隐》,尚有汲古阁所刊单行之本。《正义》,旧本失传,卷帙次第,无可考矣。《四库全书提要》:是书据自序三十卷,晁公武、陈振孙二家所录则作二十卷。盖其标字列注,亦如《索隐》,后人散入句下,已非其书。至明代监本,採附《集解》、《索隐》之后,更多散节,失其本旨,地理脱十七条,故实注二十五条,音注脱二十三条,其他一两字之出入,殆千有余条,尤不可毛举。苟非震泽王氏刊本具存,无由知监本之妄删也。愚按我永正中有僧桃源者,著《史记桃源抄》,补记今本所删落正义,一千有余条,多者二三百字,少者亦十字二十字,皆震泽王氏刊本所无也。盖依僧幻云所录。幻云题《三注会刻本》云:吾邦有《索隐》本,有《正义》本,《索隐》与此注所载大同,至《正义》则此注所不载甚多,故标记诸栏外。东北大学,藏《史记》古活字本二种,一为庆长本,一为宽永本,栏外具补记正义,盖依桃源抄也。前田侯、爵书库,有博士家本《史记异字》五卷,所录《正义》,概与《桃源抄》合。今依此数本补订,以略复张氏之旧云。 史记正义论例 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张守节上 ◎ 论史例 古者帝王,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记。并採六家杂说,以成一史。备论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序,天地山川国邑名号,殊俗物类之品也。太史公作史记,起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夏、殷、周、秦,讫于汉武帝天汉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作本纪十二,象岁十二月也。作表十,匀天之刚柔十晶,以记封建世代终始也。作书八,象一岁八节,以记天地日月山川礼乐也。作世家三十,象一月三十日,三十辐共一毂,以记世禄之家,辅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也。【考证】太史公自序云: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作三十世家。张氏所本。作列传七十,象一行七十二日,言七十者举全数也。余二日象闰余也。以记王侯将相英贤,略立功名于天下可序列也。合百三十篇,象一岁十二月及闰余也。而太史公作此五品。废一不可以统理天地,劝将箴诫为后之楷模也。 ◎ 论注例 史记文与古文尚书同者,则取孔安国注。若与伏生尚书同者,则用郑玄、王肃、马融所释。与三传同者,取杜元凯、服虔、何休、贾逵、范寗等注。与三礼、论语、孝经同者,则取郑玄、马融、王肃之注。与韩诗同者,则取毛传、郑笺等释。【考证】钱泰吉曰:韩诗下疑脱薛君注云云。与周易同者,则依王氏之注。与诸子诸史杂书及先儒解释善者,而裴骃竝引为注。又徐中散作音训,佼集诸本异同,或义理可通者,称一本云又一本云。自是别记异文,裴氏亦引之为注也。 ◎ 论字例 史、汉文字,相承已久,若悦字作说,闲字作閒,智字作知,汝字作女,【考证】以上采经典释文序。早字作蚤,後字作后,既字作溉,勅字作饬,制字作剬,此之般流,缘古少字,通共有之。【考证】班马字类:此之般流,作如此之类。 史、汉本有此古字者,乃为好本。程邈变篆为隶,楷则有常。后代作文,随时改易。卫宏官书数体,吕忱或字多奇,钟、王等家,以能为法,致令楷文改变,非复一端。咸著祕书,传之历代。又字体乖日久,其黼黻之字法从黹。丁履反。【】黹,豬几切,上,旨韵。《尔雅·释言》:“黹,紩也。”疏:“郑(郑玄)注(司服)云:‘黼黻希繡,希,读为黹,谓刺繡也。’”今之史本则有从耑。音端。本纪云,天子赐孝公黼黻。【考证】钱泰吉曰,孝公当作献公。邹诞音甫弗。而邹氏之前,史本已从耑矣。如此之类,竝即依行,不可更改。若鼋鼉从龟,辞乱从舌,觉学从与,泰恭从小,匮匠从走,【考证】张文虎曰,走疑辵。《唐玄宗御书道德经》匠作近。巢薻从果,耕籍从禾,席下为带,美下为火,裒下为衣,极下为点,析旁著片,恶上字西,餐侧出头,离边作禹。此之等类,例直是讹字。【考证】各本火作大,依班马字类改,凌本之等倒。字类无之字。宠勅勇反。字为宠,锡字为锡,音阳以支章移反。代文,间分反,将混无。若兹之流,便成两失。 ◎ 论音例 史文与传诸书同者,刘氏竝依旧本为音。至如太史公改五帝本纪,便章百姓,便程东作,便程南譌,便程西成,便在伏物,咸依见字读之。太史变尚书文者,义理物美。或训意改其古涩。何烦如刘氏依尚书旧音。斯例盖多,不可具录。著在正义,随文音之。君子宜详其理。庶明太史公之达学也。然则先儒音字,比方为音。至魏祕书孙炎,始作反音。又未甚切。今竝依孙反音,以传后学。【考证】《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陆德明经典释文序》云: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翻语,魏朝以降,蔓衍寔繁。其说皆与张守节合。唐元和十年,《景审序慧琳一切经音义》云:古来音反,多以傍纽,而为双声,始自服虔。《史记·张耳陈馀传》:吾王孱王也。《索隐》,案服虔音鉏闲反。服虔先于孙炎。《梁玉绳瞥记》云:翻切起于孙叔然,而涿郡高诱在孙之前,其注《吕氏春秋》、《淮南子》,有急气、缓气、闭口、笼口之未能,已为反切萌芽矣。郑康成云。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而已。爱之者非一邦之人。其乡同言异,字同音异。于兹遂生轻重讹谬矣。然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钜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重浊。【考证】《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擧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陆方言切韵序》云: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今之取捨,冀除兹弊。夫质有精麤,谓之好恶。竝如字。以有爱憎,称为好恶。竝去声。当体则为名誉。音预。论情则曰毁誉。音馀。自坏乎怪反。坏徹。上音怪。【考证】郑康成云以下,采经典释文序。《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夫物体自有精麤,精麤谓之好恶;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此音见于葛洪、徐邈,而河北学学士读《尚书》云:好生恶杀,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愚按此《释文序》所本,又按顾炎开《音论》云,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余考恶字,如《楚辞·离骚》有曰:“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时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终古。”又曰:“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时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美恶。”汉赵幽王友歌:“我妃既妬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此皆美恶之恶,而读去声。汉刘歆《遂初赋》:“何叔子之好直兮,为群邪之所恶。赖祁子之一言兮,几不免乎徂落。”魏丁仪《厲志赋》:“嗟世俗之参差兮,将未审乎好恶。咸随情而与议兮,固真伪以纷错。”此皆爱恶之恶,而读入声。乃知去入之别,不过发言轻重之閒,而非有此疆尔界之分也。卢文弨曰:顾氏此言极是,但不可施于今耳。自断,徒缓反。自去离也。刀断,端管反。以刀割令相去也。耶,也奢反。未审之辞。也,亦且反。助句之语也。复,音伏,又扶富反。重也。过,古卧反。越度也。解核买反。自散也。閒,纪苋反。鄛也。【考证】张文虎曰:依下畜字例,复过解閒四字,当有重文异言,今失。畜许又反。畜,许六反。养也。先苏前反。仙屑然反。尤羽求反。侯,胡溝反。治持,竝音直之反。脂砥祗,竝音旨夷反。惟维遗唯,竝音以佳反。怡贻颐诒,竝音与之反。夷寅彝姨竝音以脂反。私,息脂反。绥虽睢荾,竝音息遗反。偲司伺丝,竝音巨支反。【考证】张文虎曰,上下纽皆非,盖涉下祗歧而误。卮权祇肢,竝音章移反。祇歧,竝音巨支反。其期旗棊踑,竝音渠之反。祈颀旂幾畿,竝音渠希反。僖熙嬉嘻,竝音许其反。希晞睎稀,竝音虚几反。霏妃菲騑,竝音芳非反。飞非扉,竝音匪肥反。尸屍蓍,竝音式脂反。诗,书之反。巾,居人反。斤筋,举欣反。篇偏,竝音芳连反。穿,详连反。【考证】张文虎曰:上纽非,又穿及上篇偏,竝当有声混异呼之字,今失。里李裏,竝音良止反。至贽,竝脂利反。志,之吏反。利涖,竝力至反。吏,力置反。寺嗣饲,竝辞吏反。字牸,竝疾置反。自,疾二反。致踬鸷,竝陟利反。【考证】张文虎曰:置,在志部,致踬在至部,不当同音,盖传写错乱。器,去冀反。气,去既反。亟,去吏反。冀穊几利反。既,居未反。覆,敷救反。又敷福反。副,敷富鍑,竝府副反。若斯清浊实亦难分。博学硕材,乃有甄异。此例仍广。不可具言。庶后学士幸留意焉。 ◎ 音字例 文或相似,音或有异。一字单录,乃恐致辞疑。两字连文,检寻稍易。若音上字,言上别之。所音下字,乃复书下。有长句在文中,须音则题其字。 ◎ 发音例 古书字少,假借盖多。字或数音,观义点发。皆依平上去入。【考证】钱大昕曰:自齐梁人分别四声,而读经史者,因有点发之例。观守节所言,知唐初已盛行之矣。若发平声,每从寅起。又一字三四音者,同声异唤,一处共发。恐难辨别。故略举四十二字。【考证】钱大昕曰:今止三十九字。如字初音者皆为正字,不须点发。畜许六反,养也。又许救反,六畜也。又他六反,聚也。从讼容反,随也。又纵容反,南北长也。又伹容反。又子勇反,相劝也。又从用反,侍从也。又足用反,恣也。【考证】子勇反下,当有脱字。数色具反,历数术数也。又色五反,次第也。又色角反,频也。传逐恋反,书传也。又逐全反,相付也。又张恋反,驿也。卒子律反,卒终也。又苍忽反,急也。尊忽反,兵人也。字体各别,不辩,故发之也。【考证】张文虎曰:体疑当作义,此二句当在注上观义点发名下。辟君也。徵也。又频亦反,罪也,开也。疋亦反,邪也。又疋豉反,谕也。又音避,隐也。又普觅反,辟历也。【考证】张文虎曰:君也上,脱必亦反一音。施书移反,张也。又式豉反,与也。又羊豉反,延也。閒纪闲反,鄛也。又纪苋反,閒也。又苋閒反,静也。射蛇夜反,射也。又成亦反,音石。夏胡马反,禹号也。又胡嫁反,春夏也。又格雅反,阳夏县也。复符富反,重也。又音伏也。又音福,除役也。重直拱反,尊也。直龙反,疊也。又直用反,累也。適圣石反,宽也,之也。又丁历反,大也。又张革反,责也。又音敌,当也。汜音祀,水在成皋。又音凡,邑名,在襄城。又服剑反,为水,在定陶,高帝即位处也。又音夷,楚人呼土为汜桥。【考证】钱大昕曰音祀者从巳,凡音服剑者从,形声俱别。张文虎曰:汜字从巳,音怡,不音夷。愚按末句当作楚人呼土桥为汜,此误倒。乐,音岳,谓音乐也。又音洛,欢也。又音五教反,好也,情愿也。覆,敷富反,盖也。又敷福反,再也。恐曲用反,疑也。又丘拱反,惧也。恶乌各反,麤也。又乌路反,憎也。又音乌,谓于何也。断端管反,有物割截也。又段缓反,自相分也。又端乱反,断疑事也。解佳买反,除结缚也。又核买反,散也。又佳债反,怠堕也。又核诈反,缝解。幾音机,庶几也。又音祈,近也。又音记,亦冀望字也。又音纪,录也。过光卧反,度也,罪过也。又音戈,经过也,度前也。率所律反,平例也,率伏也。又音类也。又音刷。徐广云:率即锾也。又音色类反,将帅也。屈丘勿反,曲也。又君勿反,姓也。又群勿反,尽也,强也。上时让反,位也,元在物之上。又时掌反,自下而上。王于方反,人主也。又于放反,霸王也,又盛也。长直良反,久也。又张丈反,长上也。藉才昔反,名籍也,又荐藉也。又租夜反,即借也。培勃囘反,补也。又蒲口反,冢也。胜音升,又式证反。难乃丹反,艰也。乃旦反,危也。使所里反。又所吏反。相息羊反。又息匠反。沈针甚反。又针禁反。又直今反。又沈禁反,厌没也。【考证】张文虎曰:沈字无针甚、针禁二音,上纽皆误。任入今反。又入禁反。棺音官。又古玩反。又古患反,敛之也。造曹早反。七到反,至也。妻七低反。切帝反。费查味反,用也。又音祕,邑也。扶味反,姓也。 ◎ 谥法解【考证】洪颐煊曰:“《隋书·经籍志》、《大戴礼记》十三篇,注云:梁有谥法三卷。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亡。”案《大戴礼》本有谥法篇,见《白虎通》、《北堂书钞》卷三,引《大戴礼》谥法,其时尚未亡,《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二引《大戴礼》曰:周公旦太师望相嗣王,作谥法一段,与《周书》谥法篇同。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才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已,名生于人。名,谓号谥。【考证】卢文弨曰:“古书两重排列者,皆先将上一列顺次排讫,而后始及于下一生。自后人误以一上一下读之,至改两重为一列。亦依今人所读,而大失乎本来之次第矣。《史记正义》所载谥法解,亦本是两重,改为一列,文多间难,亦当移正。”张文虎曰:“谥法解原本,盖上下两排,传刻错乱,惟游本尚丰旧式,王本两行相间,犹可考寻。”今参卢氏文弨《钟山札记》订本称正,共末三十余谥,善恶杂糅,无可订改,略依游本。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敬事代上曰恭供奉也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严氏济生方 中医世家,严氏济生方原文
方剂论

严氏济生方 中医世家,严氏济生方原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严氏济生方 宋 严用和 原序一 古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医卜之中,虽然医之为艺诚难矣,亦贵乎精也。所谓精者,当先造于四者之妙而已。古人云,脉病证治是也。夫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识其证,既识其证,则可详其所治,四者不失,临病之际,可以疗寒以冷,有余者与之,不足者取之,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苟不明此,鲜有不致毙者,良可叹哉!用和幼自八岁喜读书,年十二,受学于复真刘先生之门,先生名开,立之其字也。独荷予进,面命心传,既十七,四方士夫,曾不以少年浅学,而邀问者踵至,今留心三十余岁矣!偶因暇间,慨念世变有古今之殊,风土有燥湿之异,故人禀亦有浓薄之不齐,概执古方,以疗今之病,往往枘凿之不相入者,辄因臆见,乃度时宜,采古人可用之方。裒所学已试之效,疏其论治,犁为条类,名曰济生方,集既成,不敢私秘,竟锓诸木,用广其传,不惟可以备卫生家缓急之需,抑以示平日师传济生之实意云。 时宝治癸丑上已庐山严用和序。 原序二 余夙嗜方书,蚤即师授以医道行世五十余年,比因暇日,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着续不过所以 时咸淳丁卯良月庐山严用和谨书。 五脏门 肝胆虚实论治 夫肝者,足厥阴之经,位居东方,属乎甲乙木,开窍于目,候于左胁。其政变动,病发惊骇其经食,枯,心下筋急或治 五脏门 肝胆虚实论治 柏子仁汤 治肝气虚寒,两胁胀满,筋脉拘急,腰、膝、小腹痛,面青口噤。 柏子仁(炒) 白芍药 防风(去芦) 茯神(去木) 当归(去芦,酒浸) 芎 附子(炮,去皮。各一两) 细辛(洗去土叶) 桂心(不见火)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五脏门 肝胆虚实论治 柴胡散 治肝气实热,头痛目眩,眼目赤痛,胸中烦闷,梦寐惊恐,肢节不利。 柴胡(去芦) 地骨皮(去木) 玄参 羚羊角(镑) 甘菊花(去枝梗) 赤芍药 黄芩(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五脏门 肝胆虚实论治 茯神汤...
医学三字经原文,医学三字经背诵版
医经

医学三字经原文,医学三字经背诵版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医学三字经》作者:(清)陈修园 作者简介:清朝著名医家陈念祖,字修园,少年家贫,半学儒,半学医,后考取举人,旅居京都为官,晚年抱病辞官,回归故里,讲学于长乐。陈氏著作宏广,内容广泛,由后人辑成《陈修园医书十六种》,对古典医籍的著述,尤其对普及医学知识,开拓中医教育方面作出较大的贡献。《医学三字经》为其晚年之作,全书分为医学源流、中风、虚痨…..妇人、小儿等二十四个部分。举凡病因病机、辩证治则、有效方药等,均予述及。并且以韵文编写,言简义赅,易读易记,是一本初学中医的良好入门书。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我以为,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卷一 醫學源流第一 醫之始 本岐黃 靈樞作 素問詳 難經出 更洋洋 越漢季 有南陽 六經辨 聖道彰 傷寒著 金匱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後 有千金 外臺繼 重醫林 後作者 漸浸淫 紅紫色 鄭衛音 迨東垣 重脾胃 溫燥行 升清氣 雖未醇 亦足貴 若河間 專主火 遵之經 斷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與儔 陰宜補 陽勿浮 雜病法...

推荐资源

加入本站会员,开启尊贵特权之体验

本站资源支持会员下载专享,普通注册会员只能原价购买资源或者限制免费下载次数,付费会员所有资源可无限下载。并可享受资源折扣或者免费下载。

VIP年会员

98金币

会员时长:365天
每日100个免费下载次数
享受资源专属折扣
下载速度500KB/秒

永久VIP会员

198金币

会员时长:永久
每日不限下载次数
享受资源专属折扣
高速下载不限速

加盟站长

4800金币

会员时长:9999天
提供全部资源数据
扶持搭建直到盈利
第一时间获取资源更新

国学大讲堂

浊气在中医名词词典中的解释及应用
白英-中药材-的药用价值及食用方法
人参花的药用功效及研究进展
探秘五皮饮-《汤头歌诀》-:中医瑰宝的传承与发展
探寻《中医词典》中的胻-《中医词典》h~j-
桑椹:中药材的传统与现代应用
电极电位测定在医用化学中的应用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医书籍-研究和应用探讨
夜明砂-中药材-探秘中医宝藏
《白虎加人参汤》:中药方剂的功效与应用
《本草纲目》:中医传统经典的草本宝库
上寒下热-《中医名词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