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类证治裁》在线阅读,《类证治裁》pdf下载百度云网盘

类证治裁

本书为清代医家林珮琴编者,首刊于咸丰元年,是一部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参考书。

全书8卷,设卷首一卷。除卷首为论述医理外,其他各卷主要载内科、杂病、外科、五官科及妇科的各种疾病。每一病下概要而明晰地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脉象及选用的治法和方药。同时每病大多附有医案,提供了自己的临床心得, 其中有的是与他人同治一人,同用一方,而只是药量稍加变化 ,收效却相当显著,充分揭示了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书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中医“活”的灵魂。同时证候翔备,用药精当,全书理法方药通融一体。近代医家曾誉之为“实用内科学”、“教科书”,这不难看出它的独到之处。
兹以初刻本为底本,又广搜校本,整理刊行,以飨读者。
==============================================================================

林佩琴,字云和,号羲桐,清代丹阳(今属江苏)人。出生于1722年(清干隆三十七年),卒于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享年67岁。嘉庆戊辰(1808年)应恩科乡试中经魁(五名内举人),文章脍灸人口。己巳(1809年)后进而学医,后业于孙庆曾(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肿胀门),精于医术,融会贯通《灵枢》、《素问》、《难经》诸书,而不泥古。白天教授生徒,灯下披阅方书,历数十年。他虽然不以医为专业,但是诊治病人很多。晚年请病人归还药方,选择其中重要的立医案,题为《证治类裁》,凡八卷,并附外科。此书分门别类,前面是论述,药方次之,医案又次之。根据经典著作立论、用方,与《沉氏尊生书》体裁大略相同。此外,他还着有《米燕草堂四书文》五百余篇、《来燕草堂古文》二卷、《骈体文》二卷、《高卧楼古今体诗》二卷、《百鸟诗》一卷、《诗余》一卷。他的儿子林芝本,字筠石,也按医传行医。(见《羲桐府君传略》) 林佩琴博学通医,而不以医为专业,可作为儒医者代表。他的《类证治裁》一书,分门别类、前论、次方、后案,与《沉氏尊生书》体裁相仿,而言简法备,较之沉书更为明晰。

卷之一 中风(真中风类中风)

编号1〔口噤〕—-5页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足阳明之经上夹口, 风寒乘虚袭 入。则挛急口噤。(先用乌梅肉、冰片、生 南星为末擦牙, 其噤可开)宜竹沥、姜汁调 (苏合香丸灌, 再用巴豆油纸卷皂角末, 烧 烟熏入鼻中。人事自省)编号2〔痰壅〕—-5页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宜吐之。(稀涎散加橘红或姜盐汤 灌之,以鹅翎探吐.或三圣散瓜蒂散加蝎吐之) 后用(星香散、二陈汤、涤痰汤、导痰汤) 挟虚, 加(参、耆、竹沥)挟寒。加(桂、 附、姜汁)脾虚呕痰。(六君子汤、异功散) 中气虚。(理中汤、温胃饮) 编号3〔口眼喎僻〕—-5页9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因血液衰涸. 不能荣润筋脉. (灵 枢云.足阳明筋病. 颊筋有寒则急. 引颊移口. 有热则筋弛. 纵缓不胜收.故僻. 又云. 足阳 明手太阳筋急. 则口目为僻)宜润燥以熄风. (大秦艽汤. 或大全大补汤尤妥)

编号4〔半身不遂〕—-5页1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因气血不至. 故痛痒不知. 经曰. 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 营卫俱虚. 则不仁 且不用. 自丹溪以左枯属血虚.(用四物汤) 右枯属气虚. (用四君子汤)气血两虚而挟痰. (用二陈汤)加钩藤、竹沥、姜汁. 宗其治者 多不效. 何也. 治偏枯.宜从阴引阳. 从阳引 阴. 从右引左. 从左引右. 使气血灌注.周流 不息. 莫如养血温经. (补中汤少加附子. 下 七味地黄丸) 以附子能行参耆之力. 而阳和自 转. 肉桂能通血脉. 而筋节自荣.挟痰者. (八 珍十全等汤加南星、半夏、姜汁)营卫俱虚者. (黄耆五物汤. 膝骨软. 加牛膝、虎骨. 节软. 加木瓜、当归)

编号5〔四肢不收〕—-5页2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诸阳经皆起于手足. 循行身体. 如 邪气客于肌肤.随其虚处停滞. 与气血相搏. 故肢不举. 脉缓大有力. 土太过也.当泻其湿. (胃苓汤)脉细小无力. 土不足也. 当补其气. (补中汤) 瘦人血枯筋急. 木旺风淫者. (四 物汤加钩藤、秦艽、防风、木瓜)肥人色白多 痰者. (六君子汤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 编号6〔角弓反张〕—-5页2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邪入经络. 则腰背反折. 挛急如角 弓状.(小续命汤)如先受风. 复感寒. 无汗 恶寒为刚痉. 先受风. 复感湿.恶风有汗为柔 痉. 刚痉(续命汤去附子)柔痉(续命汤去麻 黄)

编号7〔瘛瘲〕—-6页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因肝经风火搏于经络. 则手足抽搐. 或伸或缩.而动不止. 由血虚不能荣筋. 而燥 气乘之. 宜滋肝肾. 灌输筋脉.使水旺火熄则 风木自平. (大秦艽汤. 或十补汤加减)

编号8〔猝倒无知〕—-6页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凡类中病出于脏. 精去则气去. 所 以眩晕猝倒.气去则神去. 所以昏愦无知. 阴 阳脱离. 精气不交. 须参附大剂.峻补其阳. 继以地黄丸加杞子、当归. 或十补丸. 填补真 阴. 若心火盛. 肾水衰. 致猝倒神昏. 肢掣口 喎. 宜(地黄饮子去桂、附、巴戟)峻补其阴. 继以(生脉散)滋其化源.

编号9〔舌强不语〕—-6页9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舌为心脾肝肾四经所系. 邪中其经. 则痰涎闭其脉道. 舌机不掉. 因痰迷心窍者. 清心火. (涤痰汤)因湿痰者. 清脾热. (六 君子汤加枳实、竹茹)因风热者. 清肝火. (凉 膈散加减)肾虚内夺为喑痱. (地黄饮子)舌 强口角流涎.脾不能摄者. (六君子汤加竹沥、 姜汁)惊痰堵塞. 舌本强硬者.(正舌散加薄 荷) 舌麻语蹇者. (省风汤加沉香)唇缓舌强 者. (解语汤)肥人舌本强. 作湿痰治. 瘦人 作心火治. 不可纯补.恐堵塞经络中痰火. (通 用加味转舌膏)外取龟尿少许. 点舌神效.(置 龟于新荷叶上. 以猪鬃戳其鼻. 尿立出)有饮 食照常. 但失音不语者. 名曰哑风. 宜(小续 命汤去附子. 加石膏、菖蒲) 编号10〔遗尿〕—-6页19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系肾气亏极. 用(参、耆、朮、附 益智、五味)以保元阳之脱. 火虚者. (地黄 饮子)水虚者. 六味丸.编号11〔眩晕〕—-6页2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凡虚阳上巅. 得痰升则眩晕. 经所 谓上虚则眩也.宜培其中气. (五福饮或大补 元煎. 加甘菊炭、牡蛎、白芍、天麻)此猝倒 所由来也.

编号12〔麻木不仁〕—-6页2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遍体顽麻. 无汗气实. (乌药顺气 散)十指及面麻木. 乃气虚风袭. (补中汤去 朮、归、陈. 加白芍、五味子)麻木体软. 搔 起白屑. 乃脾血不荣. (补中汤去柴胡. 加地 黄、白芍、芝麻)

卷之一 温症(附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

编号 13〔春温〕 —-20页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温症(附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
名词解释 温热病. 不可作伤寒正治. 而用大汗大下.初病憎寒发热头痛. (葱豉汤)得汗则解. 温邪化热伤肺.上焦气阻. 用辛凉轻剂. (栀、豉、芩、翘、杏、桔、花粉、 郁金之属)呕吐. (黄芩汤加半夏、生姜)湿邪内搏. 热迫下泄稀水.(枳壳、赤苓、芦根、苡米. 滑石之属)脘中痞痛. 宜从开泄.宣通气滞. (杏、F3、橘、半、蒌、桔之属)上焦气热烁津、 (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 勿用血药湿腻. 热伤胃津. (石膏、竹叶、生地、麦冬)其热邪端在气分. 必得战汗. 或大渴索饮.饮后热达腠开. 邪从汗解. 但脉象和缓. 虽肤冷却非脱症. (战汗后. 脉急疾. 躁扰不卧. 肤冷汗出. 乃为气脱之候)更有邪胜正虚. 经一再战汗而愈者. 叶氏温热论云. 肺主气属卫.心主属营. 临症者. 卫之后方言气. 营之后方言血. 邪在卫汗之. (辛凉开肺. 便是汗剂)到气方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角之类)入血乃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之类)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 动手便错. 且湿邪为害. 面色白者. 须顾其阳气. 湿胜则阳微也.虽湿邪化热后. 法应清凉. 然到十分之六七. 不可过用寒凉.恐成功反弃. 何也. 湿热一去. 阳亦衰微也. 面色苍者. 须顾其津液. 清凉到十分之六七. 往往热减身寒. 不可遽谓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焰虽熄. 灰中有火也. 凡温热病. 救阴易. 通阳难.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 较杂症自不同也. 如三焦不得从外解. 则热结于腑. 入舌灰黄. 或老黄. 乃下之.(小承气汤加减. 伤寒热邪在里. 下之猛. 此多湿邪内搏. 下之轻.伤寒大便溏. 为邪已尽. 湿温病大便溏. 为邪未尽)至大便硬.编号 14〔风温〕 —-22页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温症(附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
名词解释 温症感风. 寸口脉大. 肺受热烁. 宜辛凉清上.(杏、贝、栀、蒌、花粉、沙参、桑叶之属)身痛脘痹. 肺气不舒.(栀、豉、杏、蒌、郁金、橘红之属)头胀欬嗽. 懊EE痞满. (芩、蒌、栀、豉、枳、桔、桑叶、郁金、贝母之属)热灼劫阴、烦躁. (麦冬、白芍、蔗浆、生地、阿胶之属)余参春温治法.

编号 15〔湿温〕 —-22页1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温症(附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
名词解释 伤于湿. 又中暑. 暑挟湿邪. 郁蒸为热. 其脉寸濡而弱.尺小而急. 身痛头重. 妄言自汗. 两胫逆冷. (湿遏阳气)忌发汗.汗之名重暍. 必死. (苍朮白虎汤)胸满. (香薷饮加半夏、 苍朮)头胀耳聋. 邪与气混也. (正气散去腹皮、白朮、姜、枣.加连翘、银花、牛蒡子)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五苓散合白虎汤或天水散)

编号 16〔冬温〕 —-22页1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温症(附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
名词解释 冬气温暖. 感而即发. 身热头痛. 不恶寒. 面肿欬嗽.咽痛下利. (阳旦汤加减)忌风药升举. 初感头痛身热.(葱豉汤)咽痛. (甘桔汤)风寒外袭. (葱豉汤加羌活、苏叶) 余参春温治法.

编号 17〔温毒〕 —-22页2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温症(附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
名词解释 病温更遇时毒. 面赤斑如锦纹. 咽痛烦躁.(黄连解毒汤)自汗而渴. 胃热发斑者. (人参化斑汤)斑已透.热不退者. 犀角大青汤去黄芩、升麻. 加生地、人参、柴胡) 误用热药. 邪毒深陷. 发为狂乱. 面赤眼红. 舌黑鼻煤.下利脉洪数者. (消斑青黛饮)忌下药. 惟便秘躁渴. 可微下之.(大柴胡汤)凡斑疹初见(胸背两胁)点大为斑. 粒小为疹. (斑属血多. 疹属气多)或阳症误用热药. 或当下不下. 或下后不解.皆能致之. (不可发汗. 重令开泄. 更增斑烂)斑紫点小. 心胞热也.点大而紫. 胃中热也. 斑黑而光亮. 热毒盛也. 黑而晦者死. 若黑而晕脚红者. 火内伏. 用清凉发散. 间有转红成可救者. 凡斑疹.皆邪气外透. 发出宜神情清爽. 为外解里和.(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胜邪.或胃津内涸)有白泡如水晶者. 湿邪郁于卫分. 汗不彻故也. 当理气分之邪. 若毒壅.(消毒犀角饮. 大青四物汤)

卷之一 暑症

编号18〔冒暑〕—-26页1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腹痛水泻. 系胃与大肠受之. (香 藿饮)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 (香薷饮下消 暑丸. 此暑病之轻者)编号19〔伤暑〕—-26页1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由静而得之. 阴症也. (伤暑. 则 暑邪伤及肉分)纳凉广厦. 起居不时. 恶寒肢 厥. 面垢烦躁. 汗出. 脉虚细.(清暑益气汤) 或过袭阴凉. 恶寒头痛. 肢体拘急. 肤热无汗. 脉弦紧. (消暑十全散)或外感暑邪. 内伤生 冷. 腹痛吐利.(正气散. 六和汤)身热烦渴. 小便不利. 乃湿盛而气不施化.(益元散)烦 热头痛燥渴. 乃湿蒸而热耗津液. (麦冬汤. 此暑病之稍重者)

编号20〔中暑〕—-26页2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由动而得之. 阳症也. (中暑. 则 暑邪伤及藏腑)夏日远行. 阳气内伏. 热舍于 肾. 水不胜火. 烦渴喘促. 狭然昏晕.(用蒜 捣汁. 和童便灌下)待苏醒后. 随症用药. (麦 冬汤. 或人参白虎汤)忌用香薷辛温之品. (香 薷饮. 可治伤暑.不可治中暑. 此暑病之尤重 者)

编号21〔中暍〕—-26页2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行旅农夫. 日中劳役. 忽头痛壮热. 汗泄. 肌肉如火.大渴引饮. 无气以动. 乃热 伤元气. (益元散. 白虎汤.或清暑益气汤) 若吐泻脉沉微. 不宜用凉药. (六和汤. 大顺 散. 脉虚身热. 得之伤暑. 脉盛身热. 得之中 暍. 此暑与暍微有辨也)

编号22〔内伤夹暑〕—-26页3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暑月房劳. 兼膏梁水果杂进. 致阳 气不得伸越.脉沉细. 或弦紧. 面垢无汗恶寒. 四肢厥逆拘急. 霍乱呕吐.(冷香饮子)或吐 利兼作. 脉微欲绝. 急宜(浆水散)温之. 又 有暑痿症. 暑月膏梁之人. 阳事顿痿. 不可全 用热药.亦不可全用凉药. (黄连解毒汤合生脉散)

编号23〔暑风〕—-27页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因病暑忽手足搐搦. 昏迷不醒. 脉 浮虚急.(先以温水化苏合香丸灌之)俟醒再 用药.(黄连香薷饮加羌活大效)此因痰火豉 风. 蒙蔽心胞. 若呕吐. (前药加陈皮、藿香) 小便不利. (加茯苓、猪苓、泽泻、滑石)痰 多. (加石菖蒲、姜汁)口渴. (去半夏. 加 花粉)泻利.(加白朮)转筋. (加木瓜)腹 满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面垢. F6语遗尿. 此热兼暍也. (白虎汤)

编号24〔暑厥〕—-27页1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中暑手足逆冷. (二香散. 或人参 羌活散合香薷饮)有热深厥亦深. 烦躁昏冒. 便秘溺赤. 脉沉滑而数者.(大小承气汤加减) 有湿热沉混者. (苍朮白虎汤加滑石) 若寒 厥脉微者. (理中汤. 四逆汤加减)

编号25〔暑瘵〕—-27页1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暑热劫阴. 欬血吐血. (六味汤加 阿胶、麦冬、丹皮.或杏仁、西瓜翠衣、竹叶、 鲜石斛)

编号26〔疰夏〕—-27页18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夏月患头痛足软. 食少体羸. 倦怠 嗜卧. 五心烦热.多属元气不足. (补中汤去 升麻. 加半夏、白芍、薏米、五味子、沙参) 肺 胃阴虚. (生脉散. 或加玉竹、杞子、扁豆、 石斛等) 甘润之品.

编号27〔湿温〕—-27页2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其人伤湿. 因而中暑. 两胫逆冷. 胸满头重. 妄言多汗.脉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 切不可汗. 汗之必死. (苍朮白虎汤)又有冷 水澡浴. 致暑湿相搏. 一身尽痛. 自汗发热. (五苓散加羌活) 若冒暑作劳. 乘汗冷浴. 身 痹如针刺. 间有赤踵处.或发水泡者. (六和 汤加苍朮、荆、防)

编号28〔暑泻〕—-27页2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暑伤肠胃. 或挟食挟湿. 烦渴溺 赤. 腹痛. 陈泻如水.(桂苓甘露饮加减)泻 久者. (玉龙丸)暑伤心脾. 呕泻浮肿.霍乱 转筋. (六和汤)暑热引饮过多. 致水暑交并. 上吐下泻. (解暑三白散)伤暑吐泻. 兼烦乱. (香朴饮子)脾胃停积冷湿.致成吐泻. (大 顺散)若盛暑伤于外. 阴冷伤于内. 内外受迫. (连理汤. 桂苓丸. 缩脾饮) 编号29〔暑疡〕—-28页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暑月头项赤肿. 咽喉肿痛. 或腿 足焮肿长至数寸.不堪步履. 日夜发热. (败 毒散)热解. 肿自消. 暑疮发泡.由湿热入经 腠. (黄连解毒汤. 香薷饮)

编号30〔伏暑〕—-28页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
名词解释 秋发为伏暑. 初由口鼻吸受. 继 而内结募原.至伏邪为新凉引动. 头痛脘闷. 渐至唇燥齿干. (烈焰内燔.阴津消灼)内热 烦冤. 忽然鼻冷气窒. 夫暑秽. 熏蒸则为粘涎. 遏郁则为厥冷. 得汗则凉. 然有一厥而热. 便 得汗解者.有再厥三厥四厥而热. 但头汗出者. 有四末不和. 身温而躁扰益甚者.盖邪伏募原 之里. 热内结. 外反不热. 仲景所谓热深厥亦 深也. 若用苦寒直降. 竟走肠胃. 与膈上结邪 无干. 宜(山栀、石膏、天冬、淡竹叶、枳壳、 栝蒌、郁金汁等味)若初但气分阻痹.(手太 阴肺)宜治上焦. 宜(杏仁、贝母、薄荷、薏 米、滑石、通草、半夏、橘皮、厚朴等味) 若由气分延及血分. 神呆舌缩.鼻煤唇血. 邪 已逆走膻中. (包络心主)既入营络. 神识渐 昏.内闭外脱. 危期至速. 急宜(石菖蒲、犀 角尖磨汁、连翘、元参、鲜生地、金银花露 等)或芳香逐秽宣窍. (如藿香、佩兰、郁金、 牛黄丸、至宝丹、紫雪等)若热痰粘腻. (用 竹沥、贝母、橘红、栝蒌、花粉、沙参、甘草、 蔗梨汁)俱可选用. 最忌脉象濇数. 正虚邪陷. 手足厥逆. 神昏液涸. 若溺短自利. 潮热不解. 中下焦均受. 或参用(六一散. 四苓散)然总 以清理上中焦为要.

卷之一 湿症(附风湿、湿热、寒湿、暑湿、中湿)

编号31〔湿阻上焦〕—-32页8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湿症(附风湿、 湿热、寒湿、暑湿、中湿)〕
名词解释 头胀脘闷. 不饥溺濇. 宜开肺气. 通膀胱.(桔梗、通草、滑石、半夏、栝蒌、 厚朴、杏仁、F3仁、薏米、茯苓、香豉、淡竹 叶等)编号32〔湿滞中焦〕—-32页1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湿症(附风湿、 湿热、寒湿、暑湿、中湿)〕
名词解释 肠胃属腑. 湿久生热. 传送既钝. 大便不爽、宜主温通. 佐淡渗. (如枳壳. 砂 仁壳、橘白、草果、藿香、半夏曲、大腹皮、 猪苓、泽泻之类)脾阳不运. 湿郁腹膨. (用 朮、朴、姜、半之类)以温运之. (以苓、泽、 腹皮、滑石之类)以渗泄之. 兼寒. (实脾饮) 兼风. (胜湿汤)

编号33〔湿痰阻窍〕—-32页1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湿症(附风湿、 湿热、寒湿、暑湿、中湿)〕
名词解释 湿郁蒸痰. 神呆语蹇. 宜主开郁. 佐辛香.(郁金、石菖蒲、厚朴、半夏、佩兰、 金银花、茯神、栝蒌、枳壳之类)神昏内闭. 邪 入心胞. 宜芳香宣窍. (佩兰、银花露、犀 角、连翘心等送至宝丹)

编号34〔湿流关节〕—-32页2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湿症(附风湿、 湿热、寒湿、暑湿、中湿)〕
名词解释 体酸骨痛. 不利屈伸. (独活寄 生汤.羌活胜湿汤)其夹风者. 必加烦热. 流 走拘急. (防风汤)夹寒者.必加挛痛浮肿. (五 积散加减)风寒湿合则成痹. (详痹)

编号35〔风湿〕—-32页2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湿症(附风湿、 湿热、寒湿、暑湿、中湿)〕
名词解释 一身尽痛. 属风湿相搏. (除湿 羌活汤)肢体烦痛.头重鼻塞. 或泻利. 或下 清血. 为风木之邪. 内干湿土.(神朮汤)脉 浮身重、汗出恶风. (防己黄耆汤. 仲景论风 湿之脉. 浮虚而濇)

编号36〔湿热〕—-32页2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湿症(附风湿、 湿热、寒湿、暑湿、中湿)〕
名词解释 脉滑数. 溺赤濇. 引饮自汗. 属 湿热. 宜主清火.佐分利. (清热渗湿汤. 或 小分清饮)湿盛身痛. 溺濇体重. 发渴.(五 苓散加羌活)身黄如橘色. 溺濇腹微满. (茵 陈蒿汤) 身黄溺濇而渴. (五苓散加茵陈) 烦热溺濇而渴. (桂苓甘露饮)湿热相搏. (清 热渗湿汤)肩背沉重. 肢节烦痛. 或遍身痛. 脚膝肿痛. 属外因之湿热. (当归拈痛饮)湿 热之内因. 则水肿小溲不利. (五苓散、神芎 丸之类)分轻重以泄.后用实脾之剂调理. (六 君子汤. 异功散)阴虚多火. 兼走精者.湿袭 精窍也. (虎潜丸. 或加白朮、牡蛎)有气如 火. 从脚下起入腹. 属湿郁成热. (二妙丸加 牛膝、防己. 叔和脉经云、湿热之脉滑疾)

编号37〔寒湿〕—-33页8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湿症(附风湿、 湿热、寒湿、暑湿、中湿)〕
名词解释 脉不滑数. 溺清便利. 身痛无汗. 关节不利. 牵掣作痛.属寒湿. 宜温利. (七 味渗湿汤. 五苓散)脉虚者. 宜温补.(理中 汤加茯茷、薏米)四肢浮肿. 不利屈伸. 大便 多溏. (除湿汤. 或升阳除湿汤)腰痛身重. 小 便不利. (肾着汤)如寒热之气中于外. 此与 内生之湿不同. 宜温而兼散. (五积散.或加 味五苓散. 叔和脉经云. 脉大而浮. 虚而濇. 皆寒湿)

编号38〔暑湿〕—-33页1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湿症(附风湿、 湿热、寒湿、暑湿、中湿)〕
名词解释 溽暑酿湿. 呕吐泻利. (六和汤) 先伤于湿. 因而中暑.两胫逆冷. 胸满头重. 妄言多汗. 脉阳弱阴急. 病名湿温. 切不可汗. (苍朮白虎汤. 仲景论中暑之脉. 胘细芤迟. 若兼湿. 则虚濡. 或虚濇)

编号39〔中湿〕—-33页18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湿症(附风湿、 湿热、寒湿、暑湿、中湿)〕
名词解释 关节重痛. 浮肿喘满腹胀. 昏闷 不知人.脉必沈缓或沉微. 属中湿. (除湿汤) 有破伤处. 因澡浴湿入疮口.昏迷沉重. 身强 直. 口噤. 状类中湿. 名破伤湿. (白朮酒. 或 用F5牡蛎粉二钱. 甘草汤调服. 仍取粉敷叔和 脉经云. 脉沉而缓.沉而细. 皆中湿)

卷之一 疫症

编号 40〔疫症〕 —-45页2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疫症〕
名词解释 初起三日. (葱豉汤加童便热服)汗之. 不汗.少顷更服. 以汗出热除为度. 三服不解而脉浮. 尚属表症.用(白虎汤)见里症. 用(承气汤. 解毒汤)表里不分. 用(凉膈散双解散加减)汗下后. 复见表症. 再与(白虎汤)复见里症. 更与(承气汤)表里热结. 用(三黄石膏汤、栀豉汤)汗之. 有汗下三四次而热退者. 有热退后. 忽复壮热. 用再汗再下而愈者. 若脉症皆虚. 用(清热解毒汤. 人中黄丸)调之. 非如伤寒. 有下早变症之虑. 亦非温热不可频下之比.总当以热除邪尽为度. 惟下元虚者. 非六味生料补其真阴. 不能化其余热. (纂张氏医通)初发. 邪伏募原. 营卫交阻.凛寒发热. 甚则厥逆. 迨阳郁而通. 厥回而中外皆热. 不可发汗.宜透其邪. 用(达原饮)轻者舌胎白而薄. 脉不数. 可从汗解. 重者舌胎如粉. 舌根先黄. 延及中央. 邪渐入胃. 须下之.(达原饮加大黄)若脉长洪而数. 大汗而渴. 此邪适离募原.欲表未表也. (白虎汤)舌黄兼里症. 邪已入胃. (大小承气汤) 凡舌胎白. 邪在募原. 不可下. 胎黄. 邪在胃. 宜下. 黑而芒刺.急下. 目赤咽干. 气喷如火. 扬手掷足. 脉沉数. 下之.(俱承气汤)凡失下. 循衣摸床. 撮空肉惕. 目不了了. 邪热愈甚. 元气将脱者. 宜(陶氏黄龙汤)既下. 急用(生脉散加归、芍)痰滞胸膈. (瓜贝养荣汤)斑不透. 仍热. (举斑汤)屡汗而液桔. (人参白虎汤)表症多. 里症少. (达原饮加大黄、 枳实)里症多. 表症少. (大柴胡汤)燥结便秘. 热结旁流.(日久失下. 自利黑水)协热下利. (潮热便作泄泻)俱(承气汤)疫兼痢者危. (槟榔顺气汤)热结下焦. 小便不利.编号 41〔大头瘟〕 —-46页2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疫症〕
名词解释 湿热伤巅. 肿大如斗. 赤F2无头. 或结核有根.饮人多汗气蒸. (天行疠气. 染之多死. 乃邪热客于心肺.上攻头面而为肿也)初则憎寒壮热. 体重. 头面痛. 目不能开. 上喘. 咽喉不利. 甚则堵塞不能饮食. 舌干口燥. 恍惚不安. 不速治.十死八九. (人中黄丸. 普济消毒饮子. 便硬. 加酒大黄一二钱.缓服. 或沉氏头瘟汤)若溃脓. 必染人. 若发于面部. 焮赤肿痛. 属阳明.(普济消毒饮子加石膏)发于耳前后. 额角旁. 红肿.属少阳. (普济消毒饮子加柴胡、天花粉)发于脑顶后.并耳后赤热肿痛. 属太阳. (荆防败毒散去人参. 加芩、连)

编号 42〔捻颈瘟〕 —-47页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疫症〕
名词解释 喉痹失音. 项大腹胀如虾蟆状. 亦名虾蟆瘟.(荆防败毒散) 编号 43〔瓜瓤瘟〕 —-47页8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疫症〕
名词解释 胸高胁起. 呕血如汁. (生犀饮. 便结加大黄.渴加花粉. 虚加盐水炒人参. 表热去苍朮. 加桂枝、黄连. 便脓血.倍黄土. 加黄蘗. 便滑. 以人中黄代金汁. )

编号 44〔杨梅瘟〕 —-47页1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疫症〕
名词解释 遍身紫块. 忽然发出霉疮. (清热解毒汤.下人中黄丸. 并宜刺块出血)

编号 45〔疙瘩瘟〕 —-47页1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疫症〕
名词解释 发块如瘤. 遍身流走. 旦发夕死.(急用三棱针刺入委中三分. 出血. 服人中黄散) 编号 46〔绞肠瘟〕 —-47页1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疫症〕
名词解释 肠鸣干呕. 水泄不通. 类绞肠痧. (急宜探吐.服双解散)

编号 47〔软脚瘟〕 —-47页1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疫症〕
名词解释 便清泄白. 足肿难移. (此即湿温症.宜苍朮白虎汤)

卷之二 欬嗽

编号48〔嗽〕—-59页1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欬嗽〕
名词解释 伤风嗽. 恶风自汗脉浮. (加味 桂枝汤)伤寒嗽.恶寒无汗. 脉紧. (加味麻 黄汤)风寒嗽. 痰多气逆. (六安煎)寒包热. 热郁肺俞. 遇秋冬寒凉辄发咳. 寸脉坚. 声音 窒. 但解其寒而热自散. (麻杏石甘汤. 或金 沸草散)热包寒. 先伤风寒.痰嗽未止. 更伤 炎热. 呛咳声嘶. 宜两解其邪. (藏蕤汤加减) 风热嗽. 风郁化热. 宜辛凉散解. (薄荷、桔 梗、杏仁、苏梗、桑皮之属)风温嗽. 风温 上侵. 头胀咽痛. 呛咳失音. 宜清轻凉解.(桑 叶、象贝、连翘、薄荷、杏仁、沙参、桔、甘 之属)温邪嗽.春冬温邪犯肺. 呛咳气窒喉痛. (治同风温)如热郁者. (加山栀、豆豉、郁 金、甘蔗、蒌霜、川贝母)暑嗽. 暑热蒸嗽. 及暑风袭入肺卫. 寸脉大. 喉痒口渴. 俱宜微 辛微凉.(竹叶、蒌皮、杏仁、石膏、薄荷、 香薷)暑兼湿. 欬而痰稠. 气阻溺濇. 宜苦降 淡渗. (厚朴、黄芩、苏子、苡仁、滑石、通 草、花粉、西瓜翠衣. 或益元散)燥嗽. 秋燥 嗽渴. 气促. 宜甘润.(玉竹、沙参、麦冬、 梨、蜜、杏仁、蔗汁之属. 或复脉汤去姜、桂) 火嗽. 火逆上气. 咽喉不利. (金匮麦门冬汤 去半夏. 加沙参、栝蒌、桔梗)火热乘肺. 欬 唾有血. (千金麦门冬汤去麻黄、姜)编号49〔喘嗽〕—-59页28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欬嗽〕
名词解释 咳而上气. (苏子膏)喘咳发热 自汗. (安肺汤)咳逆上气. 喉中如水鸡响. (射干麻黄汤)肺胀喘咳. 鼻扇肩抬.(越婢 加半夏汤)咳而喘急. 咽燥如有物塞. 唾血者. (杏仁膏) 肺虚久嗽作喘. (补肺阿胶散) 喘促. 脉沉数. (五味子汤)

编号50〔劳嗽〕—-60页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欬嗽〕
名词解释 虚劳干咳. (琼玉膏、或金水六 君煎)脾肺伤损. 劳嗽.憎寒壮热. (团参饮 子)心肾虚. 发热盗汗. 劳嗽无痰. (劫劳散) 咳而无痰者. (人参同蜜煎胡桃肉细嚼. 或二 味煎服. 名观音应梦散)脾肺虚寒. 怯冷痰嗽. (加味理中汤)肾阴虚.脉细数. 下午寒热. 干 咳颊红. (晨服异功散. 夜服六味丸)肾阳虚. 脉微弱. 水泛为痰. (七味地黄丸)肺劳久嗽. 饥则胸中大痛. 视上唇有白点如粞者. 此虫啮 其肺. (百部膏加乌梅、槟榔)下其虫自愈. 经 年嗽. 药不瘥. 余无他症者. 与劳嗽异.(一 味百部膏)有暴嗽. 诸药不效. (服生料鹿茸 丸即愈)乃肾虚也. 不可以暴嗽而疑遽补之非. 编号51〔哑嗽〕—-60页1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欬嗽〕
名词解释 气促满闷失音. (通声煎)肺实 痰壅. (宜杏、桔、蒌、橘、贝、枳、竹叶之 属)肺虚喉燥. (宜生脉散加玉竹、款冬花、 蜜)外感寒包热者. (细辛、半夏、蜜、姜辛 散之) 内伤火刑金者. (六味汤合生脉散) 顿咳至声不出者. 痰郁火邪.(桔梗汤加贝母、 枇杷叶)久嗽失音. (杏仁膏)

编号52〔肺胀〕—-60页19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欬嗽〕
名词解释 上气喘胀. 脉浮大. (越婢加半 夏汤)肺胀咳喘. 脉浮.心下有水气. (小青 龙加石膏汤)肺胀咳. 左右一偏不得卧.动则 喘急息重. 此痰挟血瘀. (宜当归、丹皮、赤 芍、桃仁、枳壳、桔梗、半夏、甘草、竹沥、 姜汁)如外邪去后. (宜半夏、海石、香附、 栝蒌仁、甘草为末. 姜汁蜜调噙之)

编号53〔嗽吐〕—-60页2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欬嗽〕
名词解释 咳呕并作. 为肺胃俱病. 先安胃 气. (二陈汤加芦根、姜汁、枇杷叶. 虚者六 君子汤加桔梗)咳吐. 痰食俱出.(二陈汤加 枳、朮、杏仁、细辛)食积痰嗽. (二陈汤加 栝蒌、山查、莱菔子、枳实、曲蘗)

卷之二 喘症

编号54〔短气〕—-72页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喘症〕
名词解释 呼吸促而不能续. 似喘而无痰 声. 其症有二. 一属支饮.金匮云. 短气有微 饮. 当从小便去之. (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汤 亦主之) 盖呼气短. (用苓桂朮甘汤)以通其 阳. 阳气通. 则小便能出矣. 吸气短. (用肾 气汤)以化其阴. 肾气化.则小便之关门利矣. 一属气虚. 东垣云. 肺主诸气. 短气者.五脏 之气皆不足. 而阳道不行也. 气短小便利者. (四君子汤去茯苓. 加黄耆)如腹中气不转者. (倍甘草)肺气短促. (倍人参. 加白芍)使 肝胆之邪不敢犯之. 若失血后.阴火上乘. 短 气不足以息. 或肾虚发热唾痰者. (生脉散加 当归、黄F8、生地)编号55〔少气〕—-72页1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喘症〕
名词解释 气少不足以言. 经云. 怯然少气. 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 又曰. 言而微. 终 日乃复言者. 此夺气也.又曰. 脾脉搏坚而长. 其色黄. 当病少气. (独参汤. 生脉散. 保元 汤. 异功散)

编号56〔逆气〕—-72页2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喘症〕
名词解释 气上逆不得卧. 而息有音. 经曰. 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下行. 阳明脉逆. 不得从 其道. 故不得卧而息有音也. 起居如故.而息 有音者. 肺之络脉逆也. 络脉不得随经上下. 故留经而不行. 络脉之病人也微. 故起居如故 而息有音也. 其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 也. 水者循津液而流. 肾为水脏. 主津液. 主 卧与喘也.治阳明之气逆. (四磨汤. 七气汤) 治肺络之气逆. (杏子汤. 小青龙汤. 越婢汤. 苏子降气汤)治肾气之逆.(麻黄附子细辛汤. 肾气汤. 灵砂丹)

卷之二 吐血

编号57〔欬血〕—-86页3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吐血〕
名词解释 因欬见血. 系火乘肺金. 干咳络 伤. 而血渗出也.治同嗽血.编号58〔嗽血〕—-86页3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吐血〕
名词解释 因嗽时气急喘促. 痰杂血丝血 点. 亦火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 诸家以咳嗽 血出于肺. 景岳谓咳嗽咯唾诸血.皆源于肾. 以肾脉贯膈. 入肺循喉. 肺肾相联. 因肾水亏. 则火炎烁金. 肺燥络损. 液涸成痰. 病之标在 肺. 其本固由肾也.治主壮水清金. (宜六味 丸加麦冬、五味)兼润肺止嗽.(宜阿胶、贝 母、百合、紫菀)血止后. 胃虚食少. 气息不 续. (劫劳散去半夏. 加紫菀茸及琼玉膏等) 其先嗽痰. 后见红者.为积痰生热. 宜降痰火. (以栝蒌、贝母、山栀、橘红.水煎. 下天门 冬丸)先见红. 后嗽痰者. 为阴虚火动. 宜滋 化源. (六味阿胶饮)阴虚久嗽. 痰中血星如 珠. (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AB骨、和童便) 久嗽痰带血丝如缕. (六味丸加蛤粉、阿胶、 童便.临卧服)嗽血潮热. (八珍汤加贝母. 五 味)嗽血成劳. 肌削神疲. 五心烦热. 咽干颊 赤. 盗汗减食. (人参饮子. 或四君子汤加黄 耆、鳖甲、麦冬、五味)天士先生曰. 凡咳血 之脉. 右坚者治在气分.系震动胃络所致. 宜 薄味调养胃阴. (如生扁豆、茯苓、北沙参、 薏苡仁、石斛等)左坚者乃肝肾阴伤所致. (宜 地黄、阿胶、杞子、五味等) 脉弦胁痛者. (宜 苏子、桃仁、降香、郁金等)成盆盈碗者. (葛 可久花蕊石散. 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 一症 而缕析条分. 从此再加分别. 则临症有据矣. 石顽老人曰.咳血之脉. 微弱平缓易治. 弦数 急实. 气促声嘶咽痛者. 不治.

编号59〔咯血〕—-87页2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吐血〕
名词解释 不嗽而喉中咯出小血块或血点 是也. 症最重.由房劳伤肾. 火载血升. 咯血 成块. 不比咳嗽痰中带出也.亦有兼痰咯出者. 系肾虚痰泛. 初起用(白芍、丹皮、茯苓、枣 仁、山药、山栀、麦冬、童便)以清手足少 阳厥阴诸经游火. 若膈热颊红.咽喉不清. (清 咽太平丸)后必滋补肾阴. 以安其血.(六味 饮加牛膝、麦冬、五味)景岳以为心不主血. (宜养心汤) 嘉言以为阴气上奔. (宜四君 子汤. 黄耆、山药. 亦可加入)脾中阳气旺. 而 龙雷之火潜伏也.

编号60〔唾血〕—-87页3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吐血〕
名词解释 鲜血随唾而出. 或涎中有血缠 如丝散如点者. 多源于肾.右尺虚者. (都气 丸加桂心)右尺大者. (清唾汤)其有兼心胃 者.由脾虚不能摄也. 兼心则(加味归脾汤) 兼胃则(七珍散) 食少痰清者. (异功散加 枇杷叶、扁豆灰)劳嗽唾血者. (黄耆散)肺 痿唾血者. (人参平肺散)

编号61〔呕血〕—-88页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吐血〕
名词解释 血从脘胁呕出. 系木火乘胃所 致. 良由暴怒火逆.胸满胁痛. 伤肝动血. (柴 胡疏肝散)或负重努力. 伤胃动血.(是斋白 朮散)或饮酒火热上升呕血. (葛黄散)或房 劳竭力. 伤肾呕血. (症必面红足冷. 烦躁口 渴. 生脉散合加减八味丸)或虚劳火升. 呕血 不止. (花蕊石散)

卷之二 H5血

编号62〔口鼻H5〕—-91页1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H5血〕
名词解释 血出口鼻. 属肺脾二经. 积劳伤 脾. (补中益气汤.倍耆、归. 如不应. 归脾 汤加藕节、童便)编号63〔耳H5〕—-91页1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H5血〕
名词解释 血出耳窍. 属肝肾二经. 暴H5 肿痛. 左关弦数.多肝经风火沸腾. (柴胡清 肝散)若常有点血. 不肿痛. 尺中沉数.多肾 经阴虚火升. (生料六味丸加五味、元参. 外 用龙骨F5研、吹入即止)

编号64〔眼H5〕—-91页2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H5血〕
名词解释 血出目眦. 属肝火迫络损系. 若 狭视无BA.(滋阴地黄丸去柴胡)常流血泪. (驻景丸.外以炒黑槐花末研敷眼角)

编号65〔齿H5〕—-91页2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H5血〕
名词解释 血出齿牙龈. 属胃肾二经. (阳 明入下齿.少阴入上齿)阳明火盛必口臭. 牙 龈腐肿. (甘露饮)或血涌齿不摇.必酒食炙 HH积热. (清胃散. 外敷冰玉散)甚则H5不止. 大便秘. (调胃承气汤)阳明风壅. 齿龈微肿. 或牵引作痛.(消风散加犀角、连翘. 外擦青 盐、SS本末)少阴虚. 口不臭.齿浮动不痛. 牙 缝中H5. 点滴而出. 系肾阴不固. 虚火偶动. (六味饮加山栀、赤芍)若隐隐作痛. 系阳虚 于下. 火炎于上.(七味地黄丸. 或盐汤下安 肾丸. 外擦青盐炒香附末)龈底成块血出. (盐 汤下六味丸)

编号66〔舌H5〕—-92页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H5血〕
名词解释 血出舌上如线. 或有针孔. 多属 心包火.(先以蒲黄煎汤. 漱之. 次以槐花炒 研掺之)内服. (黄耆六一散.合生脉散)若 舌出血如泉. (涂舌丹. 或川文蛤研末掺) 舌 胀大出血不止. (干姜灰、生蒲黄为末. 掺)

编号67〔肌H5〕—-92页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H5血〕
名词解释 血出肤孔. 属卫气不固. 血乘阳 分. 脉洪.(当归六黄汤)脉弱. (保元汤) 脉数. (当归补血汤)脉浮.(黄耆建中汤) 有红汗. 色红染衣. (黄耆建中汤. 兼用妙香 散. 小麦煎汤调下)

编号68〔九窍H5〕—-92页1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H5血〕
名词解释 诸窍齐H5. 总治(侧柏散. 犀角 汤)有中毒者.(饮生羊血)颠扑伤者. (灌 热童便)烦劳伤者.(补中益气汤倍参、耆) 若五脏内崩者不治. 有AO体无故血出. (五花 汤)

编号69〔血溢〕—-92页18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H5血〕
名词解释 血从上出. 随火妄行. 原病式以 为心火销烁.(用黄连泻心汤)或偶触破伤. 血 涌不止. (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百草霜掺之) 编号70〔心漏〕—-92页2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H5血〕
名词解释 胸前一孔出血水. 名心漏. (用 嫩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去皮脐. 和盐花共研 末. 以枣肉杵丸. 酒下)

编号71〔脐血〕—-92页2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二H5血〕
名词解释 血出脐中. 胃受火逼. 不得运输. (宜熟地、当归、白芍、丹皮、甘草、白芷、 侧柏叶、茅根汁、藕汁之属)

卷之四 癫狂

编号 72〔癫症〕 —-146页2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四 癫狂〕
名词解释 因惊忧而致. (抱胆丸)因郁怒而致. (安神导痰汤)痰火俱盛. (甘遂散吐下之)痰火骤壅. 发为怪状. (清心滚痰丸)气结为痰. 闭其神识. (四七汤)心热烦躁. (芩连清心丸) 阴亏晕仆. (滋阴安神汤)痰迷心窍. (金箔镇心丸)思虑郁结.(归脾汤加辰砂)心虚疑畏. (定志丸)心脏气血不足.(清心温胆汤)病后神虚气怯. (归神丹)久癫神魂不定. (灵苑丹)癫已愈复发. (断痫丹)妇人患癫. 由血不调.(加味逍遥散)别有悲哭呻吟. 为邪所凭. 非狂也.(一味蚕退纸烧灰. 好酒调服二钱许)编号 73〔狂症〕 —-146页29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四 癫狂〕
名词解释 上焦实者. 从高抑之. (生铁落饮)阳明实者脉伏.(大承气汤下之)痰火在上. 因而越之. (来苏膏. 三圣散涌吐之.立安)后用(洗心散. 凉膈散调之)形症脉气俱实. 当涌吐兼利之. (胜金丹)肝胆火旺. 木来乘心. (降龙丹抑之)心火狂乱.(黄连泻心汤)痰扰心胞. (郁金丸)风涎暴仆. (通泄散)失魂若神灵所凭. (镇心丹)因劳神致伤心血. 惊悸不安. (辰砂安志丸)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狂妄不精. 当以喜胜之.以温药补魂之阳. (龙齿清魂散)因喜乐无极则伤魄. 魄伤则狂.当以恐胜之. 以凉药补魄之阴. (清神汤. 肺虚喘乏. 加沙参. 胃虚食少. 加人参. 胆虚惊恐. 加羚羊角)热入血室发狂.(小柴胡汤加犀角、生地黄)猝发狂言.(针手大指甲角一韭叶许少商穴)肝盛怒狂. (针足大指甲角一韭叶许大敦穴)

卷之四 怔忡 惊恐(附卑惵)

编号74〔怔忡症〕—-154页2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四怔忡惊恐(附 卑惵)〕
名词解释 由心包血虚. 相火下迫. 震动君 主神明. 或思虑劳神.或郁怒动火. 致头晕汗 出. 不寐便浊等因. 宜养心血调心气.降火安 神为主. 如心火炽甚. (安神丸)心血虚热. (四物安神汤) 心神浮越. (酌用清镇汤) 水衰火旺. 心动不安. (天王补心丹)由汗下 后气虚. (益营煎)营卫俱衰. 脉来结代. 心 惕不安.(养心汤)心动而卧不安. (枣仁汤) 思虑烦劳. 心动不寐. (养营汤)忧思郁结. 怔 忡不已. (归脾汤)心虚怔忡自汗.(养营汤 去木香. 加浮小麦煎汤)气郁不宣. 怔忡不定. (加味四七汤加姜汁、竹沥)痰火怔忡. 时作 时止. (参胡温胆汤. 金箔镇心丸)水停心下. 水气乘心为悸. (茯苓甘草汤. 半夏茯苓汤. 心为火而畏水. 水气乘之. 故跳动不安为悸) 脐下悸动. 为肾气上凌.(五苓散加辰砂. 肾 气凌心. 尺脉必弦紧)因痰饮而悸. (导痰汤 加参、桂)通治怔忡恍惚健忘. 降火安神. (加 味安神丸)
编号75〔卑惵症〕—-155页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四怔忡惊恐(附 卑惵)〕
名词解释 与怔忡类. 其症胸中痞塞. 不能 饮食. 心常有歉.爱居暗室. 见人则惊避无地. 病至数年. 不得以癫症治之.(人参养营汤)编号76〔惊症〕—-155页1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四怔忡惊恐(附 卑惵)〕
名词解释 内经以惊属肝胃. 虽风木震动. 胃土受克之理.良由心主先虚. 乍有所触而心 骇神乱也. 故曰.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丹溪云. 惊则神出于舍. 舍空液聚. 痰涎着于包络之间. 神不得归. (控涎丹加辰 砂、远志)多致目睛不转. 不能言. 短气自汗. 卧不安. 或眠多异梦. 随即惊觉.(温胆汤加 枣仁)卧多惊魇. 口中有声. (温胆汤. 下远 志丸) 若卧则魂梦飞扬. 惊悸多魇. 通夕不 寐. 乃肝虚风袭入之.(先用独活汤数服. 后 用珍珠母丸)至因大惊而病者.寸脉必动如豆 粒. 而无头尾. 急宜镇定. (黄连安神丸)惊 则气乱. 郁而生火生痰. 痰与气搏. 变生诸症. (温胆汤加枣仁、莲子.金银器煎. 或镇心丹. 琥珀养心丹. 远志丸)胆虚善惊.(人参、肉 桂、熟地、枣仁、五味子、杞子、柏子仁. ) 肝胆俱虚. 百药不效. 宜补肾. (酒化鹿角胶 五钱)心气虚. 神不定而惊.(妙香散)心血 虚. 神易扰而惊. (朱砂安神丸)气血俱虚. 恍惚烦躁而惊. (养心汤)思虑过度. (清心 补血汤)痰扰心包. (加味定志丸)被物所惊. 心跳不安. (蕊珠丸. 丹溪云.惊悸多属血虚 与痰. 瘦人多是血虚. 肥人多是痰饮. 时时心 跳.亦是血虚. 或阴火上冲所致. 惊症有二. 有因病而惊者. 当察客邪. 而兼治其标. 有因 惊而病者. 宜安养心神. 滋培肝胆.端扶元气 为主.编号77〔恐症〕—-155页3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四怔忡惊恐(附 卑惵)〕
名词解释 内经兼心肾胃肝胆包络诸经. (经曰.足少阴之脉病善恐. 又曰. 恐惧而不 解则伤精. 又曰. 恐则气下.又曰. 精气并于 肾则恐. 肝藏血. 血不足则恐. 又曰. 胃为恐. 注云. 胃热则肾水微. 故恐. 又曰. 心怵愓思 虑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自失.胆病者惊惕. 恐 人将捕之. 肝病如人将捕之. 心包络动. 心淡 淡大动.又曰. 恐则精却)而恐为肾志. 属水 本脏. 因旁及他经. 故治法亦别焉. 恐由于肾 伤者. 补精髓. (人参散去桂心. 加牛膝、远 志)由于肝胆虚者. 养阴血. (酸枣仁汤去耆、 莲. 加山萸、丹皮、白芍)由于心包络者. 镇 其神. (定志丸去朮. 加龙齿、琥珀、犀角、 金银箔)治在阳明胃者. 壮其气. (四君子汤 倍茯苓)其思虑劳心而善恐者. (一味鹿角胶 酒化. 多服效)因肾中阳虚而善恐者. (八味 丸)

卷之四 霍乱

编号78〔吐利〕—-183页19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四霍乱〕
名词解释 夏月泄泻. 或呕吐. (生姜汁调 天水散. )冒暑腹痛.呕泻转筋. (木瓜、吴 萸、食盐各半两. 同炒煎汤. 温服)吐利头痛. 身热而渴. (五苓散)吐利口干. 烦渴引饮. (麦门冬饮) 吐利虚烦不眠. (参胡三白汤) 异乡初到. 不伏水土. 吐利.(加减正气散) 编号79〔干霍乱〕—-183页2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四霍乱〕
名词解释 上不得吐. 下不得泻. 胸腹搅痛. 乃土郁不能发泄.或宿食与寒气交搏而成. 盖 邪浅易得吐利. 邪深则阴阳格拒.气道不通. 不速治. 多致暴死. 急于委中穴刺出血. 先用 (盐汤探吐. 或热童便和烧盐少许. 三饮三 吐)宣提其气. 但清气得升.则浊气可降而出. 治宜温中破气散滞之剂. 内用(排气散加减. 或神香散. 七气汤)外以(吴萸、青盐各两许. 略研. 炒热熨脐下) 如小便不通. (冬葵子 汤)二便不通. (厚朴汤)或已得吐泻.症势 略定. (宜二陈汤. 藿香散)凡霍乱初定. 不 可急与粥汤.恐邪滞未尽复聚. 且胃气逆. 不能和降也.编号80〔转筋〕—-184页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四霍乱〕
名词解释 千金方曰. 阳明属胃大肠. 以养 宗筋. 吐泻津液暴亡.宗筋失养. 轻者两脚转 筋而已. 重者遍体转筋入腹. 手足逆冷.危甚 风烛矣. 食猝间急以盐填脐中. 炮艾不计壮数. 虽已死. 胸有暖气者立醒. 急用(木萸散. 木 瓜、食盐、吴萸各五钱. 同炒.再加茴香、苏 叶、甘草、煎服. 捣蒜涂两足心)虽昏危转筋 入腹亦效.

卷之四 痢症

编号81〔噤口痢〕—-190页2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四痢症〕
名词解释 乃热气自下冲上而犯胃口. 肠 中传导. 皆逆阻似闭.(宜人参、石莲、石菖 蒲、竹茹、茯苓、麦冬、粳米)丹溪用(人参、 石莲、黄连浓煎. 加姜汁冲服)但得下咽便开. 如胃虚呕逆. (治中汤加丁香)肝邪乘脾呕逆. (吴茱萸汤加丁香、白芍、青皮、黄连、乌梅 肉)久痢噤口不食. 非大补胃气. 兼行津液. 不能开. (香砂四君汤加扁豆、薏仁、藿香、 煨葛根、粳米) 得胃气一醒思食. 宜(独参 汤. 少加橘皮)编号82〔休息痢〕—-190页2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四痢症〕
名词解释 屡止屡发. 经久不愈. (诃黎勒 丸)因兜濇太早.积滞未清者. (香连丸加茯 苓、枳实)因饮食失节者.(香连丸加查肉、 神曲)因中气下陷者. (补中益气汤) 因脏 寒虚滑者. (大断下丸)

编号83〔风痢〕—-191页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四痢症〕
名词解释 纯下青沫. (苍朮防风汤)寒痢 白如鸭溏.肠鸣痛坠不甚. (理中汤. 诃子肉 汤)暑痢面垢烦冤. 燥渴引饮.(薷苓汤)湿 痢身重腹满. 红黑混浊. (除湿汤)脾湿血痢. (苍朮地榆汤)气痢下如蟹沫. (气痢丸)疫 痢时邪传染. 一方相似.(人参败毒散加减) 蛊蛀毒痢. 血如鸡冠. (乌梅丸)蛲虫痢虫形 极细. 从谷道溢出. (以雄黄锐散纳下部. 内 服芜荑丸) 疟后痢. 痢后疟. (东坡姜茶饮) 疟痢齐发. (补中益气汤加减)洞泻不止. 厥 逆. (附子理中汤)胎前赤白痢. (连理汤加 胶艾)胎前痢. 产后未止. 最危. (驻车丸. 伏 龙肝汤加减)编号84〔协热下利〕—-191页1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四痢症〕
名词解释 由上受温暑湿热之邪. 循募原 下陷肠胃. 或血水.或粘腻. 皆湿热传化. 宜 用分消. 清热利湿. (如厚朴、黄芩、茯苓、 滑石、猪苓、泽泻、广皮、扁豆. 甚则加黄连)

卷之五 痹症

编号85〔风寒湿合痹〕—-207页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
名词解释 气血凝滞. 身重而痛. 手足挛急. (石顽改定三痹汤. 或通痹散)编号86〔周痹〕—-207页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
名词解释 真气不能周于身. 浑身痹痛. (风寒湿气客于肉分.内不在脏. 外未发皮. 命曰周痹. 蠲痹汤加桂枝、白朮、狗脊、薏米)

编号87〔行痹〕—-207页8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
名词解释 AO身走注不定. 上半身甚者. (乌药顺气散)下半身甚者. (虎骨散加减)

编号88〔痛痹〕—-207页1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
名词解释 历节挛痛. (疏风活血汤)痛甚 者. (五灵散)编号89〔着痹〕—-207页1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
名词解释 留着定处. 身重酸疼. 天阴即发. (除湿蠲痛汤加蚕沙、防己、薏米)不应. (补 中益气汤加附子、羌活、黄蘗)

编号90〔骨痹〕—-207页1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
名词解释 即寒痹痛痹也. 苦痛切骨. (安肾丸)

编号91〔筋痹〕—-207页1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
名词解释 即风痹也. 风热攻注. 筋弦脉缓. (羚羊角散)若湿邪入筋. (续断丹)

编号92〔脉痹〕—-207页1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
名词解释 即热痹也. (金匮云. 经湿则痹. 络热则痿. )风湿郁热. 经隧为壅. (升麻汤 去桂麻. 加萆薢、石膏.或秦艽四物汤. 后用 人参丸)编号93〔肌痹〕—-207页2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
名词解释 即湿痹着痹也. 浑身上下左右 麻木. 属卫气不行.(神效黄汤)皮肤麻木. 属 肺气不行. (本方去蔓荆. 倍黄耆.加防风) 肌肉麻木. 属营气不行. (本方去蔓荆. 加桂 枝、羌活、防风. 丹溪曰. 麻为气虚. 木为 湿痰败血.

编号94〔皮痹〕—-207页2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
名词解释 邪在皮毛. 搔如隔帛. 或瘾疹风 疮. 宜疏风养血.(秦艽地黄汤)

编号95〔五脏痹〕—-207页2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
名词解释 经病入脏. 邪胜正虚. (五痹汤) 肾痹.本方加独活、肉桂、杜仲、牛膝、黄耆、 萆薢)肝痹.(本方加枣仁、柴胡)心痹. (本 方加远志、茯神、麦冬、犀角) 脾痹. (本 方加厚朴、枳实、砂仁、神曲)肺痹. (本方 加半夏、杏仁、麻黄、紫菀)

卷之六 目症

编号96〔目痛〕—-241页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目症〕
名词解释 目痛有二. 一目眦白眼痛. 一目 珠黑眼痛. 眦白属阳.昼痛. 点苦寒药则效. 珠黑属阴. 夜痛. 点苦寒反剧. 治目珠夜痛. (夏枯草散)风热痛. (泻青丸. 洗肝散)天 行赤热. 怕热羞明. 涕泪交流. (酒煎散. 大 黄当归散)暴风客热. 白仁壅起. 包小乌睛. 疼痛难开. (泻肺汤)赤肿痛甚. (泻肺汤加 黄连)目赤痛而头目浮肿. (普济消毒饮)怕 热羞明. 头目胀痛. (选奇汤)珠疼如针刺. 心 经实火. (洗心散)热结膀胱. 小便不通.(五 苓散)雷头风. 目痛便秘. (清震汤)阳邪风 症. 眉棱骨痛.兼火者. (选奇汤. 还睛丸) 阴邪风症. 脑后枕骨疼. (三因芎辛汤)巅顶 风症. 顶骨内痛. 连及目珠胀急瘀赤.外症之 恶候也. 苦昏眇则内症成矣. 外症. 用(羌活 胜风汤)内症.用(冲和养胃汤)编号97〔目赤〕—-241页1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目症〕
名词解释 戴复庵云. 眼赤皆血壅肝经所 致. 属表者.(羌活胜风汤)属里者. (泻肝 散)赤久生G5膜者. (春雪膏.蕤仁膏. 并用 碧云散吹鼻)凡赤而肿痛. 当散湿热. 赤而干 痛. 当散火毒. 赤而多泪. 当散风邪. 赤而不 痛. 当利小便.其或血灌瞳神. (大黄当归散) 赤脉贯睛. 凡外障有此. 颇为难治.(洗心散. 导赤散)赤丝乱脉. (点以石燕丹. 服用大黄 当归散. 酒煎散)

编号98〔目肿〕—-241页2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目症〕
名词解释 肿有胞肿珠肿不同. 胞肿多湿. 珠肿多火. 暴风客邪.胞肿如杯. (洗肝散. 龙 胆饮)五输壅起. 目胀不能转. 若鹘之睛.(酒 煎散)风毒湿热. 瘀血灌睛. 胞与珠胀出如拳. (石膏散加羌、辛、芎、芍、薄荷)若珠烂 则无及矣. 至于气轮平. 水轮亦明.惟风轮泛 起. 或半边泛起. (服以凉膈散. 点以石燕丹) 若水轮高而绽起如螺. 为肝热甚. (点以石燕 丹. 春雪膏. 内服双解散. 或六味丸加知、蘗) 神珠自胀. 麻木泪痛.因五脏毒风所蕴. (大 黄当归散)编号99〔目痒〕—-241页28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目症〕
名词解释 风热. (四生散)血虚. (四物 汤加羌、防、蒺藜、黄耆)大凡有病之目. 痒 一番则重一番. 而病源非一. 微痒则属虚火. (治宜姜粉、枯矾、硼砂. 津唾调如米大. 时 将一丸纳大眦. 及盐汤蒸洗. 或用珍珠膏点 之)

编号100〔外障〕—-242页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目症〕
名词解释 属风热上壅. 上下胞D9肉蓓蕾. 磨荡其睛. 久之生G5.宜消风散热. 外用点药 退之. 或如云雾. 如丝缕. 如秤星.在睛外遮 暗. 皆凉药过多. 脾胃受伤. 生气不能上升所 致. 自内眦而出者. (羌活胜风汤加蔓荆)自 锐眦而入者.(上汤加胆草、SS本)自上而下 者. (上汤加黄连. 倍柴胡)自下而上者. (上 汤加木通)搐鼻. (以碧云散)点药. (皆用 春雪膏. 蕤仁膏. 或以地栗粉和人乳点之)如 去老G5.则以(石燕丹. 春雪膏. 熊胆膏选用) 张石顽曰. 外障内治之药虽多.咸以(神消散、 皂角丸)为主. 外治之药不一. 莫如(石燕丹) 为最. 血G5包睛. 破血药兼(硝黄)下之. 或 红G5如轻霞映日之状.治宜去风散血. 若黄膜 上冲. (服以神消散. 点以石燕丹)黄膜下垂. 遮满瞳神. (蝉花散加石膏、胆草、大黄. 点 以石燕丹)赤膜下垂. (神消散去二蜕. 加皂 荚、石决明. 点绛雪膏)凝脂G5在风轮上.(急 用神消散. 皂荚丸)花G5白陷. (龙胆饮)破 坏风轮. 神膏绽出.凸如蟹睛. (防风泻肝散) 斑脂G5色白而带青黑. (内服神消散. 外点石 燕丹)有G5从上而下. 贯及瞳神. 状如悬胆. (服以石膏散.点以石燕丹)乌珠上白颗如星. (蝉花散去苍朮. 加蒺藜、谷精.并用碧云散 吹鼻)乌珠上细颗. 或白或黄. 或聚或散. 或 顿起. 或渐生. 多由痰火. (服羚羊角散. 或 补肾丸)D9肉起于大眦.渐侵风轮. 掩过瞳神. 宜和血清火. (点以石燕丹)大眦起红肉如鸡 冠一块. 害及气轮. (宜三黄丸加芒硝. 点以 绛雪膏)此治外障法也.

编号101〔内障〕—-242页2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目症〕
名词解释 属虚挟气郁. 外似好眼. 而不能 照物. 不痛不痒.惟瞳神里面有隐隐青白者. 皆脏腑中邪. 乘虚入而为G5也. 青风障.内有 气色. 如晴山笼淡烟之状. 急宜治之. 免变绿 色. (羚羊角汤)绿风障. 瞳神浊而不清. 久 则变为黄风. (方同上)黑风障. 与绿风相似. 但时时黑花起. 先与去风. 后用(补肾磁石丸) 黄风银风障. 不治. 丝风障. 瞳神内隐隐有一 丝横经. (宜六味丸加细辛、蒺藜)偃月障. 如 新月覆垂. (先与三因芎辛汤.后用补肾丸) 仰月障. 瞳神下半边. 有白气一湾. 如新月仰 从下而上.(补肾丸)银障. 瞳神白色如银. (初 服羚羊补肝散. 次服补肾丸. 金障. (治同上) 绿映瞳神. 瞳神内隐隐绿色.(先服黄连羊肝 丸后服补肾磁石丸)其自视如蝇飞花堕. 旌旆 飘扬.或黄或白. 或青或黑. 黄白者痰火伤肺. (皂荚丸)青黑者宜补肾. (补肾磁石丸)瞳 神散大. (六味丸加五味子、石决明.或补肾 磁石丸)瞳神紧小. (先服黄连羊肝丸. 后服 六味丸加二冬.或用滋肾丸)瞳神欹侧. (六 味丸加蒺藜、当归)暴盲. 经云. 气脱者. 目 不明. (急服大剂独参膏)雀盲. (蛤粉丸. 煮 肝散)至于膏伤珠陷. 神水将枯. 并宜大补肾 精. 不可寒凉.又有目珠上下转运如辘轳. 甚 则瞳神反背. (补中益气汤加羌活) 此治内 障法也. 编号102〔杂症〕—-243页1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目症〕
名词解释 能远视. 不能近视. 阴气不足也. 治在心肾.(加减地芝丸. 或六味丸)能近视. 不能远视. 阳气不足也.治在胆肾. (加味定 志丸. 或八味丸)倒睫拳毛. 由目紧皮缩所致. 久则赤烂. 神水不清. 以(三棱针)刺目眶. 泻 其湿热.(后服防风饮子)搐鼻. (以碧云散. 更以木鳖子一枚为末. 左塞石.右塞左. 一夜 即直)睥翻粘睑. 血壅于内. 皮急吊于外. (宜 G6剔开导法)风沿烂眼. 年久不愈而多痒者. (服柴胡饮子.点蕤仁膏)若迎风赤烂. (川 芎茶调散. 洗肝散)因风流泪.(菊花散)其 实热生疮. 宜泻心火. 祛风热. 椒疮生于睥内. 红粒如椒而坚硬者. 是也. 宜祛风热. 粟疮亦 生睥内. 色黄而软如粟.宜退湿热. 五疳症. 木疳生于风轮. 青碧色. 实者. (泻青丸)虚 者.(补肾丸)火疳生于睥眦及气轮. 初起如 椒疮. (三黄汤. 导赤散) 土疳俗呼偷针眼. (泻黄散)金疳生于睥内. 与玉粒相似.失治 则变漏. (泻肺汤)水疳生睥眦及气轮. 状如 黑豆. 若在风轮.目必破损. 头风人多有此. (清空膏)至于疮久成大眦漏. (金花丸加羌 活、蝎尾)小眦漏. (导赤散加透风清热药) 正漏生风轮上. 流脓如痰. 急宜泻肝. 偏漏生 气轮上. 流出白水.急宜泻肺. 更有精神乱而 妄见. 视定反动. 视正反邪. 生晕变色. 皆阴 精亏也. (驻景丸. 益气聪明汤. 或点百草膏) 又或目为物伤.积血青紫. 撞破白仁黄仁. (宜 酒煎散)渐生G5障.(犀角地黄汤加大黄、当 归)飞丝入目. (宜头垢点之) 上论根据石 顽医通. 与其大略如此.

卷之六 喉症

编号 103〔喉痹〕 —-256页2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 喉症〕
名词解释 肿痛闭塞. 为风痰郁火热毒上攻之症. 去风痰. 解热毒.自愈. 咽喉总络. 系肺胃. 急清此二经之热. (牛蒡汤.外用通隘散)如恶寒、寸脉小. 一时患者皆同. 为天行邪气. 宜先表散. 其病之由来有二. 一者少阳司天. 三阳之气. 民病喉痹.(仲景用桔梗汤. 依阳毒施治)一者太阴湿胜. 火气内郁. 民病喉痹.又太阴在泉. 湿淫所胜. 病喉肿喉痹. (仲景用半夏甘桔汤. 依阴毒施治)若不恶寒. 寸脉大滑实. 为阳盛阴虚. 下之愈.(酌用大小承气汤)其轻者可缓治. (喉痹散)不可骤用寒凉.以痰实结胸. 遇寒不运. 渐至喘塞不治也. 其气急闭塞欲死者. 缓则(殭蚕炒末. 姜汤下. 立愈. 或马蔺根苗捣汁. 和醋含漱)急则用吹法. (硼砂胆矾末吹患处. 或皂角末吹鼻喷嚏. 亦开)吐法.(捣皂角水灌入. 或新汲水磨雄黄. 灌入即吐. 或鸡鹅翎蘸桐油探吐)针法. (用砭针于肿处刺血出.若口噤针不能入. 刺少商穴. 左右皆刺二分出血. 立愈)或捽顶心头发一把. 力拔之. 其喉自宽. 又有阴虚阳浮痰结于上. 脉浮大. 重取或濇者. 作实症治. 必死. (加减八味丸)喉痹连项肿.(芩连消毒饮)编号 104〔缠喉风〕 —-257页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 喉症〕
名词解释 喉肿大. 连项痛. 喉有红丝缠紧. 且麻且痒. 指甲青.痰壅肢厥. 由平时多怒. 两日前胸不利. 痰塞气促. 症最急.过一日夜. 目直视. 齿噤喉响. 灯火近口即灭. 此气已离根. 不治. 治法如喉痹. (用金碧二丹频吹. 内加牛黄. 效更速)针法.(手足冷. 以水温之. 针照海然谷四穴. 使血出如珠. 若刺少商穴.血出散而不收者. 不治. 照海穴. 在内踝下四分. 软骨陷中. 然谷穴. 在内踝前大骨下陷中. 皆肾经穴也)

编号 105〔乳蛾〕 —-257页1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 喉症〕
名词解释 有单双. 有连珠. (单轻双重. 连珠尤重)多因酒色郁热而生. 单蛾生会厌一边. 一日痛. 二日红肿. 三日有形.如细白星. 发寒热者凶. (吹药先用碧丹五金丹一. 后用金丹二碧丹三. 内服喉症主方)俟大便行. 自痊. 如至三日.喉中但红肿无细白星. 即是喉痈宜辨. 双乳蛾生会厌.左右两边俱有细白星. 药照前用. 左属心. 右属肝. 煎药于主方内. 左加(黄连、犀角)右加(赤芍、柴胡)双蛾则兼用之. 大便秘.加(枳壳、元明粉)连珠蛾. 二白星上下相连. 用药照前.(或外用成吹药加冰片吹之. 内服三黄桔梗汤) 编号 106〔喉癣〕 —-257页2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 喉症〕
名词解释 为虚火上炎. 肺受燥热. 致咽喉生红丝如哥窑纹.如秋海棠叶背纹. 干燥而痒. 阻碍饮食. 虽不丧命. 不能速愈.(吹用碧丹. 噙化青灵膏. 内服喉症主方加土贝母)须戒忧怒酒色. 忌盐酱. 及一切动风助火之物. 一月可愈.

编号 107〔喉痈〕 —-257页2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 喉症〕
名词解释 红肿而痛. 别无形状. 因过食辛辣炙HH厚味而发.症属胃大肠二经. 重则寒热头痛. (犀角地黄汤.吹用金丹一碧丹十)四五日可愈. (若鼻中出红涕. 为毒攻脑. 不治)

编号 108〔喉菌〕 —-258页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 喉症〕
名词解释 因忧郁气滞血热. 妇人多患之. 状如浮萍略高.面厚色紫. 生喉旁. (初起吹碧丹九金丹一. 后用金丹二碧丹三.内服喉症主方. 勿间断)轻则半月. 重或经月. 亦须守戒忌口. 编号 109〔H3舌喉痈〕 —-258页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 喉症〕
名词解释 肥人感热性躁者. 多患此. (犀角地黄汤加减.吹用金丹)但须吹至舌根下两旁. (时刻勿间. 方能速愈)喉内(吹用碧丹十金丹一)亦须勤吹. 凡舌下小舌. 为H3舌. 连喉肿痛. 即为喉痈. 不痛者非痈. 大约H3舌兼喉痈而发.十有六七其势凶. (煎药多加黄连、山栀、犀角)

编号 110〔喉闭〕 —-258页9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 喉症〕
名词解释 伤寒后. 发为气闭不通. 无形无声. 难治. (喉项强硬.目睛上视. 故多不治)

编号 111〔喉杵〕 —-258页1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 喉症〕
名词解释 喉极痛肿. (甘桔射干汤. 外点烧盐散)

卷之六 胃脘痛(附胃脘痈)

编号 112〔胃脘痈〕 —-271页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 胃脘痛(附胃脘痈)〕
名词解释 由热毒攻聚胃口而发. 灵枢经曰. 中脘穴属胃.隐隐痛者. 胃脘痈也. 圣济总录曰. 胃脘痈. 不比肺痈之可认.苟不呕脓血. 未免他误矣. 其症气逆于胃. 脉必沉细. 或阳气为风寒所遏. 不得上升. 人迎必盛. 人迎者. 胃脉也.盛则热矣. 诊得此脉. 即胃脘痈之候. 其人必寒热如疟. 身皮甲错.欬呕脓血. 若脉洪数. 则脓已成. 急直排脓. 如脉迟紧. 乃属血瘀. 急当议下. 否则毒气内攻. 肠胃并腐. 如初起寒热如疟. 欬吐脓血.(射干汤)若风热固结. 唇口JJ动. (薏苡仁汤)积热不散.(清胃散. 芍药汤)毒成未溃. (内消沃雪汤)未溃毒盛. (东垣托里散)胸乳间疼. 吐脓腥臭. (牡丹散)若在膈下.脓出大便. (排脓汤)脓稀. (太乙膏)虚者. (八珍汤加黄耆、忍冬、连翘)编号 113〔腹中窄狭〕 —-276页1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六 胃脘痛(附胃脘痈)〕
名词解释 医通云. 肥人乃是湿痰留滞. 气不升降.当行气燥湿. (越鞠丸、平胃散为主)瘦人乃是阴虚火旺. 熏蒸脏腑.当降火开郁. (消遥散. 左金丸为主)肥人腹中辘辘有声. 须作痰治. (二朮二陈汤)气虚者加(人参)

卷之七 淋浊

编号114〔诸淋〕—-294页2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淋浊〕
名词解释 皆肾虚膀胱生热. 故小水濇而 不利也. 治法初起.宜清解结热. 疏利水道. (通用五淋散加藕汁)不用补濇. 淋而渴.属 上焦气分. 宜淡渗轻药. (如茯苓、通草、灯 心、瞿麦、泽泻、琥珀、车前子之类)清肺 气以滋水之上源. 淋而不渴. 属下焦血分.宜 味厚阴品. (如知蘗滋肾丸)滋肾阴以泄水之 下流.如肺燥不能生水者. (生脉散加减)心 火及小肠热者. (导赤散) 肺脾积热. 移于 膀胱者. (黄芩清肺饮)肾水亏. 小便赤濇者. (加减一阴煎)沙淋膀胱濇痛者. (牛膝汤加 秋石)劳淋脾肾不足者.(朝用补中益气汤. 夕 用六味丸)血淋茎中热痛者. (淡秋石泡汤) 溺濇不痛者. (一味琥珀末. 薄荷、灯心汤调 服)气淋脐下妨闷.(木香、沉香、枳壳、甘 草梢、滑石、木通)膏淋乃精溺并出.精塞溺 隧. 故小便濇痛. 初用(海金沙散. 加茯苓) 若不痛. 须摄固其精. 勿与通利. (宜鹿角霜、 菟丝子、莲须、山药、芡实.后以六味丸. 合 聚精丸调补)冷淋寒客胞中. 欲溺先发寒栗. (肾气丸加鹿胶、沉香)热淋溺赤如血而少. 时烦渴者. (导赤散) 伏暑成淋. (六一散) 虚者. (生脉散)因怒致淋. (宜青皮、山栀、 沉香、木通等)因思虑成淋. (归脾汤)暑月 汗多. 津液不降.(参泽汤)妊妇病淋. (葵 子汤)编号115〔赤白浊〕—-295页1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淋浊〕
名词解释 茎中热痛. 如火灼刀割. 溺浊或 赤或白. 赤伤血分.白伤气分也. 赤浊有溺赤. 有血赤. 其纯见鲜血. 当从溺血条治.(法见 前论)若溺色黄赤. 固多火症. 然必赤而痛濇. 兼见火脉. 方可清利. 若劳倦伤中气. 酒色伤 肾阴. 溺短欠而无痛濇等症.则系水亏液涸. 不可清利. 经所谓中气不足. 溲溺为之变.但 滋补下元. 气化则水自清. (加减六味丸. 鹿 茸地黄丸) 白浊有浊在溺者. 白如泔浆. 此 湿热内生. 有浊在精者. 由相火妄动.精离其 位. 不能闭藏. 与溺并出. 或移热膀胱. 溺孔 濇痛.皆白浊之因于热也. 久之则有脾气下陷. 土不制湿. 而水道不清者. 有相火已杀. 心肾 不交. 精滑不固. 而遗浊不止者.皆白浊之因 于虚也. 热者当辨心肾而清之.虚者常求脾肾 而固之举之

编号116〔溺浊〕—-295页2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淋浊〕
名词解释 如泔. 为胃中湿热下流. (二陈 汤加萆薢、黄蘗、泽泻、姜汁)精浊如膏. 乃 精溺并出. 濇痛甚者. 先清火.(抽薪饮)久 则濇痛去. 精浊未止. 宜固摄. (固阴煎. 元 菟丹. 胃中湿热浊痰. 下渗膀胱. 为溺浊. 与 肾无干. 若牵腻如膏.心动即遗. 或溺后遗出. 皆精病. 与浊无干)肥人多白浊. 系湿痰.(二 朮二陈汤)瘦人多赤浊. 系肝火. (龙胆泻肝 汤)心虚遗浊者. (金锁玉关丸)脾虚下陷者. (补中益气汤)心脾两虚者.(菟丝煎)虚寒 带浊者. (五味丸)淋沥湿浊者. (威喜丸) 浊久足膝痿弱. 漩脚澄下如糊者. (六味丸加 萆薢、麦冬)茎中大痛. 溺赤. 脉滑数. 宜清 热利水. (生地、麦冬、山栀、知母.加六一 散)肾虚淫火易动. 精滑粘腻如膏. (九龙丹 收摄之)若忍精不泄而成白浊者. (四苓散) 丹方治白浊. (杞子钱半. 菟丝子、车前子、 韭子各一钱. 莲子廿粒. 共入猪尿脬内煮.加 葱酒啜汁. 并食猪脬莲子. 连服二三次效)赤 浊者. (猪苓汤)并加(麝香、杜牛膝)以通 瘀腐之在隧窍者. 有溺时结块. 阻窍作痛. 块 中蓄水泡者. 必醉酒使内. 酒湿乘虚袭入精窍 也. (治同上)

卷之七 阳痿(附丸冷、茎缩、茎纵、强中、下疳)

编号117〔丸冷〕—-303页2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阳痿(附丸冷、 茎缩、茎纵、强中、下疳)〕
名词解释 阴痿弱而两丸冷. 阴汗如水. 溺 有余沥. 此肝经有湿.(柴胡胜湿汤)肾脉强 大. 右尺尤盛. 此相火盛而反痿.(滋肾丸. 地 黄丸)有–内缩. 乃肝之筋受寒. (四逆汤 加参、桂)阴纵不收. 肝之筋伤热. (小柴 胡汤加酒炒黄蘗)又强中症.茎举不衰. 精流 不止. 或由肝火太强. 或由金石性发. 宜泻火 解毒.(用知母、石膏、元参、生地、大豆、 甘草等)夏子益奇疾方. 治玉茎长硬不痿. 精 自出. 捏之脆. 痒如针刺. (用补骨脂.家韭 子各一两. 研末. 每服三钱. 水煎. 日三次) 玉茎溃烂.谓之下疳. 先用米泔水温洗. (用 炉甘石、乳香、血竭、黄连各一钱. 轻粉五分. 冰片一分. 研末搽. 立效)

卷之七 便血(附肠风脏毒)

编号118〔肠风〕—-308页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便血(附肠风脏 毒)〕
名词解释 血清色鲜. 远射四散如筛. 风性 疏也. 经言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加减 四物汤加秦艽. 虚者人参胃风汤)肠风挟湿. 下如豆汁. 或瘀紫. (升阳除湿防风汤. 有热 加黄连、当归、甘草)若湿热内蕴. 下血腹 满. (槐花散)初起血热. (槐花饮)久则兼 挟寒湿. (厚朴丸)血滑不止. (惜红煎)脾 脉浮缓.土虚风湿交乘. (加味六君子汤. 十 全大补汤)肠风兼泻. (米豆散)编号119〔脏毒〕—-308页9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便血(附肠风脏 毒)〕
名词解释 血浊而色暗. 系湿热蕴毒. (轻 者猪脏丸.重者脏连丸)酒毒酿湿热下血. (聚 金丸)若肛门血射如线.或点滴不止. 为痔血. (秦艽白朮丸去皂角、枳实、泽泻. 加槐花、 生地黄蜜丸)痔与痢血. 另详本门.

卷之七 二便不通

编号120〔大便不通〕—-310页2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二便不通〕
名词解释 有实秘、虚秘、热秘、冷秘、气 秘. 有阳结、阴结.仲景云. 脉浮数. 能食不 大便. 为阳结. 脉沉迟. 不能食. 身重.大便 反F9. 为阴结. 东垣云. 实秘热秘. 即阳结也. 宜散. 虚秘冷秘. 即阴结也. 宜温. 气燥. 以 (杏仁、枳实)行之. 血燥. 以(桃仁、大黄) 通之. 风燥. 以(麻仁、大黄)利之. 气濇不 通.以(郁李仁、皂角子)润之. 气壅便秘. 以 (参、归、麻仁、大黄) 开之. 叶氏治肠痹. 必开降肺胃. (如杏仁、栝蒌、冬葵子、枇杷 叶、郁金汁、紫菀以降肺. 半夏、花粉、竹茹、 橘红、枳实汁、姜汁以和胃)即丹溪开上窍以 通下窍之微旨也. 今即其症分别言之. 由胃实 者. 善饮食. 小水赤. (七宣丸)由胃虚者. 不 能食.小便清利. (厚朴汤)由热秘者. 面赤. 脉实数. 胀闷欲得冷.(四顺清凉饮. 润肠丸) 由冷秘者. 面白. 脉沉迟. 欲得热. (正气散 加官桂、枳壳. 吞半硫丸. 或木香顺气散)由 风秘者.风搏肺脏. 传入大肠. (润肠丸加防 风、皂角. 或去大黄.加煨阿胶)妇人风秘. (大 麻仁丸)由气秘者. 气不升降. 谷气不行. 善 噫. (苏子降气汤加枳壳)由肺气不通降. 失 于传送者.(杏、蒌、枳、桔、栀、豉、郁金、 橘白)由三焦不和. 胸膈痞满者.(搜风顺气 丸加栝蒌、广皮)由大肠实者. 腹满便F9. (麻 仁丸) 由肾虚液少便燥者. (六味汤去茯苓. 加苁蓉、白蜜)由血热便难者.(当归润燥汤) 由风热郁滞者. (疏风润肠丸)由血燥兼气秘 者.(润麻丸)由血虚秘结者. (益血润肠丸) 由津液枯涸者. (苁蓉丸. 五仁丸)由幽门不 通者. (通幽汤)由素有风病而便秘者.(皂 角丸)由病后气血未复. 及老人津液衰少. 产 后去血多者.(八珍汤. 倍当归. 加苁蓉、苏 子、杏仁、阿胶、黑芝麻)编号121〔小便不通〕—-312页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二便不通〕
名词解释 经云. 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 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 道出焉. 是知膀胱主藏溺.必待三焦气化. 乃 能出水也. 详列所由. 有肺燥不能生水者. 用 清润法. (生脉散加沙参、茯苓、桑皮、车前) 有气闭不能通调水道以下输者. 用探吐法. (以沉香、木香、陈皮、枳壳、小茴、木通煎 汤探吐) 有气虚下陷. 升降不利者. 用升举法. (补中益气汤)孕妇胎重压胞. 小水闭者. (用 补中汤探吐)气升则水降. 如滴水之器. 开其 上则下自通矣. 有火郁小肠.溺短而痛者. 用 清降法. (导赤散加滑石)有湿壅三焦. 致闭 癃者. 用分消法. (通草、滑石、芦根、薏苡、 茯苓、车前)有暑湿泄泻.气不化水者. 用化 气法. (五苓散)有湿胜而渴. 小水不利者. 用分利法. (四苓散)有湿热闭阻经府气分. 致 便不通者. 用宣通法. (石膏、杏仁、厚朴、 防己、大腹皮、海金沙. 合六一散)由肾水燥 热. 致不利者. 用滋清法. (知母、黄蘗、黄 芩、泽泻.通草) 有阳亢阴衰. 孤阳不化者. 用 补阴抑阳法. (化阴煎) 若火不甚亢. 但由 水亏者. 用补水法. (大剂六味汤)经言无阳 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 热在下焦而不 渴. 服淡渗药.腹胀不通益甚者. (滋肾丸) 其阴阳大亏. 气不化者. (肾气汤) 溺闭转 筋. 喘急欲死者. (八味丸料大剂煎服. 缓则 不及)其血结而致闭者. (牛膝汤)痰盛而致 闭者. (导痰散)火闭者.(七正散)气虚溺 不利者. (独参汤. 少加广皮效)通治小水不 通法. (用独囊蒜头数枚. 栀子三枚. 盐少许. 烂捣、摊纸贴脐上.良久即通)或用(食盐半 斤. 炒热. 布包熨之)诸药不效者.(用白菊 花根捣烂. 以生白酒冲和. 取酒汁温服神效) 又法.

卷之七 闭癃遗溺(附胞 痹)

编号122〔胞痹〕—-317页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闭癃遗溺(附胞 痹)〕
名词解释 胞居膀胱之中. 受气化以藏溺 出溺者也. (经曰.胞移热于膀胱. 盖膀胱内 别有胞. 得气化而为溺以出也)若气痹不通. 必由膏梁积热于上. 作强伤精于下. 湿热乘虚. 结于胞中. 故痹也. 经曰. 胞痹者. 小腹膀胱. 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 濇于小便.上为清涕. 盖以膀胱既虚. 不能上吸肺气. 肺气不清. 不 能下通水道.所以痹塞不利. 得热汤之助. 则 小便濇濇微通. 其气循经蒸发. 肺乃暂开. 清 涕亦得上泄矣. 条其治法. 由膀胱伤湿. 致痹 而溺濇者.(肾着汤加萆薢)由实热致痹而溺 痛者. (葵子丸)由湿热致痹而溺不利者. (肾 沥汤)由虚寒致痹而溺闭者. (巴戟丸)其艰 濇如淋不痛者. 非胞病. 属肾阴虚.(六味丸 加肉苁蓉、鹿茸)其老人精气已衰. 犹不绝欲. 小便濇痛.少腹胀闭. 牵引谷道者. (肾气丸) 昼苦溺濇. 夜则遗溺者. 属肾气大亏. (地黄 饮子)其膀胱气坠. 溺道不爽者.(补中益气 汤)石顽有治胞痹案数则. 医者忽之. 今特标 为论焉.

卷之七 脱肛(附肛头痒 痛)

编号123〔肛头痒痛〕—-321页2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脱肛(附肛头痒 痛)〕
名词解释 风湿火兼病也. 大肠受湿. 流注 肛头. 则作痒.(秦艽羌活汤)得风与湿热. 则 生虫而痒. (神应黑玉丹. 萹蓄汤.外以苦楝 根煎汤洗)若虫蚀其肛. 则上唇有疮. (化B2 丸)大肠有火. 则肛门作痛. (七圣丸. 秦艽 白朮丸)甚或便燥. 肠头努出. 下血.(当归 郁李仁汤)丹溪曰. 凡醉饱入房. 忍泄前阴之 气. 归于大肠.木乘火势. 而侮燥金. 故火就 燥也. 大便必秘. 其疾甚者. 必以苦寒泻火. 以辛温和血. 润燥疏风止痛. 是其治也.(宜 秦艽白朮丸. 宽肠丸. 当归郁李仁汤)

卷之七 痔漏(附耳痔、鼻痔、脑漏、偷粪鼠疮、跨马痈)

编号124〔耳痔〕—-325页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痔漏(附耳痔、 鼻痔、脑漏、偷粪鼠疮、跨马痈)〕
名词解释 耳中生如羊奶. (内服栀子清肝 汤. 外点H7砂一钱.轻粉、雄黄各三钱. 冰片 五厘. 水调和. 点之效.编号125〔鼻痔〕—-325页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痔漏(附耳痔、 鼻痔、脑漏、偷粪鼠疮、跨马痈)〕
名词解释 鼻中生出瘜肉. (用甜瓜蒂、甘 遂炒各四钱. 枯矾五分.共研细. 净松香五分 为衣. 香油调为丸. 每用一丸. 入鼻内点痔. 日一次. 即化臭水而愈)

编号126〔脑漏〕—-325页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痔漏(附耳痔、 鼻痔、脑漏、偷粪鼠疮、跨马痈)〕
名词解释 脑中时流臭涕. (用辛夷二钱. 羌活、独活、防风、SS本、细辛各五分. 蕲艾 一两. 将药末掺艾内. 卷作条. 点火熏鼻.即 愈. 或用黄荆树叶. 搓塞鼻中. 效)

编号127〔偷粪鼠疮〕—-325页1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痔漏(附耳痔、 鼻痔、脑漏、偷粪鼠疮、跨马痈)〕
名词解释 生近肛门. 溃脓后. 极易穿漏. 肿痛时.(用屋上干猫屎、金鱼、同捣烂. 敷 患处立消. 或猫头骨炙灰研.同酒服. 亦效)

编号128〔跨马痈〕—-325页13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七痔漏(附耳痔、 鼻痔、脑漏、偷粪鼠疮、跨马痈)〕
名词解释 一名悬痈. 生肛门前. 阴根后. 交界处.初起如松子大. 渐如莲子. 后如桃李. (用甘草梢四两. 水煎服.即愈)外用(生大 黄三钱. 熟石膏一两. 紫金锭一块. 同捣碎. 水调敷. 立止痛)若肝经湿热. (用龙胆泻肝 汤)已成脓者.(用生黄耆、人参、川芎、当 归各一钱. 白芷、官桂、甘草、防风各五分. 一 服痛止. 再服内溃. 十服肉便生).

卷之八 经闭

编号129〔经早〕—-333页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经闭〕
名词解释 先期至者主血热. (加味四物汤. 添鲜藕、红枣)立斋分肝经血燥者. (加味逍 遥散)脾经郁滞者. (归脾汤)肝经怒火者. (加 味小柴胡汤)血分有热者. (加味四物汤) 劳 役动火者. (补中益气汤)景岳分血赤浓紫. 脉 洪多火而经早者.(清化饮)微火阴虚. 内热动血者. (保阴煎)脉症无火. 心脾不摄.经亦早者. (小营煎. 七福饮. 加杜仲,五味子)若一月二三至者. 乃气血败乱. 当调其寒热虚实. 不得以经早血热概之. 大约血热者.腹多不痛. 其来必多. (固经丸加生地黄,芍药) 编 号 130〔经迟〕 —-333页9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经闭〕
名 词 解 释 后期至者主血虚. (加味八珍汤)立斋分脾经血虚者.(人参养营汤)肝经血少者. (地黄汤)气血俱弱者. (八珍汤)景岳分血淡不鲜. 脉微迟无火而后期者. (大营煎)亦有阴火内烁. 血本热而仍后期者. 乃水亏血少. (加味四物汤. 地黄丸)过期作痛者. 气血两虚. (八珍汤加木香)肥人过期色淡为痰.(二陈汤加芎,归,贝母)大约血虚者. 腹多空痛. 脉大无力或濡细. (八物汤加香附)编 号 131〔经乱〕 —-333页16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经闭〕
名 词 解 释 迟早无定. 乍前乍后. 多因心肺虚损. (滋血汤)或因受惊. 气乱经亦乱者. (茯神,枣仁,柏子仁,麦冬.下归附丸)或气盛于血. 不受孕者. (抑气散)景岳分三阴亏. 兼阳虚者. (大营煎去牛膝)忧思损心脾者. (归脾汤. 七福饮)食少脾不健运. 宜温燥者. (理中汤. 六君子汤)脾虚不摄.为淡漏者. (保元汤加杜仲,芡实,牡蛎)肝虚不藏. 多惊惕者. (补肝散去独活,木瓜. 加茯神)情志不遂. 肝脾气结. 经期乱者.(逍遥饮)编 号 132〔经痛〕 —-333页24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经闭〕
名 词 解 释 有经前身痛拘急者. 散其风. (越痛散,加秦艽)有经前腹痛畏冷者. 温其寒. (调经饮加姜,桂,茴香)气滞者行其滞. (加味乌药汤)血瘀者逐其瘀. (通瘀煎) 气血D5结者. 理其络. (失笑散)症瘕痞胀者. 调其气血.(交加地黄丸)虚寒急痛者. 温其里. (五物煎)痛在经后者.补其虚. (八珍汤加香,砂)一切心腹攻筑. 胁肋刺痛. 月水失调者. 和其肝. (元胡索散加枳壳)经滞脐腹. 痛不可忍者. 导其壅.(琥珀散. 从本事方改订. 并治产后恶露不快. 血上抢心. 迷闷不醒.气绝欲死)金匮云. 妇人腹中痛. (当归芍药汤主之)此补中泻木. 又云. 妇人腹痛. (小建中汤主之)此亦补脾伐肝之意.

编 号 133〔经色〕 —-334页1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经闭〕
名 词 解 释 凡经以色红为正. 其紫者风也. (四物汤加荆,防,白芷)黑者热甚也. (四物汤加芩,连)紫黑兼腹痛者. 气血并也.(四乌汤加蓬术,川连)不痛者. (但加川连)淡白者. 虚而兼带也. (芎归汤加参,耆,术,芍)赤白兼脐腹冷痛者. 虚寒也.(伏龙肝汤)如米泔水. 如屋漏水. 或带黄. 混浊模糊者. 湿痰也.(六君子汤加苍术,香附)如豆汁者. 热也. (四物汤加丹参, 丹皮)成块成片者. 血随气凝. 或风冷乘之也. (通瘀煎去泽泻)风入胞门. 忽崩鲜血. (一味防风丸. 旋覆花汤下)编 号 134〔倒经〕 —-334页9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经闭〕
名 词 解 释 经期气逆. 直犯清道而为吐H5. 宜折其逆势而调之.(用山栀,丹皮,生地,丹参,白芍,苏子,郁金,童便.或用四物汤. 和韭汁,童便服)因怒火伤肝致逆者. (龙胆,丹皮, 青皮,黄芩,白芍,山栀)因心气不足. H5血面黄者.(茯苓补心汤)

编 号 135〔居经〕 —-334页14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经闭〕
名 词 解 释 三月一行为居经. (俗名按季)或由脉微. 气血俱虚.或由寸口脉微而濇. 少阴脉微而迟. 或由阳脉浮大. 阴脉反弱.又一岁一行者为避年. 此因禀受不齐. 勿与经闭同治.
编 号 136〔淋沥不止〕 —-334页17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经闭〕
名 词 解 释 症多气不摄血. (止经汤加参,耆)子宫虚寒淋沥.(胶艾四物汤. )血分有热不断. (蒲黄散)

编 号 137〔乍多乍少〕 —-334页19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经闭〕
名 词 解 释 经水过多. (当归饮)过多淋沥. (胶艾四物汤.或保元汤)经水濇少. (四物加葵花汤)

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编 号 138〔恶阻〕 —-343页33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受孕二三月间. 冲任上壅. 气不下行. 呕吐痰水.头重目眩. 懒动嗜卧. 恶食喜酸. 或偏嗜一物. 间作寒热. 为阻病.千金(用半夏茯苓汤. 及茯苓丸)今人以(半夏)动胎鲜用. (通用白术汤. 二香散. 竹茹汤. 人参丁香散. 缩砂散)然(半夏)实未动胎也. 脾虚食少者. (六君子汤)胃虚多痰者. (橘皮汤)饮食停滞者. (香砂汤加神曲,谷芽)胀满不安者. (小和中饮. 或香壳散)肝气致逆者. (解肝煎)气滞兼痰者. (七气汤)中寒吐逆者. (温胃饮)编 号 139〔胎漏〕 —-344页8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妊娠血下. 冲任经虚. 不能约制也. 通治(安胎当归汤)络虚者. (胶艾四物汤)气虚者. (四君子汤去茯苓.加人参,阿胶,枣)漏血腹痛者. (钩藤汤)漏血发热者. (加味逍遥散)入房致损者. (八珍汤,加胶,艾)亦有妊后按月经至. 而胎不损者. 系阴血有余. 不必强止. 但与凉血.胎漏黄浆. 或如豆汁. (炙耆六两. 糯米五合. 煎汤分四服. 或苎根二两. 耆五两. 水酒煎服)若肝脾湿热. (升阳除湿汤)肝脾郁结. (加味归脾汤)肝经风热. (防风黄芩丸)妊娠溺血.(胎漏血自人门出. 尿血血自溺门出)热乘血分. 渗入脬中. (续断汤)兼痛. (导赤散) 怒动肝火. (小柴胡汤加山栀)膀胱血热. (四物汤加山栀,发灰) 因暑渴烦. (益元散)稍虚者.(胶艾四物汤)症久. (用龙骨一钱. 蒲黄末五钱. 酒调服)

编 号 140〔胎动〕 —-344页20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此胎气热动而不安也. 通治(安胎散加减)风热伤络失安者. (钩藤汤)胎气逆上喘急者. (紫苏饮加桑皮,杏仁)饮酒房室损动者. (四君子汤. 十圣散)触损胞宫者. (血下腰痛. 胶艾汤. 立安. 有微热. 去艾叶,甘草. 加续断,葱白)若负重跌坠. 凝瘀作痛. (用黑糖熬膏. 入红酒. 童便调服.嚼连皮胡桃肉)痛即止. 如未止. 必血下胎伤. (益母地黄汤. 安胎饮加减)若因母病致胎不安. 但治母病. 胎自安. 暴下水.胎必堕. (急用补气安胎药救之)凡胎漏胎动皆下血. 而胎动有腹痛.胎漏无腹痛. 故胎动宜行气. 胎漏宜清热.编 号 141〔胎不长〕 —-344页29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胎之长养. 全赖母气. 其精血虽由肝肾.输运端恃乎脾. 脾衰食减者. (异功散加砂仁)心脾不足者.(归脾汤加减)元气不足者. (大剂保元汤)增助母气. 则儿受荫. 自无干萎之患. 若气虚兼衰者. (八珍汤)

编 号 142〔胎大〕 —-345页3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孕至七八月胎大. 宜布束之则腰健. 内服(达生散)如膏梁安逸. 身肥胎大. 须防难产. (宜瘦胎饮. 或枳壳散)

编 号 143〔胎堕〕 —-345页5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胎动不安. 势必下堕. 多由妊母衰病. 或触损颠仆所致.然堕在三五七单月居多. 且前次三月堕. 后次至期必堕. 乘其虚也.须早服养气血. 护胎元之剂. (加减八珍汤. 添续断,陈皮,杜仲, 砂仁)盖气虚则提摄不固. 血虚则灌溉不周. (胎元饮加减.或泰山盘石散)孕后最忌腰痛. 胞系于肾. 而腰为肾府. 腰痛则防堕.(千金保孕丸)必察所伤之由. 预培其损. 若待临期. 则无及矣.编 号 144〔半产〕 —-345页11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俗名小产. 由冲任气虚. 不能摄养. 或因闪动.及热病温疟之类. 其险甚于大产. 凡孕未足月. 痛而欲产.(八珍汤去茯苓,熟地. 加阿胶,艾叶,炙甘草,黄耆) 若胎下血不止. (用参,耆,术,草,胶,艾,归,杜等)虚热.(加炮姜,五味子)寒热腹痛. 手按益痛者. 宜散瘀. (芎,归,延胡,桃仁,香附,丹皮,泽兰,童便选用)按之痛缓为血虚. 宜温补. (八珍汤去芍. 加炮姜)痛而呕泻为胃虚.(六君子汤加炮姜)去血多发热. (圣愈汤)汗不止. (保元汤)发热烦躁. 筋惕肉JJ. (十全大补汤)大渴面赤. 脉洪而虚. (当归补血汤)身热面赤,脉沉而微. (四君子汤加姜,附)东垣曰.正产及半产. 漏下昏冒不省. 瞑目无知. 由心血暴亡. 心神失养.包络火升. 故令昏冒. 火胜其肺. 故令目瞑. 不可用寒凉泻火之药. 盖瞑目之病. 悉属阴. 即如伤寒郁冒. 得汗乃解. 必补而升举之.(如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 或大剂独参汤尤妥)助其阳.则目张而神苏矣.

编 号 145〔子烦〕 —-345页26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烦出于肺. 躁出于肾. 妊娠心惊胆怯. 终日烦闷.系心肺虚热. (竹叶汤)夏令心火乘肺. 胎动心烦. (宜生脉敌.或麦冬汤)心肺壅热. (犀角散)肝火致烦. (加味逍遥散) 肺胃燥热. (竹茹汤)肾亏火躁. (加味地黄汤)烦躁口干.(知母丸)

编 号 146〔子悬〕 —-346页1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胎气凑上. 胸膈满闷. 必素多郁闷. 痰气壅塞.致胎气乘郁火升自心下. 急以(童便灌之. 次以紫苏饮四五服)若胎上逼. 心烦闷. 脉浮滑者. (葱白二七茎. 煮浓汁饮. 胎立安)胎上冲心. 烦痛欲死者. (当归汤. 痛立止)

编 号 147〔子肿〕 —-346页5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因土不制水. 小便闭濇. 致面目肢体浮肿. 然有水气.有胎气. 其胎中挟水. 水血相搏. 浸渍肌肉令肿者. 为水气. 立斋云.胸腹急胀. 胁肋不分. 溺闭者. (千金鲤鱼汤)脾虚者. (佐以四君子汤)水溢肢体. 面目虚浮者. (全生白术散.六君子汤)脾虚湿热. 下部肿者.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饮食失节呕泻者. (六君子汤加神曲,砂仁,炮姜)若胎至七八月, 胫膝渐肿. 足趾出黄水者. 为胎气. 非水也. 至分娩方消.(宜天仙藤散)郑虚庵云. 身半以上肿者发汗. 身以下肿者利小便.上下俱肿者. 汗利分消其湿.

编 号 148〔子嗽〕 —-346页14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妊娠欬嗽. 胸膈不利者. (百合散)风邪伤肺者.(香苏散)寒邪伤肺者. (小建中汤)火邪伤肺者. (紫菀汤)肺胃气虚者. (异功散)脾肺气虚者. (六君子汤加当归) 编 号 149〔子瘖〕 —-346页17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岐伯曰. 人有重身. 九月而瘖. 此胞络脉绝也.胞络脉系于肾. 少阴脉贯肾. 系舌本. 当十月复. 石顽曰. 不语者.多痰蔽心窍. (浓煎生脉散. 服地黄丸)助肺肾之气以养胎. 若与通声开发之药. 则误矣.

编 号 150〔子痫〕 —-346页21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妊娠受风. 痰涌发搐. 口噤身强. 冒昧不醒. 须臾自苏.此阴火豉动其痰. 宜清热化痰理气. 仍以安胎为主. 勿过用风药.血虚胆火. (加味逍遥散加羌活,羚羊角,枣仁,钩藤. 豆淋酒煎服)肝胆风热. (钩藤汤)气逆痰滞. (紫苏饮)脾郁痰滞(二陈汤加竹沥,姜汁)中风口噤. 目吊. 角弓反张.(羚羊角散)

编 号 151〔子晕〕 —-346页27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此症属气与痰. 虚阳上升. 则痰动.古谓无痰不作眩晕也. 目昏发厥. (用紫苏饮去葱,姜. 加炒甘菊,羚羊角)若口噤不能言. (用白术三钱. 荆芥穗二钱. 黑豆三合炒. 淋酒煎服. 得汗即愈)

编 号 152〔子淋〕 —-347页1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此小肠膀胱虚热. 虚则不能制水. 热则不能通利.故溺频濇而成淋. (本事安营散)然胞系于肾. 若肾经虚.移热于膀胱. 溺数而痛. (宜生料六味丸加麦冬,五味子,桂心, 车前)膀胱阳虚. 阴无以化. (肾气丸)肺气虚而频数短少.(生脉散加山药,泽泻)小肠热而赤濇. (导赤散)肺虚膀胱热而气化不行. (生脉合导赤散)肺经蕴热. (黄芩清肺饮)肝经湿热. (加味逍遥散)头眩溺不利.(葵子茯苓汤)

编 号 153〔遗溺〕 —-347页9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妊妇遗溺不知. 胎满故也. (千金白薇散)立斋以胞中有热. (加味逍遥散)脾肺气虚.(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肝肾虚热,(六味丸)

编 号 154〔转胞〕 —-347页12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胎逼及脬. 压在一边. 脬系转捩. 脐下急痛.溺数或闭也. 若举起其胎,(如补中益气汤)服后探吐以提其气.溺自出矣. 丹溪(用参术饮)服后探吐. 八次而效.

编 号 155〔伤风〕 —-347页15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头重鼻塞. 发热恶风. (香苏散去香附. 加葱,豉)热服. 取微汗. 若欬嗽多痰. (加桔梗. 或紫苏饮加葱,豉.本草葱能通阳安胎. 豆豉能解肌取汗)

编 号 156〔伤寒〕 —-347页18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身背拘急. 发热恶寒. (千金用葱白十茎. 生姜二两.水煎)热服取汗. (或葱豉汤)汗出即安. (或量加薄荷,山栀)若妊妇热病. (亦用葱豉. 加薄荷,山栀等)忌用发表诸药. 若温热时行. 邪气内犯. 热毒迫胎. (并宜千金石膏大青汤)

编 号 157〔孕疟〕 —-347页22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寒热有时. 感六淫食滞之邪而发热. 邪甚则损胎.故以安胎为主. 初起头痛喜呕. 胸满胁痛而寒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寒多热少者. (人参养胃汤)寒少热多者. (清脾饮去半夏)寒呕多痰者. (二陈汤. 或柴陈煎去黄芩.脾虚食减者. (六君子汤. 不应. 补中益气汤)久疟正气衰.或间二日发者. 必扶正. (如异功散加当归,砂仁,鳖甲,首乌, 山药,大枣,姜煎服)尝见胎前阴疟不愈. 产后延成蓐损者. 多矣. 编 号 158〔孕痢〕 —-347页29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张氏医通曰. 孕痢有三禁五审. 一禁荡涤肠胃.使胎气下坠. 二禁渗利膀胱. 使阴液脱亡. 三禁兜濇滞气.使后重转加. 故治先调气. (以陈皮,煨木香,厚朴之属)开通壅滞 则后重除矣. 一审饮食之进不进. 清理积滞. (如栀,连,砂,枳,曲,半等)则饮食进矣. 二审溲之通不通. 升清降浊.(补中加茯苓之类)则水道通矣. 三审腹之痛不痛. 红痢急痛者为火. (宜芩,连,栀,芍等)白痢虚痛者为寒. (宜丁香,肉果,煨姜等)四审后之重不重. 初痢后重. 宜开通其滞. (即香,朴,陈,枳等)久痢后重. 宜升举其阳. (举元煎)五审身之热不热. 如人迎浮数. 先用和营透表. (宜当归,紫苏,薄荷,白芍,生姜等)疏解后. 再行清理. 若初起未发热. 痢久卫虚.因感冒而发热者. 左三部必浮缓. (须理中汤加桂枝)表里合治. 若痢久身热. 脉来渐小. 或虚大少力. 此真阴内亡. 虚阳外露.平人或可辛温峻补以敛之. 妊娠又难轻用(桂,附)惟藉(参,术,姜,萸,胶,艾之属)大剂煎服. 庶可挽回. 五审既明. 三禁勿犯. 再察其积之稠不稠. 色之鲜不鲜. 傥粘稠如糊. 暂与清理.若汁沫如水. 色如晦如尘. 急须温理其气. 故凡沫之清稀不稠.色之瘀晦不鲜者. 皆系虚寒. 急投(参,苓,姜,艾)或可保全. 尝治妊娠腹胀后重. 白痢粘稠. (用厚朴汤去干姜)妊娠腹痛食少.白沬清稀. (用甘草干姜汤. 或理中汤)腹胀后重. 痢兼赤白.(朴姜参甘半夏汤)能食后重. 血痢稠粘. (用芩芍汤. 送香连丸) 少腹重痛痢血. 或鲜或瘀. (用连理汤合千金三物胶艾汤)发热后重.阴虚血痢. (用驻车丸)热毒内攻. 噤口不食. 腹胀后重. 脓血稠粘.(用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脓血清稀. 久痢胎动.

编 号 159〔伤暑〕 —-348页26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妊娠感暑. 烦渴闷乱. (黄连香薷饮. 十味香薷饮)热甚而渴. (香薷饮加麦冬,五味子,石膏,黄芩,知母,花粉之属)

编 号 160〔诸痛〕 —-348页29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胎前头痛. (川芎茶调散)宿有偏正头风.(前散加甘菊花)心气痛. (火龙散)心痛闷绝. (产宝丸)胃脘痛.(养胃汤)胁痛. (解肝煎去半夏)背痛气滞. (紫苏饮) 腹痛因寒因食. (并正气散)腰痛. (通气散)肾虚腰痛.(大补元煎)小腹痛. 络虚为风寒所袭. (紫苏饮加姜)寒气滞痛.(香附,小茴等)温而散之. 腰腹痛. 胎不安. (当归阿胶甘草葱白汤)胎动血下. 腰腹急痛. (苎根汤)

编 号 161〔孕痈〕 —-349页6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小腹近下肿痛. 皮薄光亮者. 痈也. (千金托里散)若急痛烦闷. 胎气上冲. 面青汗冷. 血下不止者. 不治. 编 号 162〔乳泣〕 —-349页8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未产. 乳汁先下. 名乳泣. 生子多不育.

编 号 163〔腹啼〕 —-349页9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儿在腹中啼哭者. 因妊妇登高举臂. 儿口脱出脐带.以此致啼. 若令妊妇曲腰就地. 如拾物状. 或令扫地. 脐带血管.仍入儿口. 即止. 亦有胎热不安致啼者. (浓煎黄连汁. 常呷之. 即止)又妊妇腹内钟鸣. (用空房下鼠穴中土一块. 令妊妇口噙之.即止)

编 号 164〔鬼胎〕 —-349页14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鬼胎. 脉多沉细弦濇. 大小不调. 或由经行饮冷.血蓄冲任而成者. 或由停痰蓄水. 与络中瘀积互结而成. 皆内因之病.实非外感之邪. 其腹虽渐大亦且微动. 究与真胎各别. 治以理气行血为主. (加莪术,苏木,牛膝,南星,桃仁,桂心,麝等味)虚人(用十全大补汤)缓图收效. 不可峻用(川乌,巴豆)厉剂. 急追取咎. 尝见孕过期. 产出水胎异形. 其后必费调理.

编 号 165〔胎死〕 —-349页20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产母舌青. 腹中冷而重坠. 是胎死矣.(宜速用脱花煎)后察虚实调补. 若舌与爪甲俱青. 腹胀气喘.口中臭秽者危. (速令稳婆以手法下之)古法. (用童便调朴硝五钱. 或平胃散. 水酒煎. 调朴硝)虚寒. (用理中汤. 倍人参煎.调朴硝)冬月胎死. 腹觉冷. (用香桂散加乌头. 或黑神散.黑龙丹)恶血上逆. 呕搐昏晕. (用童便乘热灌之)唇青吐沫. 不治. 凡面赤舌青. 母活子死. 面青舌赤. 母死子存. 面舌俱青.母子两亡.

编 号 166〔过期不产〕 —-349页28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因气虚者补气. 因血漏者培血. 气血不足者.益其气血. 若过期脉沉细者. 非胎也. 亦有胎已萎. 而在腹不腐.服补剂以和其气血. 而自下者.

编 号 167〔VV癖〕 —-376页10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名 词 解 释 二症皆阴阳不和. 冷气搏结经络. 血气作楚.VV近脐左右. 两条筋起急痛. 大如臂. 小如指. 癖隐两肋. 冷则痛发.(宜葱白散. 再服乌鸡丸)若胁腹胀痛. 肝脾失和. (木香顺气散去苍术. 加郁金,延胡)

卷之八 VV癖症瘕诸积

编号 168〔疝瘕〕 —-376页14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VV癖症瘕诸积〕
名词解释 小腹有块. 或时动移. 因损伤胞门. (宜八珍汤.加疏气药)血虚受寒. (宜宽胀汤加归、芍)气虚下坠.(补中益气汤)血瘀气逆. (当归散)编号 169〔石瘕〕 —-376页1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VV癖症瘕诸积〕
名词解释 生胞中. 由寒客子门. 子门闭塞. 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 日益大. 状如孕. 坚如石. 月事不下. (见晛丸加减.或以坐导药下之) 编号 170〔八瘕〕 —-376页2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VV癖症瘕诸积〕
名词解释 皆生于左胞宫. 右子户. 多由经行交合. 小腹满急.经血瘀阻. 因成瘕聚. 如怀孕. 甚则溺濇. 痛苦如淋. 令人无子.一、黄瘕. 经行不利. 左胁气结. 阴中刺痛. 淋露黄汁. (用坐导皂荚散)二、青瘕. 新产浴早风袭. 瘕聚左右胁. 崩中不禁.下青汁. (用坐导戎盐散)三、燥瘕. 经行胃热. 心烦汗多.大便艰濇. 瘕聚如杯. (加味四物汤)四、血瘕. 经行劳动感寒. 留络不去. 腰腹急痛. (宜血瘕方. 或调经散)五、脂瘕.新产交合早. 胞伤. 子户失禁. 精血杂下如膏. (宜坐导脂瘕方)六、狐瘕. 经行受惊. 心志恍惚. 邪入于阴. 月闭溺难. (宜狐瘕方)七、蛇瘕. 经后阴未复. 食饮误中虺毒. 成形长而D5痛.(宜蛇瘕方)八、鳖瘕. 经行浴水. 水精与邪气袭入子户. 形如小柈.少腹切痛. (宜鳖瘕方. 此照巢氏病源. 删节爽净. 简要有体)

编号 171〔痰痞〕 —-377页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VV癖症瘕诸积〕
名词解释 涎沫凝结为痰. 气道壅滞为痞. 中脘痰气不利.(砂枳二陈汤)痰结胸满. (顺气导痰汤)心下痞. 发热而呕.(半夏泻心汤)心下积冷如覆杯. 按之有水声. 热手熨之如冰. 脉沉迟. (三圣散吐之. 次服白朮调中汤)

编号 172〔食症〕 —-377页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VV癖症瘕诸积〕
名词解释 脾胃先弱. 饮食失调. 生冷不化. 日渐成块.治先主疏导. 而佐以和中. (大和中饮. 或消食丸)若气壅血滞形寒者. (乌药散)脾气虚. 血不行者. (芎归四君子汤)脾气郁. 血不行者. (归脾汤)肝脾血燥不行者.(加味逍遥散) 编号 173〔血症〕 —-377页1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VV癖症瘕诸积〕
名词解释 经水不调. 结而成块. 脐下冷痛. (五物煎)情志郁损.气血乖违. (加味归脾汤)恚怒伤肝. (加味逍遥散)产后恶露.(失笑散)血积胀满. (当归活血汤)肝脾虚损. (芎归六君子汤) 凡症块有形. 皆正虚邪实. 宜扶正除邪. 毋轻议攻伐也. 薛云.此症多因七情亏损五脏. 如脾统血. 肝藏血. 故郁伤脾. 怒伤肝者.多患胁腹作痛. 正肝脾经症也. 宜养正则积自除.

编号 174〔血瘀〕 —-377页17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VV癖症瘕诸积〕
名词解释 经水不行. 或产后恶露未净. 得寒则濇为瘀.久而不消则为症. 腹痛畏手按者. 内有血瘀. (通瘀煎加桃仁、延胡、牛膝)怒伤肝者. 胁腹胀痛. 化肝煎. 郁伤脾者. 食减刺痛. (归脾汤)

编号 175〔肠覃〕 —-377页2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VV癖症瘕诸积〕
名词解释 寒气客肠外. 与卫气搏. 癖而内着. 瘜肉乃生.大如鸡卵. 渐如怀子. 按之则坚. 推之则移. 月事以时下.是气病血未病也. (二陈汤加香附)若坚久作痛. (宜晞露丸)

编号 176〔阴肿〕 —-386页9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VV癖症瘕诸积〕
名词解释 玉门焮肿. 并两拘俱痛. 憎寒发热. 小水濇少.肝经湿热也. (龙胆泻肝汤)渗而清之. 阴肿急痛. 寒热往来.肝火血虚也. (加味逍遥散)凉而调之. 风热客于阴经. 焮发肿痛. 小水淋沥. 积热闭结也. (元参、荆芥、SS本、甘草梢.加入大分清饮)宣以泄之. 阴肿下坠. 气血虚陷也.(补中益气汤)举而补之. 但肿痛者. (加味四物汤)凉而和之. 肿痛而玉门不闭者. 挟虚也. (消遥散. 或十全大补汤)和而补之.湿痒出水. 兼痛者. 忧思过也. (归脾汤加丹、芍、柴、栀)调畅之.腐溃者. (内服逍遥散. 外以黄蘗面、海螵蛸末掺之) 如因产伤–而肿者. 不必治肿. 但调气血. 肿自退.产后受风而肿者. (芎归汤加羌、防、荆芥等. 煎汤洗之)阴肿如石.痛不可忍. 二便不利. (用枳实、陈皮各四两. 炒香研末. 乘热以绢包. 从上身熨至下部. 并阴肿处频频熨之. 冷则互换)气行自愈. 又阴肿以(海螵蛸散)外敷.

卷之八 前阴诸疾

编 号 177〔阴痒〕 —-386页23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前阴诸疾〕
名 词 解 释 阴中痒. 多由肝经湿热. 化生B2虫. 微则痒. 甚则痛.或脓水淋沥. 治宜清肝火. (加味逍遥散. 龙胆泻肝汤)如小腹胀痛.晡发寒热者. (加味小柴胡汤)怒伤肝脾. 胸闷阴痒者. (加味归脾汤)瘦人阴虚燥痒者. (六味丸三钱. 合滋肾丸一钱.外用蛇床子,川椒煎汤熏洗. 日三次)痒甚必有虫. (以甘蔗渣烧灰.入冰片擦之. 或以猪肝煮熟. 纳阴中. 引虫出)一妇患此. 诸药不效. 因食(黍穄米饭粥)而愈.编 号 178〔阴冷〕 —-386页30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前阴诸疾〕
名 词 解 释 妇人阴冷. 由风冷客于子脏. (宜五加皮酒)其肥盛而阴冷者. 多湿痰下流. (二术二陈汤加羌活,防风)立斋谓阴冷属肝经湿热. 外乘风冷. 若小便濇滞. 小腹痞痛. (宜龙胆泻肝汤)内伤寒热. 经候不调. (宜加味逍遥散)寒热体倦.饮食少思. (加味四君子汤)郁怒发热. 少寐懒食. (加味归脾汤)下元虚冷. 腹痛便溏. (八味丸)阴冷. 用温中坐药. (蛇床子研末. 白粉少许. 和匀. 如枣大. 绵裹纳阴中)自热. 或以(蛇床子五钱.吴茱萸三钱. 加麝少许. 为末蜜丸. 以绵裹纳之)

编 号 179〔阴挺〕 —-387页8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前阴诸疾〕
名 词 解 释 妇人阴中挺出数寸. 如菌如芝. 因损伤胞络.或临产用力所致. 以升补元气为主. (补中益气汤)若肝经湿热.小水濇滞. (龙胆泻肝汤)阴虚滑脱. (固阴煎. 秘元煎)肝脾气郁. (归脾汤)服药不效. (用一捏金丸)妇人瘕聚. 阴中突出如茄子.与男疝同. 亦名KK疝. 卧则上升. 立则下坠. 多因气虚. 劳力举重.(宜大补元煎)

编 号 180〔阴蚀〕 —-387页14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前阴诸疾〕
名 词 解 释 阴中生疮如小蛆. 名曰B2. 痛痒如虫行. 脓水淋沥.乃七情郁火. 伤损肝脾. 致湿热下注. 其外症突出蛇头. 或如鸡冠.肿痛湿痒. 溃烂出水. 其内症. 口干内热. 经候不调. 饮食无味. 体倦发热. 胸膈不利. 小腹痞胀. 赤白带下. 其治法. 肿痛者.(加味四物汤)湿痒者. (加味归脾汤)淋濇者. (龙胆泻肝汤)溃腐者. (加味逍遥散)肿闷脱坠者.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丹皮) 佐以外治法. 肘后方. (杏仁,雄黄,白矾各五钱. 麝香二分.为末傅入)

编 号 181〔交接出血〕 —-387页22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前阴诸疾〕
名 词 解 释 女人交接辄出血作痛. 多由阴气薄弱. 肾元不固.或阴分有火而然. 如肝肾阴虚不摄者. (固阴煎)阴分有火者.(保阴煎)心脾不摄者. (归脾汤)千金方(用桂心,伏龙肝各五钱. 为末酒下)交接违理出血. (用乱发,青布. 烧灰敷之. 立止.或以赤石脂末掺之. 或以五倍子末掺之)一妇交接出血. 辄面黄如蜡.终身不育.

卷之八 疔毒

编 号 184〔人中疔〕 —-405页23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鼻下唇上. 硬肿麻痛. (急用蟾酥丸研敷.内服菊花地丁汤. 外用菊叶捣敷亦可. 此症属肺火) 编 号 185〔颧疔〕 —-405页25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生颧骨间. 发小疱. 如粟米. 如赤豆. 顶凹坚硬.按似钉头. 麻痒木痛. (宜蟾酥丸. 或麦灵丹)汗之. 次服(黄连消毒饮)清之. 外治悉按前法. (此症属胃火)编 号 186〔鼻疔〕 —-405页28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生鼻孔内. 鼻窍肿塞. 痛引脑门. 甚则唇腮浮肿.(宜蟾酥丸)汗之. 再用(蟾酥丸研细末. 吹入鼻孔中.此症属肺火)编 号 187〔舌疔〕 —-406页1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舌上生核. 强硬作痛. (用针点破. 搽冰硼散.内服加味二陈汤. 效. 此症属心脾火) 编 号 188〔耳疔〕 —-406页3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生耳窍暗藏处. 色黑根深. 形如椒目. 疼如锥刺.破流血水. (以葱白汤送蟾酥丸)汗之. 再以(蟾酥丸.水调浓滴耳内. 此症属肾火)

编 号 189〔唇疔〕 —-406页6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生上下唇. (锁口疔)生口角间. 初起如粟米. 色紫.坚如铁. 肿甚. 麻痒木痛. 唇疔则唇皮外翻. 锁口疔则口不能开.治法照前. 忌灸. (上唇脾火. 下唇胃火. 口角心脾火)

编 号 190〔牙疔〕 —-406页9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牙缝肿起一粒. 形如粟米. 痛连腮项. 用银簪挑破出血.(搽拔疔散. 再以蟾酥丸徐徐噙化. 咽之)若烦躁口渴.(宜服黄连解毒汤. 即愈. 此症属胃火. 或是大肠湿热) 编 号 191〔红丝疔〕 —-406页12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生手臂足胫. 疱起紫黑. 上发红丝一缕.急从红丝起止两头. (用针挑断. 血出而愈)或从疔起处.(用蟾酥条插入. 万应膏盖之. 随服黄连解毒汤)不刺断. 毒入肠胃不救. 种福堂方云. (针刺红丝歧出之处. 挤出恶血.再以浮萍根. 嚼细敷之. 立愈)

编 号 192〔手掌疔〕 —-406页17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生手掌. 坚硬黄疱. 如钉. (用慈石,煤炭,荔枝肉.不拘分两. 同捣匀. 敷上痛止. 一宿愈. 治疔通用)

编 号 193〔蛇头疔〕 —-406页19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生手指. 起疱色紫疼痛. (初宜蟾酥丸汗之)外敷(雄黄散)简便方名罗疔. (以橄榄核醋磨涂. 渐消)生指甲两旁.(名蛇眼疔)如豆. 色紫硬痛. 生指甲根后. (名蛇背疔)如枣. 色赤胖肿. 生指中节. 绕指俱肿. (名蛇节疔)色或黄或紫.生指中节前面. 如鱼肚. (名蛇肚疔)色赤疼痛. (初服蟾酥丸.外敷雄黄散)

编 号 194〔暗疔〕 —-406页25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腋下坚肿无头. 寒热拘急焮痛. (先服麦灵丹汗之)

编 号 195〔内疔〕 —-406页26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寒热腹痛. 数日间忽肿一块. 初起牙关紧急.(用蟾酥丸三五粒. 葱汤研化灌之)俟苏. (再以前丸三粒. 嚼葱白.黄酒送下)盖被出汗. 无汗. (饮热酒催之)暗疔治同此. (不用挑法)

编 号 196〔冷疔〕 —-406页30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生足跟. 起紫白疱. 疼痛彻骨. 腐烂深孔. 久不敛者.(神灯照法照之. 铁粉散敷之. 内服十宣散)

编 号 197〔刀镰疔〕 —-407页2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形阔如韭叶. 肉紫黑如烙. 长寸余. 忌行针刺.(以生矾三钱. 葱白七茎. 共捣烂作七块. 葱白煎汤. 逐块送下)盖被出汗. 忌房事. 酒肉生冷辛辣等味.

编 号 198〔羊毛疔〕 —-407页5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寒热类伤寒. 前后心有红疹. 或成紫黑斑点.(用针从前后心斑点处挑出如羊毛状. 用黑豆荞麦研粉涂之)即立时汗出而愈. 一法. (用明雄末二钱. 青布包扎. 蘸热烧酒. 于前心擦之. 毛奔至后心. 再于后心擦之. 羊毛俱出. 即愈.忌茶水一日)

编 号 199〔烂头疔〕 —-407页10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未溃头已腐者. (白菊根一把. 白梅二个.蜒蝣大者二条. 共捣烂. 加明雄同敷. 干则另换. 敷数次即愈)

编 号 200〔紫马疔〕 —-407页12行
出 处 类证治裁–〔卷之八 疔毒〕
名 词 解 释 疔头色紫而发速. (生白酒,豨莶草,紫花地丁,车前草. 煎服愈)

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

最常见的情况是下载不完整: 可对比下载完压缩包的与网盘上的容量,若小于网盘提示的容量则是这个原因。这是浏览器下载的bug,建议用百度网盘软件或迅雷下载。 若排除这种情况,可在对应资源底部留言,或联络我们。

对于会员专享、整站源码、程序插件、网站模板、网页模版等类型的素材,文章内用于介绍的图片通常并不包含在对应可供下载素材包内。这些相关商业图片需另外购买,且本站不负责(也没有办法)找到出处。 同样地一些字体文件也是这种情况,但部分素材会在素材包内有一份字体下载链接清单。

如果您已经成功付款但是网站没有弹出成功提示,请联系站长提供付款信息为您处理

源码素材属于虚拟商品,具有可复制性,可传播性,一旦授予,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退款、换货要求。请您在购买获取之前确认好 是您所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