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李时珍《濒湖脉学》全文下载,《濒湖脉学》二十七脉歌诀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多种脉象。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读者诵记。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良好读物。 「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论。「十二经脉」是中医论述生理,病理机制的一种学说,而「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医「脉经」学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不但详叙「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还结合所主病证,提出相应的治疗。同时也是凭脉诊断疾病的一种依据,所以对学习和研究「脉学」也有参考的必要。
「脉诀考证」的主题,是以考证和评论当时流行的脉学书「王叔和脉诀」为对象,其内容是集录明以前各家对该书的不同意见,结合作者自己的见解,作为一种学术上的讨论,由于这里面接触到好些脉学上的实际问题,如「七表八里」、「男女脉位」等,所以对研究脉学来说,是能起到论证和解决部分存疑问题的作用。
重刻脉学奇经八脉序
余奉中丞夏公教,既刻本草纲目矣。临川令袁君与李君时珍,乡人也。复取其脉学与奇经八脉考,示余曰:“李君平生学力,尽在此,幸并刻之为全书。”余念古良医治疾,未有不先诊脉者。自轩歧已然,辩人鬼,别男女,特其粗尔。微茫呼吸之间,而生死轻重系焉。如济北才人颜色不变,而在死法中,其脉病也。故曰:“无数者同之,有数者异之。”苟不明乎脉之法,则所同者多矣。
脉学者,专辩脉诀之误也。今之医者,无不诵脉诀。而李君谓非叔和著,特条列而正之,然非李君之言也。宋陈无择尝斥为高阳生作矣,亦非无择之言也,朱晦翁尝讥其鄙浅伪书矣。脉诀行而脉经隐,脉诀之误既明,脉经其可复兴乎?奇经八脉者,其名出于《难经》,而其论原于《素问》,以非十二经之正,故谓之奇经也。
昔湻于意拜受公乘阳庆脉书奇欬术,即此世之医者,且不能举其数,况通其义乎。叔和曰:“瓦雨降下,沟渠溢满,圣人不能图也;脉络流溢,诸经不能复拘也。”然则八脉可以不讲乎?八脉明,而脉理尽矣。脉理尽,而病无不察,可以穷吾治之之方矣。语云:“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通乎脉学,又通乎八脉之学,道其患少也乎哉?因并刻附于本草之后。
癸卯秋七月上浣长州张鼎思书
题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引
奇经八脉考者,李君濒湖所撰辑以活人者也。经有正有奇,独考奇者。奇经,人所略,故致详焉。并病原治法靡不条具,若指诸掌,岂惟医学有赖,玄修之士,亦因以见身中造化真机矣。用心之勤如此,何其仁哉!
濒湖世儒,兼以医鸣,一门父子兄弟,富有著述,此特见一斑耳。问不佞,尝推其直,谅多闻之益,因僭识简端,以告后之君子。
明万历丁丑小暑日,同里日岩顾问顿首书。
《黄帝素问》王启玄注,《灵枢经》、《太苍公生死秘要》、《皇甫谧甲乙经》 《玄珠密语》、《扁鹊脉经》。
诸家注解《难经》吕广,杨玄操,庞安时,陈瑞孙,虞庶,丁德用,宋延臣,谢晋翁,王宗正,张元素,滑伯仁,熊宗立,纪天锡,周与权,张世贤。
《华陀脉经》、《仲景金匮方》、《仲景伤寒论》成无己注。《王叔和脉经》《诸氏遗书》澄,《千金方论》孙真人。《徐氏脉经》文伯,《巢氏遗书》元方,《外台秘要》王焘。《吴广脉赋》、《玉函经》杜光庭,《太平圣惠方》。 诸家注解《高阳生脉诀》通真子,张洁古,沈氏,李希范,张世贤,池氏,匆吮子。《脉经手诀》张及。《南阳活人书》脉说,《脉要新括》通真子,《诊脉须知》刘元宾,《陈言三因方》《崔紫虚脉诀》《方脉举要》刘三点,《王贶指迷方》《李希范脉髓》、《脉理玄秘》、《圣济总录》、《蔡西山脉经》、《医学发明》李东垣,《杨仁斋医脉真经》、《萧世基脉粹》、《碎金脉诀》、《张扩太素脉诀》、《魏伯祖脉说》、《张杲医说》、《杨文德太素脉诀》、《王适斋脉诀》、《王世相医开》、《詹炎举太素脉诀》、《脉诀刊误》戴同父,《决脉精要》黎氏寿,《彭用光太素脉》《脉诀图说》朱丹溪,《诊家枢要》滑寿,《医经小学》刘纯,《医学权舆》傅滋,《儒医精要》赵继宗,《储华谷却疑说》、《朱子文集》、《吴草庐集》、《祁贯传道集》
濒湖脉学·序
濒湖脉学·浮
浮 阳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夹《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濒湖脉学·沉
沉 阴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里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
《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耍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沉行筋间,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细无力。
【主病诗】
沉潜水畜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遣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痾。
沉脉主里,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沉则为气,又主水畜,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濒湖脉学·迟
迟 阴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 《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耍为虚。
黎氏曰: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濒湖脉学·数
数 阳
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
数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 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脉诀》立七表八里。而遗数脉止于心脏。其妄甚矣。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数而弦急为紧,流利为滑,数而有止为促,数甚为疾,数见关中为动。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癣,数虚肺痿。
濒湖脉学·滑
滑 阳中阴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
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 《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闲。
滑则如珠。数则六至。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炎,上为吐逆下畜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痜淋看尺部。
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 《脉诀》言:“关滑胃寒,尺滑脐似冰。”与《脉经》言:“关滑胃热。尺滑血畜,”妇人经病之旨相反。其谬如此。
濒湖脉学·涩
涩 阴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
《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耎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耎重按若绝曰微。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肋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子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 杜光庭云:涩脉独见尺中,形散同代为死脉。
濒湖脉学·虚
虚 阴
虚脉:迟大而耎。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
崔紫虚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脉诀》言:“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止言浮脉。不见虚状。”杨仁斋言:“状似柳絮。散漫而迟。”滑氏言:“散大而耎。皆是散脉。”非虚也。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蒽。
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芤脉浮大按之中空。芤为脱血。虚为血虚。浮散二脉见浮脉。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经曰:血虚脉虚。曰气来虚微为不及。病在内。日久病脉虚者死。
濒湖脉学·实
实 阳 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然《脉经》。
愊愊。坚实貌。
《脉诀》言:如绳应指来。乃紧脉。非实脉也。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浮沉有力为实。弦急弹指为紧。沉而实大微弦而长为牢。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颠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经曰。血实脉实。曰脉实者水谷为病。曰气来实强是谓太过。
《脉诀》言。尺实小便不禁。与《脉经》尺实小腹痛。小便难之说。何反洁。古不知其谬。诀为虚寒,药用姜附。愈误矣。
濒湖脉学·长
长 阳
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朱氏。如揭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
长有三部之长。一部之长。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经曰:长则气治。皆言平脉也。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实平弦紧。皆兼长脉。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长主有余之病。
濒湖脉学·短
短 阴
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
戴同父云:短脉只见尺寸。若关中见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故关不诊短。黎居士云:长短未有定体。诸脉举按之。附过于本位者为长。不及本位者为短。 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肝肺。长短自见。短脉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乃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也。
【体状相类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涩微动结。皆兼短脉。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经曰。短则气病。短主不及之病。
濒湖脉学·洪
洪 阳 洪脉: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
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素问》谓之大。亦曰钩。滑氏曰:来盛去衰如钩之曲。上而复下。应血脉来去之象。象万物敷布下垂之状。
詹炎举言:如环珠者非。《脉诀》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发汗通肠。俱非洪脉所宜。盖谬也。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洪而有力为实。实而无力为洪。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洩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洪主阳盛阴虚之病。洩痢失血久咳者忌之。
经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曰:脉大则病进。
濒湖脉学·微
微 阴
微脉:极细而耎。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
《素问》谓之小。又曰:气血微则脉微。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轻诊即见。重按如欲绝者。微也。往来如线而常有者。细也。
伸景曰:脉潎潎如羹上肥者。阳气微萦萦如茧丝细者。阴气衰。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恶寒。阴微发热。《脉诀》云:“崩中日久肝阴竭,漏下多时骨髓枯。”
濒湖脉学·紧
紧 阳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箄线。丹溪。
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素问》谓之急。
《脉诀》言。寥寥入尺来。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 见弦实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欬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况乃疾在其腹。
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
濒湖脉学·缓
缓 阴 缓脉:去来小驶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和。如微风轻飐柳梢。滑伯仁。
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耎。无有偏胜者。平脉也。若非其时。即为有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五般土。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数。详《玉函经》。
【体状诗】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脉诀》言:缓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诸病。出自杜撰。与缓无关。
濒湖脉学·芤
芤 阳中阴 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中空外实。状如慈葱。
芤,慈葱也。《素问》无芤名。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脉经》云: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脉诀》言:两头有。中间无。是脉断截矣。又言:主淋湿。气入小肠。与失血之侯相反。误世不小! 【体状诗】
芤形浮大耎如葱,边实需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濒湖脉学·弦
弦 阳中阴
弦脉: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刊误。
弦脉在卦为震。在时为春,在人为肝。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徇长竿者病,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池氏曰:弦紧而数劲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戴同父曰:弦而耎。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
《脉诀》言:时时带数。又言:脉紧状绳牵。皆非弦象。今削之。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王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又见长脉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虐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弦为木盛之病。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痛。虐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
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若不食者木来克土。必难治。
濒湖脉学·革
革 阴
革脉: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
仲景曰: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博。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脉经》曰: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时珍曰:此即芤弦二脉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诸家脉书。皆以为牢脉。故或有革无牢。有牢无革。混淆不辩。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皆异也。 又按《甲乙经》曰: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谓脉来浑浊。革变急如涌泉。出而不反也。王贶以为溢脉。与此不同。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
见芤、牢。
濒湖脉学·牢
牢 阴中阳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 扁鹊曰:牢而长者肝也。仲景曰:寒则牢坚。有牢固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脉诀》不言形状。但云:“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云:脉入皮肤辩息难。又以牢为死脉。皆孟浪谬误。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痜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欲忌之。 牢主寒实之病。木实则为痛。扁鹊云:耎为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
《脉诀》言:骨间疼痛。气居于表。池氏以为肾传于脾。皆谬妄不经。
濒湖脉学·濡
濡即耎字 阴
濡脉:极耎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
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随手而没之象。
《脉诀》言:按之似有举还无。是微脉。非濡也。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浮细如绵曰“濡”。沉细如绵曰“弱”。浮而极细如绝曰“微”。沉而极细不断曰“细”。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濡主血阴虚之病,又为伤湿。
濒湖脉学·弱
弱 阴 弱脉: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
弱乃濡之沉者,《脉诀》言:轻手乃得。黎氏譬如浮沤。皆是濡脉。非弱也。
《素问》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谓久病。病后老弱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 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弱主气虚之病。仲景曰:阳陷入阴故恶寒发热。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阳浮阴弱。血虚筋急。柳氏曰:气虚则脉弱。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
濒湖脉学·散
散 阴
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经脉》。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 戴同父曰: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平脉也。心脉耎散怔忡,肺脉耎散。汗出。肝脉耎散溢饮。脾脉耎散胻肿。病脉也。肾脉耎散诸病脉。代散死脉也。《难经》曰。散脉独见则危。柳氏曰:散为气血俱虚。根本脱离之脉。产妇得之生。孕妇得之堕。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耎散,右关耎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濒湖脉学·细
细 阴
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素问》谓之小。王启玄言:如 蓬。状其柔细也。 《脉诀》言:往来极微。是微反大于细矣。与经相背。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
见微、濡。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阳精汗洩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洩痢遗精号脱阴。 《脉经》曰:细为血少气衰。有此证则顺。否则逆。故吐衄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者。脉亦细。
濒湖脉学·伏
伏 阴
伏脉:重按著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刊误。
《脉诀》言: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殊为舛谬。
【体状诗】
伏脉推筋著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畜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苏之义。又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若太谿冲阳皆无脉者必死。
《脉诀》言:徐徐发汗洁。古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皆非也。刘元宾曰:伏脉不可发汗。
濒湖脉学·动
动 阳
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此三焦伤也。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庞安常曰:关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
《脉诀》言:寻之似有。举之还无。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糊谬妄。殊非动脉。詹氏言:其形鼓动如钩如毛者。尤谬。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洩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仲景曰:动则为痛为惊。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又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濒湖脉学·促
促 阳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
《脉经》但言:数而止为促。《脉诀》乃云:并居寸口不言时止者。谬矣。数止为促。缓止为结。何独寸口哉?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促主阳盛之病。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五者之别。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也。
濒湖脉学·结
结 阴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经》。
《脉诀》言:或来或去。聚而却还。与结无关。仲景有:累累如循长竿。曰阴结蔼蔼如车盖。曰阳结。历经又有如麻子。动摇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结。主死。此三脉。名同实异也。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结主阴盛之病。越人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浮结外有痛积。伏结内有积聚。
濒湖脉学·代
代 阴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 脉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五十动而一息。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乃见焉。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盖一朦之气衰,而他脏之气代至也。经曰:代则气衰。滑伯仁曰:若无病赢瘦。脉代者。危脉也。有病而气血乍损。气不能续者。只为病脉。伤寒心悸脉。代者复脉汤主之。妊娠脉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辩。
【体状诗】
动中而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促结之止无常数。或二动三动。一止即来。代脉之止有常数。必依数而止。还入尺中。良久方来也。
【主病诗】 代脉元因脏气衰,腹疼洩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脉经》曰:代脉散者死。主洩及便脓血。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脏绝,四年之后多亡命。
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动一止一年殂,更观气色兼形证。 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
戴同父曰:脉必满五十动。出自《难经》。而《脉诀》五脏歌,昔以四十五动为准。乖于经旨。
柳东阳曰:古以动数候脉。是吃紧语。须候五十动,乃知五脏缺失。今人指到腕臂。即云见了。夫五十动。岂弹指间事耶。故学者当诊脉、问证、听声、观色。斯备四诊而无失。
濒湖脉学·四言举要
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
明荆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 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龠,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初持脉时,合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辩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辩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愊愊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表,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畜。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畜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痛,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病,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与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冲,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
代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
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
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 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
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濡细。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
洩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咳嗽多浮,聚肺关胃,沉紧小危,伏濡易治。
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证。
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浮耎微弱,土败双弦,火炎急数。
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
淤血内畜,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濡洪数。 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
小便淋閟,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 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数而实,阴迟而涩。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
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滑痰数热。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
诸风眩运,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
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
气虚弦耎,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从吉,浮大延久。 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
弦滑痰饮,濡细肾著,大乃肾虚,沉实闪肭。 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濡细者湿。
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濡。
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五疽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
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 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大出厄。虚小可惊。 胀满脉弦,土制于木,湿热数洪,阴寒迟弱。
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生,沉细者死。 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痈疽浮散,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
脉数发热,而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 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
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
阳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
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斧。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文。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蹻可决。
尺左右弹,阴蹻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诀。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眩僵卧,阴维心痛,胸肋刺筑。
阳为蹻病,阳缓阴急,阴为蹻病,阴缓阳急。
癫痫瘈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谿列缺。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复。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鰕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濒湖脉学卷终 合肥范锡尧静存参校
脉诀考证·脉诀非叔和书
晦庵朱子曰:古人察脉非一道,今世惟守寸、关、尺之法,所谓关者多不明,独俗传脉诀,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乃能直指高骨为关。然世之高医,以其书赝,遂委弃而羞言之跋郭长阳书。 东阳柳贯曰:王叔和撰《脉经》十卷,为医家一经。今脉诀熟在人口,直谓叔和所作,不知叔和西晋时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伪托,以便习肄尔。朱子取其高骨为关之说, 不知其正出《脉经》也。
庐陵谢缙翁曰:今称叔和脉诀,不知起于何时。宋熙宁初,校正《脉经》,尚未有此,陈孔硕始言《脉诀》出而《脉经》隐,则《脉诀》乃熙宁以后人作耳,惟陈无择《三因方》言高阳生剽窃作歌诀。刘元宾从而和之,其说似深知《脉经》者,而有自著七表八里九道之名,则陈氏亦未尝详读《脉经》矣。
河东王世相曰:诊候之法,不易精也,轩歧微蕴,越人叔和撰《难经》《脉经》,犹未尽洩其奥。五代高阳生著《脉诀》,假叔和之名,语多抵牾,辞语鄙俚,又被俗学妄注,世医家传户诵,茫然无所下手,不过藉此求食而已,于诊视何益哉? 云间钱溥曰:晋太医令王叔和著《脉经》,其言可守而不可变,及托叔和《脉诀》行,而医经之理遂微,盖叔和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医道之日浅,未必不由此而误之也。
脉诀考证·七表八里九道之非
金陵戴起宗曰:脉不可以表里定名也,轩越人叔和,皆不言表里。《脉诀》窃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为世大惑。脉之变化,从阴阳生,但可以阴阳对待而言,各从其类,岂可以一浮二沉为定序,而分七八九之名乎?大抵因浮而见者,皆为表;因沉而见者,皆为里。何拘于七八九哉?庐山刘立之以浮沉迟数为纲,以教学者,虽似捷径,然必博学反约,然后能入脉妙,若以此自足,亦画矣。 樱宁滑寿曰:脉之阴阳表里,以对待而为名象也。高阳生之七表八里九道,盖凿凿也,求脉之明,为脉之晦。 谢氏曰:《脉经》论脉二十四种,初无表里九道之目。其言芤脉云:中央空,两边实。云芤则为阴,而《脉诀》以芤为七表属阳,云中间有,两头无。仲景脉法云:浮大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而《脉诀》以动为阴,以弦为阳,似此背误颇多。则《脉诀》非叔和书,可推矣。
草庐吴澄曰:俗误以《脉诀》为《脉经》,而王氏《脉经》,知者或鲜。脉书往往混牢、革为一,夫牢为寒实,革为虚寒,安可混乎?脉之浮沉、虚实、紧缓、数迟、滑涩、长短之相反,匹配自不容易,况有难辩。如洪散俱大,而洪有力微细俱小,而微无力。芤类浮而边有中无,伏类沉,而边无中有,若豆粒而摇摇不定者,动也;若鼓皮而如如不动者,革也,俱对待也。又有促结代,皆有止之脉,促疾结缓,故可为对,代则无对,总之凡二十七脉,不止于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脉也详文集。
濒湖李时珍曰:《脉经》论脉,止有二十四种,无长短二脉。《脉诀》歌脉,亦有二十四种,增长短而去数散,皆非也。素、难、仲景论脉,只别阴阳,初无定数,如《素问》之鼓搏喘横,仲景之惵平荣章纲损纵横逆顺之类是也。后世脉之精微失传,无所依准,因立名而为之归著耳。今之学者,按图索骥,犹若望洋,而况举其全旨乎!此草庐公说,独得要领也。
脉诀考证·男女脉位
齐褚澄曰:男子阳顺自下生上,故右尺为受命之根,万物从土而出,故右关为脾生,右寸肺,肺生左尺肾,肾生左关肝,肝生左寸心;女子阴逆自上生下,故左寸为受命之根,万物从土而出,故左关为脾,生左尺肺,肺生右寸肾,肾生右关肝,肝生右尺心详褚氏遗书。 华谷储泳曰:《脉诀》以女人尺脉盛弱,与男子相反为背看。夫男女形体绝异,阴阳殊途,男生而覆,女生而仰,男则左旋,女则右转,男主施,女主受,男之至命在肾,处脏腑之极下,女之至命在乳,处脏腑之极上,形气即异,脉行于形气之间,岂略不少异也?此褚氏之说,为有理也详却疑说。
戴起宗曰:《脉诀》,因男子左肾右命,女子左命右肾之别,遂言反此背看,而褚家以尺脉盛弱解之,褚氏又以女人心肺,诊于尺倒装五脏,其谬又甚。不知男女形气精血虽异,而十二经脉,所行始终,五脏之定位则一也,安可以女人脉位为反耶?
丹溪朱震亨曰:昔轩辕使伶论截嶰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使歧伯取气口,作脉法,以候人之动气。故黄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动也,阳得九分,阴得一寸,吻合于黄钟。天不足西北,阳南而阴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肖乎天地也。地不满东南,阳北而阴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肖乎地也。黄钟者,气之先兆,故能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故能知人命之死生。世之俗医,诵高阳生之妄作,欲以治病,其不杀人也几希!龙丘叶氏曰:脉者,天地之元性,故男女尺寸盛弱,肖乎天地。越人以为男生于寅,女生于申,三阳从天生,三阴从地长,谬之甚也。独丹溪推本律法,混合天人而辟之,使千载之误,一旦昭然,岂不韪哉。
脉诀考证·脏腑部位
绍兴王宗正曰: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在中州之说。王叔和独守寸、关、尺分部位,以测五脏六腑之脉者,非也。
慈溪赵继宗曰:脉诀言,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者,非也,心肺居上,为阳为浮;肝肾居下,为阴为沉;脾居中州,半阴半阳,半浮半沉。当以左寸为心,右寸为肺,左尺为肝,右尺为肾,两关为脾。关者,阴阳之界限。前取阳三分,后取阴三分,所谓土居金木水火之中,寄王于四时,不独右关为脾也,肝既为阴,岂宜在半阴半阳,半浮半沉之左关耶?命门即是肾宜以右尺为诊详儒医精要。
吴草庐曰:医者于寸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脾脉、此肾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者,手太阴肺经之一脉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脏之气耳。脉行始于肺,终于肝,而复会于肺。肺为气所出之门户,故名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详文集) 李时珍曰: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也,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凡诊察皆以肺心脾肝肾各候一动,五十动不止者,五脏皆足。内有一止,则知一脏之脉不至,据此推之,则以肺经一脉,候五脏六腑之气者,可心解矣。褚、储、赵不知脉随五脏之气,行于经隧之间,欲以男女脏腑颠倒部位,执泥不通。戴同父言:褚氏倒装五脏,丹溪别男女尺寸,草庐明三部皆肺,三说皆有真见,学者所当宗师。若夫赵氏所云,盖本于宋人王宗正《难经图解》,岂知脉分两手,出于《素问脉要精微论》,而越人推明关脉及一脉十变于《难经》,非始于叔和也。若如其说,则一脉十变,何从推之?可谓凿而任矣。命门即肾之说,乃越人之误也,予尝著《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二说,凡二千余言云。